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长信,是一篇研读《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和思想的重要文章。这封书信以抒情为主,写出了司马迁的愤懑之情。司马迁向任安披肝沥胆,悲切泣血的灵魂独白,向任安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深远博大,有着“重于泰山”般崇高价值的心灵。当这个不朽的心灵,带着坚不可摧的生命尊严,穿越了两千年的时空,依旧感动着我们。同时,《报任安书》展示了一个清醒的、理智的司马迁,明证的便是他在《报任安书》中那为了使命的呐喊。
关键词:使命 呐喊 《报任安书》 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3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因“戾太子事件”受到牵连,蒙冤入狱,待死之际,写信给司马迁,让他在汉武帝面前为自己明冤辩屈。司马迁后来给任安写了一封长信回复,即《报任安书》。这封书信足以够得上说是一篇“奇文”,是一篇研读《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在这封长信的最后,司马迁向任安谈到自己撰写《史记》的情况,而这一部分内容,恰是理解司马迁写这封长信的目的的关键所在,其中我们清晰地听到《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那为了完成使命的撕心裂肺的呐喊。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史官文化。写史、读史,并通过历史对现实人生作价值裁判的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社会主流阶层强烈的历史意识。这种强烈的历史意识,不仅培养了中国人以史为鉴,注重用传统的规范指导现实生活以及用传统的价值衡量现实人生的实践理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塑造了中国人是从历史的存在中寻找生命的超越性和人生的终极价值这一心理,通俗地说,就是把名垂史册、流芳百世看成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并由此获得生命的不朽。
史官文化对司马迁人生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出身于史官世家,自己后来亦做了史官的司马迁,即受父命,也因史官职责的要求,要自觉地承担起写史著书,延续史官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其次,司马迁也从父辈那里秉承了史官文化从历史的存在中寻托生命的超越性和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价值传统:其父司马谈临终前曾遣命司马迁一定要“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他自己在《报任安书》中也说:“立名者,行之极也。”这样,司马迁撰写史书就有了双重意义:首先是要完成文化使命,是对家族、对历史的责任;其次是通过“立言”获得生命的超越性,走进历史,名垂千古死而不朽。关于这两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明确的表达;他说自己因“李陵事件”获死罪后,他想到了土节之志,也想到了死,但为求生而自乞宫刑,“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私心”是自己的内心追求,个人承担的义务责任,“文采”是指自己的文章著作。
那么,司马迁的私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采又是怎么样的?他在《报任安书》中直言:“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要通过记史完成这样一个宏大的文化目的。基于自己的家学、职业和抱负,司马迁比一般文化人更能洞见到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对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所以他在信中列举了那些已经名垂千古,并引以为自己人生楷模的人,如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都是在人类的思想文化领域有创造性贡献并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人。而司马迁自己呢?他坚信自己从青年时代就着手准备,已积蓄多年并正在撰写过程中的《史记》,无论是从规模形式,史料的完备与真实,还是从记史的语言能力,考察历史的思想深度及论史的学术追求等方面看,都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中不朽的鸿篇巨制。这种自信,在《报任安书》中的这两句话里可以看出来:“仆穷不逊,近自托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其实,一部《史记》,悲剧英雄不止百数。伯夷绝食首阳的潇洒,荆轲诀别易水的悲壮,伍员头悬吴门的凄烈,屈原纵身江流的瑰丽,项羽自刎乌江的从容,李广转斗大漠的雄迈……司马迁将自己全部的爱、怜、愤、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悲歌。
在向好友陈述的过程中不免想起了长安宫廷负屈衔冤的一幕。郁结心头多年的愤懑,流淌笔下,如滚滚波涛涌动而来。李陵兵败。太史令司马迁见汉武帝“惨怆怛悼”,怀着“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的良好愿望,为李陵辩护。龙颜震怒。汉武帝竟以“沮贰师”——诋毁那个寸功未建的天子宠臣贰师将军李广利——为由,诏令下狱。司马迁与李陵本“趋舍异路”并无私交,只是出于公心,方挺身而出。呜呼!怀抱忠诚谏言无忌,换得的却是“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垂,幽于圜墙之中”的严厉处罚!
