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乡村坟山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坟山绿化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并以福安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坟墓绿化为例,提出坟墓绿化设计的总体思路,强调坟墓绿化树种的选择应满足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地域性需求,并筛选出坟山绿化的主要树木种类,探讨了坟山绿化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坟墓绿化;生态景观;植物种类;绿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S7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1-195-03
1 相关研究现状
坟墓是在历史上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产生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1]。坟墓旁植树是随着墓上筑坟丘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自汉代开始,墓葬植树的习俗与风水理论相结合,造就了中国特色墓葬风水林的发展。古代人通过种植墓地风水林,以凝聚生气,福佑后代,表达对先人虔诚的崇拜,为先人创造安静的环境,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和仰慕之情[2]。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乡村坟墓的问题逐步凸显,一方面坟墓数量逐步增多,出现众多无人管理的坟墓;另一方面坟墓形式也呈现多样性,出现较多硬化坟墓;另外由于乡村坟墓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得目前依然存在许多乱葬现象。因此导致坟墓周围绿化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目前的生态化建设相悖而行,出现“青山白化”现象,一些原本生态环境优美的青山沦落成乱葬岗,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而目前对于坟墓方面的研究多数集中于陵园、公墓方面,对于乡村坟山绿化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以福安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坟墓綠化为例,探讨了乡村坟山的绿化模式,以期为绿化坟山、美化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福安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坟墓绿化设计
2.1基本概况
白云山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距市区55 km,因白云常绕而得名。白云山气候独特,除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时常可见外,在仙顶峰还可看到罕见的“佛光”。山中气温低于外界6~8 ℃,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项目基地位于福安市穆阳镇,属白云山南麓,其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壤生产力水平较高;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水系发达,穆阳溪由西向东穿行而过,流入赛江。
2.2坟墓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坟墓布局较乱。坟墓基本分布于白云山地带的中下坡区域,依山就势,其类型多样,墓体本身的高低落差约3~4 m,其宽度和长度因规模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整体布局偏向于集中连片,但也存在部分规模较大的单体墓冢,分散于山体的各个区域。
2.2.2
植被资源欠缺。项目基地植被资源多为乡土植物,植物层次结构简单,乔木层植物较多,而林下灌木层植物类型较少,且植被密度分布不均匀,并存在大量的病腐木、枯死木,墓冢周围多为裸露地面,植被覆盖率低。部分区域乔木的密度较大,树冠相互重叠挤压,导致树木个体生长不良。
2.2.3
生态环境破坏。 由于坟墓的开发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并存在乱砍乱伐、破坏林地环境的现象,过度的坟墓建设导致大量的裸露山体,“青山白化”现象严重,破坏了山体生态环境质量,打破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并严重影响了林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2.2.4
立地类型多样。 城镇开发建设的需要以及山体坟墓的建设,导致山体植被和土壤质量遭受破坏,造成山体立地条件多样。针对立地条件较差区域进行绿化时,要综合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苗木成活率,提高造林效率。
2.3坟墓绿化总体构思
本次规划旨在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绿意盎然、宁静优雅的生态化坟山。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植被资源、人文资源加以创造性利用,将传统的丧葬文化与现代的生态化园林相结合,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机活力,使乡村坟山真正成为生态化的公园,实现墓地与公园的双重功能。
2.3.1
坟墓园林化。园林化是乡村坟山改造的必由之路,规划整合乡村坟山资源,在坟墓周围种植花草树木,这不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坟墓,而且使得坟墓看上去更加生态、美观,并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实现园林化的坟山景观。
2.3.2
