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于主宰自己人生的人,不会在无法改变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而只对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采取行动。
当央视主持人和英文说得地道,往往是普通中国人的两大心头好。所以当有个CCTV—9的主持人有幸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担任英文司仪时,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叫季小军的人,“出息大了”!
其实在这之前,季小军一直在央视英文频道不温不火地工作着,偶尔客串各种晚会、各种运动会的主持,还加盟了《绝对挑战》和《中华情》两档收视率颇高的节目,一点一滴积攒着人气。奥运司仪无疑为他的声名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作为新一茬的主持红人,很多人鼓动他赶紧趁热走向下一条正途——出书。
可是季小军对出自传这件事的态度很严肃,犹豫了好久。他觉得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人里按部就班通过读书考上大学而后工作的普通人而已——只不过刚好在电视台工作,有机会在全国最大的王牌镜头前抛抛头露露面。之于自己,这些所谓的故事也只是属于自己的故事而已;之于别人,这条职场路没有任何有希望成为坊间奇闻的路数,一切都是平常如你我的因缘际会,谁又会特别感兴趣呢?
“最看不起拿梦想做借口啃老的,越刻意越成不了。”他最后这样回答。我会告诉你其实我是个懒人吗?
在你我普通人眼里,主持界其实也算娱乐圈,好像人人都忙着争名夺利,恨不能肋生双翅。不论真相如何,40年前出生在义乌一个小村子的季小军,在人生的前半段一直离光鲜和繁华有800光年那么远。
普通人、懒人、运气比较顺的人,就是季小军对自己的全部评价。
懒散玩耍的童年,上进自矜的少年,没有任何出格的行动和出格的抱负。如果一定要说有兴趣方面的领路贵人,那么小时候在杭州虎跑旅游时遇到的外国游客。一时激发起他学英语的决心;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上初中的他感受到朗诵的乐趣。
季小军不是从小就想做主持人,尽管他后来的履历一直跟主持和英语不无关系:在大二暑假通过应聘成为北京电台经济台的客座主持人,毕业后到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工作,四年后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回国第二年加盟央视英语频道任主持人,先后主持各类英语、双语及中文节目。他的主持人生涯虽不是一条无暇旁顾的上升直线,倒也仿佛专门设计出来的匹配之路。实际上,他却觉得正因为自己一直是个懒人,懒得去处理复杂关系、设定复杂目标,才只顾把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尽力做好,原来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反而会顺其自然地出现。懒人才有懒福,懒人才能享受人生的快乐,书名《何必刻意》也由此而来。
季小军的好友鲁健打趣说,加上白岩松和崔永元。央视三位主持人的书名刚好可以凑成一幅对联:上联是《何必刻意》,下联是《不过如此》,横批是《痛并快乐着》。三人的性格与志趣差别可见一斑。
所谓成功的人生,不过是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最好的选择
平凡人的人生也有很多岔路口,比如高考,比如大学毕业找工作。1994年的大学毕业生们,也都想在大城市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资待遇高的稳定工作。对没实力“拼爹”又不想“啃老”又不能饿死的季小军来说,这种梦幻工作还是只留在梦里吧。唯一的正经事就是做个实际一点的选择。于是水产进出口公司的一纸offer,给季小军带来留在北京的指标。如果后来的故事按此剧本进行,今天的他就是奋斗在水产战线的一员了。然后关键时刻的一次“戏剧冲突”,给了他签约国家教委(即现教育部)的希望,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剧情。
