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提高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水平及护理质量的具体措施。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患儿212例,将其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106例,对两组患儿输液哭闹率及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哭闹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其作为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输液方法,与手部静脉输液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可实现穿刺成功率的增加,且还可达到患儿输液时哭闹率降低的目的,在临床应用当中具有很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 护理质量 措施
对于3岁以下患儿而言,由于其血管尚未完全成型,针对其手部血管来讲,通过肉眼很难发现及鉴别,故此,针对此类患儿较多采用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实现对患儿手部血管不明显问题予以解决[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行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患儿212例,将其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106例,对照组当中,男患儿为55例,女患儿为51例,其年龄区间为4~28个月,平均年龄为(10.3±2.4)个月;观察组当中,男患儿为57例,女患儿为49例,其年龄区间为3~27个月,平均年龄为(10.2±2.3)个月;两组患儿年龄等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浅静脉头皮针实施输液操作,仍采用传统技术及方法,即常规手部静脉输液方法,其中还囊括输液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要点。观察组所采用的我院新型的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其具体操作如下。
1.2.1 穿刺准备
在实施穿刺操作前,需采取相应准备措施。①在输液过程中,应保持输液环境当中,其光线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光度的选择上,不眨眼且存在柔和感,为接下来实施穿刺,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还要对光源的亮度给与重视,不能存在阴影,以免造对护理人员实际穿刺操作造成一定负面影响。②选择最佳的穿刺血管。穿刺位置应在额部正中静脉处最为合宜,而在颞浅静脉处同上,不应在静脉交叉出实施穿刺操作。通常情况下,手部对血管实施按压后,血管出现明显性发青状况,则可证明为较好穿刺位置[2]。③给与最合适的针头选择。针对年龄较小患儿,其针头大小也应较小,通常情况下,针对大小不应大于五号半,针对刚出生患儿,其针头大小应尽可能控制在四号半之内。此外,在对针头进行选择时,要对针头的针尖笔直程度进行观察,对针头通畅情况给与密切检查。
1.2.2 穿刺进针
在实施穿刺进针过程中,应保持针头,始终处于向上状态,采取直接刺入的方式进入皮肤,并且还应平行状态进入静脉。当进入静脉后,如若出现回血状况,则表明穿刺已成功,然后将针头实施固定操作[3]。如若当穿刺已进入静脉,但未出现回血状况,可对血管上部实施轻轻按压,通常情况下,便可见到相应回血现象。在对针头进行固定时也应该注意,如若患儿头部有汗,应及时予以擦干;当固定完成后,将针头软管部分,固定于耳廓位置。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对相关数据予以相应处理,对计数资料检验采用x2;如若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则用P<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实施操作后,对患儿的哭闹状况进行统计,对患儿穿刺成功情况进行统计,对照组患儿当中,穿刺成功为87例,成功率为82.1%,其中出现哭闹为69例,其哭闹率为65.1%;观察组患儿当中,穿刺成功为101例,成功率为95.3%,其中出现哭闹为41例,其哭闹率为38.7%。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哭闹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哭闹率比较
3 讨论
经临床调查显示,年龄较小患儿,实施输液操作,所具有操作难度与成人相比,明显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患儿年龄较小,且血管尚未发育成熟。所以,针对此类患儿来讲,临床输液,不采用手部静脉输液操作,而对其采用头部等部位,并且静脉血管较为明显部位,实施穿刺进针操作[4]。即便此类部位血管来讲,其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较大难度,当对穿刺部位及针对进行选择时,其中可能会会有许多失误产生,难以实现成功穿刺,患儿在此过程还会遭受更多痛苦,其对输液的效果也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在对患儿实施头部穿刺输液时,要对环境光线进行合理选择,尽可能选择那些光线较好且柔和的地方,并找出最佳的穿刺部位,选择更为合宜的针头,利用熟练及科学的手法,实施穿刺操作,并为后续的输液操作奠定基础。通常情况下,实施头部静脉穿刺操作,其成功率比较高[5]。通过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哭闹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其作为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输液方法,与手部静脉输液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可实现穿刺成功率的增加,且还可达到患儿输液时哭闹率降低的目的,在临床应用当中具有很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曹丽芳. 如何提高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及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09.23:98-101.
[2]戚爱萍. 静脉留置针、弹力帽外固定在小儿头皮静脉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 05期.
[3]章建英. 两种头皮静脉拔针方法对小儿疼痛的研究[J]. 健康必读旬刊, 2012.19:22-26.
[4]陈雅静. 提高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及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第11期:248-249.
[5]姚福梅.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理浅析[J].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10.12:64-67.
