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十年:将反恐进行到底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anfe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9·11”之后,美国整整追杀了本·拉丹十年之久,这可真应了中国的古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十年里,美国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并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然而,尽管拉丹被击毙,十年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并未能如愿消解。
  
  拉丹从未停止喊话
  已经退休的警官皮罗至今还记得2001年9月11日隔着曼哈顿岛亲眼目睹了被劫持的飞机撞入了世贸大厦。第二天,他进入现场参与废墟处理工作。
  10年后,微微发福的皮罗在看完拉丹被击毙的新闻后突然想起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当时在现场对救援人员说过的话:“我可以听到你们的声音,全世界人民可以听到你们的声音,那些摧毁世贸双塔的人很快也会听到我们的声音。”
  27天之后,世界知道了小布什所说“我们的声音”指的是什么,阿富汗战争打响,目标是逮捕本·拉丹等基地组织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的支援。这标志着美国反恐战争的开始,而“反恐”二字在美国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2001年10月,小布什宣布美国将和盟国一道,进行一场以“消灭国际恐怖主义”为目标的全球性战争。从此,基地组织和拉丹几乎每年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对美放言报复:
  2002年11月,半岛电视台播放了一段拉丹的录音片断。在片断里,拉丹称极端组织青年将会进行更多针对美国的袭击;2003年2月11日,半岛电视台播放拉丹的录像带,拉丹号召伊拉克人用自杀袭击手段打击美军;2003年2月13日,总部设在英国的Al-Ansaar新闻社播放了一段拉丹录音,拉丹立下“遗嘱”,声称愿像“烈士”一样在新一轮反美袭击中死去……
  直到今年5月被宣布死亡为止,拉丹本人曾10次现身,有关他和基地组织对美国的各种类型叫板也已有数十次之多。虽然本·拉丹屡屡放言,但却总是让他的粉丝们感到失望。2003年5月12日是近十年来最大的一起针对美国平民的袭击事件,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东区发生的3起自杀性袭击,造成20人死亡,193人受伤,死者中有9人是美国人。但这也成为了近十年来死亡美国平民最多的一次。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之后,虽然屡有威胁,但恐怖袭击不再,细心的人都会发现911以来的恐怖袭击,没有一例是发生在美国本土。拉丹和基地组织虽然屡放狠话,却始终罕见动静。
  有意思的是,2009年12月25日,尼日利亚籍男子穆塔拉试图炸毁美国西北航空公司飞往底特律的客机未遂,“基地”组织也门分支随后宣布对此负责;2010年10月29日,也门恐怖分子快递设有爆炸装置的打印机墨盒,试图炸毁两架美国货机,幸被及时发现。事后调查表明,这些未遂恐怖袭击,跟拉丹都没有直接关联。
  直到传来消息,拉丹毙命,美国的反恐目标终于达成了标志性的一步。2011年5月2日,包围纽约世贸大厦遗址的铁丝网的网眼中零星插有纪念花束。在位于遗址北侧的世贸遗址纪念堂前,最抢眼的是一双干净的米黄色旧男靴,旁边立着两支蜡烛,摆着一张字条,“today let us pray for peace”(今天让我们祈祷和平)。
  美国从未停止烧钱
  不难看出,“9·11”之后,反恐一跃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议题。反恐的深入使美国人心中形成独特的恐惧文化,一度对政府的反恐号召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包括民众早期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
  或者说,美国政府在9·11之前对反恐的认识仅限于保护海外美国外交和军事设施。9·11则颠覆了美国对恐怖主义的定义。9·11的发生让美国政府重新深化了关于反恐的定义:反恐的重点在于保护美国本土安全——美国的反恐机制迅速成长,甚至专门设立了联邦行政部门国土安全部,负责国内安全及防止恐怖活动;而它的前身是国土安全办公室,成立于“9·11”之后的一个月内。10年来,单国土安全部一个部门烧钱就超过4240亿美元。目前,国土安全部拥有21.6万名雇员。
