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普及,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重心发生转移。除了传授历史知识外,要注重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史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将其融入历史课堂,可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眼界、提升辨析能力。本文就如何在历史课堂开展史料教学进行研究,旨在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0-137-01
前言
在新时期下,历史学科的地位及作用日渐凸显。但在高中历史学科中蕴含丰富的知识点,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精力。再加上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以至于学生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如此一来,学习效果必然不佳。要想扭转这个局面,需要教师将史料引入课堂,以激活课堂活力,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先分析史料教学的实施价值,再阐述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实施价值
(一)拓展知识面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留下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其中不乏历史教学资料。将其引入历史课堂,既可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又可形象还原历史故事。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历史学科有更深层次的领悟,知识底蕴也变得更加丰富。
(二)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历史学习,学生只能凭借只言片语来了解历史事件。倘若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强、想象力偏弱,事件就无法完整还原。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会将事件各要素一一列举出来,包括人物、事件、地点等,同时将事件发展过程具体表述出来,以便让学生了解事件脉络。通过此举,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学习历史更加有主动性。
(三)提升辨析能力
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单纯的记住事件名称及事件,而是让学生在了解事件后,能有一个准取的判断。史料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学生通过抽丝剥茧、多方考察,从而给出接近真相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均得到提升,这对其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挑选史料
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目光,会搜集一些新颖的史料,并在课堂上一股脑展示给学生。由于史料数量较多,大大占用了课堂时间。在这些史料中,难免会存在有争议的材料。倘若史料不准确,依靠史料推导出来的结论自然就没有说服力。为杜绝此类问题发生,教师要精心挑选史料。比如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课本中简单描述了1937年至1948年的货币贬值情况。文中不仅给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即肆意发行金圆券,也提到了膨胀后果,即金融体系崩溃。但相关史料记载,国民政府在1948年8月以后就停止使用法币。换言之,法令出台前,仍在使用法币,那么文中描述的就不是金圆券的购买力,而是法币的购买力。由此可见,这段史料描写有误。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将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展示,并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由于史料数量繁多,因此教师要传授学生史料的选择方法。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划定一个范围,以减少工作量。其次,告知学生资料搜索路径,包括网络、图书馆等。最后,无论从何处搜集的资料,都要辨别其真伪。比方说描写伪满洲国历史的资料很多,其中不乏一些野史,可信度不高。为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教师可将具体案例呈现在大屏幕,师生共同讨论。
(二)坚持论从史出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理有据,既不能凭空捏造,也不能过度解读。但不少教师无法坚持这一原则,会在教学过程中犯错。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中,大多数教师会用《阿Q正传》中的阿Q作为例子,来解释一个道理,即革命人士并未充分发动民众的力量。细细琢磨,使用这个史料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阿Q是文学人物,其是否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成为一个谜。其次,即便阿Q真实存在,但其之生活在一个村庄,只能反映出这个村庄的情况,并不能代表全中国。在开展史料教学时,教师要尤其注意这点,切记不可以偏概全。除了引用错误外,在新课标的试卷也出现错误问题。试题描绘了抗张胜利后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但题目给出信息过少,并未给出其他根据地的发展情况,也没有给出国共力量对比情况,影响了判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不要犯此类错误,要注意史料的适用范围,及论证角度,始终坚持论从史出。
(三)坚持多方互证
无论教学,还是研究,均会费尽心机寻找支撑观点的材料。当找到一条材料后,就立即拿来使用。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历史研究需坚持一项重要原則,即孤证不立。比方说验证汉代是否存在夜市,在《风俗通》中出现夜籴一词,即刻得出是的结论。殊不知,国内学者对这个材料的认定存在一定争议。如果仔细品读这个史料,有假设的可能性,并不一定是反映汉代的实际状况。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为历史教师敲响一个警钟,史料教学要坚持多方互证,在论证后方能得出结论。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大局观。通过认真仔细的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甄别,剔除不实材料。综合剩余材料,尽力补充时代背景。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通过分析关键信息,理清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再运用唯物观看待史料,从而形成正确观点。
三、总结
在新时期下,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也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需要进行变革。而变革的关键在于史料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仅要讲授史料的使用技巧,还要将论从史出、多方互证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皮生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111.
