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后的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护理观察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pt2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提高患者舒适度,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改良法优于传统法,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改良;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32-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由不明原因的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机体复杂性失调,以缓解与恶化交替发作的消化道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目前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UC的有效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着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外溢明显的缺陷,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利用,且病变部位,插管深度及灌肠后的体位,也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针对以上问题,2011年7月~2012年10月我科对传统保留灌肠法进行了技术改进,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实践,采用滴注式灌肠器,控制药液灌入速度、药液温度、插入深度及体位的改良,能有效提高患者舒適度,减少对肛管黏膜损伤,避免药液外溢,延长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7月~ 2012年10月住院治疗的60例UC患者,其中男患者38例,女患者22例,年龄22~ 60岁,平均年龄43.58岁,病程2年~ 8年,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重型病例以及合并有严重疾病病例未纳入本次观察范围。观察组进行改良法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保留灌肠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病变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方法准备 住院期间对两组病例进行同质的治疗、心理护理与饮食护理。科内编制统一的保留灌肠法与改良保留灌肠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护士必须经该项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参与临床操作。
  1.2.2 对照组操作方法
  晚餐后2小时即晚7时左右,采用传统保留中药灌肠方法,用汤剂150ml对患者灌肠一次。
  安置侧卧位,臀部垫高10cm,用肛管插入直肠10-15cm,液面距肛门低于30cm【2】,灌肠液的温度在39~41℃之间灌入速度缓慢,以便药液保留。拔管后,嘱病人保留1h以上
  1.2.3 观察组操作方法
  晚餐后2小时即晚7时左右,采用改良保留中药灌肠方法,用汤剂150ml对患者灌肠一次。
  (1)灌肠器选择:选择滴注式灌肠器,带有调节阀,可控制灌肠速度,同时带有侧袋,可加热水调解温度;选择直径为6mm的软管冲洗头,减少对肠道黏膜的刺激。
  (2)中药保留灌肠前准备。晚餐后2小时,让患者先解完大小便,行保留灌肠前用温开水进行常规清洁灌肠。清洁灌肠后1小时,再进行中药保留灌肠。
  (3)采取灌肠液保温措施,使灌肠过程中,灌肠液一直保持适宜温度。首先用水温计测量灌肠液的温度,确定在39-41℃之间,由于采用滴注式灌肠,药液灌注时间一般需要半小时,灌肠液温度会随着室温逐渐降低,达不到标准温度要求,在灌肠过程中将灌肠器侧袋加注温度为39~41℃的温水,以保证灌肠液处于恒温状态。
  (4)插管深度的改良,按照患者不同的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插管深度。如病变部位在直肠,插管深度为12-15cm;如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横结肠或全结肠,插管深度应在25-30 cm,这样可避免药液直接进入直肠,从而延长保留时间,增加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药效。
  (5)灌肠的速度不宜过快,以60-70滴/min为宜,否则过快时肛门处肿胀不适出现便意,对肠腔充盈过快,直肠压力增高引起排便反射。速度过慢,延长灌肠时间,增加患者的不适。
  (6)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做出相应的体位调整。并且不断转换体位,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广泛接触,达到药液最有效的吸收和利用。如果病变部位在直肠,可取抬高臀部10cm,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如果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可取抬高臀部10cm,左侧卧位→俯卧位→膝胸卧位→右侧卧位;如果是全结肠加直肠病变则采取左侧卧位→俯卧位→膝胸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一般每隔5-10min按上述程序更换体位1次。
  1.2.4 评价方法 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及药物外溢情况,每个治疗周期结束后进行结肠镜检查。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检黏膜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结肠镜复查无改善。显效加有效视为总有效。
  1.2.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及灌肠液外溢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2。
  经过对比,观察组药液在患者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科学统计意义。
  3 讨论
  3.1 改良灌肠法在灌肠前,采取清洁灌肠方式清洁肠道,患者将肠腔内粪便排出,以增大药液与肠黏膜的接触面,使药液广泛接触到肠黏膜,充分吸收,以提高疗效,且避免粪便阻塞导管。
  3.2 传统灌肠方法使用的肛管较粗,质地较硬,易造成直肠弯曲部黏膜损伤。改良灌肠法使用滴注式灌肠器,选择直径为6mm的软管冲洗头,在插管时刺激小,有利于减轻对直肠壁的机械减刺激【3】,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患者易于接受。
  3.3 采取灌肠液保温措施,使灌肠过程中,灌肠液一直保持适宜温度(39~41℃),以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刺激,不易引起便意,利于药物保留,并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吸收【4】。
  3.4 传统的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只能达到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且灌后的体位单一,是治疗有效率低的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人的直肠长度为12-15cm,乙状结肠为40-45cm。改良后的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应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累及部位而定【5】,使灌肠液能够直接输送到病变部位。同时,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做出相应的体位调整,增加直肠与结肠间水平距离压力差,避免了药物直接流入直肠,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从而延长保留时间。并且不断转换体位,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广泛接触,达到药液最有效的吸收和利用。
