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校园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题之一,也是国内高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与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它必须以有利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教与学活动的高效运作为主线,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便捷服务。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实现教学、办公无纸化、网络化、智能化,带动学校全面工作的信息化。
[关键词]数字校园 CIO管理体制 优化整合信息资源 总体设计 数字校园应用
一、高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校园不但打破了传统校园的地理空间和时间限制,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而且为校园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数字校园能否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信息优化中发挥作用,能否使校园网络、多媒体和资源信息得到高效利用,这才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校园数字化先进程度的主要标准。虽然过去二十年来,国内高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帮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数字校园的运行效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认识上的模糊。以为数字校园建设就是建网站、架网线、接终端、搞预算,以为数字化的主要任务是硬件设施购置、安装和运行,把校园数字化的目的和手段混淆起来;或者以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机器,而把人和管理放在次要位置,倒置了在“有”和“用”的关系。钱可以买来先进的设备,但买不来良好的应用,钱可以买来高端的校园网设施,但买不来真正的数字校园。
其二,基础建设阶段缺乏整体规划思想,在后期资源信息整合与利用阶段又没有统一的信息规范。由于国内高校在管理、决策执行体制上的缺陷,导致许多高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初期规划中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些规划方案有的由校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提出,有的由教务处提出。由于各部门在提出规划方案过程中不免要从自身业务或部门利益出发,或者由于规划人对于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上的情况不太熟悉等,这些都难免造成规划的零散,导致系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直接影响数字校园建设的质量和后续发展。
其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研究表明,在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度和障碍最多的工作就是教学信息化问题,尤其是教师培训问题。“新信息技术被广泛引入各类学校和大学,使得那些没有边界的远程教育计划得以发展。然而,在电子方式下进行教与学的理论并没有相应地发展起来。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无法使用传统的教学理论来对待新的电子教学媒体。”
NIME的调查发现,目前有63.4%的日本高校认为,教师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技能是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美国高校中,为解决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已开始将原来主要针对学生的在“信息技能课程”扩展到教师甚至全体教职人员。同样,在中国高校中,关于各高校教师信息技能准备情况的调查结果说明,高校在对各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技能准备情况进行评价时,指数都相对较低,平均仅为3—3.5之间(5为最高分)。
其四,管理上缺乏协调,分离的服务模式导致系统不能共享。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业务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数字校园中承担的服务角色不一。如果学校在管理上缺乏整体协调,就难免造成各部门在数字化业务中各自为政和服务模式的分离。而这一管理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无法共享或者无法有效共享。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还停留在部门级应用,部分系统只局限于部门内部局域网的应用,部分系统甚至只是单机应用。这必然导致信息共享困难。
二、问题解决对策
(一)采用CIO管理体制
大学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部门包括学校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教务处、图书馆、基建处、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等等。如果在建设规划中采取单兵作战,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对此,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黄达武提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管理体制——CIO体系。
在大学的CIO管理体系中,首先应该有一个信息化领导小组,其组长就是学校的首席信息执行官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信息化领导小组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审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政策法规、各种规范,布置阶段性任务,决定人力和经费的投入等。专家委员会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咨询,委员会需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其人员构成可包括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等。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是“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日常办公机构,负责制定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规划,领导和监督规划的执行,控制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的分配与使用,对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审批权,对各个项目进行中期监督和项目验收,具备有效协调的能力,能够组织召开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会议。各院、系、中心、职能部门的信息主管、信息助理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指导下,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保持与信息化办公室的联系。各单位的信息主管应是该单位的第一负责人或是第一负责人的副手;各单位的信息助理应具备计算机知识的背景,可以是专职或者兼职,主要协助本单位的信息主管完成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本单位工作。
(二)优化整合校园信息资源
数字校园建设的一项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校园内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各种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
数字校园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对分散在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使其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得到充分利用。按照形式,可以把校园信息资源分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网络课件、电视教材、教学视频素材,书刊信息资源,校内教学科研活动信息,对外交流信息,后勤服务信息,招生就业信息,财务信息等。
