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配套的人教社2013年5月第3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终于亮出了她的芳颜,她必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用好这本教材,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更好提升,有必要对此次教材的变化做点梳理,同时做点教学方面的探究。
总体而言,本次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单元教学部分与2007年3月第2版相比在编排结构(内容)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如单元内容板块的安排,第3版每个单元都增加了“写作”板块的内容。
但就整个阅读而言,大部分篇目是保留了下来的。在30篇阅读篇目中保留21篇,保留的比例是70%;删去同时增补9篇,其中有1篇《〈论语〉十二章》的《论语》的篇名是保留的,但其中具体的章数内容又做了调整——保留五章,增补七章,变化的比例是30%。
限于篇幅,本文只针对阅读篇目中的古诗文方面谈点体会。
就古诗文阅读部分而言,在5.5篇(第六单元《〈寓言〉四则》只有两则是文言文,姑且算0.5篇)古诗文中完全保留了2.5篇;又《〈论语〉十二章》部分保留(保留五章,增补七章);再者删除同时增补2篇,变化的篇目约为50%。
就具体的古诗文阅读篇目而言,教科书的第2版与第3版分别如下表:
从七年级上册教材的阅读篇目调整变化中,我得到这样几个方面的变化启示。
一.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度有所提升
第2版有两篇文章《山市》(蒲松龄)及《寓言四则》是加了“*”号标记的,第3版的选文没有一篇是加“*”号标记的。而教科书编者在教材目录中(无论是第2版还是第3版)都有明确说明——“篇目前没有标*的是精读课文,标有*的是略读课文”。
第3版教材只在现代文阅读篇目中加了12个“*”号,在古诗文阅读方面未设任何篇目为略读课文,这是对前两版教科书编写的突破,而精读与略读篇目在课堂教学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二.对儒家经典著作的阅读量有所加大
就古诗文阅读总的文字量而言,第3版略逊于第2版。2.5篇保留篇目是一样的,自不必说;其他的第2版的3篇约900字,第3版的3篇828字。但是第3版增加了儒家经典著作的学习量,单是《〈论语〉十二章》就比《〈论语〉十则》多了109字,加上《虽有佳肴》(《礼记》)93字,经典著作阅读量上升了202字,这在七年级的古诗文阅读总量中还是占了较大的比重的。
三.“阅读提示”的侧重点有所调整
在保留的或部分保留的文章的“阅读提示”中,有2篇《古代诗歌四首》《寓言四则》几乎做了全保留,但《〈世说新语〉两则》及《〈论语〉十二章》的“阅读提示”提示的侧重点有较大调整。
如,《〈世说新语〉两则》,第2版的是“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读懂这两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第3版的是“《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魏晋时代早慧儿童的故事,这里选的就是两则著名的片段。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氛围?从七岁儿童元方身上,你能体会到他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吗?不妨把你的感想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第3版的“阅读提示”除了对《世说新语》这部作品作了些介绍外,更多的是细致地引导学生要关注本文的内容——家庭温馨、亲情可贵;而第2版的只是引导学生关注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又如,第2版的《〈论语〉十则》是“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第3版的《〈论语〉十二章》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本课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第3版的“阅读提示”较之第2版的增加了对孔子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的介绍。
四.提供的文本注释有所变化
如,《〈世说新语〉两则》中共修改了3个注释,增加了2个注释。其中《咏雪》修改了1个,即“讲论文义”由“讲解诗文”改为“谈诗论文”;增加了“未若柳絮因风起”中“因”的注释“凭借”。《陈太丘与友期》修改了2个,即“太丘舍去”中“舍去”原为“不再等候就走了”,现为“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尊君在不”中“不”原为“通‘否’”,现为“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增加了“非人哉”中“哉”的注释,“语气词,表示感叹”。
又如,《〈论语〉十二章》中与原来相同的章节中共修改了2个注释,增加了5个注释。“学而时习之”中“时习”原为“按一定的时间复习”,现为“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中原来只注释“说”是“悦的古字,愉快”;现在是整句作注释“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增加了“学而”的注释“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吾日三省吾身”中“省”为“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中“为”的注释“替”。“必有我师焉”中“焉”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择其善者而从之”中“善者”为“好的方面,优点”。
从如上例举的文本注释可以看出,第3版文言文提供的注释总数比第2版的多了,个别注释的释义有了调整,同时增加了像“因”等虚词及固定句式的注释。
五.“研讨与练习”设置的训练点有所更新
在保留或部分保留的古诗文阅读篇目中,“研讨与练习”的题量第3版的与第2版大体相当;训练点也大体相同,有的练习,只是设问的角度略作变化。但第3版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
