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小品表演、参观访问等被逐渐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而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更多的知识,合作能力弱的学生则没有这种快乐的体验,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能够让全体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做到学习快乐,效率提高,就有必要重视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但绝不是要放松对学生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相反,合作学习更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强调学生要打破成规,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更多的角度来认识事物,比如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课,在讨论怎么样认识谭嗣同主动为变法流鲜血这一英雄壮举时,如果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教师先不给任何提示,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的去讨论,学生的合作讨论自然打破了独立学习的习惯,又能为自己的思考带来新的灵感,当然,老师这时候就要特别强调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依赖别人,只有独立的思考才能产生火花,而合作只是一种对自己思维定势的挑战,把握住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交流。这样,合作学习不仅没有让学生放弃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还在合作中不断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合作也不是要放任学生自流,不是要完全摒弃教师的引导,由于学生的知识积淀还不够深,对事物的全面了解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成果中难免会加入一些臆想的成分,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合作成果时,就要特别注意这些,要做到既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和思考过程,又能让学生理解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说在我的一次课堂上,要求同学们一起分组讨论李鸿章。经过激烈的讨论,全班10个小组一致通过给李鸿章定性为卖国贼。很显然,这种简单定性的做法不是新课程改革所希望的,也不能再适应历史课程的发展了,为了更好地说明应当怎么样评价人物,我给学生举了个例子,那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军队一度占居了上风,美国军队的士气逐渐低落,在贝米斯高地之役中,美军受阿诺德表率作用的影响士气重新高涨,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在战争中一颗枪弹打死了阿诺德的马,打伤了他的一条腿,他被送回了营地。阿诺德立了奇功,后人在战场上为他立了一个特殊的纪念像,那就是一条中了弹的腿,因为立像时阿诺德已成为卖国贼,不能立他的全身像,所以只立了他那一条为了国家独立而中弹的腿。由此不难看出,评价一个人切忌以今非古,以后非前。同样,对李鸿章的评价不能简单的定性为卖国贼,我们也要看到李鸿章对民族的贡献,海军的编练,洋务的兴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为了民族的崛起,他是努力过的。可见,在合作教法中,有时候教师的引导还起非常重大的作用,合作教法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发现问题,积极纠正问题。
合作不仅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在初中第一课,我布置了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学习主题的内容而设计的想象短文——“山顶洞人的一天”,要求学生上课之前先完成,学生对这种作业形式也比较喜欢,写出了许多有趣的、生动的、想象力丰富的短文。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历史的课堂,再也不是教师一讲到底的讲坛,而是师生思想交流甚至是激烈交锋的场所,教师不再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机会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异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民主的课堂气氛已逐渐形成。这种师生合作教法,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带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合作也不是只注重整体不注重细节。那么怎样在合作教学中体现细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做到,一方面,不管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还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都要确信学生已经了解了所述事件的整个部分,历史也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没有发生的就是没有发生的,发生过的就是发生过的,历史不能假设,所以合作学习不是不注重细节,而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事件某些細节的特别强调;另一方面,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弥补讲述细节之不足,举个例子,在讲述戊戌政变的时候,我让学生表演了个历史短剧,在学生表演到慈禧太后要抓维新派时,表演慈禧太后的学生在说将维新人士拉去午门斩首时,我注意到他特别强调了是斩“六”人表演之后我问他为什么要强调“六”这个数字呢?他说他们在写剧本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慈禧辛酉政变杀了三人,而这次政变杀了六人,慈禧太后杀人不多,但往往能达到她的预期效果,他想以强调“六”这个数字来提醒同学们去思考思考这个问题。我听了他的解释后,思考了很久,我想我就是合作学习的魅力吧,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关注了事件的细节。
强调合作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当然不是摒弃其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也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合作教法,要合作就必须用到讨论、表演、提问设问等等各种教学方法,所以说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集各家之长,补各家之短。前面说完了合作学习中的那些集长之处,下面讲讲在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首先,合作学习不是放松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相反,是要求学生拥有更加扎实的基础,要相对一个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这个事务一知半解不行,一点都不了解就更不行,而是必须要尽可能的去全面的了解事物,才能在自己的看法中比较贴近事实的给予评价,否则很容易造成片面或者断章取义式的结论,可见,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学习历史到体味历史的转变,要让学生能从当前所学历史的时代出发,了解历史,感知历史,而不是简单的对历史事件历史意义的背诵。
再次,如何在合作学习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如何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合作教学和学习方法在历史课堂上遇到的一个最大难题。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师生合作探讨时,教师绞尽脑汁想出激发学生灵感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可见,历史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自由的民主,就要求慢慢来的训练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如何做一个有教养和修为的人。方法很多,我常用的方法是,在第一堂课就和学生约好暗号,以挥手为号,教师一挥手,就表示要求学生安静,听教师讲,完了学生再阐述自己的观点,阐述的同学要即时给予表扬。
最后,要注意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千万不要一成不变,再好的方法用多了也会腻,所以要经常变换方法给学生以新鲜感,当然这种变法不能太大,太大了学生不能一下子适应,使得每堂课的效率不高,比如讨论就不要每次都全班分组讨论,还可以用用辩论式、互相提问式等方法,这样即使学生能很快适应,也不会因陌生而不易上手。
