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9)
【摘要】生命是造物的奇妙。高柳鸣蝉,深溪游鱼,平沙落雁,抑或霜雪孤梅,云顶劲松,空谷幽兰,无不因生命而多了韵致,悠了情思。生命之美在于灵动,时时勃动着生机,需要细腻的心灵去感触;生命之美在于獨特,处处彰显着魅力,需要敏锐的眼睛去发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让每一个生命蓬勃地生长,每一颗心灵都绽放花朵?是所有教育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000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21世纪新时期国家的教育大纲也明确指出“教育要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个体差异”。基于此,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几十年潜心研究积极探索,提出了语文共生教学的主张。
共生,是生物学术语,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失彼此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何谓语文共生教学?就是运用共生理论促进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协调和共生,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生”即“生成”“生活”“生长”。
一、语文共生教学首先是人的共生,共生教学的课堂是和谐的,轻松的,快乐的,高效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和学生展开。《礼记·学记》中写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习之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知道自己迷惑不解的地方。在教学实际中,其实不仅仅教育学是一种共生,教师和学生同样也是一种共生。教师不仅仅需要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更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道学生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之外,花大工夫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生成,板书不是提前预设好的完整、美观、固定的内容,而是有大量留白的,课堂上师生思想的交流碰撞,产生耀眼的火花,填补这些空白。教师更不是单纯的制作播放精美的PPT课件即可,而是要精心组织课堂活动,随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及时记录学生的灵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文忠教授曾经说过,教师的板书就是师生的思想碰撞在黑板上的流动。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及时的评价反馈,对自己的教学细致深刻地反思,反思是建立在反馈的基础上,而不单单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中有一篇论述中庸之道的课文。在备学生环节,我提前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他们对中庸之道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导入环节就准备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如从众心理,折中主义,明哲保身等等,让学生逐渐理解中庸之道在义理而不在利益。课堂上,学生大胆的质疑,有学生提出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似乎个人乃至国家生存发展的需要,自然界中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说法,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小到升学就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到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大国博弈。不温不火的中庸之道是否还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否还能适应现实社会中的残酷竞争?当我发现有类似疑问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的时候,我没有立即向学生做出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挑选出观点对立的两组学生,摆好桌椅,临时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赛。辩论期间,同学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激烈,甚至听到下课铃响还不愿罢休。我在旁边拍照、录像,鼓励其他学生向自己支持的辩手递字条,在点评环节,表扬他们的精彩表现,避免倾向性的判断,即使在课下也不会因自己有不同的见解想法而去试图说服某一方,而是对中庸之道就自己的理解体会送给学生一首即兴创作的小诗:吃饭七分饱,穿衣三分凉。心如菩提静,胸若虚谷藏。同学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辩论没有明确的输赢而沮丧,而是饶有兴致地转发了这首小诗的微信。毕业几年后的聚会,偶然间聊起当初的辩论话题,他们都表示那节语文课是大家最喜欢的、记忆最为深刻的语文课堂之一。
二、语文共生教学其次是文的共生,共生教学的课堂是充满浓厚的生活味、语文味的课堂
语文是一门集交流应用、思想道德、文化艺术、审美情操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无论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侧重基础的字词识记、琐碎的文章分析、单一的技巧训练,还是新课改以后,片面地追求人文性,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抑或刻意地“统一”,前半节课突出工具性,后半节课着重人文性,都是偏离和曲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真正内涵。中国的改革创新习惯性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左倾”,就是“右倾”。有的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就变着花地让学生反复读,男生读、女生读、一齐读、个别读、“开火车”接龙读……一节课四十分钟,甚至能让学生读三十分钟,以为这样学生就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却不知读书不单是读书的遍数,还有读书的广度和朗读的技巧,何况有些课文根本不值得读上百遍呢?有的老师认为写作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则将作文、周记和课堂练笔作为语文教学的法宝,节节课都设计练笔,周周都布置作文周记,认为学生一定会“熟能生巧”,乃至“下笔如有神”。且不说写作本身需要灵感和情感的郁积,大量任务式的写作练习会严重消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对写作产生畏惧和反感心理,节节课的练笔更是占用了过量的课堂时间,使语文课堂学习严重低效。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有机的、动态的统一,而不是机械的、生硬的混合。
