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囊》是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一部著名类书,收录明代以前史籍、文集、笔记、传说中的智慧、谋略、技巧等故事1238则。全书依内容分十部二十八卷,上自治国用兵之术,下至百姓生活技巧、市井小智,无所不包,且格调较高,品位不俗,今日读来,仍觉趣味横生,亦能启迪智慧,甚而发人深省。
那是明天启六年(1625),冯梦龙已届天命,仍只是馆塾里的教书先生,生活清苦。为解无米之困,兼为书商编书。其时奸党魏忠贤弄权朝野,特务机关东厂大兴冤狱,是中国专制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智囊》一书中有多篇文章恰是直斥阉党掌权之弊,单凭这一点就不能不令人对冯梦龙大智大勇的胆识无比敬佩。编书可赚钱,却不仅仅是为了钱,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担当和气节就在这里。
本次我从书中选取三则小故事,与诸君共同品咂,去洞彻世态人情中那些足可为我辈所借鉴的智慧。
*萧何任氏*
刘邦大举攻克咸阳之后,手下将领立即如饿狼般纷纷奔入秦朝大库哄抢金帛财货,唯有萧何独去搜集秦朝丞相、御史的法章和文献。后来,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关塞的险隘、人口的多寡、地区之贫富及百姓之疾苦,全赖萧何所得秦朝之文献。
宣曲人任氏,原先担任过督道仓吏。秦军打败后,豪杰们争着去抢金银玉器,唯独任氏窖藏了大量粮食。后来楚汉在荥阳相持,百姓无法种地,致使颗粒无收,粮价飞涨,一石米高达一万钱。于是豪杰们的金银玉器,都成了任氏的囊中物。
【品悟】
萧何之智在于不贪一己之利而计一国之兴,任氏之智在于不贪眼前之利而求长久之安。可能我们会评说萧何之智大哉,任氏之智小矣。我认为,二者格局的大小之别皆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设若任氏处在萧何的位置上,他同样会如萧何般智慧,而二者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没有差别的。葛洪在《抱朴子·百里》中说:“庸猥之徒,器小志近,冒于货贿,唯富是图。”清代学者魏源在《默觚上·学篇三》中也说:“不知其心易盈者,正由其器小乎!”那些将领、豪杰只知道金银布帛值钱,却不知道邦国之兴是无价的;此时令世人趋之若鹜的财货,灾荒之年却如同粪土,空守着满箱宝器却填不饱肚子,实为可悲之极。
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道理:变化。易者,变也。世界就如同水一样,不动不变就是死水,惟有时时变易方得水清如许。人、事、物皆同此理,此时宝贵的,将来未必宝贵;此时廉价的,彼时或许就会价值连城。器小者只看眼前,惟图当下快活;大智者却能洞悉变易之理,放眼未来,着眼大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并具备的素质,这般思考问题,不仅很多烦恼没有了,或许命运还会赐予你很多意外的惊喜。
*李渊*
唐高祖李渊攻克了霍邑。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军法官认为那些奴隶从军者不能与平民从军者同等对待。李渊说:“战场上,不分贵贱;论功时,怎么能有差别呢?应该一视同仁地授勋。”于是,他在西河犒赏霍邑的官员和百姓,并且挑选壮丁补充军队。家在关中的军士想回家,他都会授予五品散官,让他们返回故里。有人提出官授得太滥了,李渊说:“隋朝吝惜授勋行赏,以致失去了人心,我们为何效法他们呢?况且用官爵来收买众人之心,不是比武力更好吗?”