  与此同时,相关立法也在同步推进;9·11事件以后,美国先后通过数百项与反恐有关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著名的《爱国者法》:政府以反恐名义更多涉入公民私人生活提供了法律依据。美国民众受宪法保护的部分公民权利也因此受到侵蚀,由此引发了美国社会关于国家安全与公民权利的讨论。
  在此之外,于“反恐”的大旗下,甚至点燃了伊拉克战争的火焰。尽管开战前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内的许多知名人士和媒体几乎都对军事行动抱有怀疑甚至是负面态度。此外,对于阿富汗持续多年的投入,并不稳固的卡尔扎伊政权也让不少人怀疑美国会重蹈苏联覆辙。
  10年后的事实表明,美国不仅重蹈了当年的苏军覆辙,也重演了一遍“越战泥淖记”。根据奥巴马政府估计,在2012年,预计用在国土安全的开销将达716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132个国家(包括伊拉克、克罗地亚和古巴)在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在此之外,还有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反恐战争。起初战争只局限在阿富汗境内,当时情报显示拉丹藏身阿富汗。但随后这场战争蔓延至伊拉克,甚至波及菲律宾和非洲的部分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其中,但对拉丹的踪迹依然捉摸不定。
  但事实上,这一长达十年的反恐战争进展并不顺利,单纯武力打击并不能奏效,反而出现“越反越恐”的局面。美国政府又于2004年做出战略调整,出台“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认为中东只有成为自由民主之地,才不会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这背后,是更大的支出。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机构(CRS)的计算,迄今为止,美国已经为这场反恐战争付出了1.28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3万亿元)的巨额代价。其中63%的资金,也就是80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万亿元)花在了伊拉克战争上;35%,即44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万亿元)花在阿富汗战争;29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84万元)用于加强世界各地美军基地的安保;另有6%投入不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此前估计,截至2012年,这场反恐战争的代价将为1.8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7万亿元)。
  抓捕拉丹的行动可谓付出了最为血腥的代价。截至2011年5月4日,在这场反恐战争中美军死亡约6000人,5.5万人不同程度受伤。而平民的死伤代价更为惨痛。伊拉克共有120万平民死亡;阿富汗共有2万平民被打死,近5万人受伤;索马里等邻国至少有6500人死亡……由于没有官方的精确统计数据,真实死伤人数可能更多。此外,“9·11”事件后,世界各地至少发生了13次恐怖袭击事件,造成逾1000人死亡。
  当然,美国的付出也非一无所获。如在阿富汗战争中,经过2个多月的空中打击和地面进攻,美国虽然没有抓住拉登和奥马尔,但摧毁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训练营的目标已经达到,这其中包括2008年,美军无人驾驶机越境击毙的塔利班高层阿布·杰哈德·马斯里。
  正如美国政府在2002年10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所说的那样“利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刻将自由的成果扩大到全球。”美国的反恐战略也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这些战略成果包括:以“反恐划线”,试图建立美主导的“反恐志愿者联盟”,并成功将美国军事力量部署在中亚核心区域,对中、俄构成巨大威胁; 突破国际法约束,提出反恐“先发制人”战略;逐步确立以反恐为内核的对外政策,并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展(这些领域包括金融反恐、反核扩散、反导系统等)……