作者简介:卢本霞(1977-4月),汉族 ,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白桥镇卫生院,中级职称,主管护师,护士长,本科学历
【关键词】 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 护理质量 措施
对于3岁以下患儿而言,由于其血管尚未完全成型,针对其手部血管来讲,通过肉眼很难发现及鉴别,故此,针对此类患儿较多采用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实现对患儿手部血管不明显问题予以解决[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行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患儿212例,将其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106例,对照组当中,男患儿为55例,女患儿为51例,其年龄区间为4~28个月,平均年龄为(10.3±2.4)个月;观察组当中,男患儿为57例,女患儿为49例,其年龄区间为3~27个月,平均年龄为(10.2±2.3)个月;两组患儿年龄等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浅静脉头皮针实施输液操作,仍采用传统技术及方法,即常规手部静脉输液方法,其中还囊括输液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要点。观察组所采用的我院新型的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其具体操作如下。
1.2.1 穿刺准备
在实施穿刺操作前,需采取相应准备措施。①在输液过程中,应保持输液环境当中,其光线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光度的选择上,不眨眼且存在柔和感,为接下来实施穿刺,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还要对光源的亮度给与重视,不能存在阴影,以免造对护理人员实际穿刺操作造成一定负面影响。②选择最佳的穿刺血管。穿刺位置应在额部正中静脉处最为合宜,而在颞浅静脉处同上,不应在静脉交叉出实施穿刺操作。通常情况下,手部对血管实施按压后,血管出现明显性发青状况,则可证明为较好穿刺位置[2]。③给与最合适的针头选择。针对年龄较小患儿,其针头大小也应较小,通常情况下,针对大小不应大于五号半,针对刚出生患儿,其针头大小应尽可能控制在四号半之内。此外,在对针头进行选择时,要对针头的针尖笔直程度进行观察,对针头通畅情况给与密切检查。
1.2.2 穿刺进针
在实施穿刺进针过程中,应保持针头,始终处于向上状态,采取直接刺入的方式进入皮肤,并且还应平行状态进入静脉。当进入静脉后,如若出现回血状况,则表明穿刺已成功,然后将针头实施固定操作[3]。如若当穿刺已进入静脉,但未出现回血状况,可对血管上部实施轻轻按压,通常情况下,便可见到相应回血现象。在对针头进行固定时也应该注意,如若患儿头部有汗,应及时予以擦干;当固定完成后,将针头软管部分,固定于耳廓位置。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对相关数据予以相应处理,对计数资料检验采用x2;如若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则用P<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实施操作后,对患儿的哭闹状况进行统计,对患儿穿刺成功情况进行统计,对照组患儿当中,穿刺成功为87例,成功率为82.1%,其中出现哭闹为69例,其哭闹率为65.1%;观察组患儿当中,穿刺成功为101例,成功率为95.3%,其中出现哭闹为41例,其哭闹率为38.7%。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哭闹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哭闹率比较
3 讨论
经临床调查显示,年龄较小患儿,实施输液操作,所具有操作难度与成人相比,明显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患儿年龄较小,且血管尚未发育成熟。所以,针对此类患儿来讲,临床输液,不采用手部静脉输液操作,而对其采用头部等部位,并且静脉血管较为明显部位,实施穿刺进针操作[4]。即便此类部位血管来讲,其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较大难度,当对穿刺部位及针对进行选择时,其中可能会会有许多失误产生,难以实现成功穿刺,患儿在此过程还会遭受更多痛苦,其对输液的效果也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在对患儿实施头部穿刺输液时,要对环境光线进行合理选择,尽可能选择那些光线较好且柔和的地方,并找出最佳的穿刺部位,选择更为合宜的针头,利用熟练及科学的手法,实施穿刺操作,并为后续的输液操作奠定基础。通常情况下,实施头部静脉穿刺操作,其成功率比较高[5]。通过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哭闹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其作为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输液方法,与手部静脉输液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可实现穿刺成功率的增加,且还可达到患儿输液时哭闹率降低的目的,在临床应用当中具有很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曹丽芳. 如何提高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及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09.23:98-101.
[2]戚爱萍. 静脉留置针、弹力帽外固定在小儿头皮静脉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 05期.
[3]章建英. 两种头皮静脉拔针方法对小儿疼痛的研究[J]. 健康必读旬刊, 2012.19:22-26.
[4]陈雅静. 提高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及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第11期:248-249.
[5]姚福梅.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理浅析[J].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10.12:64-67.
作者简介:卢本霞(1977-4月),汉族 ,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白桥镇卫生院,中级职称,主管护师,护士长,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