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水平与护理质量的措施研究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so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提高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水平及护理质量的具体措施。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患儿212例,将其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106例,对两组患儿输液哭闹率及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哭闹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其作为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输液方法,与手部静脉输液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可实现穿刺成功率的增加,且还可达到患儿输液时哭闹率降低的目的,在临床应用当中具有很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 护理质量 措施
  对于3岁以下患儿而言,由于其血管尚未完全成型,针对其手部血管来讲,通过肉眼很难发现及鉴别,故此,针对此类患儿较多采用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实现对患儿手部血管不明显问题予以解决[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行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患儿212例,将其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106例,对照组当中,男患儿为55例,女患儿为51例,其年龄区间为4~28个月,平均年龄为(10.3±2.4)个月;观察组当中,男患儿为57例,女患儿为49例,其年龄区间为3~27个月,平均年龄为(10.2±2.3)个月;两组患儿年龄等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浅静脉头皮针实施输液操作,仍采用传统技术及方法,即常规手部静脉输液方法,其中还囊括输液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要点。观察组所采用的我院新型的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其具体操作如下。
  1.2.1 穿刺准备
  在实施穿刺操作前,需采取相应准备措施。①在输液过程中,应保持输液环境当中,其光线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光度的选择上,不眨眼且存在柔和感,为接下来实施穿刺,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还要对光源的亮度给与重视,不能存在阴影,以免造对护理人员实际穿刺操作造成一定负面影响。②选择最佳的穿刺血管。穿刺位置应在额部正中静脉处最为合宜,而在颞浅静脉处同上,不应在静脉交叉出实施穿刺操作。通常情况下,手部对血管实施按压后,血管出现明显性发青状况,则可证明为较好穿刺位置[2]。③给与最合适的针头选择。针对年龄较小患儿,其针头大小也应较小,通常情况下,针对大小不应大于五号半,针对刚出生患儿,其针头大小应尽可能控制在四号半之内。此外,在对针头进行选择时,要对针头的针尖笔直程度进行观察,对针头通畅情况给与密切检查。
  1.2.2 穿刺进针
  在实施穿刺进针过程中,应保持针头,始终处于向上状态,采取直接刺入的方式进入皮肤,并且还应平行状态进入静脉。当进入静脉后,如若出现回血状况,则表明穿刺已成功,然后将针头实施固定操作[3]。如若当穿刺已进入静脉,但未出现回血状况,可对血管上部实施轻轻按压,通常情况下,便可见到相应回血现象。在对针头进行固定时也应该注意,如若患儿头部有汗,应及时予以擦干;当固定完成后,将针头软管部分,固定于耳廓位置。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对相关数据予以相应处理,对计数资料检验采用x2;如若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则用P<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实施操作后,对患儿的哭闹状况进行统计,对患儿穿刺成功情况进行统计,对照组患儿当中,穿刺成功为87例,成功率为82.1%,其中出现哭闹为69例,其哭闹率为65.1%;观察组患儿当中,穿刺成功为101例,成功率为95.3%,其中出现哭闹为41例,其哭闹率为38.7%。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哭闹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哭闹率比较
  3 讨论
  经临床调查显示,年龄较小患儿,实施输液操作,所具有操作难度与成人相比,明显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患儿年龄较小,且血管尚未发育成熟。所以,针对此类患儿来讲,临床输液,不采用手部静脉输液操作,而对其采用头部等部位,并且静脉血管较为明显部位,实施穿刺进针操作[4]。即便此类部位血管来讲,其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较大难度,当对穿刺部位及针对进行选择时,其中可能会会有许多失误产生,难以实现成功穿刺,患儿在此过程还会遭受更多痛苦,其对输液的效果也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在对患儿实施头部穿刺输液时,要对环境光线进行合理选择,尽可能选择那些光线较好且柔和的地方,并找出最佳的穿刺部位,选择更为合宜的针头,利用熟练及科学的手法,实施穿刺操作,并为后续的输液操作奠定基础。通常情况下,实施头部静脉穿刺操作,其成功率比较高[5]。通过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哭闹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其作为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输液方法,与手部静脉输液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可实现穿刺成功率的增加,且还可达到患儿输液时哭闹率降低的目的,在临床应用当中具有很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曹丽芳. 如何提高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及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09.23:98-101.
  [2]戚爱萍. 静脉留置针、弹力帽外固定在小儿头皮静脉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 05期.
  [3]章建英. 两种头皮静脉拔针方法对小儿疼痛的研究[J]. 健康必读旬刊, 2012.19:22-26.
  [4]陈雅静. 提高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及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第11期:248-249.
  [5]姚福梅.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理浅析[J].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10.12:64-67.
  作者简介:卢本霞(1977-4月),汉族 ,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白桥镇卫生院,中级职称,主管护师,护士长,本科学历
其他文献
【摘 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密切相关。人们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日益重视,其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人们更好地选择各种检测方法,现对目前幽门螺杆菌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检测方法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
目的 探讨犬颈动脉囊性动脉瘤模型的构建,研究颅内动脉瘤发生机制及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将30只土狗随机分成两组(A、B组),雌性实验犬构成比为50%的A1、A2组和雌性实验犬构成比
【摘 要】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观察组给予中药治疗,常规组给予西药治疗,每组各有患者25例。结果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并发
【摘 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应用于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疾病临床活动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可行性。方法:选择32例患有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病例所选时间为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然后对这些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方案进行干预。结果:本研究所选择的32例患者经过外科手术治疗方案治疗后,其均无出现其他并发症疾病情况,并且手术的治愈率达到100%。结论:通过
目的 构建携带人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验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以人胎肝 cDNA 为模板扩增得到的 ALR 与 pLenti6/V5-D
【摘 要】 目的 通过对阑尾炎CT征象的分析,提高阑尾炎诊断的正确率,观察回盲部及阑尾周围情况,为临床诊断及阑尾炎的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搜集6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阑尾炎的CT影像资料,按阑尾炎的影像表现阑尾腔增粗、,阑尾粪石、阑尾周围炎性改变等表现逐一分析统计。结果:63例确诊阑尾炎中单纯性阑尾炎21例,化脓性阑尾炎29例,4例化脓性阑尾炎伴穿孔,影像表现 阑尾腔增粗47例(70.1%)
【摘 要】 目的:对持续护理质量督导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护理质量督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并动态改进,对全院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及护理技能等护理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及评价,明确护理质量改进项并严格执行,对比实施前后的临床护理质量。结果:实施持续护理质量督导后,医院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及护理技能等的合格率均得到显著提升,与实施前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