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中老年人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意愿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越来越少,更多的老年人选择前往异地与自己的子女团聚,也就是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通过调查发现,愿意去异地子女家养老的人主要是一些“弱势群体”,他们是否愿意异地养老,实质上是基于个人、家庭和社区等因素的一个综合考虑。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1-0058-02
  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选取哪种养老方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异地养老”的方式不断走入人们的视野,对于农村中老年来说,“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是其主要的选择方式。
  根据联合国的新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则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2009年启动老龄化战略研究以来,我国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到2018年末,我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 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1]。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以及“异地养老”概念的提出,异地养老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穆光宗将异地养老分为机构照料式、家庭聚合式、旅行观光式、养生休闲式和疗养度假式五种,其中家庭聚合式养老,即从待机分离式的异地居家养老到家庭团聚式的统称居家养老,如果跨越了一定的地理边界,则属于异地养老中的现象[2]。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农村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意愿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对象为山西X 村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山西X村4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共发放了150份问卷,收回137份,有效问卷为137份。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
  在问卷“您有打算搬到本市县以外的地方养老吗”这一问题回答的两个选项进行变量处理,其中1为愿意,0为不愿意,且以不愿意去異地养老为参照。
  2.自变量
  自变量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其中个人层面选取性别、年龄、婚姻、耕地、收入、人际网络六个方面。家庭层面包括儿女数量(儿子、女儿数量)、家庭关系、子女居住地、子女间年龄差距等方面。社区层面包括社会交往和亲戚规模两个方面。
  (三)研究方法
  本文是对中老年人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意愿的调查。一方面通过描述性分析了解山西X村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农村老年人选择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
  二、研究结果
  (一)老人“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意愿现状
  关于家庭聚集式异地养老的接受度目前有37.2%,不愿意接受的人占总人数的62,8%,有一半以上。
  在性别方面,以女性为参照变量,其总人数占比71.5%,她们更愿意去异地与子女居住,因为她们会帮子女照顾孩子,且男性在家由于种地的原因也无法离开。
  在年龄方面,以60-74岁的人为参照变量,其占总人数的34.3%,75岁以上占比最少,为6.6%。通过调查发现,60-74岁的老人去异地找自己儿女养老的意愿要高于其他年龄阶段,这是因为该阶段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长期的劳作,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继续劳动了,而此时他们的子女也已成家,生活稳定,有能力为自己的父母养老了。
  在婚姻方面,以有偶为参照变量,其占比65.6%,丧偶离异的为30%,相对于有偶的人,离异或丧偶的人更愿意与自己的子女居住,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一个人长期下来会感到孤独、焦虑和烦闷,因此不愿意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 与待在家里相比,他们更愿意去异地与自己的子女相聚。
  以无耕地和无朋友为参照变量,由于该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所有以种地为生的人占一半以上,为76.3%,另外该村为传统村落,熟人众多。通过调查发现,在耕地、人际情况方面,有耕地和人际关系圈大的中老年人不愿意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生活在熟人社区的他们,面对着熟悉的人,有着共同的话题,每天种地,生活规律,对于适应这种生活的他们,不愿意打破现有的生活方式再去重新适应另外一种。
  在代际方面,子女数量、子女年龄差距、与子女的居住距离、家庭关系这些都对中老年人去往异地让儿女养老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子女的年龄差距方面,以差距为5岁以下为参照变量,其占比为33.6%,10岁以上的占比为15.3%,子女的年龄差距越大,尤其是10岁以上,人们是不愿意前往异地进行养老的。对于75岁以下老年人,由于子女的年龄差距太大,导致最小的孩子可能还在上学阶段,无法提前步入让子女养老的阶段。再者是与子女的居住距离方面,以非本市县居住(62%)为参照变量, 相对于居住在不同市县的子女(38%)来说,中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住在同市县,居住距离近的子女的家中。 另外在子女数量方面可以看出,独生子女(4.4%)很少,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均为两个(19.7%)或两个以上(75.9%),且由于中国传统观念“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中老年人家中至少有一个儿子。最后在家庭关系方面,有70.8%的家庭关系是和睦的,占总人口的一大半以上,相对于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家庭,这些人更愿意去异地与自己的子女居住,让子女给自己养老。
  在社会交往和亲属规模方面,有75.2%的人经常参加村里举办的各项活动,这些人更愿意休息下来的时候与熟人待在一块,而且这些人在村里大多数亲戚较多,离开村里前往异地的成本太高,因此,这些人选择异地养老的意愿不是很高。
  (二)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个人层面对老年人前往异地子女家养老的意愿影响比较显著。女性老人意愿是男性的1.363倍;与60-74岁的老人相比,中年人更愿意待在家中,而75岁以上的老人则愿意前往异地子女家养老,是60-74岁老人的4.28倍;丧偶且未再婚的老人愿意前往子女家养老的意愿高于有偶的老年人,分别是其1.163倍和2.142倍;家中有地可种的老年人愿意待在家中养老,是没地可种的人的4.511倍;收入方面,老年人的收入越低,他们更愿意去子女家居住,让子女为其养老;在农村社区,朋友越多,老年人更愿意待在出生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不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去适应新的环境。
  家庭层面的因素对老年人选择异地子女养老意愿的影响。与独生子女家庭相比,有两个子女或两个以上子女的老年人更愿意去异地子女家养老,分别是独生子女老人的2.584倍 和3.311倍;儿子的数量对老年人的影响不是很显著;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对养老地点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子女居住在本市县的老人,由于经常可以见到,老人愿意待在家中,不愿去子女家中,子女不住在本市县的老人愿意去异地养老的人是子女居住在本市县的4.702倍;非独生子女家中,子女间的年龄差距越大,老年人更愿意待在家中, 与年龄差距5岁以下的老人相比,5-10岁和10岁以上的老人愿意待在家中分别是其0.537倍和5.026倍;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的老人第子女家养老的意愿去是不融洽老人的4.936倍。
