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实际上,客观世界以思维信息的形式存在于思维中,思维又寓于语言中,即语言、思维、客观世界是三位一体的。从教学实际来看,我们直接关注的是语言和思维,简单地说:语言和思维是两位一体的。由此,我们认为:汉语言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系统构建的过程。思维的质量和水平却跟如何构建有直接关系。
我们在对汉字词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汉字词内蕴着汉民族先民的智慧和文化,而且,显示着勃勃生机,我们将其称为:“汉字词的智慧活性和文化哲韵”。这就是思维的活性生长点和营养沃土。由此,我们提出:1、基于汉民族思维的字族识字教学;2、基于汉民族文化的思维的实践性养成。
一、对汉字起源、发展的简要考察
人类不可能有谁能预谋创造文字,也就是不存在上帝造字。仓颉应该是一个集大成者。就汉字的起源、发展,我们用还原思维来进行简略考察。
文字史前的人类是靠视觉、听觉、触觉认识客观世界。显然,听觉和触觉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用来记录客观对象的。只有视觉对客观对象外形特征的思维把握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勾画记录,先人们随便可以借枯枝在地上用线条描绘对象。
素来汉字的起源就有书画同源之说。考古事实也证明,在甲骨文之前,陶器中就已经有陶画,画的是花鸟虫鱼等先人生活中的常见形象。这些形象的出现被人们洞悉了其“文化”价值,准确地说是审美价值,就被模仿推广,从而获得了发展的机会。此后,在狩猎成果等生活实践的记录中,这些“画”就有了使用价值。随着人类思维求方便、图简洁的自然意识的驱使,先人们的记录“图画”越来越简洁,慢慢就具有抽象的符号特征--“文”的雏形!
我们无法知道历经了多少春秋,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在意识里已经自觉地把这些符号当成了“工具”。在部落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因为通用的需要,逐渐地趋向于规范成部落的统一符号系统。这个从“七国文字”由秦统一的史实中能得到印证;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也能得到证明。如“田”字就有许多种形,后归于统一的小篆“田”字。
在同一部落的统一符号,都是对象的线描简洁图形--象形文字。这些字都是一体化的独体字--纯用来指代对象本身,具有静态特征。在思维中是具体的物的形象代码--简单抽象的形象概念已经在人类--汉民族先民的思维中出现。
随着先民使用符号自觉性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寻找记录超越视觉的对象的方法--指事--思维对整体对象与部分之间关系之于意义的解读。比如树根如何记录?在“木”的根部加一个“记号”进行特别说明:“本”字就是这样造出来的。有根就有梢,“末”字也就对应地造出来了。由此观之,汉字的发展方式之一是由“字元”衍生成“字族”--源于对同一对象的由整体到部分的分解--整体认识的深化--简单的“分析”在思维中出现了。
这里包含这样一个认知事实:当时的人们开始的注意是纯粹的视觉形象--整体性是唯一特征。当关注整体时,部分是模糊的;而关注部分时,整体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是实际的视觉、思维的追踪能力或对于对象的注意力分配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思维的运行和思维的结论。模糊性和精确性是人类认识中一对永恒的矛盾,思维总是在模糊性和精确性的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模糊性是绝对的,精确性是相对的,因此,模糊性成了追求精确的人类思维的动力源之一。客观事物部分特征的群体凸显意味着整体在思维中的信息点的丰富,思维对整体的系统认知正在构建。如人的眼、鼻、嘴,就是局部特征。这些信息点虽在整体中,却具有自身特别的形象、意义、价值,可以独立引导思维发生,具有思维生长点的意义。
同时,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其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字义的发展也是在原形象的丰富性特征基础上进行引申。比如“引”字,最初是指拉开弓,即引弓;在“引相如去”中,引字的意思就是“拉”“牵挽”;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中的意思是延长、延续;在“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中的意思就是伸着;在“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中则是带领之意;而在“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中则很明显是自决、自尽的意思。以上所选例子中的“引”字的字义各个不同,但是,只要仔细品味,都能从“引弓”的动作意象中找到影子、依据,而且在各例句中都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让读者毫无歧义地理解所达之意。也就是说,“引”作为元字,从其概念形象和动作形象中所能感悟到的意义信息都是元字的固有特征信息,具有活性,而且成为新的意义生长点,并以此为依据引申或发展出该字的新的字义。正因为如此,汉字词的意义在理论上具有无穷的发展空间,能确保其表现力的与时俱进。
再如“文”字,甲骨文的“文”象正面的一个大人,特别放大了胸部,专门画了一个“心”,古人认为,人思考问题的器官是“心”,这就很值得玩味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意思是说“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互联络,不可解构”。这跟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是一致的。如“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文”只能说,如“日”就是太阳;“字”则可解,如“男”,从“田”从“力”。“文”为母,“字”为子,字来源于文的组合或发展。“文”数很少,“字”数很多。文字不够,再形成词语,至现代引进外来词汇,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对语言提出的新要求使然。“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也跟“引”字一样,出现了很多字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这一切,体现了汉字的独特文化现象,同时蕴含了汉民族独特的模糊整合思维。
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发展,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原有的“文”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先民选择的是在原有“文”的基础上来发展,用几个“文”组合成新的抽象符号--“字”。如“昭”字,由“日”和“召”组合而成,形声字。其意义源于“日”与“召”的融合,指晨曦--原意是指太阳还没有出来,照射在东方天空的太阳光。把握字义还是离不开“会意”--人脑对于字义基于对象信息的自我整体把握--模糊整合.“暖”,源于“日”--指太阳光照射在人身上人的和温感觉;“照”源于“日”--“昭”--指太阳光线的定向运动;“时”源于“日”--本指太阳在一年中照射庙宇的变化规律,因此而生成的不同季度;“晒”源于“日”--指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一过程中太阳光的辐射对地上物体的影响;“曦”源于“日”-指太阳升起于东方;等等。这些就是“字”,形成了“日”字族。可见,汉字字义的渊源是有迹可循、有据可考的。
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对太阳能量的神秘的崇拜,人们凭借思维的想象力将其人格化,炎帝--太阳神--原始的精神文化形态,就这样营养着先民。
只要我们细心地去考证,可以从更多的字族中获得诸多文化信息,我们甚至可以将造字的先后排序明确出来,其中所蕴藏的人类实践生活和思维认识的发展进程都是一部视角独特又可以找到确定信息的历史典籍!首先,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的一批是同时代的。六书中象形无疑是最早的;然后就是指事;其三是形声;其四是会意。至于假借和转注是汉字已经很成熟了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用字”方法。另外,从一个字族中更能排出几乎每一个字出现的先后顺序,而且,同一个字族又分不同层次的“小字族”。如“戈”:戊、戍、戌、我、戎、戒、成、茂、武、或、诚、城、诫、械等等。这是一个大字族,由武器“戈”的出现而衍生,让人震撼。故“戊”是靠着放置的“戈”;“戍”是拿着防守的戈;“戌”是准备出征的戈;“我”是手持超级武器--戈而呐喊着的勇士,这里面是否已经预示了对自我形象的肯定或期望,而在后来发展成第一人称?“戎”则是周期性的减丁战争,具有政治谋略意味;“戒”是持戈防备、守卫,已经有了将帅用警卫的意味;“成”是攻占了的邑;“茂”是武库长了草,有长时不战的野草丰茂之态;“武”是已经包含了关于战争“止戈”的思想;“或”是指用武力占领的土地和俘获并统治的人,就是邦国的初始意义;“诚、城”“诫、械”已经是意义相关的下一个层次的小字族。从这个字族的发展可以看出,由战争这残酷的事实而引发的人们生活、思想、行为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的同时也留下了“汉字文化”和“汉字中的历史”。
从字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汉民族先民的思维已经大为发展。他们对太阳的认识已经从其本体的单纯形象发展到对其显性特征、其一天的不同情况、对其一年的运行规律、对太阳光对地上物体的影响关系等等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和自觉的利用。其他的如“戈”字族,“水”字族等皆有规律,都能看出语言、思维的互相影响。
多种造字方法的成功使用,汉字库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特别是对于自然万物的运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的描述都能够尽其特征地实现。毫无疑问,“会意”具有最为强大的造字功能。也是模糊整合思维的典型体现。
所谓模糊整合思维是指在基本材料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的问题空间中,思维凭借直觉从整体上获得结论的思维过程。模糊整合思维对思维主体有极高的要求,因为,直觉是在极大地压缩思维的逻辑进程甚至飞跃的情况下直接获得思维结论的。所以只有在思维主体有极强的追求动力,并在勤苦求之的过程中,经过深入思考而不得解的待喷状态中才会出现直觉。正因为模糊整合思维的核心环节是直觉,所以,这种典型的东方文化孕育的思维具有极强的创造性。
汉语言的会意字都是模糊整合思维创造的成果。
二、词汇的形成、发展积淀了先民的智慧活性和文化哲韵
《诗经》是最早成集的文学作品。里面的诗歌历经几千年的传唱,不知滋润了多少华夏子民的情怀智海,又衍生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这就是经典!“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观止矣!
