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导向工作,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到农村去实现人生价值,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新农村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与瓶颈,实现二者的成功对接,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及教育工作者承担有重要的责任,文章着重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导向工作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生;新农村建设;就业导向
一、引言
就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历来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温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胡锦涛同志也谈到,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着眼长远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发展战略,强调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个“优先”,一个“更加突出”,不难体会出就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和份量,事实上它关系着发展和民生,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之大局,关系着党执政兴国之要务。因此,无论大学生还是高等学校都应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为国家为社会分忧解难,创新更多就业途径和模式。农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强大优势:一是学生来源多自农村;二是专业设置可与农村需求对接,而且很多涉农专业也不影响学生在城市就业,所以只要做好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就业导向,就能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高职院校做好学生就业导向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关系国家现代化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积极担当。到农村去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当属利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双赢之举。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可以通过自身才华的发挥从农村物质、精神、文化、制度等层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因此,农业高职院校是否能做好学生就业的有效引导,能否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对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还有学校自身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为新农村建设准备一支后备军,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核心,但同时也涉及到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农村基层民主、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一个过程没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根本就没有办法推进和实现。当前农村人才资本净流出态势仍然有愈演愈烈之势,农村普遍存在的人员老化现象严重,农技推广力量薄弱。虽然有些地方有些能人留在农村建设,有些地方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组织,但由于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视野的局限,不知道怎样管理和运营合作社,缺乏管理人员、财会人员、营销人员,培训学习跟不上,直接影响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大户和生产经营小区,经营者虽然初步掌握了一般的种植、养殖技术,但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新品种、新模式等还缺乏技术和设施,种子生产技术和畜禽养殖疫病防控、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农村法治方面,整个乡村生态方面,政治民主的推进方面更是处于缓慢发展状态,急需掌握信息化、现代化的人才引领,这样的一支人才队伍正需要农业高职院校去孕育和培养。
(二)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难,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成员应当各有其职,各获其岗,享受工作的快乐和事业的美好。但就业难问题这么多年仍然没能很好解决。据2012年最新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教育部于2011年11月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表明国家的政策导向依然是将这些人力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教育部要求,各地要根据地方城乡建设需求,在城市社区及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积极设立地方项目。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因此,无论从就业形势,从农村的现实需求到国家的现行政策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实际,学校做好就业引导是其办学或者说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有利于大学生及早规划自己,以新农村为舞台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在农业高职院校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高职生将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技术的推广者,现代信息的使用者,绿色家园的守护者,文化文明传播者;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主力军。比如当前农业耕作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低下情况普遍存在,大学生则可以根据现代农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的新情况,引进多种新型农业机械,通过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学业资源创业公司,大胆实践,比如传授新种植技术、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先进的农技知识。可成立小型读书室,将专家教授的总结和公司的实践结合,编写一些相关的指导书,供农民们借阅参考。通过推广技术,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户充实规模化生产。
“生态良好”是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之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是全社会共有的建设理念。未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中,需要一批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建设者。可以说,掌握先进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已经建立起了生态文明的新思维,构建了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文明进步方式等新理念。此外,在乡风文明,法治农村、民主农村方面大学生同样能展示才华以实现价值。
三、就业导向工作的路径及方法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实现优质就业。从普遍情况看,大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理念。由于学校过分强调就业率,导致就业存在盲目性,短期性。表象是学生跳槽频繁,成为社会上的跳蚤族。这既对企业发展不利,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学生就业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为新农村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其应有的职责和使命,学校在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上应适应国家整体建设需要,特别考虑农村市场对大学生的广大需求,做好调研,为学生的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全方位做好就业导向工作。 (一)就业导向工作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领域实现全程化
1.入学就业方向教育。“去哪里?”,“干什么?”,这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向问题,学院应就培养什么人才、人才层次、今后大致从事的领域,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对学生全面阐释,让学生在进入大学第一时间就清楚明了。从对大学生的理想与事业教育、主体责任教育、献身理想教育、成功教育等多方面全程展开。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可借鉴美国。美国的机构多层且指导深入细致,其就业指导就是职业指导,机构包括职业生涯中心、学生生涯咨询辅导部,辅导部实行职业生涯一对一辅导。美国的就业指导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课,由受过专门培训的高年级同学给低年级的学生讲如何写简历、如何寻找工作机会,如何应对面试等,请杰出校友回校分享成功的经验,学生选修这门课还可以得学分;二是开展一对一的辅导,比如通过专门的软件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对于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相距甚远的,建议学生转系或转专业。对于高年级学生,除了帮助他们修改简历外,还提供模拟面试练习等。
