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育系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给中学生的学习、成长构建了美好的校园环境。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新课改需要,必须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如何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心灵,发挥其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本文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培养 和谐
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考试、升学的激烈竞争,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使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年学生陷入严重的心理压抑和困惑之中。据权威机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只有17%,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成为新课改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新课改需要,必须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如何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心灵,发挥其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本文做了一些探索。
1 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
师生关系是中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新课程环境下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共同提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教授曾说:“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政治课中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思想政治课是知识性与教育性紧密结合的学科。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知识性与教育性就无法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空话,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2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条件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生活,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教师要从“讲坛”上走下来,走近学生,以学生为友,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幽默,多一点宽容,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引导他们多思、善问、会解,允许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说法、做法;放手让他们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悟、去听、去讲、去看、去思、去做,以满足他们渴望自由、独立、表现的愿望;让课堂有笑声、有辩论,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由此民主、宽松、活泼、合作、共鸣的课堂氛围油然而生,学生置身于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自然会快乐、健康、和谐的发展。例如,对教材中一些概念简单、原理浅显、思路清晰的内容,可鼓励学生积极走上讲台当“老师”。可采用讨论式、答辩式、对话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允许不同观点的交锋,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既可消除学生的压抑感,又可加速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3 采取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情感。有一位教育者说得好:“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高手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思想政治课教学若能做到既有理智的增益,也有情趣、道德的熏陶,又有艺术的感染,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得到全面升华,这样做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为:
3.1开放教学内容,使课堂贴近生活和学生实际。在遵循课程要求和教材的同时,可以有的放矢地突破课程和教材的局限,广泛地引进自然的、社会的真实现象和数学已有的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教学走进生活。在此基础上,把思考、分析、发现的权力交给学生,组织他们集体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团队精神和参与的热情。
3.2创设多元生成的课堂。新课堂具有多元性和生成性。多元性就是不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生成性则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要求,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调动学生听、看、讲、想、做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撞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使用学习卡、电子幻灯、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设计听故事、问题辩论、看视频电影、做游戏、谈感想、说心理话等活动,创设情境,真情体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与合作,在体验中思想得以升华,情感得以激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会使学生自信心不断增强,当学生沉浸于“我能学好”的喜悦之中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石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教学参考材料,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原则。如果只是简单、片面地强化社会的光明面,淡化或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学生在接触复杂的社会时候就会因其片面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观念与社会环境之间产生裂痕,带来困惑。另外,党和国家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也不尽相同。再则,学生的所见所闻也会带来各种疑惑。所以,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时候,除了坚持正面引导外,还要敢于正面剖析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但要做到少而精,切忌多而杂。同时,要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走访、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正确的看法,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抗挫折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5 开展实践活动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包括开展各种实践探究活动。实践活动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能够有效扩大心理教育影响的重要渠道,是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极好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去,可组织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影评、法律咨询、社会调查等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确立竞争意识、自强意识,在竞争中丰富和發展自己的个性,使他们的潜能、特长都有施展的机会。另外,思想政治课还应隶属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大系统之中,政治教师可以与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密切联系,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一些经受挫折和锻炼的环境,例如军训、劳动、野外写生、野营拉练等活动,培养他们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总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是关系到民族强盛的大事,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有机地应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之中,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思想政治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程。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培养 和谐
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考试、升学的激烈竞争,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使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年学生陷入严重的心理压抑和困惑之中。据权威机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只有17%,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成为新课改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新课改需要,必须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如何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心灵,发挥其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本文做了一些探索。
1 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
师生关系是中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新课程环境下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共同提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教授曾说:“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政治课中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思想政治课是知识性与教育性紧密结合的学科。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知识性与教育性就无法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空话,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2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条件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生活,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教师要从“讲坛”上走下来,走近学生,以学生为友,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幽默,多一点宽容,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引导他们多思、善问、会解,允许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说法、做法;放手让他们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悟、去听、去讲、去看、去思、去做,以满足他们渴望自由、独立、表现的愿望;让课堂有笑声、有辩论,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由此民主、宽松、活泼、合作、共鸣的课堂氛围油然而生,学生置身于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自然会快乐、健康、和谐的发展。例如,对教材中一些概念简单、原理浅显、思路清晰的内容,可鼓励学生积极走上讲台当“老师”。可采用讨论式、答辩式、对话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允许不同观点的交锋,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既可消除学生的压抑感,又可加速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3 采取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情感。有一位教育者说得好:“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高手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思想政治课教学若能做到既有理智的增益,也有情趣、道德的熏陶,又有艺术的感染,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得到全面升华,这样做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为:
3.1开放教学内容,使课堂贴近生活和学生实际。在遵循课程要求和教材的同时,可以有的放矢地突破课程和教材的局限,广泛地引进自然的、社会的真实现象和数学已有的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教学走进生活。在此基础上,把思考、分析、发现的权力交给学生,组织他们集体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团队精神和参与的热情。
3.2创设多元生成的课堂。新课堂具有多元性和生成性。多元性就是不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生成性则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要求,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调动学生听、看、讲、想、做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撞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使用学习卡、电子幻灯、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设计听故事、问题辩论、看视频电影、做游戏、谈感想、说心理话等活动,创设情境,真情体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与合作,在体验中思想得以升华,情感得以激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会使学生自信心不断增强,当学生沉浸于“我能学好”的喜悦之中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石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教学参考材料,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原则。如果只是简单、片面地强化社会的光明面,淡化或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学生在接触复杂的社会时候就会因其片面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观念与社会环境之间产生裂痕,带来困惑。另外,党和国家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也不尽相同。再则,学生的所见所闻也会带来各种疑惑。所以,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时候,除了坚持正面引导外,还要敢于正面剖析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但要做到少而精,切忌多而杂。同时,要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走访、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正确的看法,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抗挫折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5 开展实践活动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包括开展各种实践探究活动。实践活动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能够有效扩大心理教育影响的重要渠道,是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极好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去,可组织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影评、法律咨询、社会调查等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确立竞争意识、自强意识,在竞争中丰富和發展自己的个性,使他们的潜能、特长都有施展的机会。另外,思想政治课还应隶属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大系统之中,政治教师可以与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密切联系,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一些经受挫折和锻炼的环境,例如军训、劳动、野外写生、野营拉练等活动,培养他们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总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是关系到民族强盛的大事,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有机地应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之中,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思想政治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