实现有机、动态的统一,首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有些文章语言优美隽永,可以赏析语言的精妙,练习写作,提高写作的素养;有些文章思想深邃,则可侧重“人文性”,感受内涵的丰富;有些文章是常识性的科普说明文,倾向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
实现有机、动态的统一,其次,要做到“因人施教”。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也是身心成长的生长过程。语文教学在不同阶段培养的目标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来设定,教学活动也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合理地组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工具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高中和大学阶段,侧重“人文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探究能力。例如: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默写诗句,大致理解诗意即可,而在初高中阶段,可以让学生对诗中的字词进行赏析,对诗的主旨内涵进行探究。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小学不宜进行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环节,有时也需要老师对探究主题进行更明确、更具体的指向。
从高中到小学,站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是李白的《静夜思》。我先以检查学生的语文水平为由,请一名同学背诵中国孩子传统启蒙诗歌——《静夜思》作为导入。以一连串的提问明确创作背景,李白写作《静夜思》的时间、地点?让学生明确诗歌是作者在深秋时节,客居他乡,望月怀远而创作。再抛出让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李白睡觉不关门窗吗?(古代没有玻璃,作者李白深秋时节客居他乡,天气寒冷,如果是在房间内,应该是要关上门窗的。如果关上门窗,又怎么做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明确“床”的古今异义。下课后,让学生回家考一考自己的父母,同时查一查“东床快婿”的成语典故,回到学校后,向同学们讲一讲成语故事。课后,很多学生纷纷惊奇地表示语文课真是长知识,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静夜思》原来还有这样的含义,自己一直都没有正确理解,更有趣的是,回家考问父母,父母也不知道,自己在父母面前骄傲地做了一回老师,过了一把瘾。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因为其直面生命的本真,因为其塑造生命的多彩。教与学共生共长,生命与生命相互映照,让每一颗心灵都绽放出芬芳的花朵!
(编辑:龙贤东)
【摘要】生命是造物的奇妙。高柳鸣蝉,深溪游鱼,平沙落雁,抑或霜雪孤梅,云顶劲松,空谷幽兰,无不因生命而多了韵致,悠了情思。生命之美在于灵动,时时勃动着生机,需要细腻的心灵去感触;生命之美在于獨特,处处彰显着魅力,需要敏锐的眼睛去发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让每一个生命蓬勃地生长,每一颗心灵都绽放花朵?是所有教育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000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21世纪新时期国家的教育大纲也明确指出“教育要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个体差异”。基于此,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几十年潜心研究积极探索,提出了语文共生教学的主张。
共生,是生物学术语,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失彼此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何谓语文共生教学?就是运用共生理论促进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协调和共生,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生”即“生成”“生活”“生长”。
一、语文共生教学首先是人的共生,共生教学的课堂是和谐的,轻松的,快乐的,高效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和学生展开。《礼记·学记》中写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习之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知道自己迷惑不解的地方。在教学实际中,其实不仅仅教育学是一种共生,教师和学生同样也是一种共生。教师不仅仅需要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更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道学生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之外,花大工夫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生成,板书不是提前预设好的完整、美观、固定的内容,而是有大量留白的,课堂上师生思想的交流碰撞,产生耀眼的火花,填补这些空白。教师更不是单纯的制作播放精美的PPT课件即可,而是要精心组织课堂活动,随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及时记录学生的灵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文忠教授曾经说过,教师的板书就是师生的思想碰撞在黑板上的流动。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及时的评价反馈,对自己的教学细致深刻地反思,反思是建立在反馈的基础上,而不单单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中有一篇论述中庸之道的课文。在备学生环节,我提前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他们对中庸之道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导入环节就准备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如从众心理,折中主义,明哲保身等等,让学生逐渐理解中庸之道在义理而不在利益。