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你唯一的出路!”读《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gaoz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头十年不单向我们展示全球化的问题,也向我们暴露出生态破坏的种种恶果,随着各种地震、海啸、核灾的发生,关注环境以及改变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不再关乎市场、国家或社群的自由意志,而是唯一的、必然的出路。《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正是带出这样一个讯息,因为活在今日我们表面上很“自由”,可以怎样怎样,事实上我们只有一种自由:正视或逃避问题。“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源自诗人里尔克名作《古老的阿波罗石像残躯》的末句,这种“你必须”的语气令人想起雕塑家罗丹对里尔克的教诲:“你必须努力工作。”这两句话之间的距离颇堪玩味。在现代语境下,这种距离也见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根深蒂固的生产概念现在正走入困境,我们已无法说“可以”改善其运作方式。
  本书是一本有关环保与生活的文章结集。纵观编者许煜写的导论,除了引用里尔克诗歌外,他还引用了里尔克同时代哲学家尼采的“命运之爱”(amor fati),“命运之爱”不单要像贝多芬在晚年四重奏里标示“必如此!”般承认命运,更要去爱它,因为它就是你如此生存的历史,而你正是这些命运的历史延续;正如阿波罗石像残躯般经历了历史的煎熬,我们也不可能像里尔克的“豹”般在笼里以漠视的眼光看待世界及其灾难,而是视世界的存在与我关系密切。许煜据此认为,这种对历史的爱绝非消极地接受命运,而是积极地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
  单看许煜或郑依依洋洋洒洒的前言,很难察觉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的异同,但揭开本书第一篇戴秀慧的《环境里的纠结与连结》,读者可以从较深层次思考环保和节能背后的迷思。作者告诉我们,与其少用空调和冰箱,不如不用,这样做或许有如返回前现代社会过活,效果如何有待商榷,然而其决绝的精神,仍值得效法,其要旨就是要提醒人们:我们今日的生活不单与自然分离,更是与现实世界隔绝,现代科技使我们不了解外面世界的苦难,对他人失去同情……
  人们经常以为文化与自然(野蛮世界)是截然对立的,然而很少人承认culture(文化)这个词其实也有“农耕”(cultivation)的意涵,人类文明将自然切割,把世界分为中心和边陲,但其实哪里都是边陲,哪里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剩食》作者陈晓蕾在《当生活的设计师》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的意义。这不单是一种设计思维,更是整套生活甚至存在的逻辑。比如现代人往往只仰赖单一的生活来源,但大自然让我们晓得一切都是多元化的,甚至物种的多样化也证明我们对自然的定义是错误的。所谓对“益虫”、“害虫”的界定不过是人类狭隘视野下的科学定义,事实上,即使一只蟑螂也有其益处。
  然而环保不能止于生活方式或处事态度,它更是一种政治经济领域甚至关乎生存的问题!关于环保与心智的关系,或它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没有人比何建宗在《环保从心灵触动起始》说得更明白。其实环保并不属于抽象的、理念的范畴,它只不过指出地球资源是一个“密封系统”,而非自由主义者甚至马克思说的“取之不尽”,更不可能像当代西方国家想象的“永续科技”。另外,生态也是一个平衡系统,个别物种消失意味着另一物种的增长失衡,而人类就是一个增长失衡的极端例子。我们应该看清楚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运用地球资源,否则人类文明也会陷入重大危机,甚至让全球生态遭受毁灭。
  环保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必定起始于人类对技术的反思,正因为那种优于万物生存以及延迟死亡的欲望,我们才用技术将世界改变成我们能主宰其中的样式,然后又基于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厌恶而将我们与自然环境隔离。诚然,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也把自己与那饲育我们、也收回我们生命的自然环境隔离甚至消灭;如此下去,最后一个被我们消灭的自然灾害,必定是我们自己。
  事实上,工业开发已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从中国大陆的城乡差距到乡村农耕经济的破坏,这些影响对社会的破坏已是铁一般的事实。恐怖的是,这种对经济或人命的损害大多以“发展”、“进步”为名进行。正如戴秀慧说的,进步的一方往往也歧视其他人。她以当年在北美建造铁路的华工因为没有体毛和经常洗澡而被西方男性讥为女人的例子作为比喻,虽未必直接指向科技对自然环境的贬损,但很能描绘出白人男权社会那种“舍我其谁”的进步观。