3.人生价值实现教育。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主客观条件。从大学生自身看,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奋斗精神,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从客观条件看,就是要顺应社会需要,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相结合,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途径,激发学生从“小我”中跳出来追求“大我”价值的实现,做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4.新农村的情感养成教育。首先,让大学生思想扎根解决精神支柱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缺乏对农村情况的深入了解,即使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多也没有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的经历。学校教育中要求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变化,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责任感,以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激励学生,催生出他们在农村就业的意识和情感。从现在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扎根意识还相对淡薄,缺少对农村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深情。学校教育就要从学生对“三农”的认识和认同方面,唤起他们对乡村与土地、农业与农民的思考和关怀,促进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从而带着情感、带着热爱、带着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去;其次,进行比较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大学生了解农村、融入农村做好铺垫。社会上存在大量啃老族、校漂族、蚁族,在强大的物质社会面前,他们生存感不够,少有快乐,物质与精神方面容易感到窘迫与尴尬。如果让大学生在农村的实践中受到触动并展开思考,特别是利用一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成功案例加以激励,他们就会感受到在农村就业和发展的空间和价值,如此情形,这种就业导向就发生了根本的意义。
(二)学校亟需加强的工作及可尝试的实践
1.改变现有狭隘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与做法。以美国等先进经验为借鉴,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改变过去为就业率而就业的思想和做法,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进行全方位指导,重视从学生自我认识、专业推荐、专业选择、职业准备到求职就业的各个环节,把社会职业教育和指导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建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规划。
2.健全就业指导体系。许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就业指导不到位,不深入。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今后农业高职院校应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就业经费、机构编制等方面给予保证。宽裕的经费能保证使用先进的信息和手段,人员配备方面,要有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和相当数量的兼职人员;还要建立起一支专家指导队伍,保证有专家定期指导教育,做好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引导和帮扶工作。
3.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依据,创新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学院应适应新农村现实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涉农专业,学校要和农村的用人单位一起参与这些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等教育管理,共同把握专业培养方向。改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专业及专业选修课程,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农村社会调解问题、农村民主管理问题、农村基层建设问题、农村计划生育问题和农村治安问题等,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量身定做一些专业和研究方向。
4.共建农村实践基地模式,建立长期定点的实践实习平台。高职院校强调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时应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多跟新农村开展合作,或把校企合作点设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新农村。让学生在这里实现就业意识、情感、职业能力的累积与提升,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就会水到渠成,一是学生就业质量发生根本改观;二是为其持续发展获得了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参考文献:
1.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大学生思想[DB/OL].光明网,2011-12-11.
2.美国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课一对一辅导[DB/OL].中国新闻网,2007-07-24.
3.高凯.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
4.沈延兵.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
*本文属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的研究论文,课题编号:G2012C062。
(作者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基础课部)
关键词:高职生;新农村建设;就业导向
一、引言
就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历来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温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胡锦涛同志也谈到,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着眼长远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发展战略,强调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个“优先”,一个“更加突出”,不难体会出就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和份量,事实上它关系着发展和民生,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之大局,关系着党执政兴国之要务。因此,无论大学生还是高等学校都应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为国家为社会分忧解难,创新更多就业途径和模式。农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强大优势:一是学生来源多自农村;二是专业设置可与农村需求对接,而且很多涉农专业也不影响学生在城市就业,所以只要做好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就业导向,就能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高职院校做好学生就业导向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关系国家现代化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积极担当。到农村去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当属利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双赢之举。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可以通过自身才华的发挥从农村物质、精神、文化、制度等层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因此,农业高职院校是否能做好学生就业的有效引导,能否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对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还有学校自身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为新农村建设准备一支后备军,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核心,但同时也涉及到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农村基层民主、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一个过程没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根本就没有办法推进和实现。当前农村人才资本净流出态势仍然有愈演愈烈之势,农村普遍存在的人员老化现象严重,农技推广力量薄弱。虽然有些地方有些能人留在农村建设,有些地方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组织,但由于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视野的局限,不知道怎样管理和运营合作社,缺乏管理人员、财会人员、营销人员,培训学习跟不上,直接影响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大户和生产经营小区,经营者虽然初步掌握了一般的种植、养殖技术,但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新品种、新模式等还缺乏技术和设施,种子生产技术和畜禽养殖疫病防控、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农村法治方面,整个乡村生态方面,政治民主的推进方面更是处于缓慢发展状态,急需掌握信息化、现代化的人才引领,这样的一支人才队伍正需要农业高职院校去孕育和培养。
