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老年人出现腿疼时,往往以为是年岁的增长、关节的老化,常常会去看骨科。对此,著名血管外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谷涌泉教授指出:中老年人腿疼,不仅仅预示着腿上有毛病,还可能预示着其他地方有更严重的病变,比如说血管出了问题,严重时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出现腿疼不可大意,其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机。
腿疼也会要命
现在血管疾病中有两大类已经为患者所熟知,分别是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谷涌泉教授谈道:下肢血管病特别是下肢动脉闭塞症也是很常见的血管病,据估计,每年新发病数与心血管病新发病数基本相当,但是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关注度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早期症状与老年退行性骨科疾病的症状有些类似;另外,患者往往认为腿上的病不要命,所以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如果治疗不及时,腿上的病不仅会影响患者平时的生活,严重的甚至会截肢。这些患者的早期症状通常是腿脚发凉、发麻,腿抽筋,继续进展为“跛行”,患者走上一两百米甚至几十米就开始腿疼,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疼痛有所缓解,继续活动,疼痛还会再次出现。如果到了“跛行”阶段还没有接受治疗,就会出现“静息痛”,即患者躺着睡觉都会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更加明显,影响睡眠,老年人甚至可以因为剧烈疼痛而诱发心梗。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下肢坏死、截肢,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血管位置不同病变也不同
谷涌泉教授说:因为血管病变的部位不同,疾病表现也不同。如心脏上的血管病变可以到心内科治疗,颅内的血管瘤可以在脑外科治疗等。除了这些之外,全身还有很多大血管,如胸部和腹部大血管,四肢、颈部血管的病变等就归到了血管外科。人体的血管把血液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使组织得到各种“养料”。如果将全身血管看作一个器官的话,血管绝对可以说是身体内最大、分布最广的器官。和其他器官一样,血管也会得病,也会老化,而且血管的病变往往会影响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患上血管疾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分为动脉系统疾病和静脉系统疾病,动脉系统疾病如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主要有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血液黏稠不能大意
谷涌泉教授强调:血栓形成一方面是血流过缓,另一方面是因为血液过于黏稠。一般来说,容易导致血液黏稠的人群主要有:久坐人群、體重超重、高血脂、高尿酸患者;口服避孕药也可使育龄妇女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增加;孕妇由于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而抗凝活性降低,因此孕妇也是高危人群;Ⅱ型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容易被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凝血活性增高,故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也高于常人;其他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还包括:吸烟、长期卧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谷涌泉教授说:血管病变与“三高”有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是下肢动脉闭塞症的高危因素,病史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下肢血管病变。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发病还与年龄密切相关,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70岁以上人群超过八成都有下肢血管病病变。此外,吸烟、超重等也会增加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发病概率。若是得了下肢动脉闭塞症,最重要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一,早发现早诊断。尤其注意出现以下一种症状时,应及时到血管外科去就诊。1.早晚明显感到腿脚冰冷;2.有时候感到脚部有发麻的感觉;3.脚上的小伤口很难愈合;4.走路200米左右就出现腿疼,没有原来走得远了。其中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以及长期吸烟,是导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这类人群若出现足趾发冷、麻木、下肢酸痛、抽筋、行走不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去有血管外科的医院就诊。
第二,早治疗。1.下肢动脉轻度狭窄,治疗重点在于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干预危险因素。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药物;2.具体措施包括:饮食清淡,多食蔬果、豆类,禁食高脂及刺激性食物;3.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戒烟,坚持锻炼等。研究发现,坚持步行锻炼可使多数病人的不适症状得以缓解。走路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缺血症状。当出现腿痛等不适症状时,应停下来休息,待症状消失后,继续步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35分钟到1小时左右。由于腿部的静脉大多被包裹在肌肉中间,当肌肉活动收缩时,就可以起到挤压静脉“泵”的作用,从而促进静脉血排空并向心脏回流。假如长时间坐着不动,“肌肉泵”自然也不会工作,就会引起血流缓慢。因而,多运动尤其是多走动可以有助活跃“肌肉泵”,使静脉血回流畅通,从而减少血栓形成。但一定要注意是适量运动,而不是“暴动”。4.若病人已有严重的行走困难、夜间足趾疼痛等症状,属于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应及时接受手术治疗,重建患肢血供。通常,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下肢血管病变程度、部位,是否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等,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经常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经常为下肢做按摩及被动运动,可以此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血液流动的状态,对于长期卧床病人尤为重要。谷涌泉教授告诉读者朋友:按摩下肢应从足部和踝关节开始,按摩顺序是由下向大腿的方向,避免从大腿向足部的方向按摩。因为下肢血液回流的方向是从足部向大腿,按摩的方向与血流的方向一致时,效果较好。为了促进血液回流,每次按摩后夜间睡觉时,可将双下肢垫高,目的是利用血液的重力,促进自动回流,以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腿疼也会要命
