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2011年5月至6月秦皇岛近岸海域夜光藻种群密度和海水环境因子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无机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磷酸盐、溶解氧和pH 7个因子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与温度和硅酸盐存在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P=0.00<0.01)和0.702(P=0.00<0.01),与透明度和盐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P=0.013<0.05)和-0.631(P=0.00<0.01)。夜光藻高密度出现的盐度、温度、透明度、溶解氧和pH的值分别为31‰、20 ℃、1 m、9 mg/L和8.1。
关键词:秦皇岛海域;夜光藻;环境因子;相关系数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两翼,海岸线全长162.7 km,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滦河口,沿岸有汤河、戴河、人造河、洋河、大蒲河等河流注入。随着沿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近岸海域,加之养殖业自身的污染,导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频发。根据公开发表文献, 1989-2007年间秦皇岛海域共发生 13余起赤潮事件[1],其中由夜光藻引发的赤潮则有10次,夜光藻是秦皇岛海域的主要赤潮藻。夜光藻赤潮不仅造成养殖业和渔业的巨大损失,而且破坏海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虽然赤潮发生与特定水域的气象气候、水环境动力、化学要素及生物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有关, 是物理、化学、生物各种因素藕合作用的结果[2],但环境条件对夜光藻赤潮的发生是必要因素。所以,研究相关环境因子与夜光藻种群密度的关系对探讨夜光藻赤潮成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时间与站位
2011年5月4日、5月27日和6月15日对秦皇岛海域的11个站位进行了3个航次调查,站位如图1所示。夜光藻样品的采集采用国际标准号20(孔径0.076 mm)的筛绢缝制的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网口直径为37 cm,网全长15 m),自海底到水面垂直拖取样品,收集所得样品用体积分数为5%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进行细胞计数。水质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18.5-2007)的要求进行,仅监测表层站位。
1.2 分析项目与方法
夜光藻计数采用SMARTe-500 型生物显微镜。环境因子的分析项目包括氨氮(NH4+-N)、硝酸盐(NO3--N)、亚硝酸盐(NO2--N)、活性磷酸盐(PO43+-P)、硅酸盐和溶解氧,其分析方法分别为次溴酸盐氧化法、锌-镉还原法、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和碘量法,水温(T) 和pH 用美国YSI-6600 型水质分析仪于采样现场测定。 具体分析方法参见《海洋监测规范》[3](GB17318.4-2007)。
1.3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2011年5-6月三个航次共获得调查数据31组,其中含有夜光藻的样值个数为27, 夜光藻密度指数与各环境因子的监测结果见表1。因夜光藻细胞数量的变化呈几何级数增长和减小, 同时各环境因子的变化比较缓和, 所以根据统计学原理, 需要将原数据做相关转化。根据藻类细胞数量变化和环境因子变化之间的关系, 对夜光藻密度取以 10为底的对数,即 lg(B), 其中 B 为夜光藻类细胞密度。将夜光藻密度对数系列分别与透明度、水温、盐度、无机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活性磷酸盐、硅酸盐、溶解氧和pH系列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研究秦皇岛海域夜光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应用SPSS软件统计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2 结果与讨论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透明度的相关系数为-0470(P=0.013<0.05),呈显著负相关。调查海域透明度的范围在0.8~4.5 m之间,夜光藻高密度、高频率出现的透明度范围为1~2 m(图2),高峰值均出现在海水透明度为1 m的海域。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海水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682(P=0.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调查期间该海域的水温范围为10.19~20 ℃,夜光藻高密度出现在水温为20 ℃左右(图3)。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盐度的相关关系为-0631(P=0.0<0.01),呈极显著负相关。调查期间该海域的盐度范围为30.84‰~31.79‰,在该范围内,夜光藻能较均匀地出现,但当调查海域的盐度为31‰时,出现高密度的夜光藻种群(图4)。夜光藻种群密度与DIP的相关关系为-0036,无线性相关关系。调查期间该海域的DIP范围为0.7~15.72 μg/L,高密度的夜光藻出现在DIP为5.0 μg/L左右的海域(图5)。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硅酸盐的相关系数为0702(P=0.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硅酸盐的增加也会导致夜光藻细胞数量的增加, 硅酸盐成为限制藻类细胞数量增长的限制因子(图6)。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无机氮的相关系数为00,无线性相关关系。调查海域DIN的分布范围为81.85~225.14 μg/L,夜光藻高密度、高频率出现在DIN为100~150 μg/L的海域(图7)。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亚硝酸盐的相关系数为-0.221(P=0.267>0.05),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调查海域亚硝酸盐的含量范围0.51~5.68 μg/L,夜光藻高密度、高频率出现在亚硝酸盐为1.0 μg/L左右的海域,在此范围之外只是零星分布(图8)。