1.文言文篇目后都设置了一道“解释加点的词或词语”的练习,解释的加点词或词语的总数较之第2版有较多增加。同时在解释的词语中有像“虽、竟、凡、如”等文言常用虚词。 2.《古代诗歌四首》中第二道练习题更换成了“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本课或课外找一首律诗,看看诗中有哪些上下对仗工整的诗句,说说是怎样构成对仗的,并对诗句作简要赏析(示例略)”。
3.增加的篇目《虽有佳肴》中第一道练习中有“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朗读一下,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由上可见,古文中对重要的词语的理解强化得更多了;古诗文的赏析不仅可以从内容上进行,还可以从特有的形式——结构的对仗或朗读节奏角度进行,从而体会古诗、古文的结构美、韵律美。
基于以上古诗文篇目的调整变化及其启示,我想对七年级上册的古诗文教学提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领着学生精读精讲每一篇文章。精读精讲体现在教学课时的安排要得到保证,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
二.要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著作。除了学习教材中选用的《论语》《礼记》中的篇章,还可以浏览《大学》《中庸》《孟子》等篇章。
三.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意义重大,要抓住机会随文给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知识——作家、作品、作品风格(影响)、作品的题材、体裁等知识,并鼓励学生做好积累。
四.要扎实做好文言词语的积累。从本次调整知识点情况来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地位在古文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回归。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积累常用的实词的词意,还要积累常用的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为当下及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要给学生实时补充语法知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附录3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有详细的词的分类知识介绍,要带着学生学习一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是“怎样构成对仗的”,从而帮助学生对诗歌作简要赏析。
七年级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初始阶段,关于初中古诗文起始教学还有很多的建议,如,如何做好衔接、如何提升学习兴趣、如何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等等,在此就不赘述了。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面对新一轮的教材更替,为了把教材用好,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对教科书的探究学习,还正走在学习研究的路上。
周正梅,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左晓光
总体而言,本次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单元教学部分与2007年3月第2版相比在编排结构(内容)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如单元内容板块的安排,第3版每个单元都增加了“写作”板块的内容。
但就整个阅读而言,大部分篇目是保留了下来的。在30篇阅读篇目中保留21篇,保留的比例是70%;删去同时增补9篇,其中有1篇《〈论语〉十二章》的《论语》的篇名是保留的,但其中具体的章数内容又做了调整——保留五章,增补七章,变化的比例是30%。
限于篇幅,本文只针对阅读篇目中的古诗文方面谈点体会。
就古诗文阅读部分而言,在5.5篇(第六单元《〈寓言〉四则》只有两则是文言文,姑且算0.5篇)古诗文中完全保留了2.5篇;又《〈论语〉十二章》部分保留(保留五章,增补七章);再者删除同时增补2篇,变化的篇目约为50%。
就具体的古诗文阅读篇目而言,教科书的第2版与第3版分别如下表:
从七年级上册教材的阅读篇目调整变化中,我得到这样几个方面的变化启示。
一.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度有所提升
第2版有两篇文章《山市》(蒲松龄)及《寓言四则》是加了“*”号标记的,第3版的选文没有一篇是加“*”号标记的。而教科书编者在教材目录中(无论是第2版还是第3版)都有明确说明——“篇目前没有标*的是精读课文,标有*的是略读课文”。
第3版教材只在现代文阅读篇目中加了12个“*”号,在古诗文阅读方面未设任何篇目为略读课文,这是对前两版教科书编写的突破,而精读与略读篇目在课堂教学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二.对儒家经典著作的阅读量有所加大
就古诗文阅读总的文字量而言,第3版略逊于第2版。2.5篇保留篇目是一样的,自不必说;其他的第2版的3篇约900字,第3版的3篇828字。但是第3版增加了儒家经典著作的学习量,单是《〈论语〉十二章》就比《〈论语〉十则》多了109字,加上《虽有佳肴》(《礼记》)93字,经典著作阅读量上升了202字,这在七年级的古诗文阅读总量中还是占了较大的比重的。
三.“阅读提示”的侧重点有所调整
在保留的或部分保留的文章的“阅读提示”中,有2篇《古代诗歌四首》《寓言四则》几乎做了全保留,但《〈世说新语〉两则》及《〈论语〉十二章》的“阅读提示”提示的侧重点有较大调整。
