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考文言文考点分析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的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语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纵观2012年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题目数量一般四题。题型依然可分为两种:词句基础题和内容理解概括题,其中以基础题为主。下面就2012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中的规律及考点进行盘点和剖析,以期对2013年的中考考生的学习有所指导和帮助。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是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中必考的题目。题型以填空或选择题出现。中考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积累的情况,绝不仅是简单的对原来知识的复现和回忆,而是借助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做好知识的迁移。
  【2012镇江卷】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便要还家( )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 次定州( )
  ④ 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
  【参考答案】 ①“要”同“邀”,邀请 ②妻子儿女③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④遗憾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应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文言现象。理解实词的意义:一是要大体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二是要联系所学过的与本字相关的义项,然后回归语句,推敲辨析,确定意义。
  类似的题目还有【2012南京卷】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收人面令小 /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齐
  王纳谏》
  B.予观之 /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
  记》)
  【参考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积累,考查学在课内运在课外的能力。A项中的前“令”译为“使”,后“令”译为“命令”;B项中的“予”均译为“我”;C项中的前“见”译为“看见”,后“见”译为“显现”;D项的前“异”译为“不同”,后“异”译为“对感到……诧异”。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个知识点的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于掌握,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意义和用法上弄清弄懂,且能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解决课外文言虚词的迁移能力。
  【2012成都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C. 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D. 醉能同其乐 安陵君其许寡人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A项中的前“之”译为“的”,后“之”译为“这”;B项中的“于”均译为“在”;C项中的前“而”表转折,译为“却”,后“而”表顺接,译为“就”;D项的前“其”译为“他们”,后“其”表加强语气,译为“可要”。理解虚词的用法:一是要熟悉虚词的常见用法,并掌握虚词的使用规律;二是要结合具体语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时可以参照特点相近的语句,进行辨别。
  三、 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语句
  (1) 断句停顿
  文言文的停顿在中考中以主观性试题居多,难度大,得分率低。断句是衡量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准确地标出朗读停顿,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二是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2012连云港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普者不可多得
  【参考答案】 花以兰为最 / 取其幽香韵致也 / 而瓣品之稍堪入普者不可多得
  【解析】 题目中已经明确要求停顿两处。解答这类题时要重视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正确理解句子内容,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先将句子翻译出来,并根据语意做好句子结构分析,再进行划分。句子翻译:花中属兰花最为特别,因为它有幽香和韵致,然而稍稍可以载入花谱的兰花品种并不可多得。
  (2) 翻译语句
  翻译语句是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中必考的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扎实,字字落实,练好基本功,尤其是重点实词要翻译解释到位。翻译语句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译文的要求是:忠实原文,准确顺畅,语句文雅。
  【2012苏州卷】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参考答案】 ①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
  ② 我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翻译时宜采用直译法。需要将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落到实处。如“亡”意思为“丢失”,“何”意思为“为什么”,“吾不知所之”中的“之”意思为“往,到……去”,“反”同“返”。还要把省略成分相应补出,注意词类活用、语序调整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四、 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要点就是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入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答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2012常州卷】 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创作甲诗的处境。
  【参考答案】 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民不聊生,杜甫弃官到秦州,靠背柴火、拾橡栗为生。后来流落到剑南,经亲友的帮助,才在成都城西郊涣花溪建造草堂居住下来。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答题时一定要规范,对处境的陈述一定要按照乙文内容有条理地进行具体的分析。
其他文献
【摘要】生本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为学生服务,将学生作为本体,并尽快地让学生在教学中自己活动起来,主动地区获取知识和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进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张扬他们的个性,确保学生真正处在自主的状态之中。初中阶段的教育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并强调人的能力发展,而生本教育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将生本教育理念积极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本教育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