课堂上,学生大胆的质疑,有学生提出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似乎个人乃至国家生存发展的需要,自然界中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说法,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小到升学就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到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大国博弈。不温不火的中庸之道是否还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否还能适应现实社会中的残酷竞争?当我发现有类似疑问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的时候,我没有立即向学生做出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挑选出观点对立的两组学生,摆好桌椅,临时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赛。辩论期间,同学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激烈,甚至听到下课铃响还不愿罢休。我在旁边拍照、录像,鼓励其他学生向自己支持的辩手递字条,在点评环节,表扬他们的精彩表现,避免倾向性的判断,即使在课下也不会因自己有不同的见解想法而去试图说服某一方,而是对中庸之道就自己的理解体会送给学生一首即兴创作的小诗:吃饭七分饱,穿衣三分凉。心如菩提静,胸若虚谷藏。同学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辩论没有明确的输赢而沮丧,而是饶有兴致地转发了这首小诗的微信。毕业几年后的聚会,偶然间聊起当初的辩论话题,他们都表示那节语文课是大家最喜欢的、记忆最为深刻的语文课堂之一。
二、语文共生教学其次是文的共生,共生教学的课堂是充满浓厚的生活味、语文味的课堂
语文是一门集交流应用、思想道德、文化艺术、审美情操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无论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侧重基础的字词识记、琐碎的文章分析、单一的技巧训练,还是新课改以后,片面地追求人文性,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抑或刻意地“统一”,前半节课突出工具性,后半节课着重人文性,都是偏离和曲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真正内涵。中国的改革创新习惯性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左倾”,就是“右倾”。有的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就变着花地让学生反复读,男生读、女生读、一齐读、个别读、“开火车”接龙读……一节课四十分钟,甚至能让学生读三十分钟,以为这样学生就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却不知读书不单是读书的遍数,还有读书的广度和朗读的技巧,何况有些课文根本不值得读上百遍呢?有的老师认为写作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则将作文、周记和课堂练笔作为语文教学的法宝,节节课都设计练笔,周周都布置作文周记,认为学生一定会“熟能生巧”,乃至“下笔如有神”。且不说写作本身需要灵感和情感的郁积,大量任务式的写作练习会严重消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对写作产生畏惧和反感心理,节节课的练笔更是占用了过量的课堂时间,使语文课堂学习严重低效。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有机的、动态的统一,而不是机械的、生硬的混合。
实现有机、动态的统一,首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有些文章语言优美隽永,可以赏析语言的精妙,练习写作,提高写作的素养;有些文章思想深邃,则可侧重“人文性”,感受内涵的丰富;有些文章是常识性的科普说明文,倾向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
实现有机、动态的统一,其次,要做到“因人施教”。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也是身心成长的生长过程。语文教学在不同阶段培养的目标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来设定,教学活动也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合理地组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工具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高中和大学阶段,侧重“人文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探究能力。例如: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默写诗句,大致理解诗意即可,而在初高中阶段,可以让学生对诗中的字词进行赏析,对诗的主旨内涵进行探究。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小学不宜进行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环节,有时也需要老师对探究主题进行更明确、更具体的指向。
从高中到小学,站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是李白的《静夜思》。我先以检查学生的语文水平为由,请一名同学背诵中国孩子传统启蒙诗歌——《静夜思》作为导入。以一连串的提问明确创作背景,李白写作《静夜思》的时间、地点?让学生明确诗歌是作者在深秋时节,客居他乡,望月怀远而创作。再抛出让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李白睡觉不关门窗吗?(古代没有玻璃,作者李白深秋时节客居他乡,天气寒冷,如果是在房间内,应该是要关上门窗的。如果关上门窗,又怎么做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明确“床”的古今异义。下课后,让学生回家考一考自己的父母,同时查一查“东床快婿”的成语典故,回到学校后,向同学们讲一讲成语故事。课后,很多学生纷纷惊奇地表示语文课真是长知识,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静夜思》原来还有这样的含义,自己一直都没有正确理解,更有趣的是,回家考问父母,父母也不知道,自己在父母面前骄傲地做了一回老师,过了一把瘾。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因为其直面生命的本真,因为其塑造生命的多彩。教与学共生共长,生命与生命相互映照,让每一颗心灵都绽放出芬芳的花朵!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