在《何必刻意》里他写道:“有时候我们太醉心于那些大学辍学仍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比如比尔·盖茨。比如乔布斯,比如扎克伯格。但是我们成为他们的可能性要远小于成为一个普通的我们自己。在做出成就之前我们就是一个普通人,更何况上面几个牛人也都非常努力。在我们的梦想实现之前,在我们的天分爆发之前,做点能做的吧,我们至少还有一个可以让我们去谋生的、我们花了四年时间学习的专业。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
所有人都在想,若是毕业那年应聘那家心仪企业能够成功,若是上天突降某个缘分让自己受到业内大咖的赏识,若是……也许今天的职场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是生活终究不能虚构,穿越也不会真的实现,没有发生的就是没有发生,已经发生的一定有其发生的原因。季小军觉得,自己每走一步路,都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了一个最适合的决定,只是在做一个条件允许他做的最好的选择。
正因为从不好高骛远,季小军老老实实做好了教育部的外国教育团接待工作,因此得到了留学英国的机会;因为做好了学习英语这件事,得到了央视英语频道的工作;因为做好了英文节目,又得到了主持中文节目的机会:因为做好了电视节目,得到了奥运会出任司仪的机会。所谓名人,所谓成功人士,他们的人生并没有旁观者演绎得那么戏剧性。只不过是做好份内事之后的水到渠成罢了。
学会不刻意地等待
新书发布会现场,有位读者提了一个很形而上的问题——如何对待“等待”这件事。众人皆知等待的难熬,可每每做完一件事,几乎不太可能立马呈现出所有结果,好让人做出正确的终极判断。
季小军很认同这种焦虑,当过来人告诉所有人要耐心的时候,往往他们已经等到了结果,说这些话是轻松的,对仍陷棋局中的人,却是并不暖胃的心灵鸡汤。他提出一个长期准备和短期准备的概念,来对付这个难题。晚上要播音,之前努力准备稿件,马上可以看到不错的播出效果,这就是短期准备。
但很多时候,眼下做的事跟人生目标看似遥远,没有直接关系,怎么办?“先努力做做看,甭管在哪个阶段做的努力,都早晚会给你一些回报,但什么时候不知道。有一搭没一搭的,反而幸运有一天会到来,来的时候也会是巨大的惊喜。等待是常态,都说亏本的生意不要去做,天天给自己很高的期待,就是一个亏本的生意。”
鼓励和促成季小军出书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跟他相识很多年了,讲了这样一件小事:“小军的英语好,确实很难得,但这地道的伦敦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一回我们一起去英国,要坐火车从伦敦到曼彻斯特,小军事先告诉我要提前,结果我们早上10点多就到了,火车直到下午一两点钟才开,在火车上足足等了四个小时。我们大家只好聊天。中国人到国外,声音比较大,在火车上真的是海侃,小军就一直坐在那里静静地念英语,当时念的词汇都是比较长、比较难读的词汇,我们听起来好像天外之音一样搞不明白。那么长的时间,他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所以刻意和刻苦之间的关系,真的给我很多启示。”
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不是不想,而是不喜欢求而不得的失落和烦恼。职场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概也是这样的道理。
当央视主持人和英文说得地道,往往是普通中国人的两大心头好。所以当有个CCTV—9的主持人有幸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担任英文司仪时,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叫季小军的人,“出息大了”!
其实在这之前,季小军一直在央视英文频道不温不火地工作着,偶尔客串各种晚会、各种运动会的主持,还加盟了《绝对挑战》和《中华情》两档收视率颇高的节目,一点一滴积攒着人气。奥运司仪无疑为他的声名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作为新一茬的主持红人,很多人鼓动他赶紧趁热走向下一条正途——出书。
可是季小军对出自传这件事的态度很严肃,犹豫了好久。他觉得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人里按部就班通过读书考上大学而后工作的普通人而已——只不过刚好在电视台工作,有机会在全国最大的王牌镜头前抛抛头露露面。之于自己,这些所谓的故事也只是属于自己的故事而已;之于别人,这条职场路没有任何有希望成为坊间奇闻的路数,一切都是平常如你我的因缘际会,谁又会特别感兴趣呢?
“最看不起拿梦想做借口啃老的,越刻意越成不了。”他最后这样回答。我会告诉你其实我是个懒人吗?
