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就业去向地域选择的问题。该文以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为例,对独立院校大学生近几年就业去向选择研究分析当前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并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去向 地域选择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79-02
就业是影响人民幸福生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社会稳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青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大学就业的问题越发严峻。大学生就业行为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地域的选择,研究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对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时对就业地所在城市的选择,其中包括对就业地所在城市的规模、所处的位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的选择。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受就业观念的直接影响,因此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发生变化,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主要就业去向。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地级市以下地区就业。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就业去向地域选择的问题。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趋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岗位空缺,却无人问津。
在我国,独立院校又称三本院校。它是一种依托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旗下,借助其既有教学资源、自主招生、独立办学、自主管理并实行财务独立核算的办学形式。国家教育部门对独立院校的定位是普通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一种补充和完善。然而,独立院校收费较高,大约是公办学校的3倍甚至更高,导致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必须考虑其投资收益比,从而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所以,对独立院校大学生近几年就业去向选择研究有助于了解當前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
笔者以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为例,对独立院校大学生近几年就业去向地域选择进行了研究。
1 2014年、2015年、2016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
从表1中可以看出,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近3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逐步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表中显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57.06%、54.54%和49.08%,呈逐步下降趋势,2016年比2014年降低了7.98%;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北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6.82%、
8.66%和8.74%,呈逐步上升趋势,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1.92%;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7.50%、9.83%和11.15%,呈逐步上升趋势,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3.65%;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南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22%、4.31%和5.21%,呈逐步上升趋势,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2.99%。
综上可以看出,近3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在东北地区的比例逐年减少,而去往沿海地区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期望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就业,而在东北地区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域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少。
2 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向
2.1 加强大学生职业观念教育
高校即是毕业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参与实践的地方,也是提升毕业生素养的摇篮,更是指引毕业生选择人生方向的导师。高校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引导责任,给予毕业生足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密集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状况,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价值观趋向个人主义,普遍缺乏到西部、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就业的思想觉悟和实际行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后备建设者和生力军,高校应把职业价值观念教育纳入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行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既可在东部也可去中西部的就业意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2 改善高校培养策略,引导毕业生灵活选择就业地区
首先,从大一就开始给学生逐步渗透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尽可能早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和相关就业信息,进而避免临毕业时才开展仓促的就业宣传。同时,选取正面的就业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借用他们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帮助毕业生领悟就业的真谛,提升就业宣传的整体效果。其次,高校在进行就业宣传和指导时要注重加强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去急需人才的地区就业。
参考文献
[1] 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64-66.
[2] 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一基于2007年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46-52.
[3] 葛苏勤.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最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12):53-56.
[4] 刘小强.人才教育分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8):26-29.
[5] 李红亚.地域差异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去向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19-121.
[6] 周烁.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失衡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5):167-169.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去向 地域选择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79-02
就业是影响人民幸福生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社会稳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青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大学就业的问题越发严峻。大学生就业行为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地域的选择,研究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对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时对就业地所在城市的选择,其中包括对就业地所在城市的规模、所处的位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的选择。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受就业观念的直接影响,因此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发生变化,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主要就业去向。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地级市以下地区就业。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就业去向地域选择的问题。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趋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岗位空缺,却无人问津。
在我国,独立院校又称三本院校。它是一种依托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旗下,借助其既有教学资源、自主招生、独立办学、自主管理并实行财务独立核算的办学形式。国家教育部门对独立院校的定位是普通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一种补充和完善。然而,独立院校收费较高,大约是公办学校的3倍甚至更高,导致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必须考虑其投资收益比,从而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所以,对独立院校大学生近几年就业去向选择研究有助于了解當前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
笔者以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为例,对独立院校大学生近几年就业去向地域选择进行了研究。
1 2014年、2015年、2016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
从表1中可以看出,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近3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逐步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表中显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57.06%、54.54%和49.08%,呈逐步下降趋势,2016年比2014年降低了7.98%;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北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6.82%、
8.66%和8.74%,呈逐步上升趋势,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1.92%;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7.50%、9.83%和11.15%,呈逐步上升趋势,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3.65%;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南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22%、4.31%和5.21%,呈逐步上升趋势,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2.99%。
综上可以看出,近3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在东北地区的比例逐年减少,而去往沿海地区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期望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就业,而在东北地区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域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少。
2 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向
2.1 加强大学生职业观念教育
高校即是毕业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参与实践的地方,也是提升毕业生素养的摇篮,更是指引毕业生选择人生方向的导师。高校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引导责任,给予毕业生足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密集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状况,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价值观趋向个人主义,普遍缺乏到西部、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就业的思想觉悟和实际行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后备建设者和生力军,高校应把职业价值观念教育纳入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行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既可在东部也可去中西部的就业意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2 改善高校培养策略,引导毕业生灵活选择就业地区
首先,从大一就开始给学生逐步渗透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尽可能早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和相关就业信息,进而避免临毕业时才开展仓促的就业宣传。同时,选取正面的就业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借用他们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帮助毕业生领悟就业的真谛,提升就业宣传的整体效果。其次,高校在进行就业宣传和指导时要注重加强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去急需人才的地区就业。
参考文献
[1] 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64-66.
[2] 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一基于2007年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46-52.
[3] 葛苏勤.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最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12):53-56.
[4] 刘小强.人才教育分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8):26-29.
[5] 李红亚.地域差异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去向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19-121.
[6] 周烁.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失衡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5):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