语言单位从最初的字,发展到词汇,如:子衿、雎鸠、淑女、所谓、君子,汉语言又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词汇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极大地增强了汉语言的表现力,极大地积淀了先民的智慧活性和文化哲韵!
汉字从造字方法到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都充满了先民的智慧,到今天,只要我们真正还原先民的创造过程,不但能欣赏到五千年前的先民生活光景,还能领略先民的智慧风采!将汉字演变的过程细细梳理下来,一道清晰的智慧风景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1.“文”的原生态,简洁之美。汉字中的独体字很明显是最初的原生字,几乎都是象形符号,如“日”“月”,都是如画一样的对事物的自然形象的勾勒,质朴纯真。独体字数量很小,却囊括了当时人类思维直接认识、攸关生存的、显性的自然生态中的基本元素。这个时候的字义都是纯粹的表明对象身份!没有其他的任何衍生意义。我们现在来看这原生的“文”不但完整,而且简洁!换言之,这时的“文”一如婴幼儿认识爸爸妈妈等,就是在构建思维的“概念体系”--完成思维“元核”的基本建设。
说来有趣,先民们给自然对象命名了,也将自身称为“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给每个人取名。从“名”字是会意字来看,肯定是第三波以后才造出来的。说明人类对本体的意识远落后于对环境对象的意识,现在的幼儿数人数时开始总是不计算自己也说明了“知己”是思维的历史性盲误区。“名”字是“被迫”造出来的,到了晚上,看不见对方,如何分辨呢?先人们想了一个办法,给每个人取“名”。“夕”“口”,合起来就是晚上见面看不清就喊“名”。别小看,这是人类“知己”意识的划时代的发展!
2.“字”的衍生,丰富之美。随着先民生存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实践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深入,智慧能力也相应提高,自然而然地需要更多的文字来满足记录的需要。于是,“字”就在“文”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如“丰”在甲骨文中的原形本是春草作物之形,在书写中逐渐演变成“丰”,从最初的具体指物形象中,包含了先民对该“物”形象的感知体验,如“盛”“大”“多”“好看”等印象。于是,先民们在使用“丰”字的时候,就将这些意义赋予了它。如“富”的原生意义是这样形成的,在一所房子里充满了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在一丘田里生长出来的。再细分,宀、一、口、田,初一看,莫名其妙--很模糊;仔细串起来琢磨,意思却很清晰、明白、确定。而且,这个字里面完整地反映了先民的价值观,人以田地为生命之源;反映了社会结构以家为单位;反映了先民的居住状况;反映了耕种的连续成了当时人民的主要劳动形式。“田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财富、权力、战争观。
我们比较一对同义字(异体),似乎更容易明白造字的模糊整合思维。“夜”“亱”,前一个从衣,从夕(月),表示天象月亮被衣服覆盖了一样黑;后一个从衣,从旦,表示太阳象被衣服覆盖了一样,大地一片漆黑。
再如“思”,由“田”“心”合成。这个“田”的意义就已经不是单纯的耕种的土地,而是以此为义源衍生--在田里通过耕作生长的农作物--耕作的收成为先民的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心”的意义是牵挂、考虑。“思”的字义就是:牵挂农田的收成;考虑吃饭问题。到今天,“思”的基本字义是:想,考虑,动脑筋。其字义的发展一脉相承,密切攸关先民的生活实践,又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继续在精确、丰富、深刻。
字义从最初的线描画到最简的线描画--文字雏形,再到确立的“文”,再到“字”的第一状态,字的第二、第三、第N状态,有一条意义发展变化的轨迹,这条轨迹透射着一道光芒--思维的智慧之光--单看一个字时,他就是一个字,静态的;一旦将这个字的历程演绎,智慧的光芒就会翩翩起舞,活力无限!
“一字多义”充分显示了汉民族思维的特征,高效性、精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整体性、精微性、语言环境和字义变化的统一性、辩证性、多角度层次发生性等等。
思维离不开关系的描述,而汉字由实词向虚词的转化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3.词的出现,发展之美。“丰”和“富”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通用词汇。而这个词的意义,就是“丰”“富”的意义的合成。在逻辑上更加充实了所表达意义的内涵。比如“资源丰富”,就包含了种类多、数量大这两方面。
又如“时间”,“时”的意义源于太阳;“间”则源于月亮;合起来的“时间”词义内涵昼夜概念,更加完整严密。时间概念的提出同时也提出了测量问题,“日子”“昼夜”等基于自然的度量概念应运而生。因为日月的运行是无限连续的,所以时间也是一个具有无限意义的概念。
再如“取舍”,就有质朴的选择观在其中,这种观念的科学性在现代科学中是确定的。这一观念的确立是在克服人的贪欲的基础上确立的,难能可贵!可见中国先民的智慧已经富含哲韵--面对矛盾现象的朴素的辩证思维。
正因为汉字词孕于天然,所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先民们的浩然之气、万代千秋之念、也就水到渠成。这一宇宙观所开启的汉民族思维纵横捭阖而又妙到毫端,极尽模糊整合之妙!《孙子兵法》显现的思维艺术、智慧魔力、思想光芒,其系统性、辩证思维,倾倒的不仅是军人,不仅是中国人!而是智慧越高的人越是顶礼膜拜!越是不同文化的,越是如见天赐奇珍!
4.成语的生成,事理和人文的智慧凝聚。如“高山流水”“知己知彼”“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远交近攻”“因材施教”。其中的智慧不言而喻,所蕴涵的文化元素更是叹为观止。高山流水中的人文风景;知己知彼的科学风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智慧;远交近攻的政治战略;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观,无不有四海真理之誉。
这些成语的产生,实质上就是现代“案例”文化的先河--中国式古典“案例”--中国的传统叫法是典故。其智慧文化的生成本身就是辉煌的文明成果,更为伟大的意义在于在语言的继承、教育过程中,作为智慧源泉,他具有无穷的智慧生长点和智慧审美魅力。正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阐明的道理一样,受教者--文明的传递者从不同的方向或侧重点出发,就能获得不同的智慧启迪!--汉字词的智慧活性就源于此!它折射的文化哲韵尽显风流!
比如,《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之广、历久弥香,其文化哲韵之外,还有诸葛亮--智慧化身的魔力!由此可见,智慧的审美特征超越了任何审美而别具魅力性!
再如,对牛弹琴,既可以从弹琴者不看对象来考察,也可以从听琴者不够水平来认识,如果从公明仪对牛弹琴的故事过程来考察,更有智慧元素蕴含其中。
“金蝉脱壳”“将计就计”“大谍无形”等等,不但有鲜明的思维操作程序在其中,展现的智慧谋略又有谁能一语道其风流?可见,汉字词的学习离不开一个字:“悟”。否则,其智慧内蕴是无法参透的。
“实事求是”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神奇的是经过毛泽东的活用和注释,这个词语的内在境界、思想力量和外在科学的实践力量深刻地影响了一个时代!还在持续地作为思想旗帜引领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汉字,从产生之日起,一路走来,都有先民的智慧风采,文化哲韵。而这一切至今仍然活色生香。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汉字词的智慧活性从四个层次加以总结:(1)汉字词是先民实践过程的智慧产物,先民的智慧已经植根于汉字词中并能在学习者脑中显示其智慧活性;(2)汉字词的智慧活性包括先民认知客观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客观对象本身特征的张力和运动方式给人的范式启迪;(3)汉字词智慧活性在通过教育植入对象的过程中如何有机地融入对象的认知系统并保持其勃发状态;(4)经过系统建设后形成科学的教育模式,通过有序的教育植入,将能形成有效的、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思维训练和发展的科学模式,从而实现思维实践性的养成,确保智慧的勃发状态。
汉字词的文化哲韵表达的是宏观的、系统的概念,包括文化层次和哲学层次的意蕴。
语言教育,只有从字词开始,系统开发,才能显现每一个字、词的历史智慧的“质感”!所谓汉字词的“质感”,就是指其内蕴的智慧活性的显性张力,如同健美外秀的肌肉。有了质感的字词,对学习语言的人的思维冲击力才强!融入认知结构才快!产生思维活性才奇!
