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这样的教学“生成”才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生成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想法。
一、精心预设 巧妙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教师还是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教师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像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画有少数民族人物像;有的说:我知道10元人民币上画的是毛主席;有的说: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山水、三峡风光等我们国家风景很美的地方;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看到藏在里面的图案,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等等。教学这样一调整,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的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它知识,学得既轻轻松松,又丰富多彩。
二、互动课堂 追寻生成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需要有更多的交往、对话、合作和沟通,这样学生才会有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氛围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以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出示例题:街心花园中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时,一个学生说:“这一题少了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说是圆形。”教师一愣,立刻发现自己确实少写了“圆形”,坦承了自己的失误后,教师灵机一动:“如果没有‘圆形’这个条件,这一题能做吗?”学生说:“只要确定是什么形状的花坛就可以了。”“花坛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请根据不同的情况解答。”教师索性将这一问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结果,学生给出了多种答案,还意外地通过比较发现,在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
2、激发自主的生成意识。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学生能支配学习活动,能自觉地进行调节、控制,促使活动持久而有效。可以这样认为,自主创新的意识是小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形成的催化剂。
三、抓住机遇 凸现生成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例如,生成需要时间,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别怕浪费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从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去理解、去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在知识的发生、拓宽、应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总之,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不断动态生成的。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用心去引导,课堂就会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就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精彩和收获。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在动态生成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周玉仁 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马忠林 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4、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一、精心预设 巧妙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教师还是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教师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像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画有少数民族人物像;有的说:我知道10元人民币上画的是毛主席;有的说: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山水、三峡风光等我们国家风景很美的地方;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看到藏在里面的图案,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等等。教学这样一调整,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的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它知识,学得既轻轻松松,又丰富多彩。
二、互动课堂 追寻生成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需要有更多的交往、对话、合作和沟通,这样学生才会有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氛围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以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出示例题:街心花园中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时,一个学生说:“这一题少了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说是圆形。”教师一愣,立刻发现自己确实少写了“圆形”,坦承了自己的失误后,教师灵机一动:“如果没有‘圆形’这个条件,这一题能做吗?”学生说:“只要确定是什么形状的花坛就可以了。”“花坛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请根据不同的情况解答。”教师索性将这一问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结果,学生给出了多种答案,还意外地通过比较发现,在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
2、激发自主的生成意识。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学生能支配学习活动,能自觉地进行调节、控制,促使活动持久而有效。可以这样认为,自主创新的意识是小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形成的催化剂。
三、抓住机遇 凸现生成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例如,生成需要时间,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别怕浪费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从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去理解、去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在知识的发生、拓宽、应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总之,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不断动态生成的。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用心去引导,课堂就会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就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精彩和收获。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在动态生成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周玉仁 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马忠林 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4、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