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抵自19世纪以降,是欧洲绘画艺术全面繁荣的时代。回顾西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许多观念流派,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在这段期间相继出现,且因欧洲工业与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使得当时蔚为新兴的木刻画、铜版画、石版画等多样类型艺术有了相当程度的普及与推广。
1818年,发明石版印刷术的捷克裔德国人阿罗依·塞尼菲尔德(Aloys Senefelder ,1771~1834)因编纂出版《石版术全书》广受好评,翌年又陆续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再加上当时彩色石版技术的实验成功很快引起了欧洲各国印刷业者关注,无论单线平涂、粗旷笔触、单色或套色,均能得到非常丰富细腻的印刷效果。于是乎,有大批的艺术工作者开始将目光转向石版画创作,并将之运用在各类报刊图案装饰、书籍插图与宣传海报等。近代法国画家艾迪·勒格朗(Edy Legrand,1892~1970)即以此技术制作了许多非凡的文学名著插画与封面图绘。
1892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Bourdeaux),艾迪·勒格朗最初在日内瓦接受教育启蒙,中学时期就读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又称布杂艺术学院),之后又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习画,毕业后曾在父母资助下前往意大利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他在法国步兵团服役,后来还当了飞行员。
待1918年战争结束,艾迪·勒格朗旋即整装前往荷兰、意大利、西班牙以及非洲等地周游,这时美国也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首要强国,相对富足安稳的大环境促使国内经济景气一片大好,许多上流社会的富豪们相继从欧陆大肆收购名画、古董、珍本书作为私人收藏,甚至不惜耗费无数金钱与时间筹建豪华图书馆,比如银行家J. P. Morgan、铁路大亨Henry Huntington、石油大亨Henry Clay Folger等。此外由藏书作家爱德华·纽顿(Alfred Edward Newton)自述其搜购古籍手稿心得的《藏书之乐》则是当时风靡欧美书市的畅销书,所谓的“藏书癖”(Bibliophobia)在那个时代毋宁已是一种普遍的时髦象征,愈多的企业家愿意倾尽平生心力投身藏书事业,相对也带给艺术家在书籍插图和装帧设计领域大量表现的机会。
1919年,艾迪·勒格朗透过结合想象和旅行经验,首次出版了一部讲述文明人来到荒岛历险的童书绘本《Macao与Cosmage的幸福体验》,此书册开本呈正方形,画面中仅以原始部落民族常见明亮艳丽的三原色为基调,搭配复古纹理的手写字体,带来充满梦幻和色彩的童话世界。及至1930年他又着手为法国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经典诗篇《恶之华》配上一系列水彩插图,单纯而简练的线条色块构成了一幅幅窗前光影、海面波粼,其早年画风明显受到当时流行的欧洲装饰艺术与部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当时,他不仅是法国装饰艺术家协会的创始成员,也是巴黎Tolmer出版社专门聘雇的插画家,甚至一度在知名的“秋季艺术沙龙”举办个展,还为巴黎各地的商场与法国渡轮制作了许多装饰图案画。
自1933年起,艾迪·勒格朗接连前往欧洲与北非各地进行远游,特别是他在摩洛哥停留了一段不短的日子,此处毗邻大西洋海岸和地中海海岸,群山环绕、景色动人,还有错综复杂的殖民历史,并且融合了法式摩登新文化与阿拉伯传统旧文化所蕴酿出特有异国情调的神秘气氛,不知启发了多少骚人墨客,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以及小说家让·热内(Jean Genet,1910~1986)当年都曾经来过这里寻求灵感之源。而艾迪·勒格朗同样也是一个善于接纳、吸收外来环境艺术养分的创作者,他在摩洛哥不仅留下了生平最为丰富多彩的风景画,同时亦从北非景色有如醍醐灌顶的光影浸润当中深受影响,从而发展出他往后描绘线条形象对比愈益鲜明、构图手法更为独树一帜的插图风格。
不久后,因遭逢二战,直到50年代这段期间,内心创作欲望始终蓬勃不辍的艾迪·勒格朗持续发表了数量更为庞大的插画作品,主要包括他替多种版本的《圣经》、《莎士比亚悲剧集》、《神曲》绘制了上千张插图。二战结束后他数度前往美国旅行,也为当时专门发行高质量皮面精装书而著称于世的限量版俱乐部、遗产俱乐部、伊斯顿出版社等出版公司画了许多书籍插画,举凡英译本《美女与野兽》(1949)、《三剑客》(1953)、《尼贝龙根之歌》(1960),这些限量绝版书皆是世界各大图书馆重要的珍贵藏品。据闻艾迪·勒格朗平日工作量极大、自律甚严,彼时已年届五十开外的他仍接受巴黎一家名叫卡萨布兰卡的出版社邀约,再次于1950年出版了他替诗集《恶之华》创作的另一系列插图作品。
有别于战前旧版30年代水彩画的景色描摹,艾迪·勒格朗晚期作品《恶之华》插图除了表现出一种超越传统绘画框架而愈趋于自由想象的视觉语言外,也更多了些来自他早年记忆中晃游摩洛哥市街的异国氛围,其构图布局往往随兴之所至,时而出入于鬼魅的文字与图像之间相互印证,以平面创造了虚幻的深度,时而运用“后立体派”美学技法,将不同人物(包括墓地里的幽灵与腐尸、骷髅与贵妇、裸女和吸血鬼等)的视角片断融入在同一画面中,变幻无穷、惊奇连连。
