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呢?也许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值得探讨的,所以常常被忽视。其实,语文学习不只是一本书、一支笔这么简单,还有更多无形的工具需要准备。像课前的预习准备、进入课堂的思想准备、相关知识的储备等,都是课堂学习的必备工具。促使学生养成准备学习工具的习惯,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一种习惯养成教育,对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备齐语文课堂学习的有形工具
语文课前要将学习工具都准备全,这是很多教师都会要求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都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准备充分。比如像学习的有形工具的准备,很多学生只会将课本、笔、作业准备好,其他的就没有了。语文教学一般不会用到计算器之类的工具,但一定会用到字典、词典、笔记本等学习用具,如果不将这些东西准备好,一旦需要用时就会手忙脚乱,这势必影响正常的学习。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要进行练字训练或者做笔记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急急忙忙翻桌子、翻书包找相关工具,甚至连钢笔都需要找半天,教室里秩序混乱不说,学习气氛早已不在,学习效率自然要打折扣。
我平时上课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教室,并对学生相关的学习工具准备情况进行检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准备好几样必备的工具:课本放左手边打开,笔记本和笔放右手边,字典、词典放书桌前左面,文具盒放右面,课桌上无关的东西要清理干净。因为每天都这样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逐渐养成了习惯。有个别学生忽视的,只要看到我走进教室,就会急忙补足工具。有一次到外校去讲课,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查字典解决生字,结果很多学生只是看课文,就是不动手查字典,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小声问他们为什么不动手,结果学生都说没有带字典。小学高年级学生都会查字典,字典应该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工具,学生应养成经常查字典的习惯,可很多学生却没有带字典,这并不是学生买不起字典,而是他们没有带字典、查字典的习惯。这当然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教师没有规范其学习行为造成的。
二、预备语文课前学习的知识工具
语文学习需要一些有形的学习工具,更需要一些无形的学习工具。所谓无形的学习工具,主要是指课前预习课文,或者根据具体课文准备的知识工具,也就是学习课文前的预备内容。一般课文学习时,教师都需要布置一些预习内容,但教师大多都是围绕课文内容设置任务,像朗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注音、书写字词等。这些预习内容与课文学习有直接关系,做好预习当然是必须的。但教师往往会忽视课文之外知识预习的准备,这将对课堂学习造成一些影响。
如学习动物、植物,就要先看动物、植物的材料,或者影视图片等资料;学习名人,可以找名人传记来读读,学生自己找不到的可以请家长帮忙。如学习《三顾茅庐》这样的内容,就可以事先让学生去了解一些“三国”的故事。学生可以从家长、影视资料等途径获得一些知识储备。这样,在进行课堂学习时,他们就能很快理清人物关系,并能够清晰地把握相关内容。学习古诗时,教师一般只会布置朗读、背诵、书写等预习任务,但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找一些古诗教辅影像资料来看一下,听听专家的配乐朗读,进行相关的朗读、分析指导,相信学生一定会得到更多启发。再进行课文学习时,他们就会胸有成竹,顺利消化教师所教授的内容。
课前预习质量的高低,对课堂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应提前一段时间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准备。教师要将任务细化,让学生准备时有明确指向,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升级语文课堂学习的认知工具
语文课堂学习有了课前预习的准备就有了学习的基本保证,但并不是做好这些准备就万事大吉了。因为教学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甚至会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设计。这就是教学的灵动性和即时性。一旦出现教学方向的转移,原本准备的很多工具也许就用不上了。这时就需要对这些教学工具进行“升级”。所谓认知工具升级,就是指教学进程中如果出现教学意外,学生也能够随之修正准备的工具,及时调整方向,让这些学习工具始终为我所用。
像学习《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很容易会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命奇迹的创造。如人在极端环境中,可以吃平时绝对不吃的东西,像老鼠、蛇等。教师联系到这些内容时,如果学生学习意识跟不上,就会出现一些“反胃”现象。教师都讲其他内容了,学生的思维还在老鼠、蛇那里打转转,这就是认知准备不足造成的。如果对这些事情早有耳闻,或者自己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影视资料,学生就会显得很坦然,而不是惊讶不已,甚至念念不忘。这就涉及认知工具升级的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认知外界更多的事物,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让学生的学习认知工具更有用、更先进。
