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女汉子,一般指行为举止比较男性化的女性。在网络的推动下“女汉子”一词被广大女性追捧,并有女性愿意为自己贴上“女汉子”的标签,同时大量影视作品迅速捕捉到这一热点,并将之转化成“卖点”及吊足观众胃口、吸引观众眼球的消费品。然而,这些表面看似反男权的作品,骨子里却浸透着浓重的、传统的父权社会的价值观及审美标准。它们是否真正反映了女性的独立?本文结合近几年上映的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比较中西方荧幕上女性形象的差别。
关键词: 女汉子 女性荧幕形象 中西方
引言
近年来,在网络的普及和推动下,“女汉子”一词被广泛使用,并有大量女性被贴上“女汉子”的标签。女汉子,一般指行为举止比较男性化的女性。这类女性一般行为举止不拘小节、性格开朗直爽、心态乐观、能扛起责任,独立自强,但她们依然得体、大方、优雅,温柔、细心、体贴[1]。由此可见,“女汉子”一词具有浓厚的褒义色彩,描绘的女性不仅具备男性坚强、独立、果断、潇洒的一面,而且不失女性的优雅与柔软,因此,很多女性以“女汉子”标榜自我,以彰显自己独立、坚强的一面。当“女汉子”一词变得流行和被追捧之后,大量影视作品迅速捕捉到这一热点,并将之转化成“卖点”及吊足观众胃口、吸引观众眼球的消费品。然而,这些表面看似反男权的作品,骨子里却浸透着浓重的、传统的父权社会的价值观及审美标准。它们是否真正反映了女性的独立或女性性别的僭越?本文欲结合近几年上映的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比较中西方荧幕上女性形象的差别。
一、女性特征的缺失
在传统社会中,男女两性世界存在着鲜明的区别,两性间的性别差异、角色定位、身份认同、社会分工有着严格的界限。社会和文化给两性,尤其女性印上了种种性别的烙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趋向和男女两性的日益平等,女性的个性有了充分张扬的机会,自我意识被解放,在社会生活许多领域,男女两性鲜明的性别特征逐渐模糊起来,差别性不明显。
两性关系的微妙变化在荧幕上得以体现,“女汉子”题材的电影应运而生。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这一类型的电影塑造出的“女汉子”通常拒绝打扮,不注重个人形象,外表邋遢,性格大大咧咧,从而尽失传统女性特征、挑战男性审美。在认知行为层面,“女汉子”们标榜独立、坚毅的价值原则,坚持不依赖男性同样可以活出精彩,于是她们拧得了螺丝、换得了灯泡、修得了马桶,承担得了一切男性可以完成的任务。例如影片《女汉子真爱公式》中女主角虽为悉尼大学数学系的硕士生,但丝毫不具备女大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而是不修边幅、性格火暴、举止开放甚至言语粗俗,做着和自己的专业、身份不相干的事情。很显然,在影片中,所谓的“女汉子”丧失了女性的气质,女性的魅力消失殆尽,看似豁达、真性情,实则是对女性的侮辱、对“女汉子”的曲解。实质上,“女汉子”代表了一种新的女性特质:在工作中与男人竞争,在社会生活中与男人合作,肩负压力,接受挑战,有情有义有担当[2]。
反观由海伦·菲尔丁同名小说《BJ单身日记》改编的电影中,女主人公其貌不扬、身材走形、不够火辣,但她是一位心理正常、身体健康的女性;生活中也有面對困难时的苦涩、因粗心大意而招致的尴尬、因无聊失意而一时的放纵消沉,但她乐观向上、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帮助父母缓和关系,安慰、鼓励受挫的朋友,这些女性本身应该具有的特质使她的生活更加真实和出彩,同时收获亲情的温暖、友情的慰藉和爱情的滋润。影片并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性感的尤物或一个女性特征尽失的“女汉子”,而是一个有缺点、不完美的活生生的人,因此,颇能引起女性观众的共鸣,仿佛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二、女权主义的迷失
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克莉斯特娃曾指出,女性想进入为男性服务的话语体系,只有两种途径,要么作为男性的同性进入话语,即站在他的立场、承袭他的概念,用他规定的符号系统发言;要么用话语体系中的空白、缝隙及异常的排列方式言说[3]。纵观中国“女汉子”电影塑造出来的女性或者习惯于用“姐”、“姑奶奶”等外在的称谓符合显示个人的独立,甚至更有暴力、言谈举止男性化,和男人称兄道弟,对男友或其他男性大打出手,更有甚者则可以大开“黄腔”,开着恶俗的色情玩笑;与此同时,男性则被同化甚至被“扭曲”,他们或具有女性特质,或对女性俯首帖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因此“暖男”甚至“软男”充斥屏幕。“女汉子”电影把女性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女王”或刀枪不入的“女汉子”恰恰显示了对女性真正独立的不自信,反映了女权主义者的迷失。