三、汉字词的发生、发展跟文明思维的发生、发展的辩证关系
类人猿时代人类的思维是个什么状态呢?可以肯定,是非文明思维。这时,他们只能通过视觉等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从视觉而言,就是外界的即时客观形象,和客观对象的即时动态过程。他们对外界的认识还处在情感性认识和应急性行为阶段。这时候记忆还是短时记忆。
随着群居生活生存压力的增大,自然规律逐渐引导着先民实践活动的规律。比如,“日”“月”“草”“石”等慢慢成了记忆中的原始形象--长时记忆出现了--随着狩猎工具的使用,人们的手的能力也越来越精细--原始的画出现了--人脑中的客观对象概念开始出现--这标志着人类思维产生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当“日”“月”“水”等被当做“文”开始自觉使用来记录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们就确认人类的文明思维已经产生--我们人类概念的诞生之日就是人类文明思维诞生之时。从最初的“文”都是名词可以得到证明。也只有概念产生了,思维才有“核”源,才有“动点”--生长点。
概念的精细化是思维的继续发展方向,也是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比如,太阳照在人身上,人会有温暖、热的感受,这样,太阳的光、光线的辐射、受辐射后的感受都会系统地被大脑反映。于是,记忆也开始记录太阳的多方面特征和运动,思维开始反映客观物体跟人之间的关系--思路开始出现了--原生的思路是复制客观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或者客观物体跟人类发生关系的过程和结果。“思维”这个词语是有先民对人脑这个功能的科学认识在其中的:“思”前面说了;“维”字的“糸”旁就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思维是主动的、有路的、连贯的、流动的、有目标的。比如“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启发”“不愤不启,不启不发”“围魏救赵”等等。
由此观之,语言的实质是客观事物及其运动或关系与人类思维对称的影像或符号--信息,也就是说,语言跟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都具有对称关系(一种奇特的对称,线性语言跟立体思维的对称)!语言实际是语言、思维和客观事物三位一体的,思维是基于客观事物的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客观事物可以独立于思维和语言之外。
思路的生成标志着人类思维活性的的生成--思维操作--智慧的产生。从此,人类的智慧就驰骋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书写着人类的文明历史!推动着文明的不断发展!
其实,先民创造的“文化”一词,最初的意义就是文能教化人。正是说明的语言对人的教育推进,而人的进步首先是大脑的认识的进步。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变”指阳变,如“这个人变了”是指他的行为反映的外部变化,能观察到的;而“化”指的是“坤变”,阴性。如“化心”“教化”都是指内部的变化。“文化”的原初概念正是指的语言产生以后对人类的思想智慧的反馈和激进。
综上所述,语言“名词”--概念体系的生成标志着文明思维的诞生;概念之于思维的根本性,我们从婴幼儿学语就能证明:妈妈、爸爸之后,婴幼儿学的就是茶、饭、糖、太阳、水等等,都是名词--概念。思路的形成,标志着活性思维--智慧的生成;智慧的生成提高了人类进一步深入认识客观实在的能力。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提高了教育的起点--人类智慧生长的起点。语言和思维就是如此在人类的系统时空中互为前提、互相推动对方的发展,每一次推动,语言和思维又在新的层面上一体化。
汉民族先民对于人的智慧和智慧的发展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很有趣味。考证一下“聪明”“智慧”“才能”“机灵”“睿智”等定有所悟。
四、汉字词在中华文化传承和学生思维发展上的战略意义
汉字词是汉语言殿堂的砖和瓦,是汉民族智慧的神经元。对字和词的正确理解是读懂书籍的基础;对字和词的古意的正确理解是读懂古籍的基础;明白字词的意义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明永远连续的基础,更是研究并连贯汉民族思维发生发展的唯一方法!从思维的层面把握汉民族的历史文明和智慧光华将是中华文明研究的更高、更准、更科学的境界!
皓首穷经是古代学问家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时间主要就耗费在对字词的考证训诂上。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日夜加快,汉语言正快步走向世界!可是,汉语言的建设--汉语教育却处在教育灾难的重灾区!
1.汉语言的规范、严肃性遭遇严峻挑战!众多媒体的语言使用已经多年处于不规范状态,特别是外来语言的随意使用,对尚未规范的时尚雷词的轰动热衷。媒体实际是汉语言文化的核心阵地之一!岂能不顾规范?岂能失去严肃性?更有甚者,网络的语言如入无人之境,糟蹋有加!
2.汉语言的教育被高考的指挥棒绞得支离破碎!开始是高中的语文老师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为各种题型,帮助学生应考,但求获得高分;接下来就是初中语文老师仿效;如今小学老师也不能幸免!只为考试获高分,自然猛攻的就是各种题型,还有谁会记得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有谁会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还有谁会注重语言中饱含的智慧、文化、美?怪老师们吗?不能!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刚性条件就是:高考升学率!升学率里面有每个老师的荣誉、前途和钱途啊!
3.汉语言的建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大计的初期阶段被边缘化,如此再过若干年,将出现汉语言研究的人才断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看看现在小学语文师资状况就明白了;再看看从事古汉语研究的专家状况和他们所带的研究生实况就更加明白了!
为什么?待遇跟不上时代!谁又能将汉语言的研究当成终身事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说法是,搞原子弹的比不上卖茶鸡蛋的!邓小平公开检讨: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个问题,至今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差距是越拉越大!这跟改革开放之初没有系统科学地论证不同性质的职业工作的战略规划有关!
4.汉语言的建设、研究、教育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受重商观念的影响将重心放在创效益部门,使汉语言的研究经费短缺,专家们的研究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老专家们因为学究气息较浓,使研究缺少现代科学方法的注入,从而难以突破。年轻的学者为形势所逼,早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跟商业接轨!
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因为待遇太低,优秀的、年轻的、有背景的早就另谋高就了,剩下的整体水平就无法满足语言教育的需要。即使有一些优秀的语文老师,也只能在具体的教法和考试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因为这是以个体为单位的,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所以,不可能有战略性的规划,系统的研究,划时代的成果。
字是最小的语言意义单位,而词则是最小的语言使用单位。我们要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必须从每个字开始,再到每个词语,最后才能把握句子的整体意思。所以,对语言的研究,语言的教育,语言的学习,语言对于思维的活性建设,这一切都必须从字词的系统研究建设开始!字词的系统研究建设本质就是思维的基本研究和建设!
只有把握了语言的思维本质,我们才能将语言的研究和教育引入正确的方向,从而开始科学的建设!
字词系统这个概念是指将每一个字从甲骨文(此前的文字尚无成型的资料)开始至今的字形演变,意义发展,词汇组合,经典句子进行汇总,务求穷尽;然后,将字的意义之源和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同时,将推进这一切发展的思维之花通过蕴含在汉字词中的汉先民的思维DNA进行再生;再将字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循历史轨迹给予明确;特别是将形成词汇和成语以后词语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活性智慧元素、文化哲韵都用现代科学观进行鉴赏!
这是一堂必修课,汉语言和汉文化典籍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永恒的!当代国外研究中国历史典籍而出现的新思维产生的实践推力就是明证!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将汉字词由简单的释义提高到科学建立汉字词的智慧“质感”!必须将汉字词的教育由简单的字形、释义、组词造句提高到科学刻画汉字词的历史智慧“质感”,确保其思维活性的生成!“一个事物是他自身,同时又在不断变化,他本身有变和不变的对立——这就是矛盾。”事物“在思想中的表现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72页)。从这里我们能找到站在公元2000年的高度重新审视汉字词并将汉字词的历史浓缩进去的理论依据,让未来的孩子们智慧的生长点有巨大的时空--这种矛盾是一种智慧活性,毋庸置疑!
“云破月来花弄影”、“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弄”“绿”,那一个不是“质感”鲜明而强烈?这就是“一字境界”的思维奇迹?
这个工程完成之时,就是中华历史典籍的正确解读大众化的能力形成之时;就是汉语教育当代万能工具书的完成之时;就是教育将语言和思维一体化训练的科学化开始之时;就是从根本上实现语言对于思维能力的形成有能动自组织功能之时!就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思想哲韵全面而自然地融入任何接受汉语言文化熏陶的人的智慧之时!
这个工程还是对汉语言教育资源的最科学的整合,也是对中华典籍文化的一次全面整合,更是对中华历代先民的思维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
这就是汉字词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上的战略意义所在!
小学语文老师在老师队伍中只是不需要学问的孩子王?小学语文老师就是汉语言的“字和词”!谁会明白他们的战略之重呢?
五、教育基于语言和思维一体化发展教学的正途
语言教育的本质--形成并发展思维能力!--发展--再发展!
从语言和思维相互建设而发展的一体化辩证关系出发,充分发挥语言对于思维在教育中的建设作用,我们需要牢牢把握的是:
1.语言和思维的内容是客观世界及其运动关系,这是语言和思维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思维概念系统的建设是其元核。
2.思维的元流是客观世界客体运动过程及其关系的观念投射,蕴含丰富的自然规律并透射出思维的智慧活性,这是思维的活性之源;思维流是思维的动作、形象、观念、语言(符号)运行和运算的动态过程。
3.文化是汉民族历代先民所有实践活动成果的总和,其中充满民族智慧,特别是具有汉民族思维特色的模糊整合思维充溢其中,从字词到语言到学术思想无不流其光、溢其彩!这一汉民族实践历史长河中系统发育的思维模式是与汉语言的发展共生的,是文明的宝藏之王!模糊整合思维内蕴直觉思维这一核心环节,这是其创造性之源。
4.汉字词内蕴的多重智慧生长点,不但成就了字词的发展和丰富,而且是思维活性之核,是人脑思维空间中信息互相贯通、快速融合的原动力,是思维灵活性的教育操作依据;汉字词在学生头脑中智慧“质感”的生成就意味着活性的生成!