植物乡土化。植物是园林造景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乡土植物是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在坟山绿化改造的过程中,植物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搭配有价值的外来树种,这样既可以节约资金,又能体现地域特色。
2.3.3
景观生态化。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在保持现有植被群落的基础上,结合景观需要进行坟山绿化改造,建立人工植物群落,达到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提高森林质量,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
3 福安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坟墓绿化模式
3.1绿化树种选择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研究是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3]。坟山绿化作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其绿化成效的关键在于绿化树种的选择,因坟山具备自身特有的性质,在进行绿化树种选择时,要综合考虑以下4个方面的需求[4]。
3.1.1
功能性需求。 园林中植物绿化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对于坟墓绿化来说,其绿化功能主要以殡葬功能为主,并辅以游览观赏的功能。如作为道路两侧的行道树,应选择树冠浓密、高大、深根性、清洁无臭、耐干旱的常绿树种,设计可借助绿色的树木遮挡坟墓,协调山体周围的环境;坟墓群周围的绿化植物选择应以深绿色的常绿植物为主,以形成庄严肃穆的环境气氛。
3.1.2 生态性需求。不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水分、温度、湿度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植物时必须考虑植物的生态性需求,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造景时常采用群体式配置,在进行植物选择和配置时,要处理好植物的种间关系,注重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喜阳与耐阴植物的搭配,构建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维持长期的景观效果。
3.1.3
艺术性需求。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全面考虑到植物的观赏特性、生长习性,科学合理地配置,营造完美的园林意境。植物自身的形体、色彩、质地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当多种植物搭配在一起时,又可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境界。因此要了解每个植物种类的特点,合理搭配各种类型的植物,创造出层次丰富多样,空间深邃幽静的园林环境[5]。
3.1.4
地域性需求。自汉代以来,在墓地周围区域内种植树木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其种植树木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寿命长的植物,以表示逝者永恒的寓意,如松柏类、银杏、樟树、榕树等;二是可辟邪的植物,以求得死者平安之意,如垂柳、梧桐、桃等;三是与宗教相关的植物,以表示死者虔诚的信仰,如菩提树、七叶树等;四是常绿树种,代表万古长青的寓意,如冬青、罗汉松等;五是赋有人格化的植物,如竹、桂花、丁香等[6]。因此在进行坟墓绿化树种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其地域风俗习惯,尽可能选择乡土植物,适地适树,合理配置。
3.2坟墓绿化主要树木种类
一般的坟墓绿化树种选择以“常绿树种作基调,落叶树种映四季,花卉灌木富生机,古树名木衬历史”作为基本思想,并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体现地方特色[4]。在遵循植物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地域性需求的基础上,对多种植物进行筛选,统计坟墓植物种类如下(表1)。
3.3坟墓绿化模式
坟墓绿化主要是针对墓冢周围的空旷区域进行植物配置,在遵循植物配置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植物类型,形成以常绿针叶树、阔叶树、灌木为主的林相景观,增加绿化带厚度,便于遮蔽墓体,不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局部气候,还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森林火灾。根据坟墓的分布数量、间距、大小等现状条件的差异,坟墓绿化分为以下几种种植模式:紧密型、稀疏型、单体型。
3.3.1
紧密型:坟墓间距<3 m。其绿化模式为:坟前种植1排以上山杜英或洋紫荆,株行距3 m×4 m;坟墓中间及两边各种植1排,按1株常绿阔叶乔木和2株柏类(或夹竹桃)间隔种植;坟墓之间空地能种常绿阔叶乔木的,尽可能种植常绿阔叶乔木,其余山地按1∶1∶1自然式混交山杜英、洋紫荆、天竺桂(或大叶女贞)等(图1)。
3.3.2
稀疏型:坟墓间距3~9 m。
(1)坟墓间距3~6 m。其绿化模式为:坟前种植1排以上山杜英或洋紫荆,株行距3 m×4 m;沿两侧墓边各种1排柏类(或夹竹桃),中间种植1排常绿阔叶乔木,株间距为4 m;坟墓之间空地能种常绿阔叶乔木的,尽可能种植常绿阔叶乔木,其余山地按1∶1∶1自然式混交山杜英、洋紫荆、天竺桂(或大叶女贞)等(图2)。
(2)坟墓间距6~9 m。 其绿化模式为:坟前种植1排以上山杜英或洋紫荆,株行距3 m×4 m;沿两侧墓边各种1排柏类(或夹竹桃),中间种植2排常绿阔叶乔木,株行距为3 m×4 m;坟墓之间空地能种常绿阔叶乔木的,尽可能种植常绿阔叶乔木,其余山地按1∶1∶1自然式混交山杜英、洋紫荆、天竺桂(或大叶女贞)等(图3)。
3.3.3
单体坟墓:坟墓间距>9 m。其绿化模式为:坟前种植1排以上山杜英或洋紫荆,株行距3 m×4 m,沿墓边种1排柏类(或夹竹桃),其余规划范围内的空地按1∶1∶1自然式混交山杜英、洋紫荆、天竺桂(或大叶女贞)等(图4)。
