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比较频繁,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十分严重的损失。在自然灾害的种类中,地震带来的损失最大,并且无法挽回,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危害。为了有效的降低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最有效、直接的措施就是提高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质量水平。因此在对工民建结构进行设计时,要对抗震设计进行着重考虑,严格的依据相关的抗震标准规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抗震结构,最终有效的提高工民建筑的质量。本文阐述了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的概念,提出了几种常用的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方法,并对强化加强工民建抗震设计质量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
在工民建筑的抗震设计进程中,要先了解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随之对抗震的结构形式、合适的施工建筑场地进行科学且合理的选择从而使得建筑抗震设计方面的安全性得到提升,最终使得工民建筑抗震设计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建筑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关于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
所谓的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是指通过地震时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结合工民建结构工程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想,也是进行工民建结构整体布置并且确定细部构造措施的一个过程。地震从理论上来说就是一种随机的振动,它具有人们难以把握的随机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要想很精确地预测某建筑物可能遭遇的地震的特性与参数,就目前来说我们还很难有更好的方法。在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这个方面,由于我们不能够很充分地考虑工民建结构的空间作用、结构性质、材料以及外界引起变化等等很多种不同的因素,因此有着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所以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不能够全部的取决于计算结果,更应该以工民建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基础理论以及经过长时间工程抗震经验所能够总结出来的工民建抗震设计方法为基本出发点,进而更好的提高工民建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关于工民建结构抗震的现状分析
在我们传统的工民建抗震中,一般是通过给建筑物体结构增加抵抗力,在工民建物体结构薄弱的地方或容易被地震破坏的地方加强或加厚材料的方法来抗震。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操作性方便,但投入多,经济性差,对工民建物体整体而言,抗震效果不好。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减震方法,采用橡胶隔震垫对建筑物体进行加固。这种方法在施工中必须将已有的结构在底部阶段,或在其中间安装上橡胶隔震垫,虽然比上一种方法效果好,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带来了麻烦和困难,无法得到广泛应用或推广。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创建消能减震体系,由主体结构和装有消能器的消能配件组成,当配件(构件)或节点发生滑动或平移时,消能器就可以产生强的阻力来吸收地震的能量,达到减震的效果,提高整体的抗震能力。这类方法可在高柔结构中适用,能增强结构的刚度,缩短位移。这些方法都能够达到减震的作用,但是当我们从事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概念设计,依靠概念设计达到全局抗震的目的。
三、关于工民建结构中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
1.以工民建结构性能进行抗震设计,工民建抗震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当地震发生时,工民建仍然拥有很高的安全性,所以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必须以工民建区域性为基准,以工民建自身结构特征以及内部没有破坏为目标为工民建结构最终抗震功能指标。对于工民建结构中的非抗震的基础区域或者下部结构也需要承受对应的抗震能力,当地震发生时,工民建结构不仅要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中,另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工民建结构的抗风能力。在工民建结构抗震的过程中,由于风压产生的建筑振动会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性能,让工民建结构的耐久性有所下降。因此在施工设计中,必须让其拥有良好的性能指标,进而满足较高的抗震要求。
2.以工民建规划与建筑场地进行抗震设计。为了保障工民建结构抗震性能,必须选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建筑场地,并且拥有抗震要求的抗震层必须拥有对应的设置,工民建结构的外部空间必须进行包含建筑外观、邻栋间距在内的安全性能与舒适感。在具体的工民建结构场地规划中,必须从满足结构性能指标、位移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由于工民建使用到一定周期后,结构就会由于时间积累发生位移,因此在场地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在可能位移到的范围不能有任何障碍物,对于可能移动的范围设置对应的建筑物出入口,为了避免对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必须严格禁止行人、车辆进入出入口,并且设置对应的指示标记与门墙等。
四、关于加强工民建抗震设计质量的措施