“女汉子”是一种将女性的漂亮、性感、乖戾、矫情、凶悍和情感纠结等诸多吸引眼球的要素糅合在一起,按照夸大、媚俗等商业审美配料表攒出来的“偶像”,是当下这个处于转型期、空中飘浮着暴戾浮躁之气并时时令人发狠的粗鄙时代的一个符号化注脚。“女汉子”则是反讽的典型代表,于男性而言,将那些自立自强、事业有成的女性排除出传统女性的范畴,并赋予其带有男性色彩的称谓,无疑能消解其因自身高位被挑战而产生的不安;于女性而言,使用“女汉子”这类称谓则是在以一种自我调侃的方式缓和人际关系,使得她们能够在面临社会给予的种种无奈与彷徨时获得一丝平衡与慰藉。
无论是旧时的“女先生”、“女丈夫”,还是如今的“女强人”、“女汉子”,凡是在生活与事业中表现强势的女性均被贴上男性化的标签。这看似是对女性的肯定与褒扬,实际上却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男性的优势地位,同时意味着女性尚未真正脱离男权社会的评价标准。一方面体现出女性正在逐渐挣脱依附,进入一些长久以来由男性把控的领域,另一方面说明女性要想真正突破男权社会所设定的桎梏仍困难重重。真正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不仅仅是通过颂扬女性所拥有的男性特质而实现的,女性的价值终究应该在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之中得到肯定。
三、父权文化的臆想
“女汉子”所展示的是父权文化下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命名方式”下的产物。从字面上讲,“汉子”本身就指向男性,在没有特别声明的情况下,人们直接联想到的仍然是男性,只是前面的“女”字赋予了其性别属性。在男权话语的控制下,荧幕上“女汉子”的社会经验、价值观念处于被遮蔽和漠视的地位,虽然“女汉子”貌似被塑造成超越男性的独立形象,但这种坚强、独立因为无法被男性接受而只能孤芳自赏,最终只能改变自我抑或委曲求全获得男性的赏识……这种种描绘表面歌颂女性的觉醒和成长,实则带有歧视女性的嫌疑,是在以自嘲女性特征为噱头博取关注。《撒娇女人最好命》中性格豪爽的“女汉子”为了获取真爱而一改常态,变得矫揉造作、娇娇滴滴,甚至衣着暴露、性感火辣以期得到男性的关注。《我的早更女友》的女主角因失恋而性格暴躁、歇斯底里甚至“病态”,而在她每次失意低落甚至濒临崩溃边缘的时刻,一直默默暗恋她的男主角总会“阴差阳错”地出现,把她从低谷中拯救回来……荧幕上的如此种种无不是从男性角度出发诠释“女汉子”——她们表面坚强实则仍然依附于男性,是男性征服和救赎的对象,为了吸引男性的关注、博取男性的同情,她们不遗余力。女性永远处于被发现、被挑选、被认可的地位,是男性占有欲的物化对象。这种所谓的女性独立并非真正的独立,因为真正的独立应该女性内心的强大、并与男性肩负同样的社会责任。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的女主角费罗莎同样给观众留下“女汉子”的印象:她留着板寸的发型,手持武器,衣着干练,目光坚定,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讨论着如何用子弹解决掉一个个彪悍的男人。但她“女汉子”的一面又不局限于男性化的造型和用拳头掌握话语权,而存在于她可以带领其他女性一起穿越沙漠,保护末日最珍贵的生育资源。就像她们逃亡前留言的那样:女人不是财产。她们和男性一样,同样可以主宰世界,共同肩负同样的社会责任。正如影片的顾问、女权主义者伊芙·恩斯勒在接受《时代》杂志的采访时说:“电影中的逃亡旅程:女人愿意放弃舒适的奴役生活去寻求自由,甘冒死亡的风险也要尝试。这就是对父权制度的反抗,是女权主义的一次升华。”[4]
真正的“女汉子”应该是和男性平等存在的,同男性共同肩负社会责任;“女汉子”的真正魅力来源于对自信和更优秀的自我的追求,而非故作的表面强大,成为父权文化的牺牲品。
结语
在社会生活中,女性自诩“女汉子”的意图旨在推动社会建构更加平等、合理的性别规范,“女汉子”一词被竞相追逐显示出女性追求独立自主、两性平等的渴望。但影视作品如果只是出于商业目的,只因“女汉子”一词被追捧而视其为“卖点”,从而无视“女汉子”背后真正的意义,打着尊重女性、女性自强的旗号博取关注,实则是对女性的侮辱,是对“女汉子”的曲意理解。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评论:“女汉子”走红反映的伦理、审美新问题[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1220/c172318-23902145.html.
