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音乐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贝多芬的《月光》让人感觉黯然神伤,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则轻松欢快,而神曲《小苹果》却会让人动感十足。除此之外,同一首歌不同的人聆听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一样的音乐,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之下听,感受也会有些差别。
音乐与情绪是如何建立联系的?不同的音乐到底对人的情绪有什么影响?是不同的音乐改变了我们的情绪,还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情绪选择不同的音乐?我们每天都有音乐伴随,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进而通过音乐抒发情感,释放压力。
在世界范围内曾掀起对音乐情绪问题研究的热潮。比如2012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第九届计算机音乐建模与检索”研讨会,其学术研讨内容包括音乐情绪分析等。2012年7月,在希腊召开了“第十二届国际音乐知觉与认知”会议,其学术研讨内容包括音乐与情绪、音乐和神经科学等议题。2012年8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召开了“音乐、大脑、医学和健康”研讨会,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大脑的发育、认知、发展、语言和情绪是如何受到各种音乐形式的影响”。
不可否认音乐可以对情绪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音乐是如何对情绪产生影响,那么就需要用神经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之所以需要通过神经科学的途径去研究音乐与情绪的联系,是因为音乐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种独特方式,而思维和行为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那么,神经科学视野中音乐情绪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怎样的呢?
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是科学基础。音乐是一种独特的声音,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发出的声波作用于内耳基底膜引起振动,其振动的位置与听觉神经纤维的最佳响应频率之间构成音调拓扑图,而音调拓扑形式是听神经纤维向大脑进行投射,形成“音感觉”的基本方式之一。也就是说,一首歌曲有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曲调、和谐的节奏,在听觉神经系统中,所构成的音调拓扑图就优美、丰满、圆润。因此,悦耳、动听的“音感觉”依赖于音乐所引发的音调拓扑投射形式以及利用这种形式构成音调拓扑图的优美图形。事实上,耳蜗基底膜上整齐地排列着3行外毛细胞,就如同3排调在不同音高的电子琴“琴键”,每侧数量约12 000个。当音乐的不同频率作用于基底膜引起其不同位置振动时,机械刺激“弹动”在这个位置上的“琴键”(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通过听神经纤维传入听觉中枢的特定部位,从而引起某一音调的感觉。这一听觉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电子琴的工作原理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音乐是通过声波有组织、有规律的频率(音调),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振幅(响度),优美、瑰丽的波形(与音色有关),毛细胞翩翩起舞,带来“音感觉”美妙、悦耳、动听的感受,产生愉悦的情绪。与其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打动了人,不如说代表不同声波频率的听神经纤维勾画出美妙的图形,通过神经脉冲电信号的方式刺激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在生物电的放电活动作用下,诱发愉悦的感受。
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的基本方式是神经生物电的活动。神经活动以生物电的产生、变化和传播为特征。音乐声波振动频率作用于细胞群,可使其产生多种交流电位或直流电位。由于电位是电能的强度因素,所以音乐声波振动频率将直接影响细胞所产生的电能,电能也将直接影响细胞的放电活动,从而影响听神经纤维释放的电峰电位。音乐声波振动的机械刺激,就如同“电开关”,控制着听觉感受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开或关。也就是说,音乐声波振动频率由低频到高频是逐级有序地升高,具有一定的美感,因而人也不会被音乐声吓到。
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影响情绪反应。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末梢所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能够完成信息传递功能。音乐的声音振动刺激,引发听觉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并释放神经递质,最后使得支配毛细胞的听觉神经产生兴奋和冲动,将声音信息传到听觉系统。机体内神经递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自成系统,可引起生理功能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就与这类化学物质制造的化学反应带来的化学效应有关,所以神经递质在情绪反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使大脑感知音乐,并对情绪产生影响。任何音乐信息都必须经神经通路,通过大脑进行活动,才能形成音乐听觉。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完成对音乐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整合,最终形成音乐感,而这个过程对音乐情绪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音乐对情绪的影响也是通过大脑而最终得以实现。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音乐与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当我们感觉难过、伤心或压力大时,都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和释放那些消极的情绪。让自己的大脑能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下,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音乐与情绪是如何建立联系的?不同的音乐到底对人的情绪有什么影响?是不同的音乐改变了我们的情绪,还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情绪选择不同的音乐?我们每天都有音乐伴随,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进而通过音乐抒发情感,释放压力。
在世界范围内曾掀起对音乐情绪问题研究的热潮。比如2012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第九届计算机音乐建模与检索”研讨会,其学术研讨内容包括音乐情绪分析等。2012年7月,在希腊召开了“第十二届国际音乐知觉与认知”会议,其学术研讨内容包括音乐与情绪、音乐和神经科学等议题。2012年8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召开了“音乐、大脑、医学和健康”研讨会,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大脑的发育、认知、发展、语言和情绪是如何受到各种音乐形式的影响”。
不可否认音乐可以对情绪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音乐是如何对情绪产生影响,那么就需要用神经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之所以需要通过神经科学的途径去研究音乐与情绪的联系,是因为音乐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种独特方式,而思维和行为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那么,神经科学视野中音乐情绪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怎样的呢?
