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一定要敲到学生的心灵上,才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定要多下功夫,课前做好充分地准备,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有效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导入的方法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导入应当是课堂教学流程中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怎样导入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一、趣味性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形式,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语,再导入新课。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由谜底导入对“落花生”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盎然;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诱导,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讲词语的正确搭配,开始时先念了一首儿歌:“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大轿;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你说可笑不可笑?”随着儿歌的结束,孩子们放声大笑,笑声中,已初步体会到正确搭配词语的重要。接下去讲课,效果当然好了。
二、介绍性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虽然在小学阶段用的比较少,但了解作者却也是一种课文解读的切入点,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课堂导入以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入手,了解他的身世际遇,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生命生命》时,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然后问学生:“这是首什么曲子?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教师再总结:“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可以说是十分的悲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在我们所了解的人中也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人物,如张海迪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生命 生命》的作者杏林子也与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 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品味她的这篇文章《生命生命》,感悟作者的心灵。”
三、看图导入
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较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故事导入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故事的感染力来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然后我再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通过简短有趣的故事引入、生动且富有童趣的语言的描绘来表现情境,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融入其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富有情趣、充满吸引力。
五、“直述式”导入
就是教师以直接讲述的形式,给学生以引导。这大多用在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信息量很大,给学生的自读活动作直接的铺垫。这种直叙不等于是“灌输”,关键在于直述的效果能否引导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临近结束,教师问学生:“周瑜与诸葛亮谁的年龄大?”大家一致认为诸葛亮年龄大。有的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诸葛亮胡子老长老长”;有的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如果年龄不大哪来那么多经验。”这时教师可直述史实:“周瑜生于公元175年,死于210年;诸葛亮生于181年,死于234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周瑜34岁,诸葛亮28岁,比周瑜小6岁。这么说吧,当周瑜在孙权帐下威风凛凛当元帅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个农村‘待业青年’呢,他可是自学成才的。”教师亦庄亦谐的一席话,是直述其事,但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原来诸葛亮比周瑜还小6岁”这一史实,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读书兴趣,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思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妒忌”,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音乐导入
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他们大多都喜欢唱歌、追星、听音乐,在播放音乐中自然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也很容易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显得放松。学生在消除紧张心理的同时得到鼓励,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他们也就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开口了。借助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途径,这种方法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如我在教学《猴王出世》这篇文章时,我先播放了《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由于这首歌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有的同学便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于是我顺势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齐声答道:《西游记》。我又问: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面的谁?为什么?于是,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了。我指名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入主题: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孙悟空,那么你们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他又为什么被称为美猴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猴王出世》。这样,很快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一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就在这种轻松地导入方式中拉开了帷幕。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这些,究竟选择何种导入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切忌生搬硬套。我们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有效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导入的方法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导入应当是课堂教学流程中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怎样导入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一、趣味性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形式,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语,再导入新课。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由谜底导入对“落花生”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盎然;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诱导,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讲词语的正确搭配,开始时先念了一首儿歌:“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大轿;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你说可笑不可笑?”随着儿歌的结束,孩子们放声大笑,笑声中,已初步体会到正确搭配词语的重要。接下去讲课,效果当然好了。
二、介绍性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虽然在小学阶段用的比较少,但了解作者却也是一种课文解读的切入点,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课堂导入以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入手,了解他的身世际遇,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生命生命》时,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然后问学生:“这是首什么曲子?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教师再总结:“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可以说是十分的悲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在我们所了解的人中也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人物,如张海迪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生命 生命》的作者杏林子也与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 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品味她的这篇文章《生命生命》,感悟作者的心灵。”
三、看图导入
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较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故事导入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故事的感染力来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然后我再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通过简短有趣的故事引入、生动且富有童趣的语言的描绘来表现情境,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融入其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富有情趣、充满吸引力。
五、“直述式”导入
就是教师以直接讲述的形式,给学生以引导。这大多用在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信息量很大,给学生的自读活动作直接的铺垫。这种直叙不等于是“灌输”,关键在于直述的效果能否引导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临近结束,教师问学生:“周瑜与诸葛亮谁的年龄大?”大家一致认为诸葛亮年龄大。有的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诸葛亮胡子老长老长”;有的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如果年龄不大哪来那么多经验。”这时教师可直述史实:“周瑜生于公元175年,死于210年;诸葛亮生于181年,死于234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周瑜34岁,诸葛亮28岁,比周瑜小6岁。这么说吧,当周瑜在孙权帐下威风凛凛当元帅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个农村‘待业青年’呢,他可是自学成才的。”教师亦庄亦谐的一席话,是直述其事,但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原来诸葛亮比周瑜还小6岁”这一史实,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读书兴趣,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思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妒忌”,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音乐导入
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他们大多都喜欢唱歌、追星、听音乐,在播放音乐中自然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也很容易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显得放松。学生在消除紧张心理的同时得到鼓励,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他们也就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开口了。借助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途径,这种方法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如我在教学《猴王出世》这篇文章时,我先播放了《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由于这首歌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有的同学便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于是我顺势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齐声答道:《西游记》。我又问: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面的谁?为什么?于是,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了。我指名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入主题: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孙悟空,那么你们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他又为什么被称为美猴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猴王出世》。这样,很快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一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就在这种轻松地导入方式中拉开了帷幕。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这些,究竟选择何种导入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切忌生搬硬套。我们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