  塔利班从未停止折腾
  在“9·11”十周年的纪念日前几个月传来的消息,对于美国朝野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因为我们都记得,十年前,美国军人刚刚踏上阿富汗之时的纠结和遭遇到的国际社会的批评。
  事实上也是如此。十年之后,对于国际恐怖主义来说,本·拉丹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当然,这个符号对于美国的国内政治是影响深远的。对于一个正在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的美国的总统来说,击毙本·拉丹无疑给奥巴马的外交政策,甚至是他明年的竞选加分。
  而美国民众和媒体的欢呼更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面对“9·11”的3000位罹难者,面对美国十年反恐的艰辛风雨,拉丹作为符号的终结,也是美国从政府到民众得到的回报。从历史上看,“基地”组织的成熟甚至拉丹的坐大,也都拜中央情报局所赐,“9·11”之后批评甚多,此刻的美国政府终于可以从历史包袱中稍作解脱。
  但人们似乎还记得当年的阴影:“即使我不在了,圣战仍将继续。”——2001年9月策划对美国“9·11”恐怖袭击后,本·拉丹接受巴基斯坦媒体采访时如是说道。
  美国《纽约时报》也表示:“拉丹之死,不是‘基地’组织的末日。”比如,“基地”组织在北非的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组织,拉丹之死对它而言并不重要,它认为自己是独立于拉丹的;具有美国和也门双重国籍的宗教极端分子安瓦尔·奥拉基,同样不会因拉丹之死而停止恐怖袭击。
  美联社分析说,拉丹之死,对“基地”组织的打击,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拉丹曾是“精神符号”,鼓舞着那些年轻的宗教极端分子。
  实际上,本·拉丹的丧命丝毫没有让有关部门松一口气。美国政府在5月1日向全球发布旅行警告,要求所有在国外的美国人提防报复性袭击。
  美国也许尽费了十年的心思杀死了拉丹,但拉丹的理念呢?有关拉丹的年轻追随者们呢?并未平复情绪的穆斯林世界呢?这当然不是十年能够解决的,这个时间,显然远远长于小布什和奥巴马的任期。
  
  拉丹是如何打入游戏界的?
  本·拉丹死亡的消息已经传遍全球,这无疑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甚至还跨越到了众多领域,其中就包括游戏界,在他死亡的第二天就有消息称准备开发《拉丹之死》的游戏。
  十年了。其实想杀掉拉丹的不止美国政府,在众多游戏里也是,现在让我们回顾下拉丹是如何打入全球游戏界的:尽管如你所猜的一样,大部分情况下他会被射杀。
  《本·拉丹白酒》(2001):在一家烟酒店射击本·拉丹以拯救人质。
  《逃亡猎人:反恐战争》(2003)这款PS2射击游戏将本·拉丹作为最终Boss引发了一些争议。每关都包含近战格斗场景。
  《喋血街头2》(2004)《喋血街头》系列和本·拉丹的关系紧密,《喋血街头2》里每个男敌人都是以本·拉丹的图像制作。
  《圣战者》(2011)最新发行的flash游戏,玩家扮演一名自杀炸弹袭击者进攻一处美国的基地。如果胜利了,本·拉丹会说你们可以成为朋友,还可以一起喝酒。这是少见的以本·拉丹为“正面人物”的作品。
  《喋血街头3》(2011)即将发行的《喋血街头》续作,本·拉丹藏匿在了Catharsis城的一个名为“Talibannigans”的餐馆。
  
  链接:
  与美国反恐战争、拉丹有关的一些数字
  参与猎杀拉丹的特种部队人数:79人;狗:1只
  行动中坠落的那架直升机价值:2750万美元
  拉丹豪宅距离“巴基斯坦的西点军校”:730米
  美国以反恐之名援助巴基斯坦:200亿美元
  巴基斯坦境内估计有基地骨干分子:100到150名
  2004年至2011年,美军对基地组织发动无人机袭击:33次
  2004年至2010年,至少有多少无人机造成的伤亡是平民伤亡:16%
  2004年至2011年,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发动的无人机袭击:236次
  2007年至2010年,阿富汗战争造成的平民死亡人数:9759人
  2001年至2010年,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中负伤人数:9614人
  2001年至2010年,阿富汗美军被敌对势力打死的人数:1045人
  2011年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每名士兵将花费:69.4万美元
