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纲要》要求我们对幼儿进行数学活动时,要做到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玩”数学,并注重让幼儿感到有趣、有吸引力,主动参与游戏,从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数学知识。同时,参照皮亚杰所揭示的“儿童的数理逻辑知识不是来源于物体本身,而是来源于物体的操作和其它动作的内化”的教育思想,幼儿数学教育应从教师“教”为主转向幼儿“动”为主。落实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游戏活动。
关键词 游戏化教学数学活动快乐
以往传统的数学偏重于教师的传授知识,幼儿只是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形成了以教师、教材和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实践证明,这种陈旧的、不正确的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无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无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游戏的介入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游戏中发现乐趣,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而数学又是一門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让幼儿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发现乐趣,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如数学活动《有趣的夹子》,因为数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幼儿的兴趣不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首先,活动名称的设计。本活动实际上是关于“6的形成”的内容,为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避免幼儿在发现学习的乐趣之前就已经对学习失去兴趣,把本该与数字6有关的词汇省略,换成幼儿平时有所接触的夹子。果然,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到老师手里的夹子上了!其次,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把6的形成方法,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强行灌输到幼儿的脑中,这样不仅幼儿的兴趣不能调动起来,更严重的后果是,幼儿将会对以后的数学活动失去兴趣!为此,在设计过程中,我把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设计到有趣的游戏当中,不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复习环节中的“听指令玩夹子”游戏,新授环节中的“为娃娃夹夹子”,“点红点找数字6”等,从而让幼儿在操作性的数学游戏中,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
又如各种以数、形等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歌曲等,把数学和文学、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将抽象而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韵律、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如我和幼儿一起为数字编儿歌:1像铅笔能写字,2像鸭子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一起加动作说数字,把数字形象化,幼儿非常容易理解;而儿歌《数青蛙》: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游戏中的这种体验过程,是幼儿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过程,也是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唤起幼儿生活情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对数学产生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将体会到学习数学原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
二、游戏中感受数学,引发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向幼儿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知道: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最佳途径。
如在比较物体的高矮、粗细时,我首先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来认识物体的高矮、粗细,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出了游戏《找一找》,先让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上什么最粗最细的地方?班里的幼儿谁最高?谁最矮?想一想你上楼时有什么感觉?(越来越高)。下楼时有什么感觉?(越来越矮)……总之,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幼儿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比较分析、推理、判数的能力,促进了幼儿知识的增长和智能的开发。同时数学融入了他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了他们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幼儿以这种观察、发现的方式感受着数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久而久之,幼儿会自发的迁移这种经验,如在音乐游戏《逛公园》中,幼儿就能自然地迁移到高矮差异的排列及互逆关系的数学知识。
又如积木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形体的再现,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其中包括了空间、几何图形、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以及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我便有意让幼儿多和积木“交朋友”,并和幼儿一起玩。故意请幼儿帮忙找出三角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和幼儿一起拼搭建筑物,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我又作为支持、引导、帮助者的身份适时渗透数学知识。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激活并运用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数学活动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对幼儿的意志性格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自制力的发展有较大地促进作用。
(编辑郑云东)
关键词 游戏化教学数学活动快乐
以往传统的数学偏重于教师的传授知识,幼儿只是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形成了以教师、教材和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实践证明,这种陈旧的、不正确的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无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无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游戏的介入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游戏中发现乐趣,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而数学又是一門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让幼儿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发现乐趣,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如数学活动《有趣的夹子》,因为数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幼儿的兴趣不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首先,活动名称的设计。本活动实际上是关于“6的形成”的内容,为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避免幼儿在发现学习的乐趣之前就已经对学习失去兴趣,把本该与数字6有关的词汇省略,换成幼儿平时有所接触的夹子。果然,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到老师手里的夹子上了!其次,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把6的形成方法,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强行灌输到幼儿的脑中,这样不仅幼儿的兴趣不能调动起来,更严重的后果是,幼儿将会对以后的数学活动失去兴趣!为此,在设计过程中,我把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设计到有趣的游戏当中,不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复习环节中的“听指令玩夹子”游戏,新授环节中的“为娃娃夹夹子”,“点红点找数字6”等,从而让幼儿在操作性的数学游戏中,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
又如各种以数、形等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歌曲等,把数学和文学、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将抽象而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韵律、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如我和幼儿一起为数字编儿歌:1像铅笔能写字,2像鸭子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一起加动作说数字,把数字形象化,幼儿非常容易理解;而儿歌《数青蛙》: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游戏中的这种体验过程,是幼儿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过程,也是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唤起幼儿生活情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对数学产生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将体会到学习数学原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
二、游戏中感受数学,引发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向幼儿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知道: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最佳途径。
如在比较物体的高矮、粗细时,我首先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来认识物体的高矮、粗细,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出了游戏《找一找》,先让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上什么最粗最细的地方?班里的幼儿谁最高?谁最矮?想一想你上楼时有什么感觉?(越来越高)。下楼时有什么感觉?(越来越矮)……总之,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幼儿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比较分析、推理、判数的能力,促进了幼儿知识的增长和智能的开发。同时数学融入了他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了他们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幼儿以这种观察、发现的方式感受着数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久而久之,幼儿会自发的迁移这种经验,如在音乐游戏《逛公园》中,幼儿就能自然地迁移到高矮差异的排列及互逆关系的数学知识。
又如积木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形体的再现,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其中包括了空间、几何图形、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以及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我便有意让幼儿多和积木“交朋友”,并和幼儿一起玩。故意请幼儿帮忙找出三角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和幼儿一起拼搭建筑物,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我又作为支持、引导、帮助者的身份适时渗透数学知识。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激活并运用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数学活动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对幼儿的意志性格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自制力的发展有较大地促进作用。
(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