从不以现况为满足、毕生不断创新求变,这便是艾迪·勒格朗笔下构筑魔幻异想的巨匠之风。
1818年,发明石版印刷术的捷克裔德国人阿罗依·塞尼菲尔德(Aloys Senefelder ,1771~1834)因编纂出版《石版术全书》广受好评,翌年又陆续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再加上当时彩色石版技术的实验成功很快引起了欧洲各国印刷业者关注,无论单线平涂、粗旷笔触、单色或套色,均能得到非常丰富细腻的印刷效果。于是乎,有大批的艺术工作者开始将目光转向石版画创作,并将之运用在各类报刊图案装饰、书籍插图与宣传海报等。近代法国画家艾迪·勒格朗(Edy Legrand,1892~1970)即以此技术制作了许多非凡的文学名著插画与封面图绘。
1892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Bourdeaux),艾迪·勒格朗最初在日内瓦接受教育启蒙,中学时期就读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又称布杂艺术学院),之后又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习画,毕业后曾在父母资助下前往意大利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他在法国步兵团服役,后来还当了飞行员。
待1918年战争结束,艾迪·勒格朗旋即整装前往荷兰、意大利、西班牙以及非洲等地周游,这时美国也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首要强国,相对富足安稳的大环境促使国内经济景气一片大好,许多上流社会的富豪们相继从欧陆大肆收购名画、古董、珍本书作为私人收藏,甚至不惜耗费无数金钱与时间筹建豪华图书馆,比如银行家J. P. Morgan、铁路大亨Henry Huntington、石油大亨Henry Clay Folger等。此外由藏书作家爱德华·纽顿(Alfred Edward Newton)自述其搜购古籍手稿心得的《藏书之乐》则是当时风靡欧美书市的畅销书,所谓的“藏书癖”(Bibliophobia)在那个时代毋宁已是一种普遍的时髦象征,愈多的企业家愿意倾尽平生心力投身藏书事业,相对也带给艺术家在书籍插图和装帧设计领域大量表现的机会。
1919年,艾迪·勒格朗透过结合想象和旅行经验,首次出版了一部讲述文明人来到荒岛历险的童书绘本《Macao与Cosmage的幸福体验》,此书册开本呈正方形,画面中仅以原始部落民族常见明亮艳丽的三原色为基调,搭配复古纹理的手写字体,带来充满梦幻和色彩的童话世界。及至1930年他又着手为法国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经典诗篇《恶之华》配上一系列水彩插图,单纯而简练的线条色块构成了一幅幅窗前光影、海面波粼,其早年画风明显受到当时流行的欧洲装饰艺术与部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当时,他不仅是法国装饰艺术家协会的创始成员,也是巴黎Tolmer出版社专门聘雇的插画家,甚至一度在知名的“秋季艺术沙龙”举办个展,还为巴黎各地的商场与法国渡轮制作了许多装饰图案画。
自1933年起,艾迪·勒格朗接连前往欧洲与北非各地进行远游,特别是他在摩洛哥停留了一段不短的日子,此处毗邻大西洋海岸和地中海海岸,群山环绕、景色动人,还有错综复杂的殖民历史,并且融合了法式摩登新文化与阿拉伯传统旧文化所蕴酿出特有异国情调的神秘气氛,不知启发了多少骚人墨客,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以及小说家让·热内(Jean Genet,1910~1986)当年都曾经来过这里寻求灵感之源。而艾迪·勒格朗同样也是一个善于接纳、吸收外来环境艺术养分的创作者,他在摩洛哥不仅留下了生平最为丰富多彩的风景画,同时亦从北非景色有如醍醐灌顶的光影浸润当中深受影响,从而发展出他往后描绘线条形象对比愈益鲜明、构图手法更为独树一帜的插图风格。
不久后,因遭逢二战,直到50年代这段期间,内心创作欲望始终蓬勃不辍的艾迪·勒格朗持续发表了数量更为庞大的插画作品,主要包括他替多种版本的《圣经》、《莎士比亚悲剧集》、《神曲》绘制了上千张插图。二战结束后他数度前往美国旅行,也为当时专门发行高质量皮面精装书而著称于世的限量版俱乐部、遗产俱乐部、伊斯顿出版社等出版公司画了许多书籍插画,举凡英译本《美女与野兽》(1949)、《三剑客》(1953)、《尼贝龙根之歌》(1960),这些限量绝版书皆是世界各大图书馆重要的珍贵藏品。据闻艾迪·勒格朗平日工作量极大、自律甚严,彼时已年届五十开外的他仍接受巴黎一家名叫卡萨布兰卡的出版社邀约,再次于1950年出版了他替诗集《恶之华》创作的另一系列插图作品。
有别于战前旧版30年代水彩画的景色描摹,艾迪·勒格朗晚期作品《恶之华》插图除了表现出一种超越传统绘画框架而愈趋于自由想象的视觉语言外,也更多了些来自他早年记忆中晃游摩洛哥市街的异国氛围,其构图布局往往随兴之所至,时而出入于鬼魅的文字与图像之间相互印证,以平面创造了虚幻的深度,时而运用“后立体派”美学技法,将不同人物(包括墓地里的幽灵与腐尸、骷髅与贵妇、裸女和吸血鬼等)的视角片断融入在同一画面中,变幻无穷、惊奇连连。
从不以现况为满足、毕生不断创新求变,这便是艾迪·勒格朗笔下构筑魔幻异想的巨匠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