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正确道路。贵州省着力打造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立省市县三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科学规划、有序推动《规划》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助力青年出彩成长。
一、以重点领域为抓手,提升服务青年水平
(一)思想引领深入人心
一是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统揽。70所高校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团,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447场次,参训52125人。二是由400名青年党政干部、思政教师、媒体工作者和先进代表组成“青年讲师团”。讲师团开展主题团课56期,3749.4万人次参加。开展“青春心向党”等主题教育15万场次,覆盖649万人次。三是深化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开通团省委QQ空间、知乎、抖音、快手、B站、腾讯微视等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422个,微博、微信累计粉丝330万人次,不断优化直达青年的传播网络。
(二)青年教育提质增效
一是以建设希望实验学校为载体,探索城乡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打造贵州希望工程升级版。二是鼓励青年人才走技能报国之路,通过“岗、号、队、手、赛”联动,培养青年岗位能手。三是促进青年诚信体系建设,制作微视频、动漫、H5、《贵州青年信用知识手册》等持续宣传典型。
(三)激发就业创业热情
一是举办“领头雁·向黔进”等创业就业培训1000余场次,累计培训青年70268人次。二是用好总规模1亿元的“贵州创在青春创业投资基金”,投资3100万元支持青年创业。三是启动实施“青数聚”贵州青年大数据创新创业行动,开发“青扶贷”等金融服务产品,发放创业扶持贷款4472笔、4.9亿元。
(四)深度融入社会参与
一是开办脱贫攻坚青年志愿者夜校。夜校覆盖2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累计培训501207人次,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脱贫本领。二是开展“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建设“希望工程·陪伴行动”课堂179个,开展陪伴行动6120余次,覆盖青少年近10万人次,帮助易扶点青少年融入新生活。
(五)青年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一是推进《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和《贵州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条例》立法项目。二是以“花季护航——法律知识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三是针对重点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孤残家庭、辍学失学家庭、早婚早育家庭)青少年,开展“送法进家庭”活动。受教群众15万余人次,建成117个极贫乡镇留守儿童自立自强中心。
二、以重大任务为目标,创新青年工作机制
(一)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印发《贵州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完善了贵州青年发展事业的顶层设计。二是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对市州的综合大督查,列为省直机关专项目标考核内容。三是建立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联席会议制度,省委分管领导为第一召集人,49家省直单位分管负责同志為成员,按季度研究解决困难问题,形成了党委领导、多部门协作的党管青年工作格局。四是完善上下联动机制,督促市县两级建立同级青年发展规划联席会议制度,确保省市县一体部署、同步推进。
(二)关注青年需求,突出服务导向
一是推动青年发展与省“十四五”规划有机衔接。将省青年发展规划列为省“十四五”规划的专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二是围绕“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面向各市县公开招标、评审青年发展项目,18个省级示范项目正有序实施。三是问计于青年、问需于青年。聚焦“十四五”期间青年发展需求,开展贵州青少年发展状况线上调查,近7万名青年参与。四是制定青年发展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报告。五是探索研究贵州青年创业发展大数据指数并发布研究报告,提升数据共享及应用水平,为决策提供参考。
三、坚持问题导向,客观评价《规划》实施
近年来,贵州省的青年发展不断取得进步,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做法。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动青年发展逐步纳入政府事务,这是落实《规划》的强有力保障,也是党管青年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始终以青年为本,了解青年“急难愁盼”,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把服务做到青年的心坎上。三是找准工作结合点,在“都有人管、又都管不好”的青年工作上谋划着力,精心设计载体、平台和抓手,更好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工作合力。四是提升干部的系统思维能力,推动《规划》实施向具体化、具象化、阶段化迈进。
与此同时,贵州省在《规划》实施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认识理解还不深入,协同效应有待提升