  3.5 使用滴注式灌肠,能一次性排尽空气,避免空气进入肠道,引起腹胀不适,又能严格控制滴注速度,患者在灌肠中无便意感,使滴入药液在在肠道内保留较长时间,以充分发挥药物疗效【6】。
  综上所述,改良保留灌肠法可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药物外溢,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增加药液与溃疡面的广泛接触,利于药物吸收,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贝正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76
  [2] 丁言雯.护理学基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5
  [3] 钱连云.对保留灌肠术方法的改进【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46
  [4] 王红.不同温度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湿热蕴结型结肠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21):39~40.
  [5] 刘辉.锡类散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02,,17(1):73.
  [6] 张凤清,方军.肠息肉摘除术后中药灌肠预防复发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00-20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差错的产生原因与其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间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临床护理差错案例,总结其发生原因,并基于此探究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本院发生临床护理差错主要由工作态度、技术操作等原因造成,可以通过强化基本护理操作、提高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制定、完善护理规章制度等措施进行预防。结论:临床护理差错的发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通过采取针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20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患者的各代谢指标对比护理前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护理后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对比有一定差异(P0.05
期刊
摘要:通过对2010年至2013年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用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术前术后护理及随访观察,来探讨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结果发现,在平均9个月的时间里,疗效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显效43例(35.8%),有效62例(51.6%),无效15例(12.5%),总有效率87.4%。得出结论:治疗效果满意,护理方法简单,危险性小,价廉有效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方法:随机选取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孕产妇,共计84例。将上述病例随机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临床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统计并分析护理效果和患者反馈情况。结果:护理组病例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包括针对孕期女性生理反应的治疗
期刊
摘要:中药外治法在癌痛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药力直达病处,止痛作用迅速有效。近年来,中药缓解癌痛取得了一些疗效,现将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癌性; 疼痛; 中药外治; 用药思路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28-01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之一,晚期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天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临床症状,分析临床案例,对其中已经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的55例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结合理论对其进行针灸治疗。结果 大部分人能彻底恢复到正常人。结论:对于目前医学方面来说,中医针灸是治疗面瘫的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医针灸;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27-02  面瘫
期刊
摘要: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等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薏苡仁营养成分、活性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目前对其降血脂药理活性研究较少,本文就薏苡仁的营养成分、化学成分及其降脂作用、增强免疫、抗肿瘤及降血糖的作用【1】应用前景做一综述,为更深入地开发研究和利用薏苡仁提供
期刊
摘要:柴胡疏肝散在治疗肝气郁滞证具有显著的疗效,柴胡疏肝散通过加味,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慢性肝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效果显著。本文详细介绍了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 中医内科 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29-01  在代谢类疾病和内分泌疾病中由于生活压力导致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结合相关临床护理资料,提出有效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发生的14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统计资料表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有給药错误67(47.86%)例,管路滑脱33(23.57%)例,坠床15(10.71)、跌倒13(9.29%)例,压疮4(2.86%)例、医疗设备故障8(5.27%)例等
期刊
分析中医护理在肺癌患者护理中的使用价值  李唯媛 李 婉  (河南省肿瘤医院)  摘要:目的:探究肺癌的临床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肺癌患者共32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给予全部患者中医护理的临床护理措施,评价患者生活的总体质量,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性改善,睡眠状况以及精神状态保持良好,患者对护理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