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硝酸盐的相关系数为0011(P=0.956>0.05),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调查海域硝酸盐的含量范围50~197.95 μg/L, 高密度的夜光藻出现在硝酸盐含量为100 μg/L左右的海域,在50~150 μg/L的范围内,则高频率出现(图9)。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氨氮的相关系数为0.011(P=0.956>0.05),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调查海域氨氮的含量范围15.21~120.07 μg/L,高密度、高频率的夜光藻出现在氨氮范围为20.0~40.0 μg/L的海域(图10)。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溶解氧和p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4和0.234,均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在调查海域溶解氧和pH的范围分别为702~10.18 mg/L和7.68~8.13,高密度的夜光藻出现在溶解氧含量为9 mg/L、pH 8.1左右的海域(图11、12)。
综上所述,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无机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磷酸盐、溶解氧和pH 7个因子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与温度和硅酸盐存在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与透明度和盐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线性关系。
3 讨论
3.1 夜光藻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
夜光藻属于甲藻门、多甲藻目、夜光藻科, 靠吞噬其他浮游植物和菌类生存和繁殖[4],它不能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无机营养盐。因此,磷酸盐、 亚硝酸盐、 硝酸盐、 氨盐和无机氮的含量与夜光藻种群密度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硅酸盐与夜光藻种群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能跟夜光藻的食性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硅藻占夜光藻主要食物来源的90%左右[5],而硅酸盐与硅藻的结构和新陈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硅藻对Si有着绝对的需要, 没有Si,硅藻瓣不能形成,而且细胞的周期也不会完成,根据对该海区理化因子的调查结果,5月调查海域硅酸盐的平均含量为0.011 mg/L, 远低于最低阈值0.056 mg/L,并满足Si:P比小于10和Si:DIN小于1的条件,表现为硅酸盐显著限制,所以,硅酸盐对夜光藻生长有非常显著效应可能是通过其主要食物-硅藻作为中介而起作用,硅酸盐也成为夜光藻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
3.2 夜光藻与水温之间的关系
秦皇岛近岸海域海水的温度与夜光藻种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调查期间温度是夜光藻生长和繁殖的限制性因子之一。黄长江[6-8]等对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的生态研究表明,夜光藻出现的水温范围在15.8~28.6 ℃,但夜光藻赤潮发生的水温范围为20.0~26.4 ℃,高密度夜光藻种群主要出现在20.0~22 ℃。 徐兆礼[9]研究长江口夜光藻丰度和盐度的函数关系的结果表明夜光藻的适温范围较窄,仅仅在15~20 ℃之间有较高的数量;周遵春[10]等的研究表明,辽东湾夜光藻赤潮发生时海水的温度为23 ℃;林玉辉等[11]对福建海岸带夜光藻生态的研究发现,夜光藻高密度出现的温度范围为20~22 ℃。本研究表明秦皇岛近岸海域夜光藻高密度出现在水温为20 ℃左右。可见,夜光藻作为世界广泛分布种类,它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不同海区的夜光藻有其最合适的生长水温,个体繁殖达到高峰时的海水温度也不尽相同,这可能跟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海域海水质量状况不同有关。秦皇岛近岸海域夜光藻高密度出现的时间为每年的5-6月份,在本研究三个航次的调查时间区间内海水温度持续上升,正处于夜光藻种群生长和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内。所以,温度与夜光藻种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3.3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盐度之间的关系
在调查期间秦皇岛近岸海域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海水的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由于盐度的变化主要由径流和降雨所引起,秦皇岛近岸海域有几条河流注入,但径流量较小,加上近年降雨量有所降低,所以盐度的变化幅度较小,调查期间秦皇岛近岸海域的盐度范围为30.84‰~31.79‰,处在夜光藻种群生长和繁殖的最适盐度范围。林玉辉等[11]1989年对福建省海岸带夜光藻生态的初步研究表明,当海水的盐度范围为26.4‰~34.4‰之间时,夜光藻均有分布。黄长江等[7]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高密度出现的盐度值均大于29‰,盐度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与高峰期间夜光藻种群密度的急降或消失密切相关。周遵春[10]等对辽东湾夜光藻赤潮的研究表明降水可使沿岸的局部水域盐度略有降低, 更有利于夜光藻的繁殖,从而引发夜光藻赤潮的发生。可能是径流与降水均可为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充足的养分, 从而形成夜光藻生长和繁殖的饵料条件。秦皇岛近岸海域入海河流的径流量虽然较小,但可源源不断地向近岸海域输入营养盐,对夜光藻种群密度的影响通过浮游植物的繁殖而起作用。总之,盐度的急剧减低对夜光藻种群的生长和繁殖不利,但在其最适盐度范围内,由于径流和降雨的影响,盐度的略有降低则有利于夜光藻种群的增殖。所以,秦皇岛近岸海域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有其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安鑫龙,齐遵利,李雪梅,等.河北省沿海赤潮20年[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787-13788,13861
