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两个城市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256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关于二十世纪末香港和深圳的传奇故事中,一位小个子的中国人无可或缺。今天,深圳莲花山上立起了高高的邓小平塑像,个头不高的他需游人仰视才能一览其风采。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那时候,笔者就住在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莲花山下。住处的西边是庞大的货柜车昼夜车水马龙的皇岗路,这条路连接着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皇岗口岸,口岸对面就是香港元朗落马洲,住处东边是新建的彩田路。彩田路与皇岗路这两条平行的道路之间的距离应该不到300米。
  对于深圳这个“城市年龄”只有十几岁,年轻的移民城市来说,香港回归将是“深圳历史”开篇的重大事件。在7月1日来临之前,关于香港回归的各种小道消息在深圳的上空飞舞着。在这些小道消息中,和自己相关度最大的是关于驻港部队行动路线的猜测——在7月1日零点主权移交之前的几个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的车队就要从深圳基地出发,经彩田路、皇岗口岸进驻香港。
  1997年6月30日,深港两地大雨倾盆。对于大多数深圳人而言,所有的“庆祝计划”不得不临时改弦易辙,大雨让急于目睹历史时刻的人们把庆典的场所从街头巷尾转移到客厅的电视机前。电视转播使得与香港回归近在咫尺的深圳,与远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变得没有丝毫区别。
  就是这次香港回归的电视转播,让很多人记住了凤凰卫视。
  回归前,中央电视台的宣传力度是最大的。至今笔者还记得当时在英事达文化传播总公司任职、后来创办5DS五谛风格动画的张镝飞(迪克)为央视“香港回归庆典”制作的激动人心的片头。那时候,电视节目包装刚刚兴起,新鲜的色彩、构成、三维元素,光效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就是来自香港的凤凰卫视。笔者天生不是一个对语言敏感的人,在深圳生活多年,粤语除了“你好”这类最简单的日常用语之外,一概置若罔闻,因此香港的翡翠、明珠、本港、国际四个电视频道一直与笔者无缘。也正因如此,凤凰卫视这个来自香港的普通话频道便成了笔者获得第一手的、准确的香港资讯的唯一电视媒体。
  当6月30日的大雨把自己逼到电视机前的时候,手中的遥控器便不停地在CCTV和凤凰卫视之间切换,间或也切到那几个香港的粤语和英语频道,看看他们是否会有独家爆料。就在这种频繁的切换中,笔者喜欢上了凤凰卫视。
  与中央电视台“正规军作战”方式的筹备严密,按部就班相比,刚开播一年多的凤凰卫视完全是“游击队”的作风。下面这段文字是当时凤凰卫视《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的两大总主持人之一吴小莉的亲身感受:
  6月30日至7月2日,凤凰卫视全台总动员,连续六十小时以独特的风格、全方位、多角度连续报道香港回归前后实况,直播中英政府交接全过程。
  (6月30日中午12点直播开始后的前几个小时,按着节目脚本走下来,还算顺利),下午4点45分,现场正在进行末代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仪式,耳机突然传来“中国政府代表团专机降落启德机场,我们要加入这个画面,小莉,文涛作点解释。”
  3分钟后,耳机再度传来“等待时间太长,我们再切回你们,到告别仪式现场”。这是第一个没法事前预料,没法按着节目脚本流程走的情况,却不是最后一个,而是一个开始。
  此后,所有的时间和脚本都乱了,下面要播什么?得现场指挥和导播们商量,有哪个预先做好的段子长度适合,又可以随时切换到各地重要场景,我们主场主持人的任务就是一面嘴里说着临时编的词,耳朵还要听着导播随时更换的最新指示:“小莉、文涛,我们收到添马舰的讯号,下面别去《真心快乐》MTV,先到添马舰。”
  “天安门广场现场收到了,转现场!”