5.汉字词意义发生、发展的系统把握是教育中思维操作的经典案例,是科学思维训练的天然素材;整个汉字词系统囊括了人类已产生的所有的思维方式。比如:比较、分析、演绎、综合、还原、直觉、灵感、顿悟、想象、联想、发散、集中、归纳、抽象、辩证等等。
6.汉字词美学价值的开发将是思维臻美的自然源泉,而信仰则是思维追求崇高和伟大的力量源泉,他们一起将推动汉语言思维境界和效益达到极致!
具体如何实现呢?
A、准备工作
1.全面整理典籍,科学论证,理出汉字词发生发展的系统资料,再编纂新的汉语字典和词典,确保每个汉字、词语的智慧质感生成。现在的字典和词典都是按音序编排的,虽然在检索时有其简明、方便之处,但是却已经背离了汉语言本来的科学体系,对于教育要通过汉字词的学习而建立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思维体系是不利的,非科学的。汉语言是循意义系统发展的,而意义正是思维的操作性追求。
2.对汉语言字词的发生发展跟思维的一体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从中整理出系统的汉民族文明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汉民族思维针对不同对象的多种思维逻辑结构;汉民族思维的科学品质和智慧特征;汉民族思维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特质!汉民族思维的谋略和战略能力特质!从而建立语言对于思维训练的具体操作性原则、方法、模式;
3.对跟汉语言从产生到发展、成熟一体化系统成长的模糊整合思维(将另文论述)进行充分研究;
4.语言美和思维美的一体化赏析;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单纯从文学语言角度的解读和审美深化到对思维的解读和审美的高度!我们必须认识到,美--思维和语言内在的灯塔!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源于一个美丽的梦;开普勒的宇宙三定律公式就源于一首优美的乐曲对思维“美的和谐”导引!
5.加强脑活动的解析和汉语言特质的研究,从而获得语言翻译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获得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更着眼于提高人有效把握自己思维灵感火花的能力,达到有计划地开发人类最高境界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创新思维能力成为民族的群体能力,而不是英才独享的思维美餐!
6.依据现代生活实践中的材料,设计思维的操作性训练课程,强调因情自主推进的思维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形成实践性思维能力。实践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标志着思维的成熟,标志着思维具有准实践的操作性。
7.思维是有强烈目的性的精神活动,而且,思维跟实践相联系才会具有现实意义。而实践具有时空特征,越是攸关国家和人类的重大实践活动,其时空跨度都非常巨大,这时候,思维必需要一个根本性的指标--信仰!没有信仰的思维,就会失去崇高的境界!也会失去其超人的力量!更会失去思维的“毅力”!马克思贫病之中的坚持;爱因斯坦对科学统一的信仰;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都是历史的经典!
8.人类情绪先于思维存在,至今都是对思维有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欢乐的情绪对思维有益,负面情绪同样对思维有建设价值!这也是客观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经典的表达!因为,忧患之中能激起对自身的反思,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思维向辩证方向深刻掘进!彻底臻于科学!现在的“愉快教学法”之类的在科学理论层面就通不过,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实践?人的成长可以概括为“修炼”“历练”“磨练”“磨难”几种方式,不管愿意不愿意,生活赋予你了,能逃避吗?危机之中,你的思维如何应对?恐怕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情绪心态!必须走出自己,才能有所作为!由此可见,思维的发展是不可能游离于情绪的科学训练的!古人曾有“制怒”条幅用以自警就是例证。
9.师资的准备是最为核心的。从师范院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开始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语言教育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语言本质就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显性状态,因此,语言教育就是思维的教育。小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所以,绝不能继续让最低水平的老师去应付,而是必须让专业老师从一开始就进行正规的专业训练,确保目标达成,确保人才质量。这是后续教育有更大加速度的唯一科学正确的途径!
B、具体的设想
1.识字教学的新思路
现有的识字教学主要是:集中识字;分散识字。这两种识字教学都有其侧重,但是并没有来源于“汉字”本身科学规律的系统理论作为基础;在识字中并未找到系统、科学地开发学生思维的良性方案;在识字中也没有解决汉字书写记忆的困难;在识字教学中无法自然系统地渗透中华传统文明。
新的识字教学方法叫做“字族识字法”。
理论根据如次:
汉字起源于象形字,字形是汉字意义之本。象形字是由形定义;会意字也是由形定义;形声字也是由形定义;指事字也是由形定义。
既然是字族,那么,每个字的主体部分都包含着同一个“元字”,而这个“元字”对于字族中每个字的意义是有基本定义价值的,这样理解字义的好处有(1)知道字义的来源,不存在混乱和不准确;(2)这种发生式定义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系统、关联、发生、整合等方向发展,确保学生思维的活性结构的生成,形成字词质感,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打下扎实基础;(3)确保学生模糊整合思维的系统形成;(4)确保语言和思维两位一体,扎实提高语言对于思维的翻译能力--表达能力;(5)通过字、词、语言的操作性训练达成思维的过程操作,尽快形成思维的实践性操作能力;(6)便于汉字字形的迁移,提高汉字书写的记忆效果和准确性;(7)有利于汉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自然传承;(8)有利于课堂的丰富和趣味化,提高语言文字教学的吸引力,从而使教学变得轻松自然。
由上可知,真正需要着力夯实的是独体字即元字的教学。这些字,数量很少,完全可以花多一些时间让学生全息掌握!
在这个基础上才正式开始字族识字。这时,我们通过几个代表性强的字族进行示范性教学,即建立识字模式,此后的字族识字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学生自学;2、探究模式学习;3、小组研究模式学习。这三个模式也是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操作程序的,他们是递进式深入提高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自己利用资料进行研究式学习的能力,通过研究的过程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并最终养成实践性思维。而且,我们将突出识字质量的评价标准,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让学生明白“游戏有规则”!
当然,识字教材的安排会有具体的方案来解决诸多实践中的问题,比如,每个字族的字是不是要一次性全部学完?回答是:按需而定。因为我们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将所有的字都学完,而是重在让学生学会有质量地学习。我们的理念是:方法+能力=实践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字族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到此可以有个基本判断了!那就是高效、高质量!
既然我们明白了语言和思维是一体化的,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单纯地以语言本身作为教育课程的线索或者元素,而是必须将思维和语言科学地结合起来统一编排。
鉴于名词在思维中居于概念系统的地位,动词居于思维运动系统的地位,虚词居于关系系统的地位等,他们的逻辑意义各不相同,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将思维、逻辑、语言诸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排,有序进行。让语言教育切实达成发展思维的目的。
教材虽然需要重新编写,但是,却不存在难度,因为汉字本身的发展历史已经天然地形成了自己的结构体系。
需要准备的是汉字发生、发展的背景资料的编写和融合;汉字智慧活性元素的提炼;汉字词所蕴思维的解析和训练系统的生成;汉字美学的开发;汉字有关的汉文化的集成和分解;课堂结构和趣味因素的结合。
难度是汉字字义的发展中古代字义和现代汉语字义的原则性区分和教学实践的操作性把握,即如何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思维训练有层次、有秩序、有机地融入课程中。
2.思维训练的新思路
首先是在大语文的框架内,将语文课分成:(1)语言和思维----解决识字、词语的教学和思维一体化的问题;(2)文学课----重点解决语言美学和文化问题,重在欣赏水平的发展,注重通过诵读实现;(3)写作课----解决语言的一般表达和艺术表达问题;(4)论述课----解决语言的科学表达和逻辑表达问题。
拆分语文课的构成是有确保语文教育质量的重大操作意义的!(1)确立语文教育的不同功能方向,从而突出其教育核心目标,进行专业化的训练;(2)让行政部门对语文老师的专业资格有清晰的聘任素质指标,从师资源头确保语文教育的质量;(3)让老师们明确语文教育的多重核心功能和目标,着力实现。彻底摆脱目前语文老师在课堂面对大纲的系统要求而不知所钟,实际操作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的混乱局面!
其次,按语言和思维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结合人类个体从婴幼儿到成年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通过分层次、单独、系统地制作专门的动漫影视作品及其他多种形式的作品,提供从幼儿到大学的文化层面的语言和思维的原生、发展、丰富的营养早餐;同时覆盖老师、家长、学生,课内、课外、假期,从而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地浸润学生;同时提供升级产品和自由发展产品。这样,能让语言和思维在自然状态中学习生成,而不将压力都集中在课堂,产生诸多职责矛盾。
其三、经典案例的多重解析。比如,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的解析;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解析;在不同层次上的解析;不同视角的解析。
其四、臻美导引思维。
其五、信仰导引思维。
其六、当代科学方法的及时引入,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论等的有序、有机渗透。
其七、实践性思维能力的构建和养成。
其八、元思维的发展,强调对灵感的自我珍惜和翻译能力,大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和能力。
诚如此,教育--语言和思维的教育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我们,为了这个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的古国,为了我们这个沐浴历史之光而云蒸霞蔚的新时代,为了我们古国和古国子孙光辉灿烂的未来,我们再也不能只拿镜子照着脸,我们要用镜子透视我们的心和血管。
教育,就是我们承继辉煌而孕育着的未来的心和血管!更是宇宙走向有序的终极能量!