4 坟墓绿化技术要點
4.1林地清理
在进行造林绿化时,要对规划区域内的余物进行清理,可采用块状清理,并保护好原有的幼树幼苗。劈草1.5 m见方,清理后的植被基部应低于10 cm。
43卷21期林锦华乡村坟山绿化模式探讨
4.2整地挖穴
在种植前应对林地进行细致的整理,可大大提高苗木成活率。采用穴状整地,穴面要稍向内倾斜,胸径7~8 cm的苗木,穴规格为80 cm×50 cm×40 cm;胸径5 cm苗木及柏类(或夹竹桃),穴规格为60 cm×40 cm×40 cm。
4.3栽植
选择阴天和小雨天进行栽植。栽植前要保证植株土球完整,将土球放置穴内,然后扶正苗木并向土球四周培土,分层捣实,不可破坏土球,培土略高于土球面(即高于原栽植痕5~10 cm),并浇足定根水。
4.4支撑保护
栽植7~8 cm绿化大苗,采用三角支撑,一根必须在主风向上位,其他两根均匀分布,木棍长2.5 m、尾径3.0~4.0 cm,用绑绳固定支架,支柱要牢固,树木绑扎处应夹垫软质物,绑扎后树干必须保持正直。
4.5栽后管理
苗木栽植后要及时浇水,24 h内浇一次定根水,并视天气情况安排浇水,确保成活率。在当年9~10月与第2年4~5月进行除草、松土、扩穴、培兜等抚育管理措施;在当年10~11月进行补植,确保造林成活率达100%;同时加强管护,防止人为破坏。
5 小结
在生态化城市建设的观念下,乡村坟山绿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乡村现有墓地进行统一规划,将乡村坟山变成公
园绿地,不仅方便了人们扫墓祭祖,为逝者创造了一个安静优美的环境,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提升了整体环境品质。福安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坟墓绿化改造作为乡村坟山绿化建设中的一个案例,其设计内容紧紧围绕坟墓园林化、植物乡土化、景观生态化等主题,并探讨了其绿化配置模式及绿化技术要点。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乡村坟山绿化问题会越来越多。因此,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要合理规划设计,科学配置植物,将生态绿化理念融入乡村坟山建设中,全面推进乡村坟山的生态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孔强,林官乐,敖展雄.坟山绿化树种选择及配置模式[J].华东森林经理,2007,21(4):48-52.
[2] 关传友.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40-245.
[3] 杨瑞卿.徐州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及其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4] 杨宝祥.殡葬设施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217-219.
[5] 王水琦.浅议城市居住小区绿化的植物造景[J].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1):132-136.
[6] 邵峰.论墓园[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43-57.
对乡村坟山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坟山绿化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并以福安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坟墓绿化为例,提出坟墓绿化设计的总体思路,强调坟墓绿化树种的选择应满足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地域性需求,并筛选出坟山绿化的主要树木种类,探讨了坟山绿化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坟墓绿化;生态景观;植物种类;绿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S7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1-195-03
1 相关研究现状
坟墓是在历史上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产生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1]。坟墓旁植树是随着墓上筑坟丘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自汉代开始,墓葬植树的习俗与风水理论相结合,造就了中国特色墓葬风水林的发展。古代人通过种植墓地风水林,以凝聚生气,福佑后代,表达对先人虔诚的崇拜,为先人创造安静的环境,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和仰慕之情[2]。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乡村坟墓的问题逐步凸显,一方面坟墓数量逐步增多,出现众多无人管理的坟墓;另一方面坟墓形式也呈现多样性,出现较多硬化坟墓;另外由于乡村坟墓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得目前依然存在许多乱葬现象。因此导致坟墓周围绿化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目前的生态化建设相悖而行,出现“青山白化”现象,一些原本生态环境优美的青山沦落成乱葬岗,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而目前对于坟墓方面的研究多数集中于陵园、公墓方面,对于乡村坟山绿化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以福安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坟墓綠化为例,探讨了乡村坟山的绿化模式,以期为绿化坟山、美化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福安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坟墓绿化设计
2.1基本概况