  2001年至2010年,美国在阿富汗军事行动共花费:3250亿美元
  拉丹在FBI首要罪犯的追捕令上:155个月
  捉拿拉丹的赏金:2500万美元
  基地组织花在“9`11”事件上的钱:40至50万美元
  “9·11”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3389
  “9·11”事件给纽约市造成的经济损失:828亿美元
  (综合《纽约时报》、美国国防部网站、FBI网站等数据)
  
  有关拉丹的十个误解:
  1.拉丹是中央情报局培养出来的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既没有从美国获得直接资金来源,也没有从美国受过任何训练,且他的追随者也没有。但这位阿富汗圣战者却在巴基斯坦中央情报局两者并获,且收益甚多。一些人在抗击苏联侵略战争中为阿拉伯人流血牺牲了,但拉丹却安然无恙。
  2.拉丹有巨额个人财产
  1991年,拉丹在逃离沙特阿拉伯前往巴基斯坦和苏丹时,被迫放弃所有财产。他的家族和他断绝了关系,其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也将不会被分成几等份,他也并未带走一份。他拥有的就是人脉关系,这使他能轻易赚到钱。
  3.他制造了1993年美国世贸中心爆炸案
  拉姆齐·优素福,是这次袭击的主犯,他那时很可能在为卡勒德·默罕默德酋长效力,穆罕默德当时是一名独立经营商。穆罕默德1996年才开始与基地组织合作,在世贸中心爆炸时还与拉丹保持一定的距离。
  4.他的钱是从毒品走私中赚取的
  尽管一再有人声称此事,却始终没有证据证明其真实性——例如“9·11”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发布的关于基地组织的档案中就提到过。
  5.拉丹从来没有让自己遇到过危险
  正如拉丹曾说的,他并未只身从一名将死的苏联将军身上缴获AK-47短枪,但有许多目击者报道,他参与了1987年加基激战,还参战1989年贾拉拉巴德战役。
  6.他在山洞里度过了很多时光
  在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政治宣传的目的,拉丹曾邀请特选记者到阿富汗东部托拉搏拉的山洞中见他。而他住的地方很舒适,离哈达的一个地方军阀所有的前苏联集体农场很近,车程很短。1999年之前,他又搬到坎大哈附近的一套房居住。被击毙时,拉丹就住在巴基斯坦国阿伯塔巴德的一座非常舒适的独立房子中。期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在山洞里生活过。基地组织的其他一些高级激进分子似乎曾居住过部落区常见的半围墙式房屋。
  7.在成为虔诚的教徒前,拉丹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曾加入贝鲁特的党派组织。
  这方面也没有任何证据。拉丹本是一个热情、害羞、虔诚的青年,结婚很早,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圣经》。
  8.拉丹差点儿死于肾病
  有一些关于拉丹患肾病的报道——尤其在关塔那摩档案中——他有肾病是真,但其严重程度绝不足以致命。更多的病症,可能是来自身高造成的背部问题还有他久坐的生活方式等。
  9.拉丹藏身于克什米尔,是车臣集团的头目,也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暴力事件的主谋,还策划了2004年袭击马德里,在巴拉圭、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南非也曾布下恐怖袭击之网。
  十多年来,所有这些由许多国家政府亦或是情报局指称的事件都被证明毫无根据。
  10.拉丹是军火库爱好者
  据传闻说,拉丹的关注者总是念叨着“奥萨马,woah-woah,奥萨马,woah-woah,他藏身于喀布尔,他爱军火库”,但他的确不是北伦敦俱乐部的常客。
  (源自《卫报》)
其他文献
“法务部”现在主持买官弊案,但它连一份晋升上将的名单也要由“国防部”提供,作为一个封闭的军队体系,要从他们的嘴里撬点东西出来确实不容乐观。      4月份,一份全球清廉度报告显示,台湾地区的排名在亚洲靠后,甚至第一次侧身大陆之后,全台湾为之大哗,很多人认为这太丢脸了。马英九亲上火线,讲了重话,要求在3个月内务必把军纪整顿好。“法务部长”王清峰誓言旦旦,到期若做不出成绩来她就下台。台“国防部”已将
谈起相亲,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父母为子女安排婚姻的相亲自古有之,近几年国内电视台还搞起了相亲节目。而各种各样的“相亲”方式在西方国家更是历史悠久。  英国女子莎拉·肯普多年来总是未能通过身体力行的交际找到心目中的Mr. Right,于是后来想到了通过相亲网站寻到情投意合的情人。没想到被称为“虚拟世界“的网络天地却成就了一向的心愿——她遇见了乔治·本特利。  认识之后,莎拉和本特利越谈越投机,貌似以