  或者像何建宗说的“环保源自心态”并非容易实行,在“知难行易”的世界中,教育是首要问题。在小小的香港,普罗大众一直认为“环保”是一种“中产阶级玩意”,大家因为工作繁重,反而在工余时间铺张消费以自我麻醉,清醒地思考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似乎是一种奢想。但正如书中反复强调的,这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道德责任,因为最先身受其害的,必然是那些没怎么耗能的人。长远来看,这也是人类唯一的出路,如果我们重视下一代的生活环境,我们就应该由自己开始,而书中提倡的社区活动,如自制肥皂、保护动物(如流浪猫狗)的生存权,都是一个社区应尽的义务,因为爱护世界就是人类唯一的命运。
其他文献
博客来繁体书推荐  泪流域  作者:柏妮丝·麦费登  出版社:杏仁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故事一开始作者便详述起自身的过往,尤其着重在身处黑人、白人交界处的地理位置,开宗明义道出自己的尴尬处境,随后透过一名妓女鬼魂的流转,不着痕迹地埋下真实历史事件以及魔幻写实想象的种子,两种元素交会后,萌发出一段融合的历史。而历史,向来是一道伟大的命题,《泪流域》作者信手拈来,历史成了一段宽容的过
期刊
王思迅 如果出版总编辑  出版回归日常耕耘  2012年的台湾出版市场,从经营的角度看,有三个特点。一是超级畅销书越来越少。过去动辄十万本以上的畅销书,现在能达到三、五万本以上,就足够让编辑喜出望外,开香槟庆祝。这代表了三件事:一是出版回归日常耕耘。必须累积众多的安打,才能慢慢取得分数,而不是挥出万人瞩目的一棒,决定全局胜负。二是营销回归稳健。减少犯错,降低失败率,确保毛利,比冒险押宝,企图大赢重
期刊
在台北公开分享数字出版的经验时,台下总会碰到几个苦恼的同业,他们很认同我说的事情,也很希望尽快在自己编辑部推动适合数字出版的流程改造,但他们总会遭遇编辑部怨声载道的反弹,或者消极的不配合。  我实际追踪过这样的案例,结果会发现,这些编辑部反弹的原因通常也很单纯,就是公司设计的电子书流程,确实都增加了编辑的麻烦。出版社现在绝大部分的营收来自纸书,编辑的工作流程完全针对纸张而来,这已经是有几百年的传统
期刊
《内山阿嬷》一书是两位客家姐妹情深的代表作,也是客家农村女性风貌变化的象征。多年前年过七十、大字不识的刘贤妹,报名参加村落里识字班,从注音符号开始学习认字、读报,由此开始了全然不同的旅程。  刘贤妹,和所有阿嬷(老奶奶)一样,途经旧时代,从父权中走来,几乎目不识丁,生活中只有劳动、田事、家事、生养子女,平日生活是在槟榔和菜蔬水果间反复。  七十岁那年她走进补习学校,学ㄅㄆㄇ(一种注音符号,对应拼音
期刊
走访“永乐市场”对面、行经每日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庙”旁,一整幢有着气派巴洛克立面、外观醒目的“屈臣氏大药房”李家街屋乃是迪化街(永乐町)一带著名地标建筑,约莫自2010年底开始,其中一侧墙面陆续挂上了成排砖红色布旗写着“1920s' Legacy”(1920年代遗产或1920年代精神),该店名曰“小艺埕”(ArtYard),顾名思义即指“谦卑地在大稻埕卖小艺”,里头不仅有咖啡馆(炉锅咖啡)、展演
期刊
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成了一件颇具革命意义的事情?被革命的,当然不是读者,而是我们阅读时借助的载具。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不过一夜之间,读者感受到的只是捧在手上的工具不一样,而这个工具背后附带的产业链却暗涛汹涌。  未来,我们将如何阅读?未来,书籍会以怎样的姿态呈现于眼前?2012年10月13日, “未来的书和书的未来——2012数字阅读创新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出版主管部门、电子出版平台、电子出版技术供
期刊
第五届工人文学奖得奖作品集  策划:街坊工友服务处教育中心  编辑:工人文学奖委员会  出版社:进一步多媒体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第五届工人文学奖得奖作品集》是简朴又实在的一册书。厚厚的,文字洋洋洒洒的,没有矫作之情也没有华丽装帧。至于奖项本身,它始于二十多年前,四届后停办,如今由一个关注工友的组织再续。它并非举世瞩目的文学荣誉,却盛载了最真实的生活故事。  所以说,真实的文字往往是
期刊
在许多人唱衰出版产业的今天,出版的春天却悄悄地到来。这是因为出版政策的逐步开放,给众多想做出版的人和想发表作品的人带来了希望。出版虽然还没有完全自由,但相比过去其涵盖范围已然宽广很多,想从事出版的人只要按一定的游戏规则就可从事出版行业。想发表作品的人只要其作品得到人们认可,并合符出版政策要求,就能出版。所以现在从事出版的人和写书的人越来越多,大陆图书出版社只有五百多家,但从事出版的公司超过一万家,
期刊
无论是谁,或许都曾为爱执着、疼痛、明知天真却难以自持,告诉自己不能爱,却偏偏就是爱了。在时光洪流里翻滚呼喊,直到人老了、倦了,身份也尴尬起来。过了少女时期但仍心存想念,镜里不免检视自己许多遍,皮肤粗糙、面容憔悴,身处世间感觉苍凉,却不放弃一丝丝爱的可能。其实我们渴望的,无非是回到一种老派的纯真年代;不轻易连络、谈天,一旦碰了就是来真的。约会时走长长的路,望着对方的眼睛说话,离开MSN、离开手机Ap
期刊
“‘教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也都看得很重,但我非常反对把‘教养’时时放在心上,我们只要放‘生活’就好了。一旦太注重教养,家长就会处于督导者的位置,连自己的生活都忘记。所谓的教养,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把孩子照顾好,这是一整个经验的传承,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命题。所以,我在进行的工作其实是一种说服,说服父母们在饮食生活里重拾家庭的关怀。”看上去十分柔弱的蔡颖卿,用轻柔的语调说起教养和生活,流露着始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