我们在对汉字词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汉字词内蕴着汉民族先民的智慧和文化,而且,显示着勃勃生机,我们将其称为:“汉字词的智慧活性和文化哲韵”。这就是思维的活性生长点和营养沃土。由此,我们提出:1、基于汉民族思维的字族识字教学;2、基于汉民族文化的思维的实践性养成。
一、对汉字起源、发展的简要考察
人类不可能有谁能预谋创造文字,也就是不存在上帝造字。仓颉应该是一个集大成者。就汉字的起源、发展,我们用还原思维来进行简略考察。
文字史前的人类是靠视觉、听觉、触觉认识客观世界。显然,听觉和触觉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用来记录客观对象的。只有视觉对客观对象外形特征的思维把握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勾画记录,先人们随便可以借枯枝在地上用线条描绘对象。
素来汉字的起源就有书画同源之说。考古事实也证明,在甲骨文之前,陶器中就已经有陶画,画的是花鸟虫鱼等先人生活中的常见形象。这些形象的出现被人们洞悉了其“文化”价值,准确地说是审美价值,就被模仿推广,从而获得了发展的机会。此后,在狩猎成果等生活实践的记录中,这些“画”就有了使用价值。随着人类思维求方便、图简洁的自然意识的驱使,先人们的记录“图画”越来越简洁,慢慢就具有抽象的符号特征--“文”的雏形!
我们无法知道历经了多少春秋,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在意识里已经自觉地把这些符号当成了“工具”。在部落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因为通用的需要,逐渐地趋向于规范成部落的统一符号系统。这个从“七国文字”由秦统一的史实中能得到印证;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也能得到证明。如“田”字就有许多种形,后归于统一的小篆“田”字。
在同一部落的统一符号,都是对象的线描简洁图形--象形文字。这些字都是一体化的独体字--纯用来指代对象本身,具有静态特征。在思维中是具体的物的形象代码--简单抽象的形象概念已经在人类--汉民族先民的思维中出现。
随着先民使用符号自觉性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寻找记录超越视觉的对象的方法--指事--思维对整体对象与部分之间关系之于意义的解读。比如树根如何记录?在“木”的根部加一个“记号”进行特别说明:“本”字就是这样造出来的。有根就有梢,“末”字也就对应地造出来了。由此观之,汉字的发展方式之一是由“字元”衍生成“字族”--源于对同一对象的由整体到部分的分解--整体认识的深化--简单的“分析”在思维中出现了。
这里包含这样一个认知事实:当时的人们开始的注意是纯粹的视觉形象--整体性是唯一特征。当关注整体时,部分是模糊的;而关注部分时,整体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是实际的视觉、思维的追踪能力或对于对象的注意力分配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思维的运行和思维的结论。模糊性和精确性是人类认识中一对永恒的矛盾,思维总是在模糊性和精确性的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模糊性是绝对的,精确性是相对的,因此,模糊性成了追求精确的人类思维的动力源之一。客观事物部分特征的群体凸显意味着整体在思维中的信息点的丰富,思维对整体的系统认知正在构建。如人的眼、鼻、嘴,就是局部特征。这些信息点虽在整体中,却具有自身特别的形象、意义、价值,可以独立引导思维发生,具有思维生长点的意义。
同时,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其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字义的发展也是在原形象的丰富性特征基础上进行引申。比如“引”字,最初是指拉开弓,即引弓;在“引相如去”中,引字的意思就是“拉”“牵挽”;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中的意思是延长、延续;在“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中的意思就是伸着;在“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中则是带领之意;而在“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中则很明显是自决、自尽的意思。以上所选例子中的“引”字的字义各个不同,但是,只要仔细品味,都能从“引弓”的动作意象中找到影子、依据,而且在各例句中都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让读者毫无歧义地理解所达之意。也就是说,“引”作为元字,从其概念形象和动作形象中所能感悟到的意义信息都是元字的固有特征信息,具有活性,而且成为新的意义生长点,并以此为依据引申或发展出该字的新的字义。正因为如此,汉字词的意义在理论上具有无穷的发展空间,能确保其表现力的与时俱进。
再如“文”字,甲骨文的“文”象正面的一个大人,特别放大了胸部,专门画了一个“心”,古人认为,人思考问题的器官是“心”,这就很值得玩味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意思是说“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互联络,不可解构”。这跟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是一致的。如“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文”只能说,如“日”就是太阳;“字”则可解,如“男”,从“田”从“力”。“文”为母,“字”为子,字来源于文的组合或发展。“文”数很少,“字”数很多。文字不够,再形成词语,至现代引进外来词汇,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对语言提出的新要求使然。“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也跟“引”字一样,出现了很多字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这一切,体现了汉字的独特文化现象,同时蕴含了汉民族独特的模糊整合思维。
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发展,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原有的“文”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先民选择的是在原有“文”的基础上来发展,用几个“文”组合成新的抽象符号--“字”。如“昭”字,由“日”和“召”组合而成,形声字。其意义源于“日”与“召”的融合,指晨曦--原意是指太阳还没有出来,照射在东方天空的太阳光。把握字义还是离不开“会意”--人脑对于字义基于对象信息的自我整体把握--模糊整合.“暖”,源于“日”--指太阳光照射在人身上人的和温感觉;“照”源于“日”--“昭”--指太阳光线的定向运动;“时”源于“日”--本指太阳在一年中照射庙宇的变化规律,因此而生成的不同季度;“晒”源于“日”--指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一过程中太阳光的辐射对地上物体的影响;“曦”源于“日”-指太阳升起于东方;等等。这些就是“字”,形成了“日”字族。可见,汉字字义的渊源是有迹可循、有据可考的。
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对太阳能量的神秘的崇拜,人们凭借思维的想象力将其人格化,炎帝--太阳神--原始的精神文化形态,就这样营养着先民。
只要我们细心地去考证,可以从更多的字族中获得诸多文化信息,我们甚至可以将造字的先后排序明确出来,其中所蕴藏的人类实践生活和思维认识的发展进程都是一部视角独特又可以找到确定信息的历史典籍!首先,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的一批是同时代的。六书中象形无疑是最早的;然后就是指事;其三是形声;其四是会意。至于假借和转注是汉字已经很成熟了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用字”方法。另外,从一个字族中更能排出几乎每一个字出现的先后顺序,而且,同一个字族又分不同层次的“小字族”。如“戈”:戊、戍、戌、我、戎、戒、成、茂、武、或、诚、城、诫、械等等。这是一个大字族,由武器“戈”的出现而衍生,让人震撼。故“戊”是靠着放置的“戈”;“戍”是拿着防守的戈;“戌”是准备出征的戈;“我”是手持超级武器--戈而呐喊着的勇士,这里面是否已经预示了对自我形象的肯定或期望,而在后来发展成第一人称?“戎”则是周期性的减丁战争,具有政治谋略意味;“戒”是持戈防备、守卫,已经有了将帅用警卫的意味;“成”是攻占了的邑;“茂”是武库长了草,有长时不战的野草丰茂之态;“武”是已经包含了关于战争“止戈”的思想;“或”是指用武力占领的土地和俘获并统治的人,就是邦国的初始意义;“诚、城”“诫、械”已经是意义相关的下一个层次的小字族。从这个字族的发展可以看出,由战争这残酷的事实而引发的人们生活、思想、行为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的同时也留下了“汉字文化”和“汉字中的历史”。
从字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汉民族先民的思维已经大为发展。他们对太阳的认识已经从其本体的单纯形象发展到对其显性特征、其一天的不同情况、对其一年的运行规律、对太阳光对地上物体的影响关系等等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和自觉的利用。其他的如“戈”字族,“水”字族等皆有规律,都能看出语言、思维的互相影响。
多种造字方法的成功使用,汉字库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特别是对于自然万物的运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的描述都能够尽其特征地实现。毫无疑问,“会意”具有最为强大的造字功能。也是模糊整合思维的典型体现。
所谓模糊整合思维是指在基本材料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的问题空间中,思维凭借直觉从整体上获得结论的思维过程。模糊整合思维对思维主体有极高的要求,因为,直觉是在极大地压缩思维的逻辑进程甚至飞跃的情况下直接获得思维结论的。所以只有在思维主体有极强的追求动力,并在勤苦求之的过程中,经过深入思考而不得解的待喷状态中才会出现直觉。正因为模糊整合思维的核心环节是直觉,所以,这种典型的东方文化孕育的思维具有极强的创造性。
汉语言的会意字都是模糊整合思维创造的成果。
二、词汇的形成、发展积淀了先民的智慧活性和文化哲韵
《诗经》是最早成集的文学作品。里面的诗歌历经几千年的传唱,不知滋润了多少华夏子民的情怀智海,又衍生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这就是经典!“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观止矣!