  “不行,广美的讯号还过不来,先到万众同心大汇演。”
  由于现场状况太多,除了开头一两小时外,根本没有什么脚本、大纲可言。几经磨练,到后来我和文涛每到回现场前,彼此只问“谁先说!”“你先说!”“谁去影片?”“我去。”就5、4、3、2、1开场了。
  60小时下来,我只记得自己不断上现场,“接招”补状况,做临时翻译员。有时间我就休息、补眠,眼睛睁开了就看着电视或是当天的报纸,补充新资料、新话题。
  除了数量不超过10名的外景记者和主持人在香港会展中心等地的现场信号外,其它画面均来自不确定的公共信号。与转播得“天衣无缝”的中央电视台相比,实力并不雄厚的凤凰卫视更像一个带着观众玩“寻找香港回归现场新闻和画面游戏”的游戏带领者——找散布在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中的外景记者和主持人,找回归庆典的热点,找来自北京、深圳各地的不知道何时能够接通的卫星信号。电视屏幕上的主持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一样,并不知道下一秒钟会播出什么画面,太多的不确定性强烈吸引着观众和主持人一起“玩”下去。
  1997年6月30日的夜晚,大雨阻挡了阳台和彩田路之间的视线,笔者至今无法确认驻港部队的车辆是否曾与自己擦身而过,但是电视转播把关于香港回归更丰富的影像和声音带到了自己的眼前。
  就在凤凰卫视带着观众玩“找画面”游戏的时候,这家电视媒体的老板正在玩DV。吴小莉回忆到:“简陋的后台,老板坐阵指挥,他手里拿着一台小DV,纪录着正在直播的凤凰同仁。”
  “老板”就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1997年7月1日那天,他用的那台DV的型号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凤凰卫视一档和DV相关的电视栏目却清晰地镌刻在中国民间影像的发展史上。
  这档全球华人电视台第一档DV栏目的名字,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DV新世代》(不是《DV新时代》,很多没有看过这个栏目的朋友经常会写错)。其实,这个节目的全称是《中华青年影像大战:DV新世代》。这个节目的策划人喜大狼(喜宏)是这样定位这个节目的;
  ……于是,我们开办一个节目,你发现,你拍摄,你记忆,我们展示你的记忆,我们,和所有的人都会发现:没有一个人相同,没有一个人的记忆相同。
  大师出自民间,外行领导革命;打破规则才能进步,张扬个性才有风格。
  那个DV,那个业余、简单并且廉价的DV,应运而生之后,应当长大,应当繁衍。
  我DV,故我在。
  从2002年1月7日《DV新世代》开播。到同年7月在北京做的半年度颁奖典礼,就展映了140多部两岸三地青年DV爱好者的作品,收视率也一路走高。“老板”刘长乐也高调表示即使没有广告商的支持,凤凰卫视也要将《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栏目作为一项投资,长久地开办下去。虽然直到2004年初该节目停播之际也没有找到赞助商,但是笔者并不认为凤凰卫视输了这招棋。透过DV,凤凰卫视又带着全世界的华人青年玩了一次“大家都来做电视节目”的游戏,赚够了眼球,又赚得了名声,可谓一石多留鸟。
  凤凰卫视不但引领华人青年用DV拍自己的片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凤凰的记者和主持人也拿起了DV,包括一些大型节目,比如拍摄纪录片剧集《唐人街》。凤凰卫视新闻总监吕宁思曾为现代记者列出了“十三大条件”,其中一条就是会使用DV摄影机,他说“有志于当电视记者的年轻人,应该至少会简单使用DV摄影机,这是起码的要求”;另外一条则要求记者不但会使用手提电脑,并且熟练进行电脑操作,能在电脑上简单剪辑电视片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把电视片传给总部。
  在深圳生活了八年的笔者一直有一个愿望——写一首关于深圳这座奇迹般崛起在香港旁边的城市的诗,可惜至今激荡在脑海中的只有一句话:“城市在地下蛰伏着……”。曾经的岁月,力量在中国人的心中蛰伏着,深圳在香港旁边蛰伏着。同样是这些人,同样是这块土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圆”就顷刻间崛起一座现代城市,并让浑浑噩噩的人们突然耳聪目明,健步如飞,这显然是歌中才有的“豪迈”。而凤凰卫视崛起的传奇再次让笔者有这种疑惑:仿佛它就蛰伏在香江之滨——虽然有吴小莉等来自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中坚,但其主持人、编导、记者包括技术人员的班底主要还是来自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和内地电视媒体。就是这些来自体制内的“主力队员”,凤凰卫视唤醒了蛰伏在他们心中的力量和梦想,在香港回归庆典时,玩了一把在大陆电视媒体时一辈子都不敢想的险招;在美国911事件时全程跟踪,抢了中央电视台的风头;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走到最危险的焦点地区,把最真实的画面和声音带到观众的眼前……
  在关于二十世纪末香港和深圳的传奇故事中,一位小个子的中国人无可或缺。今天,深圳莲花山上立起了高高的邓小平塑像,个头不高的他需游人仰视才能一览其风采。深港这两个城市对于邓小平的感情之深只有到了这里才能感受得到香港人喜欢称其为“邓公”,称呼中满是恭敬:深圳的原住民则多称其为“邓伯”,透露出来的是藏不住的感激。
  2006年春年,一位深圳的电视人用一台不到4万元的HDV摄像机拍摄了一部高清电视散文《莲花山遐想》。并邀请歌曲《春天的故事》作者蒋开儒出演。这些都是后话了。