相声舞台上,捧哏的与逗哏的总是假装着相互排挤、相互拆台、相互讽刺,甚至相互辱骂,来博取台下观众的笑声、掌声和门票钱,但是到了后台,这两个演员则是亲如兄弟、患难之交。地产界中也有类似“台上假斗台下真亲”的“对口相声搭档”,比如任志强和潘石屹。  在4月末的博鳌经济论坛上,潘石屹几乎被任志强“抢白”得无还口之力,先是被任志强说成是“脑子笨”,之后又不得不承认说:“我在任总面前说话没底气,任总讲的我都同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如何在恶性肿瘤早期明确诊断、精准分期,从而进行精确干预?如何减少治疗的创伤和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这一直是肿瘤诊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为提高肿瘤早期诊断及分期的准确率,探索无创、高效的肿瘤治疗方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王悍教授团队针对肿瘤分子与功能成像的关键技术和高强度聚焦超声的技术瓶颈开展研究
寻求连任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顺利以649票对123票的大比数击败代表民主派的梁家杰,当选第三届香港特首,可说是打了漂亮一役,使原本只是由800个选举委员关起门来投票的“小圈子选举”,不仅热闹得俨然数百万港民都在参与,也为纷扰经年的“普选”话题打开一扇新窗,望见阳光和新径。   选前,谁都知道曾荫权必胜,他不仅得到选委的高提名,也一如所料得到高票。但是,过去两届特首选举所没有的,是曾荫权此次还
刚过万圣节,一个圣人就倒塌了。这个圣人叫齐达内!  我不知道这件爆炸新闻会不会像《达·芬奇密码》中的“抹大那”之于基督一样的颠覆,但娜蒂娅肯定惊世骇俗地引发这个世界对齐达内更疯狂一轮的道德争辩——巴黎郊区、私人寓所、蓝调女歌手,故事很像《巴黎野玫瑰》中的情节,一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女人走进去,当收拾垃圾的杂工走掉后,那个重量级的男人尾随而入。但他不是巴黎的风花雪月场中的花花公子,也不是市政大厅中某个深
下滑的自有住房率  1995年,时任总统的比尔·克林顿说道:“你们希望在美国强化家庭价值观……让人们方便地拥有自己的住房、享受天伦之乐并见证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7年后,小布什宣布,他将致力于拉近少数族群与白人在住房拥有率上的差距。他表示:“我的确相信美国梦……而拥有住房是美国梦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这个“美国梦”不再那么闪闪发光的年代,提高住房拥有率具有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个美国国会两党共同
图1  →爱,跨越国界    举起一只手,我举起了再上学堂的感激。2006年6月11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由我们看世界杂志社捐资重建的哈萨·阿瓦勒·沙阿·沙哈德中学课堂内,阿富汗女孩们正在举手回答问题,专注的神情让我们颇感欣慰。    ↑爱,反对战争    不要把我们的儿子送上战场,去杀害别人的儿子1 2006年5月14日,母亲节,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门前,“反战母亲”辛迪·希恩和支持者们发起示威
中国的核战略一向以我为主,后发制人。日本如果一厢情愿自以为傍上大款就能够叫板中国,它那点狭窄的国土还真没资格玩核武器。    2010年2月24日,日本外务省下属负责调查日美“核密约”问题的专家委员会正式承认日美之间于1969年签署的一份“核密约”。日本政府在同一天表示,将调整以往否认日美“密约”存在的立场,并对“密约”的效力问题进行讨论。这个核密约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又是怎样曝光的?    不能不
2008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川北巨震,伤亡数万,废墟遍野,哭声撼天。废墟下的亲人杳无音讯,家人在一次次的找寻中失望,但却坚持在一次次失望后继续寻找。一块水泥板就教有情人两界相隔,一截横梁便让父女俩天各一方。止不住的泪水模糊了民族、性别与年龄的界限,伸出援手成了最动人的普世价值,地震灾区的芸芸众生正在经历着人生的涅槃,在痛苦与希望的并存中重生。    记一:幺爹血手刨出侄女的命    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