语言单位从最初的字,发展到词汇,如:子衿、雎鸠、淑女、所谓、君子,汉语言又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词汇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极大地增强了汉语言的表现力,极大地积淀了先民的智慧活性和文化哲韵!
汉字从造字方法到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都充满了先民的智慧,到今天,只要我们真正还原先民的创造过程,不但能欣赏到五千年前的先民生活光景,还能领略先民的智慧风采!将汉字演变的过程细细梳理下来,一道清晰的智慧风景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1.“文”的原生态,简洁之美。汉字中的独体字很明显是最初的原生字,几乎都是象形符号,如“日”“月”,都是如画一样的对事物的自然形象的勾勒,质朴纯真。独体字数量很小,却囊括了当时人类思维直接认识、攸关生存的、显性的自然生态中的基本元素。这个时候的字义都是纯粹的表明对象身份!没有其他的任何衍生意义。我们现在来看这原生的“文”不但完整,而且简洁!换言之,这时的“文”一如婴幼儿认识爸爸妈妈等,就是在构建思维的“概念体系”--完成思维“元核”的基本建设。
说来有趣,先民们给自然对象命名了,也将自身称为“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给每个人取名。从“名”字是会意字来看,肯定是第三波以后才造出来的。说明人类对本体的意识远落后于对环境对象的意识,现在的幼儿数人数时开始总是不计算自己也说明了“知己”是思维的历史性盲误区。“名”字是“被迫”造出来的,到了晚上,看不见对方,如何分辨呢?先人们想了一个办法,给每个人取“名”。“夕”“口”,合起来就是晚上见面看不清就喊“名”。别小看,这是人类“知己”意识的划时代的发展!
2.“字”的衍生,丰富之美。随着先民生存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实践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深入,智慧能力也相应提高,自然而然地需要更多的文字来满足记录的需要。于是,“字”就在“文”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如“丰”在甲骨文中的原形本是春草作物之形,在书写中逐渐演变成“丰”,从最初的具体指物形象中,包含了先民对该“物”形象的感知体验,如“盛”“大”“多”“好看”等印象。于是,先民们在使用“丰”字的时候,就将这些意义赋予了它。如“富”的原生意义是这样形成的,在一所房子里充满了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在一丘田里生长出来的。再细分,宀、一、口、田,初一看,莫名其妙--很模糊;仔细串起来琢磨,意思却很清晰、明白、确定。而且,这个字里面完整地反映了先民的价值观,人以田地为生命之源;反映了社会结构以家为单位;反映了先民的居住状况;反映了耕种的连续成了当时人民的主要劳动形式。“田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财富、权力、战争观。
我们比较一对同义字(异体),似乎更容易明白造字的模糊整合思维。“夜”“亱”,前一个从衣,从夕(月),表示天象月亮被衣服覆盖了一样黑;后一个从衣,从旦,表示太阳象被衣服覆盖了一样,大地一片漆黑。
再如“思”,由“田”“心”合成。这个“田”的意义就已经不是单纯的耕种的土地,而是以此为义源衍生--在田里通过耕作生长的农作物--耕作的收成为先民的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心”的意义是牵挂、考虑。“思”的字义就是:牵挂农田的收成;考虑吃饭问题。到今天,“思”的基本字义是:想,考虑,动脑筋。其字义的发展一脉相承,密切攸关先民的生活实践,又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继续在精确、丰富、深刻。
字义从最初的线描画到最简的线描画--文字雏形,再到确立的“文”,再到“字”的第一状态,字的第二、第三、第N状态,有一条意义发展变化的轨迹,这条轨迹透射着一道光芒--思维的智慧之光--单看一个字时,他就是一个字,静态的;一旦将这个字的历程演绎,智慧的光芒就会翩翩起舞,活力无限!
“一字多义”充分显示了汉民族思维的特征,高效性、精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整体性、精微性、语言环境和字义变化的统一性、辩证性、多角度层次发生性等等。
思维离不开关系的描述,而汉字由实词向虚词的转化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3.词的出现,发展之美。“丰”和“富”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通用词汇。而这个词的意义,就是“丰”“富”的意义的合成。在逻辑上更加充实了所表达意义的内涵。比如“资源丰富”,就包含了种类多、数量大这两方面。
又如“时间”,“时”的意义源于太阳;“间”则源于月亮;合起来的“时间”词义内涵昼夜概念,更加完整严密。时间概念的提出同时也提出了测量问题,“日子”“昼夜”等基于自然的度量概念应运而生。因为日月的运行是无限连续的,所以时间也是一个具有无限意义的概念。
再如“取舍”,就有质朴的选择观在其中,这种观念的科学性在现代科学中是确定的。这一观念的确立是在克服人的贪欲的基础上确立的,难能可贵!可见中国先民的智慧已经富含哲韵--面对矛盾现象的朴素的辩证思维。
正因为汉字词孕于天然,所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先民们的浩然之气、万代千秋之念、也就水到渠成。这一宇宙观所开启的汉民族思维纵横捭阖而又妙到毫端,极尽模糊整合之妙!《孙子兵法》显现的思维艺术、智慧魔力、思想光芒,其系统性、辩证思维,倾倒的不仅是军人,不仅是中国人!而是智慧越高的人越是顶礼膜拜!越是不同文化的,越是如见天赐奇珍!
4.成语的生成,事理和人文的智慧凝聚。如“高山流水”“知己知彼”“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远交近攻”“因材施教”。其中的智慧不言而喻,所蕴涵的文化元素更是叹为观止。高山流水中的人文风景;知己知彼的科学风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智慧;远交近攻的政治战略;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观,无不有四海真理之誉。
这些成语的产生,实质上就是现代“案例”文化的先河--中国式古典“案例”--中国的传统叫法是典故。其智慧文化的生成本身就是辉煌的文明成果,更为伟大的意义在于在语言的继承、教育过程中,作为智慧源泉,他具有无穷的智慧生长点和智慧审美魅力。正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阐明的道理一样,受教者--文明的传递者从不同的方向或侧重点出发,就能获得不同的智慧启迪!--汉字词的智慧活性就源于此!它折射的文化哲韵尽显风流!
比如,《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之广、历久弥香,其文化哲韵之外,还有诸葛亮--智慧化身的魔力!由此可见,智慧的审美特征超越了任何审美而别具魅力性!
再如,对牛弹琴,既可以从弹琴者不看对象来考察,也可以从听琴者不够水平来认识,如果从公明仪对牛弹琴的故事过程来考察,更有智慧元素蕴含其中。
“金蝉脱壳”“将计就计”“大谍无形”等等,不但有鲜明的思维操作程序在其中,展现的智慧谋略又有谁能一语道其风流?可见,汉字词的学习离不开一个字:“悟”。否则,其智慧内蕴是无法参透的。
“实事求是”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神奇的是经过毛泽东的活用和注释,这个词语的内在境界、思想力量和外在科学的实践力量深刻地影响了一个时代!还在持续地作为思想旗帜引领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汉字,从产生之日起,一路走来,都有先民的智慧风采,文化哲韵。而这一切至今仍然活色生香。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汉字词的智慧活性从四个层次加以总结:(1)汉字词是先民实践过程的智慧产物,先民的智慧已经植根于汉字词中并能在学习者脑中显示其智慧活性;(2)汉字词的智慧活性包括先民认知客观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客观对象本身特征的张力和运动方式给人的范式启迪;(3)汉字词智慧活性在通过教育植入对象的过程中如何有机地融入对象的认知系统并保持其勃发状态;(4)经过系统建设后形成科学的教育模式,通过有序的教育植入,将能形成有效的、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思维训练和发展的科学模式,从而实现思维实践性的养成,确保智慧的勃发状态。
汉字词的文化哲韵表达的是宏观的、系统的概念,包括文化层次和哲学层次的意蕴。
语言教育,只有从字词开始,系统开发,才能显现每一个字、词的历史智慧的“质感”!所谓汉字词的“质感”,就是指其内蕴的智慧活性的显性张力,如同健美外秀的肌肉。有了质感的字词,对学习语言的人的思维冲击力才强!融入认知结构才快!产生思维活性才奇!