白云山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距市区55 km,因白云常绕而得名。白云山气候独特,除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时常可见外,在仙顶峰还可看到罕见的“佛光”。山中气温低于外界6~8 ℃,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项目基地位于福安市穆阳镇,属白云山南麓,其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壤生产力水平较高;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水系发达,穆阳溪由西向东穿行而过,流入赛江。
2.2坟墓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坟墓布局较乱。坟墓基本分布于白云山地带的中下坡区域,依山就势,其类型多样,墓体本身的高低落差约3~4 m,其宽度和长度因规模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整体布局偏向于集中连片,但也存在部分规模较大的单体墓冢,分散于山体的各个区域。
2.2.2
植被资源欠缺。项目基地植被资源多为乡土植物,植物层次结构简单,乔木层植物较多,而林下灌木层植物类型较少,且植被密度分布不均匀,并存在大量的病腐木、枯死木,墓冢周围多为裸露地面,植被覆盖率低。部分区域乔木的密度较大,树冠相互重叠挤压,导致树木个体生长不良。
2.2.3
生态环境破坏。 由于坟墓的开发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并存在乱砍乱伐、破坏林地环境的现象,过度的坟墓建设导致大量的裸露山体,“青山白化”现象严重,破坏了山体生态环境质量,打破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并严重影响了林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2.2.4
立地类型多样。 城镇开发建设的需要以及山体坟墓的建设,导致山体植被和土壤质量遭受破坏,造成山体立地条件多样。针对立地条件较差区域进行绿化时,要综合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苗木成活率,提高造林效率。
2.3坟墓绿化总体构思
本次规划旨在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绿意盎然、宁静优雅的生态化坟山。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植被资源、人文资源加以创造性利用,将传统的丧葬文化与现代的生态化园林相结合,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机活力,使乡村坟山真正成为生态化的公园,实现墓地与公园的双重功能。
2.3.1
坟墓园林化。园林化是乡村坟山改造的必由之路,规划整合乡村坟山资源,在坟墓周围种植花草树木,这不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坟墓,而且使得坟墓看上去更加生态、美观,并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实现园林化的坟山景观。
2.3.2
植物乡土化。植物是园林造景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乡土植物是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在坟山绿化改造的过程中,植物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搭配有价值的外来树种,这样既可以节约资金,又能体现地域特色。
2.3.3
景观生态化。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在保持现有植被群落的基础上,结合景观需要进行坟山绿化改造,建立人工植物群落,达到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提高森林质量,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
3 福安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坟墓绿化模式
3.1绿化树种选择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研究是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3]。坟山绿化作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其绿化成效的关键在于绿化树种的选择,因坟山具备自身特有的性质,在进行绿化树种选择时,要综合考虑以下4个方面的需求[4]。
3.1.1
功能性需求。 园林中植物绿化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对于坟墓绿化来说,其绿化功能主要以殡葬功能为主,并辅以游览观赏的功能。如作为道路两侧的行道树,应选择树冠浓密、高大、深根性、清洁无臭、耐干旱的常绿树种,设计可借助绿色的树木遮挡坟墓,协调山体周围的环境;坟墓群周围的绿化植物选择应以深绿色的常绿植物为主,以形成庄严肃穆的环境气氛。
3.1.2 生态性需求。不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水分、温度、湿度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植物时必须考虑植物的生态性需求,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造景时常采用群体式配置,在进行植物选择和配置时,要处理好植物的种间关系,注重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喜阳与耐阴植物的搭配,构建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维持长期的景观效果。
3.1.3
艺术性需求。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全面考虑到植物的观赏特性、生长习性,科学合理地配置,营造完美的园林意境。植物自身的形体、色彩、质地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当多种植物搭配在一起时,又可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境界。因此要了解每个植物种类的特点,合理搭配各种类型的植物,创造出层次丰富多样,空间深邃幽静的园林环境[5]。