如,《〈世说新语〉两则》,第2版的是“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读懂这两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第3版的是“《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魏晋时代早慧儿童的故事,这里选的就是两则著名的片段。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氛围?从七岁儿童元方身上,你能体会到他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吗?不妨把你的感想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第3版的“阅读提示”除了对《世说新语》这部作品作了些介绍外,更多的是细致地引导学生要关注本文的内容——家庭温馨、亲情可贵;而第2版的只是引导学生关注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又如,第2版的《〈论语〉十则》是“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第3版的《〈论语〉十二章》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本课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第3版的“阅读提示”较之第2版的增加了对孔子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的介绍。
四.提供的文本注释有所变化
如,《〈世说新语〉两则》中共修改了3个注释,增加了2个注释。其中《咏雪》修改了1个,即“讲论文义”由“讲解诗文”改为“谈诗论文”;增加了“未若柳絮因风起”中“因”的注释“凭借”。《陈太丘与友期》修改了2个,即“太丘舍去”中“舍去”原为“不再等候就走了”,现为“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尊君在不”中“不”原为“通‘否’”,现为“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增加了“非人哉”中“哉”的注释,“语气词,表示感叹”。
又如,《〈论语〉十二章》中与原来相同的章节中共修改了2个注释,增加了5个注释。“学而时习之”中“时习”原为“按一定的时间复习”,现为“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中原来只注释“说”是“悦的古字,愉快”;现在是整句作注释“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增加了“学而”的注释“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吾日三省吾身”中“省”为“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中“为”的注释“替”。“必有我师焉”中“焉”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择其善者而从之”中“善者”为“好的方面,优点”。
从如上例举的文本注释可以看出,第3版文言文提供的注释总数比第2版的多了,个别注释的释义有了调整,同时增加了像“因”等虚词及固定句式的注释。
五.“研讨与练习”设置的训练点有所更新
在保留或部分保留的古诗文阅读篇目中,“研讨与练习”的题量第3版的与第2版大体相当;训练点也大体相同,有的练习,只是设问的角度略作变化。但第3版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
1.文言文篇目后都设置了一道“解释加点的词或词语”的练习,解释的加点词或词语的总数较之第2版有较多增加。同时在解释的词语中有像“虽、竟、凡、如”等文言常用虚词。 2.《古代诗歌四首》中第二道练习题更换成了“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本课或课外找一首律诗,看看诗中有哪些上下对仗工整的诗句,说说是怎样构成对仗的,并对诗句作简要赏析(示例略)”。
3.增加的篇目《虽有佳肴》中第一道练习中有“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朗读一下,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由上可见,古文中对重要的词语的理解强化得更多了;古诗文的赏析不仅可以从内容上进行,还可以从特有的形式——结构的对仗或朗读节奏角度进行,从而体会古诗、古文的结构美、韵律美。
基于以上古诗文篇目的调整变化及其启示,我想对七年级上册的古诗文教学提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领着学生精读精讲每一篇文章。精读精讲体现在教学课时的安排要得到保证,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
二.要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著作。除了学习教材中选用的《论语》《礼记》中的篇章,还可以浏览《大学》《中庸》《孟子》等篇章。
三.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意义重大,要抓住机会随文给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知识——作家、作品、作品风格(影响)、作品的题材、体裁等知识,并鼓励学生做好积累。
四.要扎实做好文言词语的积累。从本次调整知识点情况来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地位在古文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回归。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积累常用的实词的词意,还要积累常用的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为当下及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要给学生实时补充语法知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附录3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有详细的词的分类知识介绍,要带着学生学习一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是“怎样构成对仗的”,从而帮助学生对诗歌作简要赏析。
七年级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初始阶段,关于初中古诗文起始教学还有很多的建议,如,如何做好衔接、如何提升学习兴趣、如何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等等,在此就不赘述了。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面对新一轮的教材更替,为了把教材用好,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对教科书的探究学习,还正走在学习研究的路上。
周正梅,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