《规划》实施离积厚成势的目标仍有差距,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还没完全体现。由于各职能部门和地方党政对青年发展规划的认识程度不一、工作力度不同,整体合力发挥不足。在推动规划任务落地上,有的部门处于被动等待状态,有的部门仅停留在完善政策阶段,部分县级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发挥不理想,形式大于内容。
(二)评估细化方案尚未出台,实施效果有待考察
建立和完善青年发展状况监测评估体系,是保障规划实施、促进绩效问责的重要机制。虽然多省已启动统计监测工作,但对青年发展规划评估的时限、内容、程序和结果应用等方面缺少明确标准。而且,如何明确规划实施后青年的满意度、获得感,也缺乏相关评估。
(三)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工作亮点有待突出
部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落实《规划》重点任务研究不深,没有找准实施的工作载体和路径,没有结合实际形成促进《规划》落实的配套措施。个别市县出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轰轰烈烈一阵风”的现象,工作特色不明显,在青年健康、青年婚恋、融入治理等方面进度滞后,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四)任务分解还不到位,统筹意识有待增强
以《规划》引领统揽青年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有些市县的规划与上位规划内容雷同,缺失了根据规划与其他职能部门对话、争取资源政策的“空间”。有些发展领域和重点工程,只做了简单的任务分解,未明确细化措施、责任人、时间表,容易陷于“编完挂好、看完拉倒”的困境。
四、“十四五”时期推动规划纵深实施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集成延展,鼓励基层先行突破
注重对存量政策的挖掘、传导和整合,加强政策集成性和知晓度。鼓励各试点城市聚焦住房、婚恋、就业创业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项目化方式推动落实,统筹项目库、资金池、人才池,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二)建立并完善青年发展监测数据库
抓住第七次人口普查契机,探索建立14—35周岁青年人口数据库。完善指标监测体系,规范统计口径,充实调查数据,加强对青年新现象、新群体、新问题的研究,推进服务青年更加精准。
(三)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
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出台更多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助力青年成长发展的政策,为青年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包容的发展文化、便利的生活设施,让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让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
(四)坚持以青年为中心,把满意度作为关键指标
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适时开展评估工作。有计划地引导青年参与《规划》实施工作,设计工作载体邀请青年体验,工作成效邀请青年评议,更好回应青年诉求,不断增强青年获得感、满意度。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
一、以重点领域为抓手,提升服务青年水平
(一)思想引领深入人心
一是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统揽。70所高校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团,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447场次,参训52125人。二是由400名青年党政干部、思政教师、媒体工作者和先进代表组成“青年讲师团”。讲师团开展主题团课56期,3749.4万人次参加。开展“青春心向党”等主题教育15万场次,覆盖649万人次。三是深化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开通团省委QQ空间、知乎、抖音、快手、B站、腾讯微视等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422个,微博、微信累计粉丝330万人次,不断优化直达青年的传播网络。
(二)青年教育提质增效
一是以建设希望实验学校为载体,探索城乡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打造贵州希望工程升级版。二是鼓励青年人才走技能报国之路,通过“岗、号、队、手、赛”联动,培养青年岗位能手。三是促进青年诚信体系建设,制作微视频、动漫、H5、《贵州青年信用知识手册》等持续宣传典型。
(三)激发就业创业热情
一是举办“领头雁·向黔进”等创业就业培训1000余场次,累计培训青年70268人次。二是用好总规模1亿元的“贵州创在青春创业投资基金”,投资3100万元支持青年创业。三是启动实施“青数聚”贵州青年大数据创新创业行动,开发“青扶贷”等金融服务产品,发放创业扶持贷款4472笔、4.9亿元。
(四)深度融入社会参与
一是开办脱贫攻坚青年志愿者夜校。夜校覆盖2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累计培训501207人次,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脱贫本领。二是开展“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建设“希望工程·陪伴行动”课堂179个,开展陪伴行动6120余次,覆盖青少年近10万人次,帮助易扶点青少年融入新生活。
(五)青年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一是推进《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和《贵州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条例》立法项目。二是以“花季护航——法律知识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三是针对重点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孤残家庭、辍学失学家庭、早婚早育家庭)青少年,开展“送法进家庭”活动。受教群众15万余人次,建成117个极贫乡镇留守儿童自立自强中心。
