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数学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精准的手段。然而,在現实的高中数学课堂上,大多数是老师讲解,学生聆听;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地位,更别提真正意义上的数学交流了。因此,本文的出发点也在于此,探讨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策略意义重大。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数学交流策略初探
一、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任何实践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实践便是经验主义之谈,缺乏指导意义。鉴于此,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结构理论都是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一)建构主义数学观及其对高中课堂交流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认为:“所有的学生学习数学都在进行大量的创造,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所学的东西时,就像在创造一种理论去弄懂这些东西。他们不只是简单地复习学过的内容,而是用新的观点去发现原有想法,因此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数学学习既是认识过程,又渗透着意志、情感,还体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数学知识无法直接迁移到另一个人大脑里,学生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交流,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和行为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行为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情景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景;建构主义还强调协作学习在意义建构过程的关键作用,并强调设计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给高中数学课堂带来如下启示: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结合数学的学科特殊性,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认识水平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指导;其次,在课堂活动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再次,切忌绝对化自主构建,切忌否定知识的传授。
(二)加德纳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及其对高中课堂交流的启示。
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传统智力观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其他层面,如人际交往等。加德纳认为智力并不神奇,是可以测量的,人人具备的。因此,他给智力的定义是“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时,他还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八项内容: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然而,人际交往智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调动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以数学交流的形式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策略
(一)营造恰当的交流情景和气氛。
首先,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的工作不单单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和解决问题的机器,还要在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给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难题的机会。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也要转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积极主动的构建高中数学知识结构体系,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全新学习模式协作学习;其次,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的进行小组分配,并扩大合作交流的范围。比如按照不同学生数学原有知识的基础的强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既要做到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要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再次,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合作交流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讨论式和活动式的数学交流模式,增强学生的对数学原理的亲身体验,增强感知,加深学生理解。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进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源于数学问题的出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问能力以及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因此,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导入新课;2.设计能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3.教师指导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4.鼓励每个小组选一个发言代表大胆表述本组的讨论结果;5.及时评价小组发言,引导学生总结。
(三)增强数学语言锻炼,促进数学语言交流。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主要包含数学符号、数学符号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数学思维的外部形式,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剖析数学语言,从而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学习“奇函数”这个概念,必须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这一文字语言,其字面意思是 “所有的、任意的x”,而其符号语言f(x)与f(-x)是指x、-x必须在f(x)的定义域内。从而避免学生的误解。由此,数学语言的剖析尤为重要。此外,数学语言的锻炼还应注意加强不同形式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训练。其中文字语言重于陈述性,着重描述问题的含义;图形语言直观,便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有助于理解;符号语言简洁明了,便于计算。要加强训练灵活、熟练地完成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从而更恰当、更快速的解决数学问题。
(四)合理科学评价学生,评价中交流。
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因此,要避免单一的以数学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还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课堂交流的态度、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有点,及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积极发言和创新视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此反复,学生会进一步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数学的课堂交流与合作中去,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建构体系,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忠林主编,郑君文,张恩华著.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丁亿.强化数学交流革新课堂教学形式[J].中学数学教学,1998,(1).
[4]李亚玲.建构观下的课堂数学交流[M].数学通报,2001,(12).(编辑郑云东)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数学交流策略初探
一、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任何实践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实践便是经验主义之谈,缺乏指导意义。鉴于此,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结构理论都是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一)建构主义数学观及其对高中课堂交流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认为:“所有的学生学习数学都在进行大量的创造,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所学的东西时,就像在创造一种理论去弄懂这些东西。他们不只是简单地复习学过的内容,而是用新的观点去发现原有想法,因此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数学学习既是认识过程,又渗透着意志、情感,还体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数学知识无法直接迁移到另一个人大脑里,学生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交流,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和行为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行为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情景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景;建构主义还强调协作学习在意义建构过程的关键作用,并强调设计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给高中数学课堂带来如下启示: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结合数学的学科特殊性,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认识水平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指导;其次,在课堂活动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再次,切忌绝对化自主构建,切忌否定知识的传授。
(二)加德纳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及其对高中课堂交流的启示。
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传统智力观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其他层面,如人际交往等。加德纳认为智力并不神奇,是可以测量的,人人具备的。因此,他给智力的定义是“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时,他还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八项内容: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然而,人际交往智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调动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以数学交流的形式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策略
(一)营造恰当的交流情景和气氛。
首先,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的工作不单单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和解决问题的机器,还要在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给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难题的机会。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也要转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积极主动的构建高中数学知识结构体系,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全新学习模式协作学习;其次,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的进行小组分配,并扩大合作交流的范围。比如按照不同学生数学原有知识的基础的强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既要做到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要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再次,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合作交流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讨论式和活动式的数学交流模式,增强学生的对数学原理的亲身体验,增强感知,加深学生理解。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进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源于数学问题的出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问能力以及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因此,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导入新课;2.设计能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3.教师指导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4.鼓励每个小组选一个发言代表大胆表述本组的讨论结果;5.及时评价小组发言,引导学生总结。
(三)增强数学语言锻炼,促进数学语言交流。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主要包含数学符号、数学符号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数学思维的外部形式,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剖析数学语言,从而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学习“奇函数”这个概念,必须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这一文字语言,其字面意思是 “所有的、任意的x”,而其符号语言f(x)与f(-x)是指x、-x必须在f(x)的定义域内。从而避免学生的误解。由此,数学语言的剖析尤为重要。此外,数学语言的锻炼还应注意加强不同形式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训练。其中文字语言重于陈述性,着重描述问题的含义;图形语言直观,便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有助于理解;符号语言简洁明了,便于计算。要加强训练灵活、熟练地完成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从而更恰当、更快速的解决数学问题。
(四)合理科学评价学生,评价中交流。
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因此,要避免单一的以数学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还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课堂交流的态度、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有点,及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积极发言和创新视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此反复,学生会进一步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数学的课堂交流与合作中去,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建构体系,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忠林主编,郑君文,张恩华著.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丁亿.强化数学交流革新课堂教学形式[J].中学数学教学,1998,(1).
[4]李亚玲.建构观下的课堂数学交流[M].数学通报,2001,(12).(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