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合作教学和学习方法的不断运用,问题会不断涌现出来,就需要不断去解决不断去积累,才能更好的在新课标下完成历史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在历史课堂中体味到快乐,在学习中主动。
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但绝不是要放松对学生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相反,合作学习更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强调学生要打破成规,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更多的角度来认识事物,比如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课,在讨论怎么样认识谭嗣同主动为变法流鲜血这一英雄壮举时,如果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教师先不给任何提示,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的去讨论,学生的合作讨论自然打破了独立学习的习惯,又能为自己的思考带来新的灵感,当然,老师这时候就要特别强调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依赖别人,只有独立的思考才能产生火花,而合作只是一种对自己思维定势的挑战,把握住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交流。这样,合作学习不仅没有让学生放弃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还在合作中不断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合作也不是要放任学生自流,不是要完全摒弃教师的引导,由于学生的知识积淀还不够深,对事物的全面了解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成果中难免会加入一些臆想的成分,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合作成果时,就要特别注意这些,要做到既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和思考过程,又能让学生理解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说在我的一次课堂上,要求同学们一起分组讨论李鸿章。经过激烈的讨论,全班10个小组一致通过给李鸿章定性为卖国贼。很显然,这种简单定性的做法不是新课程改革所希望的,也不能再适应历史课程的发展了,为了更好地说明应当怎么样评价人物,我给学生举了个例子,那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军队一度占居了上风,美国军队的士气逐渐低落,在贝米斯高地之役中,美军受阿诺德表率作用的影响士气重新高涨,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在战争中一颗枪弹打死了阿诺德的马,打伤了他的一条腿,他被送回了营地。阿诺德立了奇功,后人在战场上为他立了一个特殊的纪念像,那就是一条中了弹的腿,因为立像时阿诺德已成为卖国贼,不能立他的全身像,所以只立了他那一条为了国家独立而中弹的腿。由此不难看出,评价一个人切忌以今非古,以后非前。同样,对李鸿章的评价不能简单的定性为卖国贼,我们也要看到李鸿章对民族的贡献,海军的编练,洋务的兴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为了民族的崛起,他是努力过的。可见,在合作教法中,有时候教师的引导还起非常重大的作用,合作教法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发现问题,积极纠正问题。
合作不仅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在初中第一课,我布置了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学习主题的内容而设计的想象短文——“山顶洞人的一天”,要求学生上课之前先完成,学生对这种作业形式也比较喜欢,写出了许多有趣的、生动的、想象力丰富的短文。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历史的课堂,再也不是教师一讲到底的讲坛,而是师生思想交流甚至是激烈交锋的场所,教师不再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机会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异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民主的课堂气氛已逐渐形成。这种师生合作教法,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带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合作也不是只注重整体不注重细节。那么怎样在合作教学中体现细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做到,一方面,不管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还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都要确信学生已经了解了所述事件的整个部分,历史也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没有发生的就是没有发生的,发生过的就是发生过的,历史不能假设,所以合作学习不是不注重细节,而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事件某些細节的特别强调;另一方面,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弥补讲述细节之不足,举个例子,在讲述戊戌政变的时候,我让学生表演了个历史短剧,在学生表演到慈禧太后要抓维新派时,表演慈禧太后的学生在说将维新人士拉去午门斩首时,我注意到他特别强调了是斩“六”人表演之后我问他为什么要强调“六”这个数字呢?他说他们在写剧本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慈禧辛酉政变杀了三人,而这次政变杀了六人,慈禧太后杀人不多,但往往能达到她的预期效果,他想以强调“六”这个数字来提醒同学们去思考思考这个问题。我听了他的解释后,思考了很久,我想我就是合作学习的魅力吧,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关注了事件的细节。
强调合作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当然不是摒弃其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也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合作教法,要合作就必须用到讨论、表演、提问设问等等各种教学方法,所以说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集各家之长,补各家之短。前面说完了合作学习中的那些集长之处,下面讲讲在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首先,合作学习不是放松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相反,是要求学生拥有更加扎实的基础,要相对一个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这个事务一知半解不行,一点都不了解就更不行,而是必须要尽可能的去全面的了解事物,才能在自己的看法中比较贴近事实的给予评价,否则很容易造成片面或者断章取义式的结论,可见,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学习历史到体味历史的转变,要让学生能从当前所学历史的时代出发,了解历史,感知历史,而不是简单的对历史事件历史意义的背诵。
再次,如何在合作学习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如何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合作教学和学习方法在历史课堂上遇到的一个最大难题。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师生合作探讨时,教师绞尽脑汁想出激发学生灵感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可见,历史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自由的民主,就要求慢慢来的训练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如何做一个有教养和修为的人。方法很多,我常用的方法是,在第一堂课就和学生约好暗号,以挥手为号,教师一挥手,就表示要求学生安静,听教师讲,完了学生再阐述自己的观点,阐述的同学要即时给予表扬。
最后,要注意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千万不要一成不变,再好的方法用多了也会腻,所以要经常变换方法给学生以新鲜感,当然这种变法不能太大,太大了学生不能一下子适应,使得每堂课的效率不高,比如讨论就不要每次都全班分组讨论,还可以用用辩论式、互相提问式等方法,这样即使学生能很快适应,也不会因陌生而不易上手。
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合作教学和学习方法的不断运用,问题会不断涌现出来,就需要不断去解决不断去积累,才能更好的在新课标下完成历史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在历史课堂中体味到快乐,在学习中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