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爱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戏码。深刻的情爱描写,最能彰显本质的人性(不是单个的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的人性,只有在灵与肉互为交融的过程当中,才会毫不遮蔽地袒露所有。毫不遮蔽地袒露所有,才能现出个体原有的真实。
展示真实人性的情爱描写,极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同《雷雨》(曹禺剧作)中的繁漪和周萍的畸恋,虽然有违人伦常理,但是相爱本身无可指责。平心而论,繁漪和周萍走到一起,并非只是一晌贪欢的苟合,更有彼此慰藉的依恋,从同病相怜,到同怜相求,终至同求相应,周萍让繁漪获取了從未有过的爱情体验,繁漪则使周萍感受到了长久缺失的母性温暖。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繁漪这样一个个性倔强的人,怎么就会恋上卑劣怯懦的周萍?当初繁漪嫁给周朴园,门当户对是客观前提(繁漪是一个富家的有文化的阔小姐),情投意合则是主观选择(繁漪是一个读点《新青年》的知识女性)。繁漪看中周朴园,是由于周朴园接受过新式教育(曾到德国求过学)。然而周朴园并不因为接受过新式教育,就革除了旧有的传统思想习俗。作为一家之主的资本家(残留着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把自己看作是家庭中的“君王”,家庭中的所有人都必须“臣服”于他的权威之下,不能挑战他在“王朝”中的地位。繁漪在周朴园那里非但没有得到爱情,还得忍受周朴园的霸道,这不能不令繁漪感到伤心绝望。繁漪爱恋周萍,因为周萍是她可以倾诉衷肠(周朴园硬把繁漪当“病人”看待)的伴侣(繁漪说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和可信的人)。周萍的卑劣怯懦只是在与繁漪的深度融合当中才彻底暴露出来,才让繁漪真正看清、重新认识了周萍的本有人性。就像四风,对周冲暗恋她视而不见(四风只是把周冲看成是个孩子),却对周萍深爱有加,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只因表面的周萍有过热血,有过诚恳。
繁漪和周萍之间的情欲,不仅有生理上的(性欲),也有感情和心理上的(爱欲),只是繁漪和周萍的情欲,并没有创造出新的精神层面,就此拓展和深化双方的生存状态。又两人之间的情欲,是逾越了道德的边界(继母与继子的乱伦),不会被现实社会认同,因而也就不会被现实社会容忍。最终周萍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名誉,不愿承担责任,将繁漪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繁漪以牺牲自己的性命和名誉,挟私进行报复,将周萍拖入自杀身亡的绝境。周萍的爱,始乱终弃受人鄙弃,繁漪的爱,死缠烂打为人不屑,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无法与周围现实切割的情爱悲剧,才令我们认识到了真实的人(始终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真实的人性(无法脱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归根结蒂,“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5月第1版)
真实的人性,只有在现实环境的生存当中,才能显见它的崇高和卑下,只有在与人交往的关连之中,方能展露它的善良与丑恶。“他(费尔巴哈)把人只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因此毋庸讳言,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5月第1版)由此可见,繁漪和周萍的情爱,并不只是单纯的自然关系的连结,更有错综的社会关系的羁绊。错综的社会关系,就要受着社会中各色人等的制约。无论是生理上还是感情和心理上的情爱,一经现实生活的检验,马上就会还原它的本色(个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道德倾向之间的冲突)。周萍一旦“清醒”地意识到繁漪是自己弟弟(周冲)的母亲(也是自己名义上的母亲),又是自己父亲的妻子,自然就会心生悔恨与后怕;繁漪也一样面临着与周萍相似的现实问题,只是她不能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第一次爱情,即便有毁她的性命和名誉,也在所不惜。周萍对自己的继母,从怜惜到厌恶,繁漪对自己的继子,从被诱至真爱,其间的恩怨是非,不能简单地以抽象的美与丑(道德意义上的)或善与恶(伦理意义上的)来定性,只能用本质的人性去衡量(本质的人性,不是单个的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繁漪和周萍的情爱悲剧,印证了“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的道理。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彰显本质人性的情爱描写,为我们深刻地认识“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范例,它告诉我们:不应该害怕爱或害怕接受爱;同时,它提醒我们:共享爱的本身,要求(为了使可爱的人保持幸福的生活,应该做出消极性的、实行起来是不那么容易的决定,这样做恰恰是为了履行早些时候做出的积极性的决定)个人忠实(乐于为对方做出牺牲)并有约束(牺牲与第三者建立颇有吸引力的性关系的可能性)。人被自身的需要所控制,但又发现只有让自己与自身需要以外的更广泛的东西联系起来,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
