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chao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于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正式拉开了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帷幕。随着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素质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媒介全球化和我国媒介市场化过程的加剧,媒介的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国外及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或“看不见的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去观察和认识世界”①。作为文化的使者和信息的纽带,媒介全球化对于我国国民素质的巨大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阶段。因此,如何提高人们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批判意识,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对国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媒介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和媒介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媒介教育发展的道路,提升媒介工作者(包括未来传媒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加强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所以在新闻采编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授学生们(未来传媒从业人员)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写、编、评等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专业知识,还应自觉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丰富新闻采编教学理念
  
  一般说来,“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②新闻教育要培养出色的记者、编辑、主持人等,首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英国传媒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在考察22国新闻教育后,指出培养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关键在于培养者的培养理念。高校新闻采编教师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就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注入新闻教育理念中,特别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把媒介信息的特质、媒介素养的构成传授给学生。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媒介信息的特质,使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的观念贯穿于我们的教学理念中。加拿大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的改变才是人类真正的讯息,新媒介的出现必然改变着人类社会及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麦克卢汉又提出了他隐而不显的媒介概念——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到整个心理与社会。”③对媒介教育特质的这些认识,是我们改变教学理念的根本,这将使我们清楚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其次,我们要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清楚将如何把媒介素养的最根本的理念传授给学生。这要求我们对媒介重现建构的现实性、传播信息的差异性、传播内容的商品性有充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教育学生解读隐藏在光怪陆离的媒介信息背后的世界,更加接近真实地认识现实原貌;使学生明白,作为未来传媒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着受众能否成为具有健康、批判意识的媒介使用者;使学生懂得,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是未来传媒从业人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再次,我们还要把握好媒介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及时掌握媒介变化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考究媒介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媒介的外延逐步扩大,从纵向来看,传统的电视、报纸发展到现在的手机、网络;从横向来看,仅网络就由QQ聊天、BBS论坛发展到MSN、博客、播客等。面对不断多元化的媒介,我们应该及时把握其在媒介中的地位、在受众中的影响,进而提高自身对新媒介本质的认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分析新发展起来的媒介,使学生在第一感官上对新媒介有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对新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保持冷静的思考,不因盛行之风而趋之若鹜;使学生懂得日后面对更多新媒介出现时的评价方法。
  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教学理念,是我们在新闻采编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吸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并把其运用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来。
  
  创新新闻采编教学方法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传媒从业人员更大限度地掌握多元化的信息,赋予受众一种能力,它是指人们面对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④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现力、判断力、互动意识、互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广播式”传统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交谈式”教学,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结合教材实际、教学进度以及新闻热点,多设置各种开放式的主题,与学生一起交谈讨论。在讨论前让学生明白讨论的目的,在讨论过程中指导学生发散思维,明辨是非,辩证地看待新闻现象。对学生的各种观点,我们应该采取尊重、包容的心态,在平等对话中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互动能力。同时,这也达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即培养受众对媒介释放的信息进行甄别、评价和接受;另外,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在未来成为传媒从业人员后以互动方式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改变满堂灌式的传授方式。单向的灌输,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与掌握专业性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媒介素养中应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能力、判断能力,不利于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客观现实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练习的设置,包括写作、采访、编辑练习。在教会学生如何采、写、编、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媒介法规,让学生成为法规的批判者来讨论法规的形成背景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辩证地思考媒介的优势和缺陷,引导他们思考媒介所传递的不良信息可能对人和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等问题,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话题讨论的基础上,耐心生动地解答他们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切实地意识到媒介法规存在的必要性;最终使学生未来在向大众传播信息时,注重引导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和应用。
  创新教学方法,还应着眼于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未来传媒从业人员,肩负的不但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道义、责任的传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直是媒介从业人员追求的境界。故而媒介素养教育不但要求我们教导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向受众传播真实可信的信息,而且要通过信息的传播,让受众“成为合格的公民,即具有时代忧患意识、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⑤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担道义”的意识,不肯担负社会责任,就算所产生的新闻作品使用了“迅速”、“真实”、“客观”的评价标准,所著文章也有可能给国家、给社会、给受众、给报道对象造成损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利用大众最关切、能呼唤起人们社会主义正义感、责任感的事件或材料,作为教学、练习和讨论的内容。这不仅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急社会之所急,忧国家之所忧,为受众所想,为报道对象所想。
  