其他文献
在前几期的《DV@时代》杂志中向读看朋友们p绍了Pin-nacle Studio 10软件的采集,基本的编辑和关键帧动能。朋友们定对Stcdio 10操作已经入门了说完采集编辑后按正常的非编步骤就是要将编辑完成的节目进行输出操作在本期杂志中就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在Pinnacle Studio 10输出成自己需要的视频文件。  在输出操作中Studio 10提供了各种常用到的视频格式供消费级的用户
期刊
3G的技术定义:第三代移动通讯    3G并不是简单的指个3G手机而已它包括整个移动通信系统。而不只是一个新功能或者新业务。它其实是“3rd Generation”的缩写意思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七十年代移动电话出现至今三十多年间移动通信系统不断更新换代。第一代是模拟通信系统,也就是当年使用的“大哥大”那时候手机只能打电话信号也不好。后来数字通信系统逐渐取代了模拟通信成就了第二代通信系统。近
期刊
画面组接要“合法”,说的是影像镜头排列组合必须符合视觉艺术的特定“法则”。  影像通过屏幕来传达信息,屏幕大小规定了人们观看的范围,带有某种限制性,同时影像又是借助画面的组接来表现其情节内容的,那么,先后出现的一个一个镜头应当符合人们眼睛观察的习惯。这就要求画面组接合乎“视觉规则”,不但要保证情节内容的连续性,而且应当讲究视觉效果流畅性。换句话说,镜头编排不仅要考虑故事情节连贯,还须确保观众眼睛得
期刊
现身大学生影像节    阿丘现身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影像节是这次能够成功采访到他的前因所以就他参加影像节并担任评委的问题笔者当然不会放过。谈到这些,阿丘说 其实在所有评委里我是最不专业的可能是因为我和组委会的人比较熟。说到这还要说到阿丘主持的节目《社会纪录》的前身是《生活空间》栏目组的编导摄像全都是原来从事纪录片行业的他们有很深的纪录片情结《社会纪录》最早的时候就是把《生活空间》和《百姓故事》里面的
期刊
一台传递给摄像机。由于没有任何带子或套具在轮盘上一个镜头可以包括从地平线到过项的快速和大范围的运动拍摄过程。摄像机配件和摄影师“三位一体”使拍摄过程迅速而平滑。因为费哲轮盘使得创作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自由”下面我想谈谈在本次拍摄中使用费哲轮盘的点心得。    方便灵活的操作    在影视创作中那些庞大繁复的减震设备一般都是需要身材高大的魁男型摄影师才可以操作的甚至有时还需要到二位摄影助理(如斯坦尼康
期刊
张红峰热爱足球,更热爱影像。  5月份正在法国拍摄一部纪录片的张红峰受CCTV-4《体育在线》委托,决定在6月3日赴德国.以一个球迷的视角记录下本次世界杯。然而因为签证问题,他在世界杯开幕式的当天.从巴黎飞回了北京,和当天开幕的世界杯擦肩而过。在回北京长达13个小时的飞行中,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重返世界杯。  6月21日,张红峰终于登上前往法兰克福的航班。这时世界杯决赛阶段小组赛已赛程过半,
期刊
手机是我最大的一项开销,花的钱甚至比买衣服的都多。从两万多的大砖头到第一代GSM手机,最快的时候3个月换一次。  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国内外手机制造厂家的实力都不相上下,只要选你喜欢的操作方式就可以了。后来我就一直用西门子6688,这款手机是第一款带MP3功能的手机,它的功能比较强大,我一连买了3个。  一次在浴缸用手机和黄格选聊天,说起做音乐的事,我一兴奋就把手机掉浴缸里了,拿到凉台上晒了一上午
期刊
中国文体明星北京奥运宣传助威团,是北京奥组委批准成立的唯一一支北京奥运宣传助威团体。助威团由中国明星足球队、中国体育金牌队、香港明星足球队和中国超级名模拉拉队发起成立,汇集了内地、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中文艺、体育界极具知名度的百余名明星。助威团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北京奥组委做好关于北京奥运的各种公益宣传;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体育、环保、火炬传递等宣传活动;并参加北京奥组委举办的中外文化、体育交流活动等。
期刊
电影节的大师班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论坛活动与往届有所不同.在“金爵”国际电影论坛中,组委会参照柏林国家电影节“天才训练营”的形式新增了一个叫做“电影大师班”的系列互动讲座。  随着DV的普及,影像愈来愈成为现代人表达自我,表达独立思考的首要媒介,它的直观超越了文字,在学生中的流行程度也与日俱增,本次“电影大师班”除邀请到了海内外众多具有成功经验的制片人和导演交流自己的创作心得以外还专门为中
期刊
世界杯,一个令全球数以亿计的人狂热不已的活动,其意义与影响远非一场普通的体育赛事可以匹敌。  如果说2006年的世界杯有何创新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高清!  作为此次世界杯的音视频信号提供商,瑞士的HBS(Hot Broadcast Services)经过3年的精心准备,决定对2006年世界杯的64场比赛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全程高清直播。考虑到种种因素,HBS此次提供的是10800/50i格式的无压缩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