[2]宋羿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2):137-138.
[3]李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分析[J].发展,2019(12):123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0-137-01
前言
在新时期下,历史学科的地位及作用日渐凸显。但在高中历史学科中蕴含丰富的知识点,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精力。再加上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以至于学生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如此一来,学习效果必然不佳。要想扭转这个局面,需要教师将史料引入课堂,以激活课堂活力,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先分析史料教学的实施价值,再阐述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实施价值
(一)拓展知识面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留下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其中不乏历史教学资料。将其引入历史课堂,既可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又可形象还原历史故事。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历史学科有更深层次的领悟,知识底蕴也变得更加丰富。
(二)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历史学习,学生只能凭借只言片语来了解历史事件。倘若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强、想象力偏弱,事件就无法完整还原。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会将事件各要素一一列举出来,包括人物、事件、地点等,同时将事件发展过程具体表述出来,以便让学生了解事件脉络。通过此举,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学习历史更加有主动性。
(三)提升辨析能力
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单纯的记住事件名称及事件,而是让学生在了解事件后,能有一个准取的判断。史料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学生通过抽丝剥茧、多方考察,从而给出接近真相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均得到提升,这对其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挑选史料
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目光,会搜集一些新颖的史料,并在课堂上一股脑展示给学生。由于史料数量较多,大大占用了课堂时间。在这些史料中,难免会存在有争议的材料。倘若史料不准确,依靠史料推导出来的结论自然就没有说服力。为杜绝此类问题发生,教师要精心挑选史料。比如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课本中简单描述了1937年至1948年的货币贬值情况。文中不仅给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即肆意发行金圆券,也提到了膨胀后果,即金融体系崩溃。但相关史料记载,国民政府在1948年8月以后就停止使用法币。换言之,法令出台前,仍在使用法币,那么文中描述的就不是金圆券的购买力,而是法币的购买力。由此可见,这段史料描写有误。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将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展示,并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由于史料数量繁多,因此教师要传授学生史料的选择方法。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划定一个范围,以减少工作量。其次,告知学生资料搜索路径,包括网络、图书馆等。最后,无论从何处搜集的资料,都要辨别其真伪。比方说描写伪满洲国历史的资料很多,其中不乏一些野史,可信度不高。为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教师可将具体案例呈现在大屏幕,师生共同讨论。
(二)坚持论从史出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理有据,既不能凭空捏造,也不能过度解读。但不少教师无法坚持这一原则,会在教学过程中犯错。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中,大多数教师会用《阿Q正传》中的阿Q作为例子,来解释一个道理,即革命人士并未充分发动民众的力量。细细琢磨,使用这个史料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阿Q是文学人物,其是否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成为一个谜。其次,即便阿Q真实存在,但其之生活在一个村庄,只能反映出这个村庄的情况,并不能代表全中国。在开展史料教学时,教师要尤其注意这点,切记不可以偏概全。除了引用错误外,在新课标的试卷也出现错误问题。试题描绘了抗张胜利后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但题目给出信息过少,并未给出其他根据地的发展情况,也没有给出国共力量对比情况,影响了判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不要犯此类错误,要注意史料的适用范围,及论证角度,始终坚持论从史出。
(三)坚持多方互证
无论教学,还是研究,均会费尽心机寻找支撑观点的材料。当找到一条材料后,就立即拿来使用。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历史研究需坚持一项重要原則,即孤证不立。比方说验证汉代是否存在夜市,在《风俗通》中出现夜籴一词,即刻得出是的结论。殊不知,国内学者对这个材料的认定存在一定争议。如果仔细品读这个史料,有假设的可能性,并不一定是反映汉代的实际状况。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为历史教师敲响一个警钟,史料教学要坚持多方互证,在论证后方能得出结论。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大局观。通过认真仔细的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甄别,剔除不实材料。综合剩余材料,尽力补充时代背景。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通过分析关键信息,理清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再运用唯物观看待史料,从而形成正确观点。
三、总结
在新时期下,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也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需要进行变革。而变革的关键在于史料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仅要讲授史料的使用技巧,还要将论从史出、多方互证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皮生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111.
[2]宋羿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2):137-138.
[3]李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分析[J].发展,2019(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