展示真实人性的情爱描写,极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同《雷雨》(曹禺剧作)中的繁漪和周萍的畸恋,虽然有违人伦常理,但是相爱本身无可指责。平心而论,繁漪和周萍走到一起,并非只是一晌贪欢的苟合,更有彼此慰藉的依恋,从同病相怜,到同怜相求,终至同求相应,周萍让繁漪获取了從未有过的爱情体验,繁漪则使周萍感受到了长久缺失的母性温暖。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繁漪这样一个个性倔强的人,怎么就会恋上卑劣怯懦的周萍?当初繁漪嫁给周朴园,门当户对是客观前提(繁漪是一个富家的有文化的阔小姐),情投意合则是主观选择(繁漪是一个读点《新青年》的知识女性)。繁漪看中周朴园,是由于周朴园接受过新式教育(曾到德国求过学)。然而周朴园并不因为接受过新式教育,就革除了旧有的传统思想习俗。作为一家之主的资本家(残留着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把自己看作是家庭中的“君王”,家庭中的所有人都必须“臣服”于他的权威之下,不能挑战他在“王朝”中的地位。繁漪在周朴园那里非但没有得到爱情,还得忍受周朴园的霸道,这不能不令繁漪感到伤心绝望。繁漪爱恋周萍,因为周萍是她可以倾诉衷肠(周朴园硬把繁漪当“病人”看待)的伴侣(繁漪说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和可信的人)。周萍的卑劣怯懦只是在与繁漪的深度融合当中才彻底暴露出来,才让繁漪真正看清、重新认识了周萍的本有人性。就像四风,对周冲暗恋她视而不见(四风只是把周冲看成是个孩子),却对周萍深爱有加,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只因表面的周萍有过热血,有过诚恳。
繁漪和周萍之间的情欲,不仅有生理上的(性欲),也有感情和心理上的(爱欲),只是繁漪和周萍的情欲,并没有创造出新的精神层面,就此拓展和深化双方的生存状态。又两人之间的情欲,是逾越了道德的边界(继母与继子的乱伦),不会被现实社会认同,因而也就不会被现实社会容忍。最终周萍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名誉,不愿承担责任,将繁漪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繁漪以牺牲自己的性命和名誉,挟私进行报复,将周萍拖入自杀身亡的绝境。周萍的爱,始乱终弃受人鄙弃,繁漪的爱,死缠烂打为人不屑,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无法与周围现实切割的情爱悲剧,才令我们认识到了真实的人(始终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真实的人性(无法脱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归根结蒂,“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5月第1版)
真实的人性,只有在现实环境的生存当中,才能显见它的崇高和卑下,只有在与人交往的关连之中,方能展露它的善良与丑恶。“他(费尔巴哈)把人只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因此毋庸讳言,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5月第1版)由此可见,繁漪和周萍的情爱,并不只是单纯的自然关系的连结,更有错综的社会关系的羁绊。错综的社会关系,就要受着社会中各色人等的制约。无论是生理上还是感情和心理上的情爱,一经现实生活的检验,马上就会还原它的本色(个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道德倾向之间的冲突)。周萍一旦“清醒”地意识到繁漪是自己弟弟(周冲)的母亲(也是自己名义上的母亲),又是自己父亲的妻子,自然就会心生悔恨与后怕;繁漪也一样面临着与周萍相似的现实问题,只是她不能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第一次爱情,即便有毁她的性命和名誉,也在所不惜。周萍对自己的继母,从怜惜到厌恶,繁漪对自己的继子,从被诱至真爱,其间的恩怨是非,不能简单地以抽象的美与丑(道德意义上的)或善与恶(伦理意义上的)来定性,只能用本质的人性去衡量(本质的人性,不是单个的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繁漪和周萍的情爱悲剧,印证了“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的道理。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彰显本质人性的情爱描写,为我们深刻地认识“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范例,它告诉我们:不应该害怕爱或害怕接受爱;同时,它提醒我们:共享爱的本身,要求(为了使可爱的人保持幸福的生活,应该做出消极性的、实行起来是不那么容易的决定,这样做恰恰是为了履行早些时候做出的积极性的决定)个人忠实(乐于为对方做出牺牲)并有约束(牺牲与第三者建立颇有吸引力的性关系的可能性)。人被自身的需要所控制,但又发现只有让自己与自身需要以外的更广泛的东西联系起来,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