[2] 黄小平,黄良民, 谭烨辉, 等. 2002近海赤潮发生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J].海洋环境科学, 2002,22(4):63
[3] GB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 郑重.海洋浮游生物学[M].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4
[5] 郗艳娟,吴新民,郑向荣,等.赤潮生物夜光藻及其相关理化因子研究[J].河北渔业,2010(8):44-46
[6] 黄长江,齐雨藻,杞桑,等,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6,27(5):493-498
[7] 黄长江,齐雨藻,黄奕华,等,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生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J].海洋与湖沼,1997,28(3):245-254
[8] 黄长江,杞桑,齐雨藻,等,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在其生态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J].海洋与湖沼,1997,28(4):348-354 [9] 徐兆礼.长江口夜光藻年间变化和水域富营养化趋势[J].海洋与湖沼,2009,40(6):793-797
[10] 周遵春,马志强,薛克,等.对辽东湾夜光藻赤潮和叉状角藻赤潮成因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02,21(2):9-12
[11] 林玉辉,连光山.福建海岸带夜光藻生态的初步分析[J].台湾海峡,1989,8(3):226-231
Abstract: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survey data in off-shore of Qin Huangdao from May to June 2011,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made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of Noctiluca scintilla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population density of Noctiluca scintillans does not exist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inorganic nitrogen, nitrite, nitrate, ammonia nitrogen, phosphate,dissolved oxygen and PH ,it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and silicate noctiluca and negatively correlation with transparency and salinity.High cell density of Noctiluca scintillans only appeared when temperature, transparency, salinity, dissolved oxygen and PH were 20 ℃, 1m, 31‰,9 mg/L and 8.1 and when Nitrite, nitrate, ammonium and phosphate were about 1.0 μg/L, between 50~150 μg/L, between 20~40 μg/L and about 5.0 μg/L,respectively.
Key words:Noctiluca scintillans;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rrelation analysis; coastal waters of Qinhuangdao
关键词:秦皇岛海域;夜光藻;环境因子;相关系数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两翼,海岸线全长162.7 km,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滦河口,沿岸有汤河、戴河、人造河、洋河、大蒲河等河流注入。随着沿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近岸海域,加之养殖业自身的污染,导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频发。根据公开发表文献, 1989-2007年间秦皇岛海域共发生 13余起赤潮事件[1],其中由夜光藻引发的赤潮则有10次,夜光藻是秦皇岛海域的主要赤潮藻。夜光藻赤潮不仅造成养殖业和渔业的巨大损失,而且破坏海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虽然赤潮发生与特定水域的气象气候、水环境动力、化学要素及生物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有关, 是物理、化学、生物各种因素藕合作用的结果[2],但环境条件对夜光藻赤潮的发生是必要因素。所以,研究相关环境因子与夜光藻种群密度的关系对探讨夜光藻赤潮成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时间与站位
2011年5月4日、5月27日和6月15日对秦皇岛海域的11个站位进行了3个航次调查,站位如图1所示。夜光藻样品的采集采用国际标准号20(孔径0.076 mm)的筛绢缝制的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网口直径为37 cm,网全长15 m),自海底到水面垂直拖取样品,收集所得样品用体积分数为5%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进行细胞计数。水质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18.5-2007)的要求进行,仅监测表层站位。
1.2 分析项目与方法
夜光藻计数采用SMARTe-500 型生物显微镜。环境因子的分析项目包括氨氮(NH4+-N)、硝酸盐(NO3--N)、亚硝酸盐(NO2--N)、活性磷酸盐(PO43+-P)、硅酸盐和溶解氧,其分析方法分别为次溴酸盐氧化法、锌-镉还原法、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和碘量法,水温(T) 和pH 用美国YSI-6600 型水质分析仪于采样现场测定。 具体分析方法参见《海洋监测规范》[3](GB17318.4-2007)。