1.使用科学的结构形式。目前,我国常用的建筑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混结构以及钢结构。防裂度和地区不同都是造成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通常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相对较强,由于自身柔韧性较好,所以钢筋混凝土在建筑物变形能力控制中,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根据抗震要求以及功能特征选用合理的結构方案,在审核结构体系中,也必须考虑结构侧移度,特别是高层建筑物结构设计。随着高层建筑结构高度增加,不仅会让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以及其他负荷作用影响下增大水平位移,也会让建筑结构抗侧移的刚度增加。而对于不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组成方式、构建以及受力特征,在抵抗侧移刚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使用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理的高度。
2.强化设计质量。由于地震具有超强的危害性,所以在地震设计时,必须注重各项影响因素。由于我国工民建设计水平相对落后,很多工民建结构使用的方案不够合理,在不能科学布置工民建结构方案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成本和自身重量,也加大了地震危害。因此,在工民建抗震设计中,必须正确运用抗震理论,根据相关设计原则,不断保障或者提高建筑结构可靠性与安全性。具体原则包括:努力降低地震作用时结构位移与扭转,并且工民建结构必须拥有足够的刚度;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相对较高,同时具有足够的耗能能力与延性。在这过程中,延性大说明变形能力相对较高,承载力与强度减小速度缓慢,不能有足够的空间吸收,还能耗散地震能量,从自身结构避免坍塌。
3.对场地进行恰当的选择。分析了解我国相关的抗震减灾法后,对可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建筑工程来讲,应该注重评价防震的安全性能。在进行评价后应该严格的依照地震安全性能的评价结果,设置相应的抗震设防的标准,然后去进行抗震设防的相应工作。其抗震设防主要分为四类:甲、乙、丙、丁。重大且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所以在设计场地时,应该选取合适且能够使得地震所产生的影响得到有效降低的地理位置,尽量不要建设在易给工民建物造成不良影响的区域。尤其是地基软弱且容易液化的场地,由于地震使得工民建场地产生液化作用,进而使得地基能力降低,易使建筑物发生倾斜,严重时甚至倒塌。此外,还应该安全规划社会经济系统去使得地震产生的自然灾害局限在某一区域。
我国工民建的抗震设计还不够完善,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考虑抗震要求,严格遵守抗震规范,已经成为特别重要的环节,因为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深入了解建筑结构的设计要点,熟悉抗震设计要求,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切实提高设计质量,才能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要求,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安全。下面谈谈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宝安.关于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探讨分析[J].西部大开发.2012.(04):45-46.
[3]杨宇.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5):17-18.
[4]杨宇.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0,20(2):9-20.
[5]关录飞.浅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2012,15(31):42-43.
[6]董志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低温建筑技术,2007,52(03):63-64.
【关键词】 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
在工民建筑的抗震设计进程中,要先了解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随之对抗震的结构形式、合适的施工建筑场地进行科学且合理的选择从而使得建筑抗震设计方面的安全性得到提升,最终使得工民建筑抗震设计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建筑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关于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
所谓的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是指通过地震时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结合工民建结构工程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想,也是进行工民建结构整体布置并且确定细部构造措施的一个过程。地震从理论上来说就是一种随机的振动,它具有人们难以把握的随机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要想很精确地预测某建筑物可能遭遇的地震的特性与参数,就目前来说我们还很难有更好的方法。在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这个方面,由于我们不能够很充分地考虑工民建结构的空间作用、结构性质、材料以及外界引起变化等等很多种不同的因素,因此有着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所以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不能够全部的取决于计算结果,更应该以工民建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基础理论以及经过长时间工程抗震经验所能够总结出来的工民建抗震设计方法为基本出发点,进而更好的提高工民建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关于工民建结构抗震的现状分析
在我们传统的工民建抗震中,一般是通过给建筑物体结构增加抵抗力,在工民建物体结构薄弱的地方或容易被地震破坏的地方加强或加厚材料的方法来抗震。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操作性方便,但投入多,经济性差,对工民建物体整体而言,抗震效果不好。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减震方法,采用橡胶隔震垫对建筑物体进行加固。这种方法在施工中必须将已有的结构在底部阶段,或在其中间安装上橡胶隔震垫,虽然比上一种方法效果好,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带来了麻烦和困难,无法得到广泛应用或推广。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创建消能减震体系,由主体结构和装有消能器的消能配件组成,当配件(构件)或节点发生滑动或平移时,消能器就可以产生强的阻力来吸收地震的能量,达到减震的效果,提高整体的抗震能力。这类方法可在高柔结构中适用,能增强结构的刚度,缩短位移。这些方法都能够达到减震的作用,但是当我们从事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概念设计,依靠概念设计达到全局抗震的目的。