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是科学基础。音乐是一种独特的声音,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发出的声波作用于内耳基底膜引起振动,其振动的位置与听觉神经纤维的最佳响应频率之间构成音调拓扑图,而音调拓扑形式是听神经纤维向大脑进行投射,形成“音感觉”的基本方式之一。也就是说,一首歌曲有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曲调、和谐的节奏,在听觉神经系统中,所构成的音调拓扑图就优美、丰满、圆润。因此,悦耳、动听的“音感觉”依赖于音乐所引发的音调拓扑投射形式以及利用这种形式构成音调拓扑图的优美图形。事实上,耳蜗基底膜上整齐地排列着3行外毛细胞,就如同3排调在不同音高的电子琴“琴键”,每侧数量约12 000个。当音乐的不同频率作用于基底膜引起其不同位置振动时,机械刺激“弹动”在这个位置上的“琴键”(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通过听神经纤维传入听觉中枢的特定部位,从而引起某一音调的感觉。这一听觉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电子琴的工作原理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音乐是通过声波有组织、有规律的频率(音调),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振幅(响度),优美、瑰丽的波形(与音色有关),毛细胞翩翩起舞,带来“音感觉”美妙、悦耳、动听的感受,产生愉悦的情绪。与其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打动了人,不如说代表不同声波频率的听神经纤维勾画出美妙的图形,通过神经脉冲电信号的方式刺激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在生物电的放电活动作用下,诱发愉悦的感受。
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的基本方式是神经生物电的活动。神经活动以生物电的产生、变化和传播为特征。音乐声波振动频率作用于细胞群,可使其产生多种交流电位或直流电位。由于电位是电能的强度因素,所以音乐声波振动频率将直接影响细胞所产生的电能,电能也将直接影响细胞的放电活动,从而影响听神经纤维释放的电峰电位。音乐声波振动的机械刺激,就如同“电开关”,控制着听觉感受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开或关。也就是说,音乐声波振动频率由低频到高频是逐级有序地升高,具有一定的美感,因而人也不会被音乐声吓到。
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影响情绪反应。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末梢所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能够完成信息传递功能。音乐的声音振动刺激,引发听觉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并释放神经递质,最后使得支配毛细胞的听觉神经产生兴奋和冲动,将声音信息传到听觉系统。机体内神经递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自成系统,可引起生理功能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就与这类化学物质制造的化学反应带来的化学效应有关,所以神经递质在情绪反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使大脑感知音乐,并对情绪产生影响。任何音乐信息都必须经神经通路,通过大脑进行活动,才能形成音乐听觉。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完成对音乐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整合,最终形成音乐感,而这个过程对音乐情绪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音乐对情绪的影响也是通过大脑而最终得以实现。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音乐与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当我们感觉难过、伤心或压力大时,都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和释放那些消极的情绪。让自己的大脑能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下,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