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大家一定会想到刘备、诸葛亮、曹操等历史人物。书中,作者把刘备写成仁义、宽厚、忠义的理想君主;把诸葛亮写成贤能之人,智慧的化身,堪称“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把曹操写成奸诈、阴险、自私的人,堪称“一代奸雄”;把刘禅写成一位昏庸无能,白白断送刘备江山的第一罪人。但事实上,这些人物是否真的如罗贯中所写的那样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从总体线索看,罗贯中是根据“尊刘贬曹”这思路去写的,是尊从当时大多数人民希望有一贤能君王统治天下,把这些思想寄要托于《三国演义》上,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千百年来,曹操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对其形象的评判从古至今褒贬不一,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使小说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雄,不过今天我们努力从历史和艺术角度去重新解读曹操。
曹操虽出身于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大地主的豪强士族,但他一踏入政界却反宦官、反专制、反董卓,不仅符合历史的大潮流,而且展现了他高超的素质,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意识,广揽人才,扩大政治势力,发挥群体优势,以弱克强。特别是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更为突出,显示出曹操性格的不同凡俗、英明卓识和雄才大略,这就构成了他性格中“雄”的一面,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的形象,他有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性格侧面,他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有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谈到“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曹操“雄”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意识。曹操趁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之机起兵,改编青州黄巾军为青州兵,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距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力量。曹操博采兵、法、儒、道等诸家思想,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税;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是因为重视谋略,他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还有他强调“兵无常行”“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致胜,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等情况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在这方面曹操确是运筹帷幄的一代英豪。
(2)广揽人才,扩大政治势力。当时社会凡有王霸之士的豪强,手下一定有一批忠实而智勇双全的人才,这就需要霸主广揽人才,扩充自己的实力,这是完成自己事业的根本、竞争胜败的决定因素。曹操是一个富有清醒头脑的政治家、军事家,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曹操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诸葛亮曾经说过:“曹操比于袁绍,则各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胜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就《三国演义》而言,罗贯中对曹操爱惜人才极为肯定,极为赞赏,他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曹操与袁绍作了鲜明的对照,取得了绝妙的表达效果。罗贯中以精练的语言把曹操丰富而朴实、热烈而真诚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示出来,把曹操刻画得淋漓尽致,极其生动感人,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曹操这个伟大政治家的宽大胸怀、礼贤下士的良德美操,还有待人的精明。
(3)发挥群体优势,以弱克强。在曹操的帐下集中了很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与孙权,因为曹操特别善于发挥群体优势,这是统帅人物的优秀品格,他借用“智囊”决策,选择最佳方案,争取最佳人才,关键时刻他鼓励战士,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中选优,曹操的多谋善断正表现在这上面,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曹操渴望贤才的急切心情,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曹操虽出身于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大地主的豪强士族,但他一踏入政界却反宦官、反专制、反董卓,不仅符合历史的大潮流,而且展现了他高超的素质,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意识,广揽人才,扩大政治势力,发挥群体优势,以弱克强。特别是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更为突出,显示出曹操性格的不同凡俗、英明卓识和雄才大略,这就构成了他性格中“雄”的一面,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的形象,他有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性格侧面,他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有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谈到“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曹操“雄”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意识。曹操趁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之机起兵,改编青州黄巾军为青州兵,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距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力量。曹操博采兵、法、儒、道等诸家思想,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税;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是因为重视谋略,他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还有他强调“兵无常行”“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致胜,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等情况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在这方面曹操确是运筹帷幄的一代英豪。
(2)广揽人才,扩大政治势力。当时社会凡有王霸之士的豪强,手下一定有一批忠实而智勇双全的人才,这就需要霸主广揽人才,扩充自己的实力,这是完成自己事业的根本、竞争胜败的决定因素。曹操是一个富有清醒头脑的政治家、军事家,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曹操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诸葛亮曾经说过:“曹操比于袁绍,则各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胜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就《三国演义》而言,罗贯中对曹操爱惜人才极为肯定,极为赞赏,他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曹操与袁绍作了鲜明的对照,取得了绝妙的表达效果。罗贯中以精练的语言把曹操丰富而朴实、热烈而真诚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示出来,把曹操刻画得淋漓尽致,极其生动感人,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曹操这个伟大政治家的宽大胸怀、礼贤下士的良德美操,还有待人的精明。
(3)发挥群体优势,以弱克强。在曹操的帐下集中了很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与孙权,因为曹操特别善于发挥群体优势,这是统帅人物的优秀品格,他借用“智囊”决策,选择最佳方案,争取最佳人才,关键时刻他鼓励战士,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中选优,曹操的多谋善断正表现在这上面,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曹操渴望贤才的急切心情,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