3.1.4
地域性需求。自汉代以来,在墓地周围区域内种植树木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其种植树木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寿命长的植物,以表示逝者永恒的寓意,如松柏类、银杏、樟树、榕树等;二是可辟邪的植物,以求得死者平安之意,如垂柳、梧桐、桃等;三是与宗教相关的植物,以表示死者虔诚的信仰,如菩提树、七叶树等;四是常绿树种,代表万古长青的寓意,如冬青、罗汉松等;五是赋有人格化的植物,如竹、桂花、丁香等[6]。因此在进行坟墓绿化树种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其地域风俗习惯,尽可能选择乡土植物,适地适树,合理配置。
3.2坟墓绿化主要树木种类
一般的坟墓绿化树种选择以“常绿树种作基调,落叶树种映四季,花卉灌木富生机,古树名木衬历史”作为基本思想,并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体现地方特色[4]。在遵循植物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地域性需求的基础上,对多种植物进行筛选,统计坟墓植物种类如下(表1)。
3.3坟墓绿化模式
坟墓绿化主要是针对墓冢周围的空旷区域进行植物配置,在遵循植物配置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植物类型,形成以常绿针叶树、阔叶树、灌木为主的林相景观,增加绿化带厚度,便于遮蔽墓体,不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局部气候,还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森林火灾。根据坟墓的分布数量、间距、大小等现状条件的差异,坟墓绿化分为以下几种种植模式:紧密型、稀疏型、单体型。
3.3.1
紧密型:坟墓间距<3 m。其绿化模式为:坟前种植1排以上山杜英或洋紫荆,株行距3 m×4 m;坟墓中间及两边各种植1排,按1株常绿阔叶乔木和2株柏类(或夹竹桃)间隔种植;坟墓之间空地能种常绿阔叶乔木的,尽可能种植常绿阔叶乔木,其余山地按1∶1∶1自然式混交山杜英、洋紫荆、天竺桂(或大叶女贞)等(图1)。
3.3.2
稀疏型:坟墓间距3~9 m。
(1)坟墓间距3~6 m。其绿化模式为:坟前种植1排以上山杜英或洋紫荆,株行距3 m×4 m;沿两侧墓边各种1排柏类(或夹竹桃),中间种植1排常绿阔叶乔木,株间距为4 m;坟墓之间空地能种常绿阔叶乔木的,尽可能种植常绿阔叶乔木,其余山地按1∶1∶1自然式混交山杜英、洋紫荆、天竺桂(或大叶女贞)等(图2)。
(2)坟墓间距6~9 m。 其绿化模式为:坟前种植1排以上山杜英或洋紫荆,株行距3 m×4 m;沿两侧墓边各种1排柏类(或夹竹桃),中间种植2排常绿阔叶乔木,株行距为3 m×4 m;坟墓之间空地能种常绿阔叶乔木的,尽可能种植常绿阔叶乔木,其余山地按1∶1∶1自然式混交山杜英、洋紫荆、天竺桂(或大叶女贞)等(图3)。
3.3.3
单体坟墓:坟墓间距>9 m。其绿化模式为:坟前种植1排以上山杜英或洋紫荆,株行距3 m×4 m,沿墓边种1排柏类(或夹竹桃),其余规划范围内的空地按1∶1∶1自然式混交山杜英、洋紫荆、天竺桂(或大叶女贞)等(图4)。
4 坟墓绿化技术要點
4.1林地清理
在进行造林绿化时,要对规划区域内的余物进行清理,可采用块状清理,并保护好原有的幼树幼苗。劈草1.5 m见方,清理后的植被基部应低于10 cm。
43卷21期林锦华乡村坟山绿化模式探讨
4.2整地挖穴
在种植前应对林地进行细致的整理,可大大提高苗木成活率。采用穴状整地,穴面要稍向内倾斜,胸径7~8 cm的苗木,穴规格为80 cm×50 cm×40 cm;胸径5 cm苗木及柏类(或夹竹桃),穴规格为60 cm×40 cm×40 cm。
4.3栽植
选择阴天和小雨天进行栽植。栽植前要保证植株土球完整,将土球放置穴内,然后扶正苗木并向土球四周培土,分层捣实,不可破坏土球,培土略高于土球面(即高于原栽植痕5~10 cm),并浇足定根水。
4.4支撑保护
栽植7~8 cm绿化大苗,采用三角支撑,一根必须在主风向上位,其他两根均匀分布,木棍长2.5 m、尾径3.0~4.0 cm,用绑绳固定支架,支柱要牢固,树木绑扎处应夹垫软质物,绑扎后树干必须保持正直。
4.5栽后管理
苗木栽植后要及时浇水,24 h内浇一次定根水,并视天气情况安排浇水,确保成活率。在当年9~10月与第2年4~5月进行除草、松土、扩穴、培兜等抚育管理措施;在当年10~11月进行补植,确保造林成活率达100%;同时加强管护,防止人为破坏。
5 小结
在生态化城市建设的观念下,乡村坟山绿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乡村现有墓地进行统一规划,将乡村坟山变成公
园绿地,不仅方便了人们扫墓祭祖,为逝者创造了一个安静优美的环境,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提升了整体环境品质。福安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坟墓绿化改造作为乡村坟山绿化建设中的一个案例,其设计内容紧紧围绕坟墓园林化、植物乡土化、景观生态化等主题,并探讨了其绿化配置模式及绿化技术要点。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乡村坟山绿化问题会越来越多。因此,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要合理规划设计,科学配置植物,将生态绿化理念融入乡村坟山建设中,全面推进乡村坟山的生态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孔强,林官乐,敖展雄.坟山绿化树种选择及配置模式[J].华东森林经理,2007,21(4):48-52.
[2] 关传友.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40-245.
[3] 杨瑞卿.徐州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及其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4] 杨宝祥.殡葬设施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217-219.
[5] 王水琦.浅议城市居住小区绿化的植物造景[J].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1):132-136.
[6] 邵峰.论墓园[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