帮助学生建立语文课堂学习的“工具箱”,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措施之一。不管是有形工具还是无形工具,都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在学习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工具,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也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责编 刘宇帆)
一、备齐语文课堂学习的有形工具
语文课前要将学习工具都准备全,这是很多教师都会要求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都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准备充分。比如像学习的有形工具的准备,很多学生只会将课本、笔、作业准备好,其他的就没有了。语文教学一般不会用到计算器之类的工具,但一定会用到字典、词典、笔记本等学习用具,如果不将这些东西准备好,一旦需要用时就会手忙脚乱,这势必影响正常的学习。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要进行练字训练或者做笔记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急急忙忙翻桌子、翻书包找相关工具,甚至连钢笔都需要找半天,教室里秩序混乱不说,学习气氛早已不在,学习效率自然要打折扣。
我平时上课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教室,并对学生相关的学习工具准备情况进行检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准备好几样必备的工具:课本放左手边打开,笔记本和笔放右手边,字典、词典放书桌前左面,文具盒放右面,课桌上无关的东西要清理干净。因为每天都这样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逐渐养成了习惯。有个别学生忽视的,只要看到我走进教室,就会急忙补足工具。有一次到外校去讲课,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查字典解决生字,结果很多学生只是看课文,就是不动手查字典,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小声问他们为什么不动手,结果学生都说没有带字典。小学高年级学生都会查字典,字典应该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工具,学生应养成经常查字典的习惯,可很多学生却没有带字典,这并不是学生买不起字典,而是他们没有带字典、查字典的习惯。这当然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教师没有规范其学习行为造成的。
二、预备语文课前学习的知识工具
语文学习需要一些有形的学习工具,更需要一些无形的学习工具。所谓无形的学习工具,主要是指课前预习课文,或者根据具体课文准备的知识工具,也就是学习课文前的预备内容。一般课文学习时,教师都需要布置一些预习内容,但教师大多都是围绕课文内容设置任务,像朗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注音、书写字词等。这些预习内容与课文学习有直接关系,做好预习当然是必须的。但教师往往会忽视课文之外知识预习的准备,这将对课堂学习造成一些影响。
如学习动物、植物,就要先看动物、植物的材料,或者影视图片等资料;学习名人,可以找名人传记来读读,学生自己找不到的可以请家长帮忙。如学习《三顾茅庐》这样的内容,就可以事先让学生去了解一些“三国”的故事。学生可以从家长、影视资料等途径获得一些知识储备。这样,在进行课堂学习时,他们就能很快理清人物关系,并能够清晰地把握相关内容。学习古诗时,教师一般只会布置朗读、背诵、书写等预习任务,但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找一些古诗教辅影像资料来看一下,听听专家的配乐朗读,进行相关的朗读、分析指导,相信学生一定会得到更多启发。再进行课文学习时,他们就会胸有成竹,顺利消化教师所教授的内容。
课前预习质量的高低,对课堂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应提前一段时间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准备。教师要将任务细化,让学生准备时有明确指向,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升级语文课堂学习的认知工具
语文课堂学习有了课前预习的准备就有了学习的基本保证,但并不是做好这些准备就万事大吉了。因为教学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甚至会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设计。这就是教学的灵动性和即时性。一旦出现教学方向的转移,原本准备的很多工具也许就用不上了。这时就需要对这些教学工具进行“升级”。所谓认知工具升级,就是指教学进程中如果出现教学意外,学生也能够随之修正准备的工具,及时调整方向,让这些学习工具始终为我所用。
像学习《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很容易会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命奇迹的创造。如人在极端环境中,可以吃平时绝对不吃的东西,像老鼠、蛇等。教师联系到这些内容时,如果学生学习意识跟不上,就会出现一些“反胃”现象。教师都讲其他内容了,学生的思维还在老鼠、蛇那里打转转,这就是认知准备不足造成的。如果对这些事情早有耳闻,或者自己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影视资料,学生就会显得很坦然,而不是惊讶不已,甚至念念不忘。这就涉及认知工具升级的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认知外界更多的事物,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让学生的学习认知工具更有用、更先进。
帮助学生建立语文课堂学习的“工具箱”,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措施之一。不管是有形工具还是无形工具,都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在学习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工具,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也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