三、汉字词的发生、发展跟文明思维的发生、发展的辩证关系
类人猿时代人类的思维是个什么状态呢?可以肯定,是非文明思维。这时,他们只能通过视觉等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从视觉而言,就是外界的即时客观形象,和客观对象的即时动态过程。他们对外界的认识还处在情感性认识和应急性行为阶段。这时候记忆还是短时记忆。
随着群居生活生存压力的增大,自然规律逐渐引导着先民实践活动的规律。比如,“日”“月”“草”“石”等慢慢成了记忆中的原始形象--长时记忆出现了--随着狩猎工具的使用,人们的手的能力也越来越精细--原始的画出现了--人脑中的客观对象概念开始出现--这标志着人类思维产生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当“日”“月”“水”等被当做“文”开始自觉使用来记录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们就确认人类的文明思维已经产生--我们人类概念的诞生之日就是人类文明思维诞生之时。从最初的“文”都是名词可以得到证明。也只有概念产生了,思维才有“核”源,才有“动点”--生长点。
概念的精细化是思维的继续发展方向,也是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比如,太阳照在人身上,人会有温暖、热的感受,这样,太阳的光、光线的辐射、受辐射后的感受都会系统地被大脑反映。于是,记忆也开始记录太阳的多方面特征和运动,思维开始反映客观物体跟人之间的关系--思路开始出现了--原生的思路是复制客观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或者客观物体跟人类发生关系的过程和结果。“思维”这个词语是有先民对人脑这个功能的科学认识在其中的:“思”前面说了;“维”字的“糸”旁就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思维是主动的、有路的、连贯的、流动的、有目标的。比如“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启发”“不愤不启,不启不发”“围魏救赵”等等。
由此观之,语言的实质是客观事物及其运动或关系与人类思维对称的影像或符号--信息,也就是说,语言跟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都具有对称关系(一种奇特的对称,线性语言跟立体思维的对称)!语言实际是语言、思维和客观事物三位一体的,思维是基于客观事物的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客观事物可以独立于思维和语言之外。
思路的生成标志着人类思维活性的的生成--思维操作--智慧的产生。从此,人类的智慧就驰骋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书写着人类的文明历史!推动着文明的不断发展!
其实,先民创造的“文化”一词,最初的意义就是文能教化人。正是说明的语言对人的教育推进,而人的进步首先是大脑的认识的进步。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变”指阳变,如“这个人变了”是指他的行为反映的外部变化,能观察到的;而“化”指的是“坤变”,阴性。如“化心”“教化”都是指内部的变化。“文化”的原初概念正是指的语言产生以后对人类的思想智慧的反馈和激进。
综上所述,语言“名词”--概念体系的生成标志着文明思维的诞生;概念之于思维的根本性,我们从婴幼儿学语就能证明:妈妈、爸爸之后,婴幼儿学的就是茶、饭、糖、太阳、水等等,都是名词--概念。思路的形成,标志着活性思维--智慧的生成;智慧的生成提高了人类进一步深入认识客观实在的能力。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提高了教育的起点--人类智慧生长的起点。语言和思维就是如此在人类的系统时空中互为前提、互相推动对方的发展,每一次推动,语言和思维又在新的层面上一体化。
汉民族先民对于人的智慧和智慧的发展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很有趣味。考证一下“聪明”“智慧”“才能”“机灵”“睿智”等定有所悟。
四、汉字词在中华文化传承和学生思维发展上的战略意义
汉字词是汉语言殿堂的砖和瓦,是汉民族智慧的神经元。对字和词的正确理解是读懂书籍的基础;对字和词的古意的正确理解是读懂古籍的基础;明白字词的意义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明永远连续的基础,更是研究并连贯汉民族思维发生发展的唯一方法!从思维的层面把握汉民族的历史文明和智慧光华将是中华文明研究的更高、更准、更科学的境界!
皓首穷经是古代学问家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时间主要就耗费在对字词的考证训诂上。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日夜加快,汉语言正快步走向世界!可是,汉语言的建设--汉语教育却处在教育灾难的重灾区!
1.汉语言的规范、严肃性遭遇严峻挑战!众多媒体的语言使用已经多年处于不规范状态,特别是外来语言的随意使用,对尚未规范的时尚雷词的轰动热衷。媒体实际是汉语言文化的核心阵地之一!岂能不顾规范?岂能失去严肃性?更有甚者,网络的语言如入无人之境,糟蹋有加!
2.汉语言的教育被高考的指挥棒绞得支离破碎!开始是高中的语文老师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为各种题型,帮助学生应考,但求获得高分;接下来就是初中语文老师仿效;如今小学老师也不能幸免!只为考试获高分,自然猛攻的就是各种题型,还有谁会记得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有谁会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还有谁会注重语言中饱含的智慧、文化、美?怪老师们吗?不能!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刚性条件就是:高考升学率!升学率里面有每个老师的荣誉、前途和钱途啊!
3.汉语言的建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大计的初期阶段被边缘化,如此再过若干年,将出现汉语言研究的人才断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看看现在小学语文师资状况就明白了;再看看从事古汉语研究的专家状况和他们所带的研究生实况就更加明白了!
为什么?待遇跟不上时代!谁又能将汉语言的研究当成终身事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说法是,搞原子弹的比不上卖茶鸡蛋的!邓小平公开检讨: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个问题,至今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差距是越拉越大!这跟改革开放之初没有系统科学地论证不同性质的职业工作的战略规划有关!
4.汉语言的建设、研究、教育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受重商观念的影响将重心放在创效益部门,使汉语言的研究经费短缺,专家们的研究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老专家们因为学究气息较浓,使研究缺少现代科学方法的注入,从而难以突破。年轻的学者为形势所逼,早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跟商业接轨!
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因为待遇太低,优秀的、年轻的、有背景的早就另谋高就了,剩下的整体水平就无法满足语言教育的需要。即使有一些优秀的语文老师,也只能在具体的教法和考试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因为这是以个体为单位的,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所以,不可能有战略性的规划,系统的研究,划时代的成果。
字是最小的语言意义单位,而词则是最小的语言使用单位。我们要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必须从每个字开始,再到每个词语,最后才能把握句子的整体意思。所以,对语言的研究,语言的教育,语言的学习,语言对于思维的活性建设,这一切都必须从字词的系统研究建设开始!字词的系统研究建设本质就是思维的基本研究和建设!
只有把握了语言的思维本质,我们才能将语言的研究和教育引入正确的方向,从而开始科学的建设!
字词系统这个概念是指将每一个字从甲骨文(此前的文字尚无成型的资料)开始至今的字形演变,意义发展,词汇组合,经典句子进行汇总,务求穷尽;然后,将字的意义之源和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同时,将推进这一切发展的思维之花通过蕴含在汉字词中的汉先民的思维DNA进行再生;再将字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循历史轨迹给予明确;特别是将形成词汇和成语以后词语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活性智慧元素、文化哲韵都用现代科学观进行鉴赏!
这是一堂必修课,汉语言和汉文化典籍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永恒的!当代国外研究中国历史典籍而出现的新思维产生的实践推力就是明证!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将汉字词由简单的释义提高到科学建立汉字词的智慧“质感”!必须将汉字词的教育由简单的字形、释义、组词造句提高到科学刻画汉字词的历史智慧“质感”,确保其思维活性的生成!“一个事物是他自身,同时又在不断变化,他本身有变和不变的对立——这就是矛盾。”事物“在思想中的表现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72页)。从这里我们能找到站在公元2000年的高度重新审视汉字词并将汉字词的历史浓缩进去的理论依据,让未来的孩子们智慧的生长点有巨大的时空--这种矛盾是一种智慧活性,毋庸置疑!
“云破月来花弄影”、“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弄”“绿”,那一个不是“质感”鲜明而强烈?这就是“一字境界”的思维奇迹?
这个工程完成之时,就是中华历史典籍的正确解读大众化的能力形成之时;就是汉语教育当代万能工具书的完成之时;就是教育将语言和思维一体化训练的科学化开始之时;就是从根本上实现语言对于思维能力的形成有能动自组织功能之时!就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思想哲韵全面而自然地融入任何接受汉语言文化熏陶的人的智慧之时!
这个工程还是对汉语言教育资源的最科学的整合,也是对中华典籍文化的一次全面整合,更是对中华历代先民的思维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
这就是汉字词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上的战略意义所在!
小学语文老师在老师队伍中只是不需要学问的孩子王?小学语文老师就是汉语言的“字和词”!谁会明白他们的战略之重呢?
五、教育基于语言和思维一体化发展教学的正途
语言教育的本质--形成并发展思维能力!--发展--再发展!
从语言和思维相互建设而发展的一体化辩证关系出发,充分发挥语言对于思维在教育中的建设作用,我们需要牢牢把握的是:
1.语言和思维的内容是客观世界及其运动关系,这是语言和思维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思维概念系统的建设是其元核。
2.思维的元流是客观世界客体运动过程及其关系的观念投射,蕴含丰富的自然规律并透射出思维的智慧活性,这是思维的活性之源;思维流是思维的动作、形象、观念、语言(符号)运行和运算的动态过程。
3.文化是汉民族历代先民所有实践活动成果的总和,其中充满民族智慧,特别是具有汉民族思维特色的模糊整合思维充溢其中,从字词到语言到学术思想无不流其光、溢其彩!这一汉民族实践历史长河中系统发育的思维模式是与汉语言的发展共生的,是文明的宝藏之王!模糊整合思维内蕴直觉思维这一核心环节,这是其创造性之源。
4.汉字词内蕴的多重智慧生长点,不但成就了字词的发展和丰富,而且是思维活性之核,是人脑思维空间中信息互相贯通、快速融合的原动力,是思维灵活性的教育操作依据;汉字词在学生头脑中智慧“质感”的生成就意味着活性的生成!