[2]刘昕亭.“女汉子”与女性主义的理论危机[J].中国图书评论,2013(12):19-23.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4.
[4]伊芙·恩斯勒.《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是如何成为“女权主义动作片”[EB/OL].https://www.douban.com/note/501882104/.
关键词: 女汉子 女性荧幕形象 中西方
引言
近年来,在网络的普及和推动下,“女汉子”一词被广泛使用,并有大量女性被贴上“女汉子”的标签。女汉子,一般指行为举止比较男性化的女性。这类女性一般行为举止不拘小节、性格开朗直爽、心态乐观、能扛起责任,独立自强,但她们依然得体、大方、优雅,温柔、细心、体贴[1]。由此可见,“女汉子”一词具有浓厚的褒义色彩,描绘的女性不仅具备男性坚强、独立、果断、潇洒的一面,而且不失女性的优雅与柔软,因此,很多女性以“女汉子”标榜自我,以彰显自己独立、坚强的一面。当“女汉子”一词变得流行和被追捧之后,大量影视作品迅速捕捉到这一热点,并将之转化成“卖点”及吊足观众胃口、吸引观众眼球的消费品。然而,这些表面看似反男权的作品,骨子里却浸透着浓重的、传统的父权社会的价值观及审美标准。它们是否真正反映了女性的独立或女性性别的僭越?本文欲结合近几年上映的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比较中西方荧幕上女性形象的差别。
一、女性特征的缺失
在传统社会中,男女两性世界存在着鲜明的区别,两性间的性别差异、角色定位、身份认同、社会分工有着严格的界限。社会和文化给两性,尤其女性印上了种种性别的烙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趋向和男女两性的日益平等,女性的个性有了充分张扬的机会,自我意识被解放,在社会生活许多领域,男女两性鲜明的性别特征逐渐模糊起来,差别性不明显。
两性关系的微妙变化在荧幕上得以体现,“女汉子”题材的电影应运而生。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这一类型的电影塑造出的“女汉子”通常拒绝打扮,不注重个人形象,外表邋遢,性格大大咧咧,从而尽失传统女性特征、挑战男性审美。在认知行为层面,“女汉子”们标榜独立、坚毅的价值原则,坚持不依赖男性同样可以活出精彩,于是她们拧得了螺丝、换得了灯泡、修得了马桶,承担得了一切男性可以完成的任务。例如影片《女汉子真爱公式》中女主角虽为悉尼大学数学系的硕士生,但丝毫不具备女大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而是不修边幅、性格火暴、举止开放甚至言语粗俗,做着和自己的专业、身份不相干的事情。很显然,在影片中,所谓的“女汉子”丧失了女性的气质,女性的魅力消失殆尽,看似豁达、真性情,实则是对女性的侮辱、对“女汉子”的曲解。实质上,“女汉子”代表了一种新的女性特质:在工作中与男人竞争,在社会生活中与男人合作,肩负压力,接受挑战,有情有义有担当[2]。
反观由海伦·菲尔丁同名小说《BJ单身日记》改编的电影中,女主人公其貌不扬、身材走形、不够火辣,但她是一位心理正常、身体健康的女性;生活中也有面對困难时的苦涩、因粗心大意而招致的尴尬、因无聊失意而一时的放纵消沉,但她乐观向上、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帮助父母缓和关系,安慰、鼓励受挫的朋友,这些女性本身应该具有的特质使她的生活更加真实和出彩,同时收获亲情的温暖、友情的慰藉和爱情的滋润。影片并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性感的尤物或一个女性特征尽失的“女汉子”,而是一个有缺点、不完美的活生生的人,因此,颇能引起女性观众的共鸣,仿佛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二、女权主义的迷失
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克莉斯特娃曾指出,女性想进入为男性服务的话语体系,只有两种途径,要么作为男性的同性进入话语,即站在他的立场、承袭他的概念,用他规定的符号系统发言;要么用话语体系中的空白、缝隙及异常的排列方式言说[3]。纵观中国“女汉子”电影塑造出来的女性或者习惯于用“姐”、“姑奶奶”等外在的称谓符合显示个人的独立,甚至更有暴力、言谈举止男性化,和男人称兄道弟,对男友或其他男性大打出手,更有甚者则可以大开“黄腔”,开着恶俗的色情玩笑;与此同时,男性则被同化甚至被“扭曲”,他们或具有女性特质,或对女性俯首帖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因此“暖男”甚至“软男”充斥屏幕。“女汉子”电影把女性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女王”或刀枪不入的“女汉子”恰恰显示了对女性真正独立的不自信,反映了女权主义者的迷失。