(二)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难,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成员应当各有其职,各获其岗,享受工作的快乐和事业的美好。但就业难问题这么多年仍然没能很好解决。据2012年最新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教育部于2011年11月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表明国家的政策导向依然是将这些人力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教育部要求,各地要根据地方城乡建设需求,在城市社区及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积极设立地方项目。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因此,无论从就业形势,从农村的现实需求到国家的现行政策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实际,学校做好就业引导是其办学或者说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有利于大学生及早规划自己,以新农村为舞台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在农业高职院校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高职生将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技术的推广者,现代信息的使用者,绿色家园的守护者,文化文明传播者;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主力军。比如当前农业耕作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低下情况普遍存在,大学生则可以根据现代农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的新情况,引进多种新型农业机械,通过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学业资源创业公司,大胆实践,比如传授新种植技术、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先进的农技知识。可成立小型读书室,将专家教授的总结和公司的实践结合,编写一些相关的指导书,供农民们借阅参考。通过推广技术,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户充实规模化生产。
“生态良好”是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之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是全社会共有的建设理念。未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中,需要一批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建设者。可以说,掌握先进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已经建立起了生态文明的新思维,构建了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文明进步方式等新理念。此外,在乡风文明,法治农村、民主农村方面大学生同样能展示才华以实现价值。
三、就业导向工作的路径及方法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实现优质就业。从普遍情况看,大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理念。由于学校过分强调就业率,导致就业存在盲目性,短期性。表象是学生跳槽频繁,成为社会上的跳蚤族。这既对企业发展不利,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学生就业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为新农村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其应有的职责和使命,学校在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上应适应国家整体建设需要,特别考虑农村市场对大学生的广大需求,做好调研,为学生的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全方位做好就业导向工作。 (一)就业导向工作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领域实现全程化
1.入学就业方向教育。“去哪里?”,“干什么?”,这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向问题,学院应就培养什么人才、人才层次、今后大致从事的领域,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对学生全面阐释,让学生在进入大学第一时间就清楚明了。从对大学生的理想与事业教育、主体责任教育、献身理想教育、成功教育等多方面全程展开。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可借鉴美国。美国的机构多层且指导深入细致,其就业指导就是职业指导,机构包括职业生涯中心、学生生涯咨询辅导部,辅导部实行职业生涯一对一辅导。美国的就业指导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课,由受过专门培训的高年级同学给低年级的学生讲如何写简历、如何寻找工作机会,如何应对面试等,请杰出校友回校分享成功的经验,学生选修这门课还可以得学分;二是开展一对一的辅导,比如通过专门的软件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对于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相距甚远的,建议学生转系或转专业。对于高年级学生,除了帮助他们修改简历外,还提供模拟面试练习等。
3.人生价值实现教育。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主客观条件。从大学生自身看,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奋斗精神,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从客观条件看,就是要顺应社会需要,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相结合,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途径,激发学生从“小我”中跳出来追求“大我”价值的实现,做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4.新农村的情感养成教育。首先,让大学生思想扎根解决精神支柱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缺乏对农村情况的深入了解,即使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多也没有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的经历。学校教育中要求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变化,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责任感,以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激励学生,催生出他们在农村就业的意识和情感。从现在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扎根意识还相对淡薄,缺少对农村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深情。学校教育就要从学生对“三农”的认识和认同方面,唤起他们对乡村与土地、农业与农民的思考和关怀,促进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从而带着情感、带着热爱、带着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去;其次,进行比较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大学生了解农村、融入农村做好铺垫。社会上存在大量啃老族、校漂族、蚁族,在强大的物质社会面前,他们生存感不够,少有快乐,物质与精神方面容易感到窘迫与尴尬。如果让大学生在农村的实践中受到触动并展开思考,特别是利用一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成功案例加以激励,他们就会感受到在农村就业和发展的空间和价值,如此情形,这种就业导向就发生了根本的意义。
(二)学校亟需加强的工作及可尝试的实践
1.改变现有狭隘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与做法。以美国等先进经验为借鉴,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改变过去为就业率而就业的思想和做法,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进行全方位指导,重视从学生自我认识、专业推荐、专业选择、职业准备到求职就业的各个环节,把社会职业教育和指导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建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规划。
2.健全就业指导体系。许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就业指导不到位,不深入。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今后农业高职院校应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就业经费、机构编制等方面给予保证。宽裕的经费能保证使用先进的信息和手段,人员配备方面,要有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和相当数量的兼职人员;还要建立起一支专家指导队伍,保证有专家定期指导教育,做好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引导和帮扶工作。
3.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依据,创新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学院应适应新农村现实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涉农专业,学校要和农村的用人单位一起参与这些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等教育管理,共同把握专业培养方向。改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专业及专业选修课程,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农村社会调解问题、农村民主管理问题、农村基层建设问题、农村计划生育问题和农村治安问题等,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量身定做一些专业和研究方向。
4.共建农村实践基地模式,建立长期定点的实践实习平台。高职院校强调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时应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多跟新农村开展合作,或把校企合作点设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新农村。让学生在这里实现就业意识、情感、职业能力的累积与提升,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就会水到渠成,一是学生就业质量发生根本改观;二是为其持续发展获得了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参考文献:
1.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大学生思想[DB/OL].光明网,2011-12-11.
2.美国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课一对一辅导[DB/OL].中国新闻网,2007-07-24.
3.高凯.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
4.沈延兵.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
*本文属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的研究论文,课题编号:G2012C062。
(作者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基础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