  社区因素的影响。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平时参加村里举办活动较少的老人愿意前往异地子女家养老的意愿是经常参加活动的老人的4.913倍;亲戚规模越大的老人,也越喜欢待在村里,这些人是愿意前往子女家养老的老人的2.035倍。
  三、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农村中老年人愿意前往异地子女家养老的意愿不是很高,个人、家庭和社区对中老年人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有显著的影响。前往异地子女家中养老的老年人大多数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即无耕地、人际圈小、年龄较大、收入较低以及亲戚规模小的一些老年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9.
  [2]穆光宗.我国异地养老的五种方式 [N] .新民晚报,2014-06-01.
  收稿日期:2019-09-25
  作者简介:张浩(1994-),女,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老年社会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范畴,马克思正是基于此实现了其思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实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钥匙。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从实践范畴的历史流变、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所面临的中西方论争、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中国化及当代意义四个方面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发展逻辑进行简要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的新的伟大实践进程中,正确地理
期刊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出发,运用唯物史观揭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狭隘性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其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对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十大观点进行有力驳斥,为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崭新视角和有益启示。基于《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文本分析《共产党宣言》经典文本发表170多年以来思想
期刊
摘 要:非公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党建工作的重要现实价值。当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困境包括:发展的滞后性、职工党员的党员主体意识的淡化趋势以及企业主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新时代非公企业党建要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升党组织整合能力;践行党群工作一体化思路,回应多方主体需求;树立“党建融入型”的组织发展定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期刊
摘 要:马克思科技批判思想并非对科技本身的批判,而是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马克思在其异化理论中批判了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劳动者造成的异化问题。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劳动者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对劳动者肉体的摧残和对精神的异化。深刻理解马克思这一思想,对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应对科技异化問题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技批判;劳动者;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肯尼思·华尔兹于1959年首先系统使用层次分析法完成《人、国家与政治》一著,很多学者认为华尔兹在其后于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完全抛开了人与国家这两个层次,从国际体系这一层次出发解释国家的行为,但依然可以看出华尔兹层次分析的思想和理论分析方法,与前者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研究华尔兹著作思想的继承与演变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华尔兹;层次分析法;继承;演进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在“人的权利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对“人的权利”这一概念的解释并不是非常完善的,传统人的权利中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具体实践中人们无法对权利的主体以及客体做出精准的判定,这是导致人的权利冲突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詹姆斯·格里芬针对人的权利固有的“不确定性”,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用来评价社会的伦理判断作为其起点,给予了人的权利一种更为准确的界定。  关键词:权利的不确定性;规范行动者;权
期刊
摘 要:马克思提出了衡量财富的两种不同尺度:劳动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劳动尺度主要指劳动时间,人的发展尺度主要指“社会个人的发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两种尺度既相互区别又内在关联,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财富尺度思想。马克思的财富尺度思想对当今社会财富的创造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应鼓励创造性劳动、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关键词:马克思;财富;劳动尺度;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改变,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变化,中央政府对完善社会治理从意识上的关注慢慢转变为政策上的落实。本文通过对农民工服务组织的数量增加、与政府媒体合作的加深等方面,运用政府放权思想、协作型社会治理理论和参与型社会治理理论探讨中国社会治理的日益完善的趋势。  关键词:农民工服务组织;社会治理;完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 要: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本文从论述全面从严治党对加强党支部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总结学校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达到“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的目标。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中外合办高校;党支部建设  中图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步,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自2016年以来,江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一网、一门、一次”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因此,亟待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为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提供新动力,为释放市场潜力活力提供新增长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助力。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效能;江都实践;江都样本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