在你我普通人眼里,主持界其实也算娱乐圈,好像人人都忙着争名夺利,恨不能肋生双翅。不论真相如何,40年前出生在义乌一个小村子的季小军,在人生的前半段一直离光鲜和繁华有800光年那么远。
普通人、懒人、运气比较顺的人,就是季小军对自己的全部评价。
懒散玩耍的童年,上进自矜的少年,没有任何出格的行动和出格的抱负。如果一定要说有兴趣方面的领路贵人,那么小时候在杭州虎跑旅游时遇到的外国游客。一时激发起他学英语的决心;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上初中的他感受到朗诵的乐趣。
季小军不是从小就想做主持人,尽管他后来的履历一直跟主持和英语不无关系:在大二暑假通过应聘成为北京电台经济台的客座主持人,毕业后到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工作,四年后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回国第二年加盟央视英语频道任主持人,先后主持各类英语、双语及中文节目。他的主持人生涯虽不是一条无暇旁顾的上升直线,倒也仿佛专门设计出来的匹配之路。实际上,他却觉得正因为自己一直是个懒人,懒得去处理复杂关系、设定复杂目标,才只顾把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尽力做好,原来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反而会顺其自然地出现。懒人才有懒福,懒人才能享受人生的快乐,书名《何必刻意》也由此而来。
季小军的好友鲁健打趣说,加上白岩松和崔永元。央视三位主持人的书名刚好可以凑成一幅对联:上联是《何必刻意》,下联是《不过如此》,横批是《痛并快乐着》。三人的性格与志趣差别可见一斑。
所谓成功的人生,不过是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最好的选择
平凡人的人生也有很多岔路口,比如高考,比如大学毕业找工作。1994年的大学毕业生们,也都想在大城市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资待遇高的稳定工作。对没实力“拼爹”又不想“啃老”又不能饿死的季小军来说,这种梦幻工作还是只留在梦里吧。唯一的正经事就是做个实际一点的选择。于是水产进出口公司的一纸offer,给季小军带来留在北京的指标。如果后来的故事按此剧本进行,今天的他就是奋斗在水产战线的一员了。然后关键时刻的一次“戏剧冲突”,给了他签约国家教委(即现教育部)的希望,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剧情。
在《何必刻意》里他写道:“有时候我们太醉心于那些大学辍学仍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比如比尔·盖茨。比如乔布斯,比如扎克伯格。但是我们成为他们的可能性要远小于成为一个普通的我们自己。在做出成就之前我们就是一个普通人,更何况上面几个牛人也都非常努力。在我们的梦想实现之前,在我们的天分爆发之前,做点能做的吧,我们至少还有一个可以让我们去谋生的、我们花了四年时间学习的专业。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
所有人都在想,若是毕业那年应聘那家心仪企业能够成功,若是上天突降某个缘分让自己受到业内大咖的赏识,若是……也许今天的职场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是生活终究不能虚构,穿越也不会真的实现,没有发生的就是没有发生,已经发生的一定有其发生的原因。季小军觉得,自己每走一步路,都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了一个最适合的决定,只是在做一个条件允许他做的最好的选择。
正因为从不好高骛远,季小军老老实实做好了教育部的外国教育团接待工作,因此得到了留学英国的机会;因为做好了学习英语这件事,得到了央视英语频道的工作;因为做好了英文节目,又得到了主持中文节目的机会:因为做好了电视节目,得到了奥运会出任司仪的机会。所谓名人,所谓成功人士,他们的人生并没有旁观者演绎得那么戏剧性。只不过是做好份内事之后的水到渠成罢了。
学会不刻意地等待
新书发布会现场,有位读者提了一个很形而上的问题——如何对待“等待”这件事。众人皆知等待的难熬,可每每做完一件事,几乎不太可能立马呈现出所有结果,好让人做出正确的终极判断。
季小军很认同这种焦虑,当过来人告诉所有人要耐心的时候,往往他们已经等到了结果,说这些话是轻松的,对仍陷棋局中的人,却是并不暖胃的心灵鸡汤。他提出一个长期准备和短期准备的概念,来对付这个难题。晚上要播音,之前努力准备稿件,马上可以看到不错的播出效果,这就是短期准备。
但很多时候,眼下做的事跟人生目标看似遥远,没有直接关系,怎么办?“先努力做做看,甭管在哪个阶段做的努力,都早晚会给你一些回报,但什么时候不知道。有一搭没一搭的,反而幸运有一天会到来,来的时候也会是巨大的惊喜。等待是常态,都说亏本的生意不要去做,天天给自己很高的期待,就是一个亏本的生意。”
鼓励和促成季小军出书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跟他相识很多年了,讲了这样一件小事:“小军的英语好,确实很难得,但这地道的伦敦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一回我们一起去英国,要坐火车从伦敦到曼彻斯特,小军事先告诉我要提前,结果我们早上10点多就到了,火车直到下午一两点钟才开,在火车上足足等了四个小时。我们大家只好聊天。中国人到国外,声音比较大,在火车上真的是海侃,小军就一直坐在那里静静地念英语,当时念的词汇都是比较长、比较难读的词汇,我们听起来好像天外之音一样搞不明白。那么长的时间,他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所以刻意和刻苦之间的关系,真的给我很多启示。”
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不是不想,而是不喜欢求而不得的失落和烦恼。职场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概也是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