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儒学、道学、佛学等在魏晋时期的发展,中国古代画家或多或少受某种或多种哲学思想影响,在画家的绘画作品或画论中都可反映出来。“传神论”是顾恺之对人物画提出的绘画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其绘画作品及画论都渗透着儒家及道家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文章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和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画论着手,分析顾恺之与儒学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儒学;孔子;顾恺之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公元前551至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南部)人,孔子是一个儒生,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与推广者,推行实施其认为能保持社会秩序安定的“礼乐 制度。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都是“仁”的表现。后来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核心。儒家思想高倡积极入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儒家哲学处处体现积极的“入世”精神,以孔子为突出代表。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和“人贵”的思想体系,其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顾恺之绘画及其绘画理论
顾恺之(约348-409),东晋画家,字长康,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其线条以连绵不绝,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和力度,犹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其绘画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传》。《洛神赋图》是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曹植以优美动人、气脉一贯的赋文创造了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用以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女史箴图》是依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列女传》是根据汉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人物故事所做的插图画,《列女传》以绘画的形式反映汉代宫廷生活和权臣之间的内部斗争,颂扬历代贤德而有智谋远见的列女们的明智美德。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教育警醒世人的作用。
《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顾恺之的“传神论”强调绘画要以神为中心,写形只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艺术的优劣等次皆以传神为标准,人的精神状态,气质修养,思维深浅,知识修养等都可以从眼神中表现出来,他还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绘画理论,但都是围绕着“神”这个中心出发。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特别强调人物画的“传神”,还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论画》中指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巨变矣”。顾恺之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三、儒家思想对顾恺之绘画中的影响
分析传统国画,必然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联系,儒家思想建立了中国美学的基础并架起中国美学的结构。《孔子家语。观周》中曰:“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诚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孔子借观祀庙里周公将成王抱在怀里,背靠画有名叫斧扆的兵器的屏风,面朝南对众诸侯发号施令的壁画,指出了绘画的教育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绘画观和追求善与真、追求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思想的绘画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战争不断,政权更换频繁,从而造成了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大变迁,玄学、佛学随之大兴,艺术家受到玄学的深刻影响,思想上十分解放,个性上极为自由,他们热爱自然,推崇艺术,第一批为后世崇奉的画坛宗师出现,如顾恺之。但在顾恺之的绘画中我们却仍然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深刻影响。顾恺之主张孔子的儒学,如《女史箴图》中,冯婕妤是汉元帝的妃子,一次随帝观看斗兽,熊从兽圈跳出,左右侍从皆惊走,冯婕妤临危不惧,以身挡熊。意在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同时也是借列举的历史故事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贾南风;《列女传图》既是出于宫廷政治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妇女的道德教育,借以维护封建秩序,和孔子儒家学说主张的教育作用不谋而合。南齐画家谐和在《画品》中指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谢赫认为通过真实的描写可以达到教育人的作用。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绘画的作用是教育感化人,帮助人的伦理道德的形成,苦苦追究不可思议的变化,推测不明显的道理。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门学科有着同样的功用,一年四季都能发挥它的作用,并来于自然性情的流露,不由记述。张彦远把绘画看做和儒家思想一样的地位,即“教化育人”,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
综上所述,顾恺之虽然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且道家玄学等思想侵入更多,但顾恺之仍然受着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在他的绘画中都有反映,魏晋之后新儒学兴起,孔子的思想一直渗透着中国古代画家,延续至今,无论在艺术领域,还是政治,生活各个方面,儒家思想都发挥着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胡素云(1992- ),女,汉族,江西南昌人,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论。
关键词:儒学;孔子;顾恺之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公元前551至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南部)人,孔子是一个儒生,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与推广者,推行实施其认为能保持社会秩序安定的“礼乐 制度。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都是“仁”的表现。后来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核心。儒家思想高倡积极入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儒家哲学处处体现积极的“入世”精神,以孔子为突出代表。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和“人贵”的思想体系,其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顾恺之绘画及其绘画理论
顾恺之(约348-409),东晋画家,字长康,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其线条以连绵不绝,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和力度,犹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其绘画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传》。《洛神赋图》是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曹植以优美动人、气脉一贯的赋文创造了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用以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女史箴图》是依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列女传》是根据汉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人物故事所做的插图画,《列女传》以绘画的形式反映汉代宫廷生活和权臣之间的内部斗争,颂扬历代贤德而有智谋远见的列女们的明智美德。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教育警醒世人的作用。
《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顾恺之的“传神论”强调绘画要以神为中心,写形只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艺术的优劣等次皆以传神为标准,人的精神状态,气质修养,思维深浅,知识修养等都可以从眼神中表现出来,他还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绘画理论,但都是围绕着“神”这个中心出发。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特别强调人物画的“传神”,还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论画》中指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巨变矣”。顾恺之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三、儒家思想对顾恺之绘画中的影响
分析传统国画,必然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联系,儒家思想建立了中国美学的基础并架起中国美学的结构。《孔子家语。观周》中曰:“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诚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孔子借观祀庙里周公将成王抱在怀里,背靠画有名叫斧扆的兵器的屏风,面朝南对众诸侯发号施令的壁画,指出了绘画的教育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绘画观和追求善与真、追求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思想的绘画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战争不断,政权更换频繁,从而造成了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大变迁,玄学、佛学随之大兴,艺术家受到玄学的深刻影响,思想上十分解放,个性上极为自由,他们热爱自然,推崇艺术,第一批为后世崇奉的画坛宗师出现,如顾恺之。但在顾恺之的绘画中我们却仍然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深刻影响。顾恺之主张孔子的儒学,如《女史箴图》中,冯婕妤是汉元帝的妃子,一次随帝观看斗兽,熊从兽圈跳出,左右侍从皆惊走,冯婕妤临危不惧,以身挡熊。意在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同时也是借列举的历史故事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贾南风;《列女传图》既是出于宫廷政治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妇女的道德教育,借以维护封建秩序,和孔子儒家学说主张的教育作用不谋而合。南齐画家谐和在《画品》中指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谢赫认为通过真实的描写可以达到教育人的作用。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绘画的作用是教育感化人,帮助人的伦理道德的形成,苦苦追究不可思议的变化,推测不明显的道理。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门学科有着同样的功用,一年四季都能发挥它的作用,并来于自然性情的流露,不由记述。张彦远把绘画看做和儒家思想一样的地位,即“教化育人”,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
综上所述,顾恺之虽然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且道家玄学等思想侵入更多,但顾恺之仍然受着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在他的绘画中都有反映,魏晋之后新儒学兴起,孔子的思想一直渗透着中国古代画家,延续至今,无论在艺术领域,还是政治,生活各个方面,儒家思想都发挥着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胡素云(1992- ),女,汉族,江西南昌人,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