二、以重大任务为目标,创新青年工作机制
(一)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印发《贵州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完善了贵州青年发展事业的顶层设计。二是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对市州的综合大督查,列为省直机关专项目标考核内容。三是建立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联席会议制度,省委分管领导为第一召集人,49家省直单位分管负责同志為成员,按季度研究解决困难问题,形成了党委领导、多部门协作的党管青年工作格局。四是完善上下联动机制,督促市县两级建立同级青年发展规划联席会议制度,确保省市县一体部署、同步推进。
(二)关注青年需求,突出服务导向
一是推动青年发展与省“十四五”规划有机衔接。将省青年发展规划列为省“十四五”规划的专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二是围绕“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面向各市县公开招标、评审青年发展项目,18个省级示范项目正有序实施。三是问计于青年、问需于青年。聚焦“十四五”期间青年发展需求,开展贵州青少年发展状况线上调查,近7万名青年参与。四是制定青年发展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报告。五是探索研究贵州青年创业发展大数据指数并发布研究报告,提升数据共享及应用水平,为决策提供参考。
三、坚持问题导向,客观评价《规划》实施
近年来,贵州省的青年发展不断取得进步,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做法。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动青年发展逐步纳入政府事务,这是落实《规划》的强有力保障,也是党管青年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始终以青年为本,了解青年“急难愁盼”,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把服务做到青年的心坎上。三是找准工作结合点,在“都有人管、又都管不好”的青年工作上谋划着力,精心设计载体、平台和抓手,更好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工作合力。四是提升干部的系统思维能力,推动《规划》实施向具体化、具象化、阶段化迈进。
与此同时,贵州省在《规划》实施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认识理解还不深入,协同效应有待提升
《规划》实施离积厚成势的目标仍有差距,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还没完全体现。由于各职能部门和地方党政对青年发展规划的认识程度不一、工作力度不同,整体合力发挥不足。在推动规划任务落地上,有的部门处于被动等待状态,有的部门仅停留在完善政策阶段,部分县级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发挥不理想,形式大于内容。
(二)评估细化方案尚未出台,实施效果有待考察
建立和完善青年发展状况监测评估体系,是保障规划实施、促进绩效问责的重要机制。虽然多省已启动统计监测工作,但对青年发展规划评估的时限、内容、程序和结果应用等方面缺少明确标准。而且,如何明确规划实施后青年的满意度、获得感,也缺乏相关评估。
(三)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工作亮点有待突出
部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落实《规划》重点任务研究不深,没有找准实施的工作载体和路径,没有结合实际形成促进《规划》落实的配套措施。个别市县出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轰轰烈烈一阵风”的现象,工作特色不明显,在青年健康、青年婚恋、融入治理等方面进度滞后,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四)任务分解还不到位,统筹意识有待增强
以《规划》引领统揽青年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有些市县的规划与上位规划内容雷同,缺失了根据规划与其他职能部门对话、争取资源政策的“空间”。有些发展领域和重点工程,只做了简单的任务分解,未明确细化措施、责任人、时间表,容易陷于“编完挂好、看完拉倒”的困境。
四、“十四五”时期推动规划纵深实施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集成延展,鼓励基层先行突破
注重对存量政策的挖掘、传导和整合,加强政策集成性和知晓度。鼓励各试点城市聚焦住房、婚恋、就业创业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项目化方式推动落实,统筹项目库、资金池、人才池,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二)建立并完善青年发展监测数据库
抓住第七次人口普查契机,探索建立14—35周岁青年人口数据库。完善指标监测体系,规范统计口径,充实调查数据,加强对青年新现象、新群体、新问题的研究,推进服务青年更加精准。
(三)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
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出台更多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助力青年成长发展的政策,为青年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包容的发展文化、便利的生活设施,让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让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
(四)坚持以青年为中心,把满意度作为关键指标
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适时开展评估工作。有计划地引导青年参与《规划》实施工作,设计工作载体邀请青年体验,工作成效邀请青年评议,更好回应青年诉求,不断增强青年获得感、满意度。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