三、关于工民建结构中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
1.以工民建结构性能进行抗震设计,工民建抗震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当地震发生时,工民建仍然拥有很高的安全性,所以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必须以工民建区域性为基准,以工民建自身结构特征以及内部没有破坏为目标为工民建结构最终抗震功能指标。对于工民建结构中的非抗震的基础区域或者下部结构也需要承受对应的抗震能力,当地震发生时,工民建结构不仅要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中,另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工民建结构的抗风能力。在工民建结构抗震的过程中,由于风压产生的建筑振动会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性能,让工民建结构的耐久性有所下降。因此在施工设计中,必须让其拥有良好的性能指标,进而满足较高的抗震要求。
2.以工民建规划与建筑场地进行抗震设计。为了保障工民建结构抗震性能,必须选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建筑场地,并且拥有抗震要求的抗震层必须拥有对应的设置,工民建结构的外部空间必须进行包含建筑外观、邻栋间距在内的安全性能与舒适感。在具体的工民建结构场地规划中,必须从满足结构性能指标、位移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由于工民建使用到一定周期后,结构就会由于时间积累发生位移,因此在场地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在可能位移到的范围不能有任何障碍物,对于可能移动的范围设置对应的建筑物出入口,为了避免对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必须严格禁止行人、车辆进入出入口,并且设置对应的指示标记与门墙等。
四、关于加强工民建抗震设计质量的措施
1.使用科学的结构形式。目前,我国常用的建筑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混结构以及钢结构。防裂度和地区不同都是造成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通常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相对较强,由于自身柔韧性较好,所以钢筋混凝土在建筑物变形能力控制中,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根据抗震要求以及功能特征选用合理的結构方案,在审核结构体系中,也必须考虑结构侧移度,特别是高层建筑物结构设计。随着高层建筑结构高度增加,不仅会让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以及其他负荷作用影响下增大水平位移,也会让建筑结构抗侧移的刚度增加。而对于不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组成方式、构建以及受力特征,在抵抗侧移刚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使用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理的高度。
2.强化设计质量。由于地震具有超强的危害性,所以在地震设计时,必须注重各项影响因素。由于我国工民建设计水平相对落后,很多工民建结构使用的方案不够合理,在不能科学布置工民建结构方案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成本和自身重量,也加大了地震危害。因此,在工民建抗震设计中,必须正确运用抗震理论,根据相关设计原则,不断保障或者提高建筑结构可靠性与安全性。具体原则包括:努力降低地震作用时结构位移与扭转,并且工民建结构必须拥有足够的刚度;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相对较高,同时具有足够的耗能能力与延性。在这过程中,延性大说明变形能力相对较高,承载力与强度减小速度缓慢,不能有足够的空间吸收,还能耗散地震能量,从自身结构避免坍塌。
3.对场地进行恰当的选择。分析了解我国相关的抗震减灾法后,对可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建筑工程来讲,应该注重评价防震的安全性能。在进行评价后应该严格的依照地震安全性能的评价结果,设置相应的抗震设防的标准,然后去进行抗震设防的相应工作。其抗震设防主要分为四类:甲、乙、丙、丁。重大且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所以在设计场地时,应该选取合适且能够使得地震所产生的影响得到有效降低的地理位置,尽量不要建设在易给工民建物造成不良影响的区域。尤其是地基软弱且容易液化的场地,由于地震使得工民建场地产生液化作用,进而使得地基能力降低,易使建筑物发生倾斜,严重时甚至倒塌。此外,还应该安全规划社会经济系统去使得地震产生的自然灾害局限在某一区域。
我国工民建的抗震设计还不够完善,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考虑抗震要求,严格遵守抗震规范,已经成为特别重要的环节,因为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深入了解建筑结构的设计要点,熟悉抗震设计要求,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切实提高设计质量,才能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要求,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安全。下面谈谈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宝安.关于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探讨分析[J].西部大开发.2012.(04):45-46.
[3]杨宇.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5):17-18.
[4]杨宇.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0,20(2):9-20.
[5]关录飞.浅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2012,15(31):42-43.
[6]董志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低温建筑技术,2007,52(0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