司马迁由于在李陵事件中为李陵说了一些辩护的话,从而遭到了可耻的腐刑,他是被深深的激怒了,但并没有停止在愤怒上,为了不辱使命,他进行了认真的思维整理和思想思考,最终以《史记》完成了历史和个人的永恒。鲁讯有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书“长歌当哭”吗?《报任安书》体现的悲剧精神——超越死生的理念,忍辱负重的毅力,愤激抗争的勇气,郁悒慷慨的情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证明自己的人格尊严,净化自己的心灵世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转悲创至崇高,这,就是我们从悲剧英雄司马迁的内心独白中读出的人生意义。如此看来,《报任安书》展示了一个清醒的、理智的司马迁,明证的便是他在《报任安书》中那为了使命的呐喊。
参考文献:
1.高彤心.发愤著书的心路历程的真诚剖析——解读司马迁的《報任安书》[J].名作欣赏,2005年12期
2.曹继华.现世的悲歌生命的颂歌——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J].文教资料,2006年05期
3.马小华.隐忍苟活:灵魂深处的颤栗——读司马迁《报任安书》[J].语文天地,2007年05期
4.石小玲.从《报任安书》和《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10期
5.马荣会,编著.司马迁与《史记》[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关键词:使命 呐喊 《报任安书》 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3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因“戾太子事件”受到牵连,蒙冤入狱,待死之际,写信给司马迁,让他在汉武帝面前为自己明冤辩屈。司马迁后来给任安写了一封长信回复,即《报任安书》。这封书信足以够得上说是一篇“奇文”,是一篇研读《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在这封长信的最后,司马迁向任安谈到自己撰写《史记》的情况,而这一部分内容,恰是理解司马迁写这封长信的目的的关键所在,其中我们清晰地听到《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那为了完成使命的撕心裂肺的呐喊。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史官文化。写史、读史,并通过历史对现实人生作价值裁判的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社会主流阶层强烈的历史意识。这种强烈的历史意识,不仅培养了中国人以史为鉴,注重用传统的规范指导现实生活以及用传统的价值衡量现实人生的实践理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塑造了中国人是从历史的存在中寻找生命的超越性和人生的终极价值这一心理,通俗地说,就是把名垂史册、流芳百世看成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并由此获得生命的不朽。
史官文化对司马迁人生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出身于史官世家,自己后来亦做了史官的司马迁,即受父命,也因史官职责的要求,要自觉地承担起写史著书,延续史官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其次,司马迁也从父辈那里秉承了史官文化从历史的存在中寻托生命的超越性和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价值传统:其父司马谈临终前曾遣命司马迁一定要“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他自己在《报任安书》中也说:“立名者,行之极也。”这样,司马迁撰写史书就有了双重意义:首先是要完成文化使命,是对家族、对历史的责任;其次是通过“立言”获得生命的超越性,走进历史,名垂千古死而不朽。关于这两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明确的表达;他说自己因“李陵事件”获死罪后,他想到了土节之志,也想到了死,但为求生而自乞宫刑,“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私心”是自己的内心追求,个人承担的义务责任,“文采”是指自己的文章著作。
那么,司马迁的私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采又是怎么样的?他在《报任安书》中直言:“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要通过记史完成这样一个宏大的文化目的。基于自己的家学、职业和抱负,司马迁比一般文化人更能洞见到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对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所以他在信中列举了那些已经名垂千古,并引以为自己人生楷模的人,如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都是在人类的思想文化领域有创造性贡献并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人。而司马迁自己呢?他坚信自己从青年时代就着手准备,已积蓄多年并正在撰写过程中的《史记》,无论是从规模形式,史料的完备与真实,还是从记史的语言能力,考察历史的思想深度及论史的学术追求等方面看,都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中不朽的鸿篇巨制。这种自信,在《报任安书》中的这两句话里可以看出来:“仆穷不逊,近自托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其实,一部《史记》,悲剧英雄不止百数。伯夷绝食首阳的潇洒,荆轲诀别易水的悲壮,伍员头悬吴门的凄烈,屈原纵身江流的瑰丽,项羽自刎乌江的从容,李广转斗大漠的雄迈……司马迁将自己全部的爱、怜、愤、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悲歌。
在向好友陈述的过程中不免想起了长安宫廷负屈衔冤的一幕。郁结心头多年的愤懑,流淌笔下,如滚滚波涛涌动而来。李陵兵败。太史令司马迁见汉武帝“惨怆怛悼”,怀着“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的良好愿望,为李陵辩护。龙颜震怒。汉武帝竟以“沮贰师”——诋毁那个寸功未建的天子宠臣贰师将军李广利——为由,诏令下狱。司马迁与李陵本“趋舍异路”并无私交,只是出于公心,方挺身而出。呜呼!怀抱忠诚谏言无忌,换得的却是“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垂,幽于圜墙之中”的严厉处罚!
司马迁由于在李陵事件中为李陵说了一些辩护的话,从而遭到了可耻的腐刑,他是被深深的激怒了,但并没有停止在愤怒上,为了不辱使命,他进行了认真的思维整理和思想思考,最终以《史记》完成了历史和个人的永恒。鲁讯有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书“长歌当哭”吗?《报任安书》体现的悲剧精神——超越死生的理念,忍辱负重的毅力,愤激抗争的勇气,郁悒慷慨的情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证明自己的人格尊严,净化自己的心灵世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转悲创至崇高,这,就是我们从悲剧英雄司马迁的内心独白中读出的人生意义。如此看来,《报任安书》展示了一个清醒的、理智的司马迁,明证的便是他在《报任安书》中那为了使命的呐喊。
参考文献:
1.高彤心.发愤著书的心路历程的真诚剖析——解读司马迁的《報任安书》[J].名作欣赏,2005年12期
2.曹继华.现世的悲歌生命的颂歌——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J].文教资料,2006年05期
3.马小华.隐忍苟活:灵魂深处的颤栗——读司马迁《报任安书》[J].语文天地,2007年05期
4.石小玲.从《报任安书》和《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10期
5.马荣会,编著.司马迁与《史记》[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