然而由于这些资源是分散在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如何把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是实现信息资源优化共享的关键。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机构分工和管理模式,实行校园信息有效管理的方案是建立专门的校园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执行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园数字化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后全面负责校园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各应用子系统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选择针对性地逐个建设。
(三)实现技术总体设计
分析校园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数字化基础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教学科研、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为依据,在智能化系统的物理平台——综合布线系统、技术平台——校园宽带高速网络、操作平台——现场控制总线以及IP网络的基础上,建设支持教学科研活动和学生生活的智能校区,形成支撑数字化学习生活的校区数字化基础平台。二是在网络信息环境和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基于以上基础设施,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宽带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构建各种智能化、网络化、门类齐全的各类信息应用服务系统,使之成为整个大学内的通讯、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各类系统的综合平台各种信息化应用服务的载体和运行基础,为大学的科研、教学和管理提供先进、全面、稳定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和完善的服务,实现校区数字化功能。
三、全面推进数字校园的应用
数字校园应用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培训,树立起教师新的教育观念,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数字校园应用对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的作用,自觉地将数字校园应用作为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使数字校园的建设得以全面应用,学校应该:
1.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一是领导超前的办学理念。领导的教育理论、办学理念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能够使学校占领教育竞争的制高点,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使全校教职员工能尽快的理解和接收数字化学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领导应在多种场合下阐述学校发展数字化学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率先垂范,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带头人。
二是提高教师思想的认识。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强迫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思想。数字化教学的特点告诉我们: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于教学,教师的角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变化,网络是材料的提供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教学活动的最高成就,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周前会、假期学习班、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外地和本地的先进经验。
三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学生今天学到的知识到了明天就可能过时,这就意味着教学更要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想方面,摆脱被动依赖教师传授的想法,形成主动积极学习的态度;能力方面,要有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甄别有害信息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学生施展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机遇。
2.搭建平台,积极鼓励。
数字校园开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重重的阻力。学校要鼓励教师大胆实验,大胆探索。
一是培养一支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公开课、说课、课件制作比赛、电教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大赛讲等活动,凡是参赛的教师,都是借助教学课件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鼓励教师们网上备课、利用平台布置和批改作业、和学生实时交流和答疑、编写教学反思等工作方法。
二是搞好资源库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资源服务,搭建便捷平台。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建成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科资源库,教学资料库按学科、按内容分类,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们可以参阅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经过内化后应用于课堂教学,开展实验性的教学研究活动。
三是加强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研究工作始终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各学科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活动,依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确立实验课题,进行课题研究。
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不仅提升了自己,而且推动了数字化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例如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的公开课、研讨课、竞赛课、示范课、汇报课等,激励教师在参与中提升自己,在活动中推进数字化校园的使用。
五是使学校步入“人人重视教育信息化,人人应用数字化校园”的良性循环。良好的数字校园环境,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增强了后劲和活力。数字校园的实施,可以使学校走进“课堂效率高,师生负担轻,教学成绩好、学生能力强”的良性循环。
3.完善措施,奖罚分明。
这几年,为了使数字校园早获收益,部分高校先后制定出台了各种培训的奖惩制度,利用其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坚持举办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如凡45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参加学习,每周学习两小时,暑假集中培训半个月。培训学习计划的落实,由电教中心或相关部门负责,一抓到底。近年来,部分高校又以网络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培训重点,狠抓应用,落实效果。
二是定期进行技术考核,并把每次考核成绩记入个人考核档案,作为量化计分和评优晋级的重要参考。凡在历次培训考核中不及格的教师,不推荐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教学能手、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等评选。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应制定出台各种奖惩政策,比如每制作出一个用于实际教学的课件,个人量化分加记10分;每次校级考核成绩合格加记20分;制作的课件、撰写的电教论文、电教优质课、青年教师大赛获国家、市、校一等奖者分别加记90、60、30分;二等奖者分别加记80、50、20分;三等奖者分别加记70、40、10分。年终根据当年累计考核分数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刘燕文.信息化视野下的学校变革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6(6):45-47.
[2]顾明远.试论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J].电化教学研究.2004(4):3-5.
[3]张伟峰.构建“应用为本”的数字化校园[OL].http://www.mhedu.cn.