1.3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2011年5-6月三个航次共获得调查数据31组,其中含有夜光藻的样值个数为27, 夜光藻密度指数与各环境因子的监测结果见表1。因夜光藻细胞数量的变化呈几何级数增长和减小, 同时各环境因子的变化比较缓和, 所以根据统计学原理, 需要将原数据做相关转化。根据藻类细胞数量变化和环境因子变化之间的关系, 对夜光藻密度取以 10为底的对数,即 lg(B), 其中 B 为夜光藻类细胞密度。将夜光藻密度对数系列分别与透明度、水温、盐度、无机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活性磷酸盐、硅酸盐、溶解氧和pH系列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研究秦皇岛海域夜光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应用SPSS软件统计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2 结果与讨论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透明度的相关系数为-0470(P=0.013<0.05),呈显著负相关。调查海域透明度的范围在0.8~4.5 m之间,夜光藻高密度、高频率出现的透明度范围为1~2 m(图2),高峰值均出现在海水透明度为1 m的海域。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海水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682(P=0.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调查期间该海域的水温范围为10.19~20 ℃,夜光藻高密度出现在水温为20 ℃左右(图3)。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盐度的相关关系为-0631(P=0.0<0.01),呈极显著负相关。调查期间该海域的盐度范围为30.84‰~31.79‰,在该范围内,夜光藻能较均匀地出现,但当调查海域的盐度为31‰时,出现高密度的夜光藻种群(图4)。夜光藻种群密度与DIP的相关关系为-0036,无线性相关关系。调查期间该海域的DIP范围为0.7~15.72 μg/L,高密度的夜光藻出现在DIP为5.0 μg/L左右的海域(图5)。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硅酸盐的相关系数为0702(P=0.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硅酸盐的增加也会导致夜光藻细胞数量的增加, 硅酸盐成为限制藻类细胞数量增长的限制因子(图6)。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无机氮的相关系数为00,无线性相关关系。调查海域DIN的分布范围为81.85~225.14 μg/L,夜光藻高密度、高频率出现在DIN为100~150 μg/L的海域(图7)。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亚硝酸盐的相关系数为-0.221(P=0.267>0.05),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调查海域亚硝酸盐的含量范围0.51~5.68 μg/L,夜光藻高密度、高频率出现在亚硝酸盐为1.0 μg/L左右的海域,在此范围之外只是零星分布(图8)。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硝酸盐的相关系数为0011(P=0.956>0.05),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调查海域硝酸盐的含量范围50~197.95 μg/L, 高密度的夜光藻出现在硝酸盐含量为100 μg/L左右的海域,在50~150 μg/L的范围内,则高频率出现(图9)。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氨氮的相关系数为0.011(P=0.956>0.05),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调查海域氨氮的含量范围15.21~120.07 μg/L,高密度、高频率的夜光藻出现在氨氮范围为20.0~40.0 μg/L的海域(图10)。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溶解氧和p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4和0.234,均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在调查海域溶解氧和pH的范围分别为702~10.18 mg/L和7.68~8.13,高密度的夜光藻出现在溶解氧含量为9 mg/L、pH 8.1左右的海域(图11、12)。
综上所述,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无机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磷酸盐、溶解氧和pH 7个因子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与温度和硅酸盐存在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与透明度和盐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线性关系。
3 讨论
3.1 夜光藻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
夜光藻属于甲藻门、多甲藻目、夜光藻科, 靠吞噬其他浮游植物和菌类生存和繁殖[4],它不能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无机营养盐。因此,磷酸盐、 亚硝酸盐、 硝酸盐、 氨盐和无机氮的含量与夜光藻种群密度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硅酸盐与夜光藻种群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能跟夜光藻的食性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硅藻占夜光藻主要食物来源的90%左右[5],而硅酸盐与硅藻的结构和新陈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硅藻对Si有着绝对的需要, 没有Si,硅藻瓣不能形成,而且细胞的周期也不会完成,根据对该海区理化因子的调查结果,5月调查海域硅酸盐的平均含量为0.011 mg/L, 远低于最低阈值0.056 mg/L,并满足Si:P比小于10和Si:DIN小于1的条件,表现为硅酸盐显著限制,所以,硅酸盐对夜光藻生长有非常显著效应可能是通过其主要食物-硅藻作为中介而起作用,硅酸盐也成为夜光藻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
3.2 夜光藻与水温之间的关系