  完善新闻采编教学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新闻采编教学是新闻教育中实践性、应用性最强的一部分。在学术界不断呼吁加大新闻采编教学实践性的今天,相当一部分高校已经把新闻采编教学的实践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并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大都停留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而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却少之又少。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因此,在我们加大新闻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的同时,应注重创新,自觉把媒介素养的教育渗透到实践性教学中来。
  在传统的新闻教学实践中,开展第二课堂,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地采访写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实践方式。但我们过于强调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采访写作对象的选择,也可以说忽略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渗透。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地采访时,只要求学生找到对象,只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到采访技巧、锻炼采写能力,而不注重采访对象是否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忽略采访任务、采访对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导致有些时候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对采访内容进行脱离实际的自我加工,甚至抄袭的现象出现,形成“假采访”、“假新闻”。这种十分危险的“作假”思想和行为一旦影响学生,将来受损害的不单是学生个人,更多的是广大的受众和整个社会。
  结合新闻案例进行模拟采访,是新闻采编教学中另一种常用的实践方式。选取新闻事件和案例安排学生参与事件采访,决定新闻报道的立场、角度,完成新闻稿;或者模拟举办新闻发布会,学生作为记者提问,会后完成新闻报道稿。这样能训练学生的现场提问能力和快速写作能力,也能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感受新闻从业人员实际的工作氛围。但相当多的高校在这种新闻采编实践教学上,只偏重于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而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在案例分析中偏重于对案例进行讲解,缺少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而这种质疑精神恰恰是传媒从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它有利于传媒从业人员在传播信息时注重受众的拷问。
  让学生走进传媒单位了解资讯形成的全过程,是新闻采编教学中培养学生媒介素养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与学校附近的传媒单位建立联系,安排相当一部分实习时间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媒体,让学生了解资讯制作的过程,使学生能懂得资讯形成的步骤,有利于学生减少对媒介传递信息的神秘感,从而使学生获得理性评价、鉴别、评判资讯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传媒单位记者或主笔一起进行实习采访、写作,深入了解稿件的生成过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采写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亲身经历采写时感受媒介传播者选取信息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无论开设第二课堂还是开展案例教学实践,或是采用其他实践教学方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我们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要取得实效,应将其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实施,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的合力。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⑥作为高校教师,应更清楚这段话的含义,更清楚媒介素养给学生的人生乃至社会带来的影响;应该认识到在新闻采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作用。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以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媒介素养教育也一样,我们不应仅仅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更应注重学生媒介素养的生成,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如此,我们才无愧于教育、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学生。当然,媒介素养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综合的、交叉的,需要我们认真探究;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新闻采编教学理念、应用到新闻采编教学方法、渗透到新闻采编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对学生(未来的传媒从业人员)进行潜移默化而又深入细致的媒介素养教育。
  
  注释:
  ①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②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2004(5)。
  ③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Skill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Thoman Center of Media Literary of USA.
  ⑤王永亮、常昕:《当代传播面临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传播》,2005(1)。
  ⑥杨克平:《从网络道德缺失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界》,2007(12)。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系)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历史教学是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今天,素质教育的推行对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历史作为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部分学科,自然其地位也在逐渐提升。但
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上课艺术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建立高效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思学,乐学,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From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to improve the tea
中职学校是我国技术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当前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堂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the cradl
从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引入英文影视资源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进步。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近年来,中职学校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学校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从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提升中职PS课程的教学质量展开了探讨。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差异不重视就是其中一个问题。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而言,学生的能力差异是教学的主要难题,这对教师的教学活
文化精品的缺失与精神生产方式的蜕变    大凡书生学子,自从迈进求学的门槛,谁没氤氲过成名成家的美好梦幻?尤其是文科的学子,生逢科研硕果累累,而独缺文化精品的今天,谁不渴望以实际行动来响应时代对于文化精品的呼唤?谁不渴望灵感勃发,妙笔生花地谱写壮丽的诗篇?  然而,是壮丽诗篇的创作时代早已远离我们而一去不返?还是“文章憎命达”的文学基因发生了“文章憎现代”的怪异裂变?抑或是我们的读书写作方法在看似
时代的进步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学的改革,而改革中会面临一些挑战,老观念和新思路的碰撞,黑板和多元化教学设备的融合,网络课堂对学校教室的冲击等,新时代教师
中职卫校是培养医学类初级人才的摇篮,主要教授学生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按学科分类,通常有药学、中医学、护理学、卫生保健、医学检验学等学科。为了能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