[4]王昆.数字校园信息化应用调查及解决方案推荐[OL]. http://www.cbinews.com/inc/showcontent.jsp?articleid=53759.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
[关键词]数字校园 CIO管理体制 优化整合信息资源 总体设计 数字校园应用
一、高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校园不但打破了传统校园的地理空间和时间限制,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而且为校园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数字校园能否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信息优化中发挥作用,能否使校园网络、多媒体和资源信息得到高效利用,这才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校园数字化先进程度的主要标准。虽然过去二十年来,国内高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帮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数字校园的运行效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认识上的模糊。以为数字校园建设就是建网站、架网线、接终端、搞预算,以为数字化的主要任务是硬件设施购置、安装和运行,把校园数字化的目的和手段混淆起来;或者以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机器,而把人和管理放在次要位置,倒置了在“有”和“用”的关系。钱可以买来先进的设备,但买不来良好的应用,钱可以买来高端的校园网设施,但买不来真正的数字校园。
其二,基础建设阶段缺乏整体规划思想,在后期资源信息整合与利用阶段又没有统一的信息规范。由于国内高校在管理、决策执行体制上的缺陷,导致许多高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初期规划中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些规划方案有的由校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提出,有的由教务处提出。由于各部门在提出规划方案过程中不免要从自身业务或部门利益出发,或者由于规划人对于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上的情况不太熟悉等,这些都难免造成规划的零散,导致系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直接影响数字校园建设的质量和后续发展。
其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研究表明,在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度和障碍最多的工作就是教学信息化问题,尤其是教师培训问题。“新信息技术被广泛引入各类学校和大学,使得那些没有边界的远程教育计划得以发展。然而,在电子方式下进行教与学的理论并没有相应地发展起来。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无法使用传统的教学理论来对待新的电子教学媒体。”
NIME的调查发现,目前有63.4%的日本高校认为,教师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技能是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美国高校中,为解决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已开始将原来主要针对学生的在“信息技能课程”扩展到教师甚至全体教职人员。同样,在中国高校中,关于各高校教师信息技能准备情况的调查结果说明,高校在对各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技能准备情况进行评价时,指数都相对较低,平均仅为3—3.5之间(5为最高分)。
其四,管理上缺乏协调,分离的服务模式导致系统不能共享。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业务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数字校园中承担的服务角色不一。如果学校在管理上缺乏整体协调,就难免造成各部门在数字化业务中各自为政和服务模式的分离。而这一管理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无法共享或者无法有效共享。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还停留在部门级应用,部分系统只局限于部门内部局域网的应用,部分系统甚至只是单机应用。这必然导致信息共享困难。
二、问题解决对策
(一)采用CIO管理体制
大学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部门包括学校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教务处、图书馆、基建处、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等等。如果在建设规划中采取单兵作战,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对此,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黄达武提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管理体制——CIO体系。
在大学的CIO管理体系中,首先应该有一个信息化领导小组,其组长就是学校的首席信息执行官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信息化领导小组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审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政策法规、各种规范,布置阶段性任务,决定人力和经费的投入等。专家委员会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咨询,委员会需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其人员构成可包括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等。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是“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日常办公机构,负责制定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规划,领导和监督规划的执行,控制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的分配与使用,对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审批权,对各个项目进行中期监督和项目验收,具备有效协调的能力,能够组织召开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会议。各院、系、中心、职能部门的信息主管、信息助理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指导下,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保持与信息化办公室的联系。各单位的信息主管应是该单位的第一负责人或是第一负责人的副手;各单位的信息助理应具备计算机知识的背景,可以是专职或者兼职,主要协助本单位的信息主管完成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本单位工作。
(二)优化整合校园信息资源
数字校园建设的一项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校园内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各种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
数字校园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对分散在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使其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得到充分利用。按照形式,可以把校园信息资源分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网络课件、电视教材、教学视频素材,书刊信息资源,校内教学科研活动信息,对外交流信息,后勤服务信息,招生就业信息,财务信息等。
然而由于这些资源是分散在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如何把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是实现信息资源优化共享的关键。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机构分工和管理模式,实行校园信息有效管理的方案是建立专门的校园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执行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园数字化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后全面负责校园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各应用子系统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选择针对性地逐个建设。