现在血管疾病中有两大类已经为患者所熟知,分别是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谷涌泉教授谈道:下肢血管病特别是下肢动脉闭塞症也是很常见的血管病,据估计,每年新发病数与心血管病新发病数基本相当,但是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关注度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早期症状与老年退行性骨科疾病的症状有些类似;另外,患者往往认为腿上的病不要命,所以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如果治疗不及时,腿上的病不仅会影响患者平时的生活,严重的甚至会截肢。这些患者的早期症状通常是腿脚发凉、发麻,腿抽筋,继续进展为“跛行”,患者走上一两百米甚至几十米就开始腿疼,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疼痛有所缓解,继续活动,疼痛还会再次出现。如果到了“跛行”阶段还没有接受治疗,就会出现“静息痛”,即患者躺着睡觉都会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更加明显,影响睡眠,老年人甚至可以因为剧烈疼痛而诱发心梗。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下肢坏死、截肢,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血管位置不同病变也不同
谷涌泉教授说:因为血管病变的部位不同,疾病表现也不同。如心脏上的血管病变可以到心内科治疗,颅内的血管瘤可以在脑外科治疗等。除了这些之外,全身还有很多大血管,如胸部和腹部大血管,四肢、颈部血管的病变等就归到了血管外科。人体的血管把血液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使组织得到各种“养料”。如果将全身血管看作一个器官的话,血管绝对可以说是身体内最大、分布最广的器官。和其他器官一样,血管也会得病,也会老化,而且血管的病变往往会影响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患上血管疾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分为动脉系统疾病和静脉系统疾病,动脉系统疾病如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主要有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血液黏稠不能大意
谷涌泉教授强调:血栓形成一方面是血流过缓,另一方面是因为血液过于黏稠。一般来说,容易导致血液黏稠的人群主要有:久坐人群、體重超重、高血脂、高尿酸患者;口服避孕药也可使育龄妇女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增加;孕妇由于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而抗凝活性降低,因此孕妇也是高危人群;Ⅱ型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容易被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凝血活性增高,故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也高于常人;其他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还包括:吸烟、长期卧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谷涌泉教授说:血管病变与“三高”有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是下肢动脉闭塞症的高危因素,病史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下肢血管病变。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发病还与年龄密切相关,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70岁以上人群超过八成都有下肢血管病病变。此外,吸烟、超重等也会增加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发病概率。若是得了下肢动脉闭塞症,最重要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一,早发现早诊断。尤其注意出现以下一种症状时,应及时到血管外科去就诊。1.早晚明显感到腿脚冰冷;2.有时候感到脚部有发麻的感觉;3.脚上的小伤口很难愈合;4.走路200米左右就出现腿疼,没有原来走得远了。其中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以及长期吸烟,是导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这类人群若出现足趾发冷、麻木、下肢酸痛、抽筋、行走不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去有血管外科的医院就诊。
第二,早治疗。1.下肢动脉轻度狭窄,治疗重点在于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干预危险因素。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药物;2.具体措施包括:饮食清淡,多食蔬果、豆类,禁食高脂及刺激性食物;3.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戒烟,坚持锻炼等。研究发现,坚持步行锻炼可使多数病人的不适症状得以缓解。走路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缺血症状。当出现腿痛等不适症状时,应停下来休息,待症状消失后,继续步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35分钟到1小时左右。由于腿部的静脉大多被包裹在肌肉中间,当肌肉活动收缩时,就可以起到挤压静脉“泵”的作用,从而促进静脉血排空并向心脏回流。假如长时间坐着不动,“肌肉泵”自然也不会工作,就会引起血流缓慢。因而,多运动尤其是多走动可以有助活跃“肌肉泵”,使静脉血回流畅通,从而减少血栓形成。但一定要注意是适量运动,而不是“暴动”。4.若病人已有严重的行走困难、夜间足趾疼痛等症状,属于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应及时接受手术治疗,重建患肢血供。通常,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下肢血管病变程度、部位,是否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等,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经常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经常为下肢做按摩及被动运动,可以此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血液流动的状态,对于长期卧床病人尤为重要。谷涌泉教授告诉读者朋友:按摩下肢应从足部和踝关节开始,按摩顺序是由下向大腿的方向,避免从大腿向足部的方向按摩。因为下肢血液回流的方向是从足部向大腿,按摩的方向与血流的方向一致时,效果较好。为了促进血液回流,每次按摩后夜间睡觉时,可将双下肢垫高,目的是利用血液的重力,促进自动回流,以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