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0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大为减少。可在文言文教学中,“满堂灌”、“满堂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不容易理解文言文,而且囿于考试,生怕漏讲了某个知识点,在课堂上仍然是逐段逐句地翻译和分析。本该属于学生读背的时间几乎全部占用了,读背只是成了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种点缀,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遗憾。
  读背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读书把读背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从学龄开始就要求反复地不断地读,从各种启蒙读物一直读到“四书”、“五经”。白居易、欧阳修从小就背诵了大量的诗文;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诵好几部书,其中《古文观止》这部书的两百多篇散文,他背得尤熟。目前教科书里面的文言文大多要求背诵,即使是没有要求背诵的,也明确要求“熟读”。可以说,这是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所作出的一大改革,也是一大进步。
  一、读背的作用
  1.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千年古训道出了读背作为语文教学手段之根本真谛。朱熹主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些话道出了反复诵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读得多了,久而久之,先前不太懂的地方,就会无师自通,就能达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境界。
  2.有助于培养语感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背多了,语感增强了,说话、写文章都容易通顺。”多读多背可以习得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可以内化为能力。读背能不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诵读,或驱遣想像、联想,感知逼真形象;或情动于中、形之于声,表达喜怒哀乐;或鉴赏玩味、揣摩比较,意会文本主旨。我国的语言文字是最美的文字,它具有音色、音高、音强、音长的变化优势,又有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语言美感,因而通过诵读能传情达意,体会到意境之高妙。如果说,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那么语感教学就要抓读背。
  3.有助于积累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里,突出了学习语文积累语言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揭示了没有语言的积累就不会有深刻的感悟,没有深刻的感悟就不会有正确的运用。因此积累语言是学习语文最基础又最重要的要求。语言的储备需要“读”“背”来实现,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为诵读教学建构了很好的平台。在反复诵读中,字词句段篇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大脑仓库,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语言丰富了,也有助于说、写能力的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把读背落到实处
  1.切实转变观念
  多读多背一些名篇佳作,既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又可增强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开阔知识视野。文言文的教读,固然需要作些讲解,但更重要的是读和背。其实,对于古文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教师没必要一一作分析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理解。只有在学生反复读背后仍不能化解疑难的情况下,教师才有必要去作些适当的讲解。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课文分析,而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熟读,那么这些分析就很难让学生消化、吸收,很难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
  2.激发学生读背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读背古文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多讲名人诵读成才的事例,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读背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对要求读背的语言材料的重要性、趣味性、规律性,以及美感特征作必要的“点拨”与引导,以唤起学生朗读背诵的欲望、信心和热情。如让学生在听诗词背景故事之后再读背,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另外,教师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诵读,避免单调枯燥,努力使学生感到读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如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在游戏活动中读,听教师示范读,运用多媒体教读,等等。即使是在一堂课内,也要形式多样,如默读、朗读、背诵,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老师读、学生读,全文读、部分读,等等。
  3.教给学生读背的方法
  读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理清层次法。任何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都有其内在的行文思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这个思路。思路把握了,也就从宏观上把握了全文的纲。教师可以把这个“纲”板书出来,学生则根据这个“纲”来背记。(2)感知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读背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3)创设情景法。巧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李白的《望天门山》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其内容制成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描绘的次序识记背诵。(4)配乐背诵法。对一些抒情性美文,可利用学生喜欢唱歌的天性,鼓励他们打破思维的定势,激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用自己喜欢的乐曲为这类课文配乐。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用歌曲《读书郎》的曲调唱刘禹锡的《陋室铭》;可用歌曲《生日歌》的曲调唱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陆游的《游山西村》等课文。
  总之,读背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读背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对学生要有读背的要求,要把读背教学纳入语文教学的检查管理之中,从严把握,搞好课内外落实。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加强读背,才能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行大语文教育的瓶颈是各学科不平衡发展、恶性竞争,以及学校对学科建设缺乏宏观调控的必然产物。探讨“大语文”在校园内的生存空间问题,并非不合适宜,作者认为“大语文”的前提是语文学科得到应有的,和其他学科一样的尊重,同时因为语文的工具性,还应着力抓好各学科教师的语文素质培养,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语文的自觉性,主动参与到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去。  关键词: 大语文教学 合理分担 学科共
在“新”和“深”上下功夫□刘照丁文章的“新”和“深”,主要是对文章的立意而言。新闻中的立意怎样才能“有新意”“有深度”呢?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实践告诉我们,立意要“有新
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党的十五大精神徐光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以后,摆在全党面前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要抓好十五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把全党思想统一到
1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标志着我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法律规章的形式确立下来。  国家把生二孩的选择权还给每个家庭,每个家庭做出的选择却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多生一个孩子,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增加大量孩子,其相应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及时跟进。  
“无性繁殖”报道应注意几个问题文有仁近一段时期,我国新闻界对英国科学家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绵羊“多利”及相关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及时、广泛地宣传
在语文教学改革春意盎然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我以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十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试验也表明,人的学习活动不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
默默无闻的奉献──新闻资料工作者情况调查1、您所在单位有几人从事新闻资料工作?您认为目前新闻单位对新闻资料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2、您是否经常和一线记者联系?什么样的资料服
摘 要: 本文针对一些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无所适从的现象,重点分析了语文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各自特点及相互联系,认为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把二者有意割裂开来,而应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推陈出新,新中求变,变中提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教学 新课程教学 有效结合 五条途径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新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体系和
贴近“三农”———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射阳报社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三农”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国家的长治
把握正确导向提高引导水平————全国省级电台电视台台长研讨班侧记本刊记者鹿舫“如何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增强权威性和指导性,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