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学生由于其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的能力强,许多不健康的观念和追求渐入他们的骨髓。这些不健康的观念和追求,初中学生把其当作个性发展,呼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初中语文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认识个性,什么才是正能量的个性,这是一项系统性“攻坚”工程,这项工程需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去类比,去甄别,否则,就会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上走偏,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入一种误区,从而不能完成语文教学需要教给学生知识和做人道理的任务。
关键词:主导地位;遵循规律;基础知识
当下的初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能力较强。物及必反,初中学生由于其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的能力强,许多不健康的观念和追求渐入他们的骨髓。一方面是他们喊要自由,一方面是老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道德约束,这两者几乎成了敌我矛盾,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其在中学的所有学科中,是接触面最广,对学生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中学语文学科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又不使学生感到被束缚,值得深研。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
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顯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尊重学生个性,但要谨防教师主导地位失落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老师评分。老师的教是布道式的,学生的学是接受式的,学生永远是虔诚的信徒,忠实的听众,冷漠的看客,单纯的接受器,如同唱“卡拉OK”,老师作词、作曲、原唱,学生只要努力唱得像,不走样。这抹杀了学生的互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人性化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得到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应当得到保障,师生之间理应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但当前我们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时候,常常把老师的作用忽略了:一堂课下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形同虚设,可有可无。虽然我们说,教是为了不教,但决不是否定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教师的地位不能夸大,但也决不可抹杀。不承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中对学生的启迪作用,不承认教师在课堂对话中具有的组织作用和支撑作用,就会造成语文课堂放任自流以致瘫痪的严重后果。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职责,那就是引导学生感悟、鉴赏、学习、提高。只有教师必要介入,为课堂探讨把好方向,对文本做必要拓展,才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也才能将探讨导入正轨,引向深入。放任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浅尝辄止地学习,就是老师的渎职。有人曾提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主持人,但我们以为,仅仅是主持人是绝对不行的,教师有义务进行深入的点拨,也应该积极地参与探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关心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
三、尊重学生个性,但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人文理念得到全面贯彻,不少人一提到以人为本,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发展个性为主,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张扬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等。相对于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了学生的社会公共性,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言,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要知道,真理多跨一步就成了谬误。学生的个性当然要尊重,但讲究个性决不等同于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对教学规范的彻底抛弃。尊重个性,允许并鼓励学生敢于反叛传统,但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来体现与众不同,还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性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前提下的循序渐进、和谐发展的过程。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放弃基础知识训练
过去,我们一味地谈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弘扬人文性、个性化学习的今天,这种落后僵化的方式确实该到了被彻底改革的时候了。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了培养学习个体健全心理和人格的任务,因而关注学生内心需求,以他们的情感为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今天,在人文教育的感召下,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学生的负担要不要减?要减!但问题是怎样减?减哪些?是不是将所有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放弃呢?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造成的后果将是学生语文素养彻底退化。当前,就有人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四处宣扬“淡化训练”,结果是学生字不会写了,句不会造了,写一篇作文错别字俯拾皆是,通篇病句。难道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尊重学生个性吗?人性化语文教育决不排斥基础训练,言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训练。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重点的实词、主要的虚词、特殊句式、部分成语以及意境、语言、手法上的主要特色等的确比较枯燥,但这些内容是学生继续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抛开对作品的人文解读,抛弃对作品语言文字运用特点的充分扎实的处理,而孤立地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那也只是一种空中楼阁。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当前初中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初中语文学科,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最大化地彰显初中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文特殊魅力,是一项系统性“攻坚”工程,这项工程需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去类比,去甄别,否则,就会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上走偏,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入一种误区,从而不能完成语文教学需要教给学生知识和做人道理的任务。
关键词:主导地位;遵循规律;基础知识
当下的初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能力较强。物及必反,初中学生由于其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的能力强,许多不健康的观念和追求渐入他们的骨髓。一方面是他们喊要自由,一方面是老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道德约束,这两者几乎成了敌我矛盾,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其在中学的所有学科中,是接触面最广,对学生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中学语文学科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又不使学生感到被束缚,值得深研。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
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顯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尊重学生个性,但要谨防教师主导地位失落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老师评分。老师的教是布道式的,学生的学是接受式的,学生永远是虔诚的信徒,忠实的听众,冷漠的看客,单纯的接受器,如同唱“卡拉OK”,老师作词、作曲、原唱,学生只要努力唱得像,不走样。这抹杀了学生的互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人性化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得到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应当得到保障,师生之间理应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但当前我们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时候,常常把老师的作用忽略了:一堂课下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形同虚设,可有可无。虽然我们说,教是为了不教,但决不是否定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教师的地位不能夸大,但也决不可抹杀。不承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中对学生的启迪作用,不承认教师在课堂对话中具有的组织作用和支撑作用,就会造成语文课堂放任自流以致瘫痪的严重后果。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职责,那就是引导学生感悟、鉴赏、学习、提高。只有教师必要介入,为课堂探讨把好方向,对文本做必要拓展,才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也才能将探讨导入正轨,引向深入。放任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浅尝辄止地学习,就是老师的渎职。有人曾提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主持人,但我们以为,仅仅是主持人是绝对不行的,教师有义务进行深入的点拨,也应该积极地参与探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关心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
三、尊重学生个性,但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人文理念得到全面贯彻,不少人一提到以人为本,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发展个性为主,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张扬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等。相对于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了学生的社会公共性,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言,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要知道,真理多跨一步就成了谬误。学生的个性当然要尊重,但讲究个性决不等同于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对教学规范的彻底抛弃。尊重个性,允许并鼓励学生敢于反叛传统,但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来体现与众不同,还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性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前提下的循序渐进、和谐发展的过程。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放弃基础知识训练
过去,我们一味地谈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弘扬人文性、个性化学习的今天,这种落后僵化的方式确实该到了被彻底改革的时候了。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了培养学习个体健全心理和人格的任务,因而关注学生内心需求,以他们的情感为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今天,在人文教育的感召下,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学生的负担要不要减?要减!但问题是怎样减?减哪些?是不是将所有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放弃呢?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造成的后果将是学生语文素养彻底退化。当前,就有人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四处宣扬“淡化训练”,结果是学生字不会写了,句不会造了,写一篇作文错别字俯拾皆是,通篇病句。难道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尊重学生个性吗?人性化语文教育决不排斥基础训练,言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训练。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重点的实词、主要的虚词、特殊句式、部分成语以及意境、语言、手法上的主要特色等的确比较枯燥,但这些内容是学生继续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抛开对作品的人文解读,抛弃对作品语言文字运用特点的充分扎实的处理,而孤立地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那也只是一种空中楼阁。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当前初中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初中语文学科,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最大化地彰显初中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文特殊魅力,是一项系统性“攻坚”工程,这项工程需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去类比,去甄别,否则,就会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上走偏,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入一种误区,从而不能完成语文教学需要教给学生知识和做人道理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