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能力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大量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个性;提高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培养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语文课。
【关键词】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97-01
一、课上多种形式趣味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儿童好胜好奇、喜欢表演、乐于表现自己,针对这些特点,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趣味阅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分角色读、竞赛读、表演读、接读、教师示范读……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重要的是教师能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朗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
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并与学生一起朗读、表演,共同分离成功的快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角色扮演,使学生爱读。
喜爱表演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感情朗读的过程中相机诱导,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表演的乐趣,表演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表演融入了学生的感情,表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表演使学生喜欢上了阅读,表演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
3.恰当指导,教学生会读。
读书指导首先要体现三性,使学生读好。三性是指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有的课文往往只需要一个课时,有的需要三个课时,还有的课文不太适合有感情朗读,可以不提感情朗读这一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默读。每次确定朗读指导的句子或段落时一定注意要体现出层次性,由不会读到会读,由初读到熟读或感情朗读。针对性是说指导朗读要根据学生情况,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再加以指导,可以范读、可以引导读、可以分角色读……总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真正读好书!
其次,富有激励性、指导性、针对性的评价,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而且能够教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当学生读书声音很大但缺乏感情时,教师会说:“你的声音真洪亮,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当学生读书感情很投入,声音很美,但是声音太小时,教师就说:“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老师的评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又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他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评价也明白了应该怎么做。平时只要学生读得好,教师就真诚地甚至夸张地赞扬。“真了不起”“太棒了”“比老师读得还好”。这些赞许的话从不吝惜,即使读得不够好的,教师也会说“读的有点感觉了,谁能比他读得还好?”得到表扬和激励,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读书的热情就更高了,因为读书给他们带来了被赏识和超越别人的心理满足。
二、课外大量阅读,形成自觉阅读习惯
一是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学生应根据实际,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的内容、数量、活动、评价等方面制定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老师可以确定一些“必读书目”,让学生有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读物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
二是开展课外合作式阅读活动。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诸如“校园童话节”、“演讲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三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教师还应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使课外阅读与听、说、读、写相结合,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是恰当处理大众传媒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中的一些节目可以引发儿童的阅读动机,激发起阅读兴趣,但是大众传媒不能替代学生的课外阅读,儿童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或只看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是教师示范、与生同读。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教师爱读书,就不难引导学生与书结缘,老师应当通过自身的示范,引领孩子投入到书籍的海洋中遨游,让孩子们读书的欲望熊熊地燃烧起来。与生同读、与书为友,才可能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习惯成自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走向稳固,逐步的形成自觉阅读习惯。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乐趣,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
【关键词】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97-01
一、课上多种形式趣味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儿童好胜好奇、喜欢表演、乐于表现自己,针对这些特点,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趣味阅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分角色读、竞赛读、表演读、接读、教师示范读……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重要的是教师能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朗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
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并与学生一起朗读、表演,共同分离成功的快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角色扮演,使学生爱读。
喜爱表演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感情朗读的过程中相机诱导,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表演的乐趣,表演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表演融入了学生的感情,表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表演使学生喜欢上了阅读,表演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
3.恰当指导,教学生会读。
读书指导首先要体现三性,使学生读好。三性是指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有的课文往往只需要一个课时,有的需要三个课时,还有的课文不太适合有感情朗读,可以不提感情朗读这一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默读。每次确定朗读指导的句子或段落时一定注意要体现出层次性,由不会读到会读,由初读到熟读或感情朗读。针对性是说指导朗读要根据学生情况,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再加以指导,可以范读、可以引导读、可以分角色读……总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真正读好书!
其次,富有激励性、指导性、针对性的评价,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而且能够教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当学生读书声音很大但缺乏感情时,教师会说:“你的声音真洪亮,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当学生读书感情很投入,声音很美,但是声音太小时,教师就说:“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老师的评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又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他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评价也明白了应该怎么做。平时只要学生读得好,教师就真诚地甚至夸张地赞扬。“真了不起”“太棒了”“比老师读得还好”。这些赞许的话从不吝惜,即使读得不够好的,教师也会说“读的有点感觉了,谁能比他读得还好?”得到表扬和激励,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读书的热情就更高了,因为读书给他们带来了被赏识和超越别人的心理满足。
二、课外大量阅读,形成自觉阅读习惯
一是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学生应根据实际,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的内容、数量、活动、评价等方面制定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老师可以确定一些“必读书目”,让学生有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读物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
二是开展课外合作式阅读活动。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诸如“校园童话节”、“演讲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三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教师还应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使课外阅读与听、说、读、写相结合,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是恰当处理大众传媒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中的一些节目可以引发儿童的阅读动机,激发起阅读兴趣,但是大众传媒不能替代学生的课外阅读,儿童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或只看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是教师示范、与生同读。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教师爱读书,就不难引导学生与书结缘,老师应当通过自身的示范,引领孩子投入到书籍的海洋中遨游,让孩子们读书的欲望熊熊地燃烧起来。与生同读、与书为友,才可能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习惯成自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走向稳固,逐步的形成自觉阅读习惯。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乐趣,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