秦皇岛近岸海域海水的温度与夜光藻种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调查期间温度是夜光藻生长和繁殖的限制性因子之一。黄长江[6-8]等对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的生态研究表明,夜光藻出现的水温范围在15.8~28.6 ℃,但夜光藻赤潮发生的水温范围为20.0~26.4 ℃,高密度夜光藻种群主要出现在20.0~22 ℃。 徐兆礼[9]研究长江口夜光藻丰度和盐度的函数关系的结果表明夜光藻的适温范围较窄,仅仅在15~20 ℃之间有较高的数量;周遵春[10]等的研究表明,辽东湾夜光藻赤潮发生时海水的温度为23 ℃;林玉辉等[11]对福建海岸带夜光藻生态的研究发现,夜光藻高密度出现的温度范围为20~22 ℃。本研究表明秦皇岛近岸海域夜光藻高密度出现在水温为20 ℃左右。可见,夜光藻作为世界广泛分布种类,它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不同海区的夜光藻有其最合适的生长水温,个体繁殖达到高峰时的海水温度也不尽相同,这可能跟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海域海水质量状况不同有关。秦皇岛近岸海域夜光藻高密度出现的时间为每年的5-6月份,在本研究三个航次的调查时间区间内海水温度持续上升,正处于夜光藻种群生长和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内。所以,温度与夜光藻种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3.3 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盐度之间的关系
在调查期间秦皇岛近岸海域夜光藻种群密度与海水的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由于盐度的变化主要由径流和降雨所引起,秦皇岛近岸海域有几条河流注入,但径流量较小,加上近年降雨量有所降低,所以盐度的变化幅度较小,调查期间秦皇岛近岸海域的盐度范围为30.84‰~31.79‰,处在夜光藻种群生长和繁殖的最适盐度范围。林玉辉等[11]1989年对福建省海岸带夜光藻生态的初步研究表明,当海水的盐度范围为26.4‰~34.4‰之间时,夜光藻均有分布。黄长江等[7]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高密度出现的盐度值均大于29‰,盐度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与高峰期间夜光藻种群密度的急降或消失密切相关。周遵春[10]等对辽东湾夜光藻赤潮的研究表明降水可使沿岸的局部水域盐度略有降低, 更有利于夜光藻的繁殖,从而引发夜光藻赤潮的发生。可能是径流与降水均可为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充足的养分, 从而形成夜光藻生长和繁殖的饵料条件。秦皇岛近岸海域入海河流的径流量虽然较小,但可源源不断地向近岸海域输入营养盐,对夜光藻种群密度的影响通过浮游植物的繁殖而起作用。总之,盐度的急剧减低对夜光藻种群的生长和繁殖不利,但在其最适盐度范围内,由于径流和降雨的影响,盐度的略有降低则有利于夜光藻种群的增殖。所以,秦皇岛近岸海域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有其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安鑫龙,齐遵利,李雪梅,等.河北省沿海赤潮20年[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787-13788,13861
[2] 黄小平,黄良民, 谭烨辉, 等. 2002近海赤潮发生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J].海洋环境科学, 2002,22(4):63
[3] GB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 郑重.海洋浮游生物学[M].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4
[5] 郗艳娟,吴新民,郑向荣,等.赤潮生物夜光藻及其相关理化因子研究[J].河北渔业,2010(8):44-46
[6] 黄长江,齐雨藻,杞桑,等,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6,27(5):493-498
[7] 黄长江,齐雨藻,黄奕华,等,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生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J].海洋与湖沼,1997,28(3):245-254
[8] 黄长江,杞桑,齐雨藻,等,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在其生态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J].海洋与湖沼,1997,28(4):348-354 [9] 徐兆礼.长江口夜光藻年间变化和水域富营养化趋势[J].海洋与湖沼,2009,40(6):793-797
[10] 周遵春,马志强,薛克,等.对辽东湾夜光藻赤潮和叉状角藻赤潮成因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02,21(2):9-12
[11] 林玉辉,连光山.福建海岸带夜光藻生态的初步分析[J].台湾海峡,1989,8(3):226-231
Abstract: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survey data in off-shore of Qin Huangdao from May to June 2011,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made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of Noctiluca scintilla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population density of Noctiluca scintillans does not exist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inorganic nitrogen, nitrite, nitrate, ammonia nitrogen, phosphate,dissolved oxygen and PH ,it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and silicate noctiluca and negatively correlation with transparency and salinity.High cell density of Noctiluca scintillans only appeared when temperature, transparency, salinity, dissolved oxygen and PH were 20 ℃, 1m, 31‰,9 mg/L and 8.1 and when Nitrite, nitrate, ammonium and phosphate were about 1.0 μg/L, between 50~150 μg/L, between 20~40 μg/L and about 5.0 μg/L,respectively.
Key words:Noctiluca scintillans;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rrelation analysis; coastal waters of Qinhuang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