(三)实现技术总体设计
分析校园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数字化基础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教学科研、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为依据,在智能化系统的物理平台——综合布线系统、技术平台——校园宽带高速网络、操作平台——现场控制总线以及IP网络的基础上,建设支持教学科研活动和学生生活的智能校区,形成支撑数字化学习生活的校区数字化基础平台。二是在网络信息环境和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基于以上基础设施,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宽带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构建各种智能化、网络化、门类齐全的各类信息应用服务系统,使之成为整个大学内的通讯、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各类系统的综合平台各种信息化应用服务的载体和运行基础,为大学的科研、教学和管理提供先进、全面、稳定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和完善的服务,实现校区数字化功能。
三、全面推进数字校园的应用
数字校园应用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培训,树立起教师新的教育观念,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数字校园应用对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的作用,自觉地将数字校园应用作为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使数字校园的建设得以全面应用,学校应该:
1.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一是领导超前的办学理念。领导的教育理论、办学理念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能够使学校占领教育竞争的制高点,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使全校教职员工能尽快的理解和接收数字化学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领导应在多种场合下阐述学校发展数字化学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率先垂范,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带头人。
二是提高教师思想的认识。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强迫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思想。数字化教学的特点告诉我们: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于教学,教师的角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变化,网络是材料的提供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教学活动的最高成就,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周前会、假期学习班、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外地和本地的先进经验。
三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学生今天学到的知识到了明天就可能过时,这就意味着教学更要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想方面,摆脱被动依赖教师传授的想法,形成主动积极学习的态度;能力方面,要有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甄别有害信息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学生施展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机遇。
2.搭建平台,积极鼓励。
数字校园开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重重的阻力。学校要鼓励教师大胆实验,大胆探索。
一是培养一支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公开课、说课、课件制作比赛、电教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大赛讲等活动,凡是参赛的教师,都是借助教学课件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鼓励教师们网上备课、利用平台布置和批改作业、和学生实时交流和答疑、编写教学反思等工作方法。
二是搞好资源库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资源服务,搭建便捷平台。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建成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科资源库,教学资料库按学科、按内容分类,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们可以参阅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经过内化后应用于课堂教学,开展实验性的教学研究活动。
三是加强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研究工作始终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各学科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活动,依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确立实验课题,进行课题研究。
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不仅提升了自己,而且推动了数字化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例如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的公开课、研讨课、竞赛课、示范课、汇报课等,激励教师在参与中提升自己,在活动中推进数字化校园的使用。
五是使学校步入“人人重视教育信息化,人人应用数字化校园”的良性循环。良好的数字校园环境,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增强了后劲和活力。数字校园的实施,可以使学校走进“课堂效率高,师生负担轻,教学成绩好、学生能力强”的良性循环。
3.完善措施,奖罚分明。
这几年,为了使数字校园早获收益,部分高校先后制定出台了各种培训的奖惩制度,利用其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坚持举办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如凡45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参加学习,每周学习两小时,暑假集中培训半个月。培训学习计划的落实,由电教中心或相关部门负责,一抓到底。近年来,部分高校又以网络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培训重点,狠抓应用,落实效果。
二是定期进行技术考核,并把每次考核成绩记入个人考核档案,作为量化计分和评优晋级的重要参考。凡在历次培训考核中不及格的教师,不推荐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教学能手、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等评选。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应制定出台各种奖惩政策,比如每制作出一个用于实际教学的课件,个人量化分加记10分;每次校级考核成绩合格加记20分;制作的课件、撰写的电教论文、电教优质课、青年教师大赛获国家、市、校一等奖者分别加记90、60、30分;二等奖者分别加记80、50、20分;三等奖者分别加记70、40、10分。年终根据当年累计考核分数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刘燕文.信息化视野下的学校变革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6(6):45-47.
[2]顾明远.试论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J].电化教学研究.2004(4):3-5.
[3]张伟峰.构建“应用为本”的数字化校园[OL].http://www.mhedu.cn.
[4]王昆.数字校园信息化应用调查及解决方案推荐[OL]. http://www.cbinews.com/inc/showcontent.jsp?articleid=53759.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