“女汉子”是一种将女性的漂亮、性感、乖戾、矫情、凶悍和情感纠结等诸多吸引眼球的要素糅合在一起,按照夸大、媚俗等商业审美配料表攒出来的“偶像”,是当下这个处于转型期、空中飘浮着暴戾浮躁之气并时时令人发狠的粗鄙时代的一个符号化注脚。“女汉子”则是反讽的典型代表,于男性而言,将那些自立自强、事业有成的女性排除出传统女性的范畴,并赋予其带有男性色彩的称谓,无疑能消解其因自身高位被挑战而产生的不安;于女性而言,使用“女汉子”这类称谓则是在以一种自我调侃的方式缓和人际关系,使得她们能够在面临社会给予的种种无奈与彷徨时获得一丝平衡与慰藉。
无论是旧时的“女先生”、“女丈夫”,还是如今的“女强人”、“女汉子”,凡是在生活与事业中表现强势的女性均被贴上男性化的标签。这看似是对女性的肯定与褒扬,实际上却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男性的优势地位,同时意味着女性尚未真正脱离男权社会的评价标准。一方面体现出女性正在逐渐挣脱依附,进入一些长久以来由男性把控的领域,另一方面说明女性要想真正突破男权社会所设定的桎梏仍困难重重。真正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不仅仅是通过颂扬女性所拥有的男性特质而实现的,女性的价值终究应该在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之中得到肯定。
三、父权文化的臆想
“女汉子”所展示的是父权文化下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命名方式”下的产物。从字面上讲,“汉子”本身就指向男性,在没有特别声明的情况下,人们直接联想到的仍然是男性,只是前面的“女”字赋予了其性别属性。在男权话语的控制下,荧幕上“女汉子”的社会经验、价值观念处于被遮蔽和漠视的地位,虽然“女汉子”貌似被塑造成超越男性的独立形象,但这种坚强、独立因为无法被男性接受而只能孤芳自赏,最终只能改变自我抑或委曲求全获得男性的赏识……这种种描绘表面歌颂女性的觉醒和成长,实则带有歧视女性的嫌疑,是在以自嘲女性特征为噱头博取关注。《撒娇女人最好命》中性格豪爽的“女汉子”为了获取真爱而一改常态,变得矫揉造作、娇娇滴滴,甚至衣着暴露、性感火辣以期得到男性的关注。《我的早更女友》的女主角因失恋而性格暴躁、歇斯底里甚至“病态”,而在她每次失意低落甚至濒临崩溃边缘的时刻,一直默默暗恋她的男主角总会“阴差阳错”地出现,把她从低谷中拯救回来……荧幕上的如此种种无不是从男性角度出发诠释“女汉子”——她们表面坚强实则仍然依附于男性,是男性征服和救赎的对象,为了吸引男性的关注、博取男性的同情,她们不遗余力。女性永远处于被发现、被挑选、被认可的地位,是男性占有欲的物化对象。这种所谓的女性独立并非真正的独立,因为真正的独立应该女性内心的强大、并与男性肩负同样的社会责任。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的女主角费罗莎同样给观众留下“女汉子”的印象:她留着板寸的发型,手持武器,衣着干练,目光坚定,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讨论着如何用子弹解决掉一个个彪悍的男人。但她“女汉子”的一面又不局限于男性化的造型和用拳头掌握话语权,而存在于她可以带领其他女性一起穿越沙漠,保护末日最珍贵的生育资源。就像她们逃亡前留言的那样:女人不是财产。她们和男性一样,同样可以主宰世界,共同肩负同样的社会责任。正如影片的顾问、女权主义者伊芙·恩斯勒在接受《时代》杂志的采访时说:“电影中的逃亡旅程:女人愿意放弃舒适的奴役生活去寻求自由,甘冒死亡的风险也要尝试。这就是对父权制度的反抗,是女权主义的一次升华。”[4]
真正的“女汉子”应该是和男性平等存在的,同男性共同肩负社会责任;“女汉子”的真正魅力来源于对自信和更优秀的自我的追求,而非故作的表面强大,成为父权文化的牺牲品。
结语
在社会生活中,女性自诩“女汉子”的意图旨在推动社会建构更加平等、合理的性别规范,“女汉子”一词被竞相追逐显示出女性追求独立自主、两性平等的渴望。但影视作品如果只是出于商业目的,只因“女汉子”一词被追捧而视其为“卖点”,从而无视“女汉子”背后真正的意义,打着尊重女性、女性自强的旗号博取关注,实则是对女性的侮辱,是对“女汉子”的曲意理解。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评论:“女汉子”走红反映的伦理、审美新问题[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1220/c172318-23902145.html.
[2]刘昕亭.“女汉子”与女性主义的理论危机[J].中国图书评论,2013(12):19-23.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4.
[4]伊芙·恩斯勒.《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是如何成为“女权主义动作片”[EB/OL].https://www.douban.com/note/50188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