5.汉字词意义发生、发展的系统把握是教育中思维操作的经典案例,是科学思维训练的天然素材;整个汉字词系统囊括了人类已产生的所有的思维方式。比如:比较、分析、演绎、综合、还原、直觉、灵感、顿悟、想象、联想、发散、集中、归纳、抽象、辩证等等。
6.汉字词美学价值的开发将是思维臻美的自然源泉,而信仰则是思维追求崇高和伟大的力量源泉,他们一起将推动汉语言思维境界和效益达到极致!
具体如何实现呢?
A、准备工作
1.全面整理典籍,科学论证,理出汉字词发生发展的系统资料,再编纂新的汉语字典和词典,确保每个汉字、词语的智慧质感生成。现在的字典和词典都是按音序编排的,虽然在检索时有其简明、方便之处,但是却已经背离了汉语言本来的科学体系,对于教育要通过汉字词的学习而建立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思维体系是不利的,非科学的。汉语言是循意义系统发展的,而意义正是思维的操作性追求。
2.对汉语言字词的发生发展跟思维的一体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从中整理出系统的汉民族文明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汉民族思维针对不同对象的多种思维逻辑结构;汉民族思维的科学品质和智慧特征;汉民族思维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特质!汉民族思维的谋略和战略能力特质!从而建立语言对于思维训练的具体操作性原则、方法、模式;
3.对跟汉语言从产生到发展、成熟一体化系统成长的模糊整合思维(将另文论述)进行充分研究;
4.语言美和思维美的一体化赏析;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单纯从文学语言角度的解读和审美深化到对思维的解读和审美的高度!我们必须认识到,美--思维和语言内在的灯塔!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源于一个美丽的梦;开普勒的宇宙三定律公式就源于一首优美的乐曲对思维“美的和谐”导引!
5.加强脑活动的解析和汉语言特质的研究,从而获得语言翻译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获得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更着眼于提高人有效把握自己思维灵感火花的能力,达到有计划地开发人类最高境界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创新思维能力成为民族的群体能力,而不是英才独享的思维美餐!
6.依据现代生活实践中的材料,设计思维的操作性训练课程,强调因情自主推进的思维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形成实践性思维能力。实践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标志着思维的成熟,标志着思维具有准实践的操作性。
7.思维是有强烈目的性的精神活动,而且,思维跟实践相联系才会具有现实意义。而实践具有时空特征,越是攸关国家和人类的重大实践活动,其时空跨度都非常巨大,这时候,思维必需要一个根本性的指标--信仰!没有信仰的思维,就会失去崇高的境界!也会失去其超人的力量!更会失去思维的“毅力”!马克思贫病之中的坚持;爱因斯坦对科学统一的信仰;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都是历史的经典!
8.人类情绪先于思维存在,至今都是对思维有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欢乐的情绪对思维有益,负面情绪同样对思维有建设价值!这也是客观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经典的表达!因为,忧患之中能激起对自身的反思,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思维向辩证方向深刻掘进!彻底臻于科学!现在的“愉快教学法”之类的在科学理论层面就通不过,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实践?人的成长可以概括为“修炼”“历练”“磨练”“磨难”几种方式,不管愿意不愿意,生活赋予你了,能逃避吗?危机之中,你的思维如何应对?恐怕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情绪心态!必须走出自己,才能有所作为!由此可见,思维的发展是不可能游离于情绪的科学训练的!古人曾有“制怒”条幅用以自警就是例证。
9.师资的准备是最为核心的。从师范院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开始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语言教育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语言本质就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显性状态,因此,语言教育就是思维的教育。小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所以,绝不能继续让最低水平的老师去应付,而是必须让专业老师从一开始就进行正规的专业训练,确保目标达成,确保人才质量。这是后续教育有更大加速度的唯一科学正确的途径!
B、具体的设想
1.识字教学的新思路
现有的识字教学主要是:集中识字;分散识字。这两种识字教学都有其侧重,但是并没有来源于“汉字”本身科学规律的系统理论作为基础;在识字中并未找到系统、科学地开发学生思维的良性方案;在识字中也没有解决汉字书写记忆的困难;在识字教学中无法自然系统地渗透中华传统文明。
新的识字教学方法叫做“字族识字法”。
理论根据如次:
汉字起源于象形字,字形是汉字意义之本。象形字是由形定义;会意字也是由形定义;形声字也是由形定义;指事字也是由形定义。
既然是字族,那么,每个字的主体部分都包含着同一个“元字”,而这个“元字”对于字族中每个字的意义是有基本定义价值的,这样理解字义的好处有(1)知道字义的来源,不存在混乱和不准确;(2)这种发生式定义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系统、关联、发生、整合等方向发展,确保学生思维的活性结构的生成,形成字词质感,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打下扎实基础;(3)确保学生模糊整合思维的系统形成;(4)确保语言和思维两位一体,扎实提高语言对于思维的翻译能力--表达能力;(5)通过字、词、语言的操作性训练达成思维的过程操作,尽快形成思维的实践性操作能力;(6)便于汉字字形的迁移,提高汉字书写的记忆效果和准确性;(7)有利于汉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自然传承;(8)有利于课堂的丰富和趣味化,提高语言文字教学的吸引力,从而使教学变得轻松自然。
由上可知,真正需要着力夯实的是独体字即元字的教学。这些字,数量很少,完全可以花多一些时间让学生全息掌握!
在这个基础上才正式开始字族识字。这时,我们通过几个代表性强的字族进行示范性教学,即建立识字模式,此后的字族识字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学生自学;2、探究模式学习;3、小组研究模式学习。这三个模式也是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操作程序的,他们是递进式深入提高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自己利用资料进行研究式学习的能力,通过研究的过程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并最终养成实践性思维。而且,我们将突出识字质量的评价标准,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让学生明白“游戏有规则”!
当然,识字教材的安排会有具体的方案来解决诸多实践中的问题,比如,每个字族的字是不是要一次性全部学完?回答是:按需而定。因为我们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将所有的字都学完,而是重在让学生学会有质量地学习。我们的理念是:方法+能力=实践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字族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到此可以有个基本判断了!那就是高效、高质量!
既然我们明白了语言和思维是一体化的,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单纯地以语言本身作为教育课程的线索或者元素,而是必须将思维和语言科学地结合起来统一编排。
鉴于名词在思维中居于概念系统的地位,动词居于思维运动系统的地位,虚词居于关系系统的地位等,他们的逻辑意义各不相同,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将思维、逻辑、语言诸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排,有序进行。让语言教育切实达成发展思维的目的。
教材虽然需要重新编写,但是,却不存在难度,因为汉字本身的发展历史已经天然地形成了自己的结构体系。
需要准备的是汉字发生、发展的背景资料的编写和融合;汉字智慧活性元素的提炼;汉字词所蕴思维的解析和训练系统的生成;汉字美学的开发;汉字有关的汉文化的集成和分解;课堂结构和趣味因素的结合。
难度是汉字字义的发展中古代字义和现代汉语字义的原则性区分和教学实践的操作性把握,即如何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思维训练有层次、有秩序、有机地融入课程中。
2.思维训练的新思路
首先是在大语文的框架内,将语文课分成:(1)语言和思维----解决识字、词语的教学和思维一体化的问题;(2)文学课----重点解决语言美学和文化问题,重在欣赏水平的发展,注重通过诵读实现;(3)写作课----解决语言的一般表达和艺术表达问题;(4)论述课----解决语言的科学表达和逻辑表达问题。
拆分语文课的构成是有确保语文教育质量的重大操作意义的!(1)确立语文教育的不同功能方向,从而突出其教育核心目标,进行专业化的训练;(2)让行政部门对语文老师的专业资格有清晰的聘任素质指标,从师资源头确保语文教育的质量;(3)让老师们明确语文教育的多重核心功能和目标,着力实现。彻底摆脱目前语文老师在课堂面对大纲的系统要求而不知所钟,实际操作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的混乱局面!
其次,按语言和思维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结合人类个体从婴幼儿到成年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通过分层次、单独、系统地制作专门的动漫影视作品及其他多种形式的作品,提供从幼儿到大学的文化层面的语言和思维的原生、发展、丰富的营养早餐;同时覆盖老师、家长、学生,课内、课外、假期,从而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地浸润学生;同时提供升级产品和自由发展产品。这样,能让语言和思维在自然状态中学习生成,而不将压力都集中在课堂,产生诸多职责矛盾。
其三、经典案例的多重解析。比如,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的解析;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解析;在不同层次上的解析;不同视角的解析。
其四、臻美导引思维。
其五、信仰导引思维。
其六、当代科学方法的及时引入,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论等的有序、有机渗透。
其七、实践性思维能力的构建和养成。
其八、元思维的发展,强调对灵感的自我珍惜和翻译能力,大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和能力。
诚如此,教育--语言和思维的教育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我们,为了这个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的古国,为了我们这个沐浴历史之光而云蒸霞蔚的新时代,为了我们古国和古国子孙光辉灿烂的未来,我们再也不能只拿镜子照着脸,我们要用镜子透视我们的心和血管。
教育,就是我们承继辉煌而孕育着的未来的心和血管!更是宇宙走向有序的终极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