*白起祠*
唐代贞元年间,咸阳有人上奏说他们看到了战国时秦国的大将白起。白起叫他们转奏当今皇帝:“请求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正月间,吐蕃一定会来侵犯。”没过多久,吐蕃果然来犯,被打败后撤退了。德宗以为真是白起在保佑他,打算在京城为白起建造祠庙,并赠封他为司徒。李泌说:“我听说‘国之兴,在人心’。如今将帅们击退了吐蕃,建立了功业,陛下不予以奖赏,却要褒赏一个早已故去的白起,我担心这样的话守边将领就没有干劲儿了!况且在京城立庙,隆重地祈祷,流传开来,必将使巫风盛行。我听说杜邮那里有座白起旧祠,请下道敕文命当地府县将其修缮一番,这样不至于惊动人的耳目了。”德宗听从了李泌的意见。
【品悟】
《大学》为我们展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与道家的“小国寡民”不同,儒家的视野是放眼天下的,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平天下先修身,修身即修心,修心须正心。把心方正了,说的话响当当,做的事坦荡荡。李渊的智和李泌的智都在于他们懂得:“国之兴,在人心。”人心散了,国岂能存?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在李渊眼中,所有将士都是同生共死、浴血杀敌的同袍,岂有贵贱之分?更何况,英雄不问出处。这是难得的平等观。李泌于一件事中见出两处危害,思虑之周全令人赞叹。此两则故事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看问题、做决断必须从根本处着眼,分清利弊,切忌因为一时兴起或是刻板偏见使心不得其正,最后落得个追悔莫及。
那是明天启六年(1625),冯梦龙已届天命,仍只是馆塾里的教书先生,生活清苦。为解无米之困,兼为书商编书。其时奸党魏忠贤弄权朝野,特务机关东厂大兴冤狱,是中国专制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智囊》一书中有多篇文章恰是直斥阉党掌权之弊,单凭这一点就不能不令人对冯梦龙大智大勇的胆识无比敬佩。编书可赚钱,却不仅仅是为了钱,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担当和气节就在这里。
本次我从书中选取三则小故事,与诸君共同品咂,去洞彻世态人情中那些足可为我辈所借鉴的智慧。
*萧何任氏*
刘邦大举攻克咸阳之后,手下将领立即如饿狼般纷纷奔入秦朝大库哄抢金帛财货,唯有萧何独去搜集秦朝丞相、御史的法章和文献。后来,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关塞的险隘、人口的多寡、地区之贫富及百姓之疾苦,全赖萧何所得秦朝之文献。
宣曲人任氏,原先担任过督道仓吏。秦军打败后,豪杰们争着去抢金银玉器,唯独任氏窖藏了大量粮食。后来楚汉在荥阳相持,百姓无法种地,致使颗粒无收,粮价飞涨,一石米高达一万钱。于是豪杰们的金银玉器,都成了任氏的囊中物。
【品悟】
萧何之智在于不贪一己之利而计一国之兴,任氏之智在于不贪眼前之利而求长久之安。可能我们会评说萧何之智大哉,任氏之智小矣。我认为,二者格局的大小之别皆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设若任氏处在萧何的位置上,他同样会如萧何般智慧,而二者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没有差别的。葛洪在《抱朴子·百里》中说:“庸猥之徒,器小志近,冒于货贿,唯富是图。”清代学者魏源在《默觚上·学篇三》中也说:“不知其心易盈者,正由其器小乎!”那些将领、豪杰只知道金银布帛值钱,却不知道邦国之兴是无价的;此时令世人趋之若鹜的财货,灾荒之年却如同粪土,空守着满箱宝器却填不饱肚子,实为可悲之极。
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道理:变化。易者,变也。世界就如同水一样,不动不变就是死水,惟有时时变易方得水清如许。人、事、物皆同此理,此时宝贵的,将来未必宝贵;此时廉价的,彼时或许就会价值连城。器小者只看眼前,惟图当下快活;大智者却能洞悉变易之理,放眼未来,着眼大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并具备的素质,这般思考问题,不仅很多烦恼没有了,或许命运还会赐予你很多意外的惊喜。
*李渊*
唐高祖李渊攻克了霍邑。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军法官认为那些奴隶从军者不能与平民从军者同等对待。李渊说:“战场上,不分贵贱;论功时,怎么能有差别呢?应该一视同仁地授勋。”于是,他在西河犒赏霍邑的官员和百姓,并且挑选壮丁补充军队。家在关中的军士想回家,他都会授予五品散官,让他们返回故里。有人提出官授得太滥了,李渊说:“隋朝吝惜授勋行赏,以致失去了人心,我们为何效法他们呢?况且用官爵来收买众人之心,不是比武力更好吗?”
*白起祠*
唐代贞元年间,咸阳有人上奏说他们看到了战国时秦国的大将白起。白起叫他们转奏当今皇帝:“请求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正月间,吐蕃一定会来侵犯。”没过多久,吐蕃果然来犯,被打败后撤退了。德宗以为真是白起在保佑他,打算在京城为白起建造祠庙,并赠封他为司徒。李泌说:“我听说‘国之兴,在人心’。如今将帅们击退了吐蕃,建立了功业,陛下不予以奖赏,却要褒赏一个早已故去的白起,我担心这样的话守边将领就没有干劲儿了!况且在京城立庙,隆重地祈祷,流传开来,必将使巫风盛行。我听说杜邮那里有座白起旧祠,请下道敕文命当地府县将其修缮一番,这样不至于惊动人的耳目了。”德宗听从了李泌的意见。
【品悟】
《大学》为我们展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与道家的“小国寡民”不同,儒家的视野是放眼天下的,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平天下先修身,修身即修心,修心须正心。把心方正了,说的话响当当,做的事坦荡荡。李渊的智和李泌的智都在于他们懂得:“国之兴,在人心。”人心散了,国岂能存?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在李渊眼中,所有将士都是同生共死、浴血杀敌的同袍,岂有贵贱之分?更何况,英雄不问出处。这是难得的平等观。李泌于一件事中见出两处危害,思虑之周全令人赞叹。此两则故事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看问题、做决断必须从根本处着眼,分清利弊,切忌因为一时兴起或是刻板偏见使心不得其正,最后落得个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