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优势,明确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和谐稳定中的角色与定位,对于充分发挥其在维护校园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组织;和谐校园;作用
一、和谐校园的概念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和谐校园是一种办学理念、一种管理模式、一种人文环境,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它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学校内部的和谐以及校园中个体自身的和谐,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沿阵地。和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追求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高等学校是知识、人才、思维活跃的青年最集中的地方,是文化、技术、理论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场所,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机构。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它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秩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二)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人才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和谐的根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高校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贯穿在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以生为本”就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贴近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和创新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一所大学代代相传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安定有序、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大学文化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学校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展示。建设和谐校园,对于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律、营造高品位的学习、生活氛围,促进这种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实力的提升
和谐校园表现为整个校园井然有序,每一位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都有其保障。只有处于这种“无忧”的和谐环境之下,校园里才不会或极少出现影响安全稳定的事件。
高校的整体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硬实力主要是指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科研水平等方面;软实力指的是高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校园,营造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让所有师生在这个氛围中去工作、学习、思考、感悟,塑造出有本高校特色的人才,提高了高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也提升了高校的整体实力。
四、转型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如何发挥新的作用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完善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基层团组织覆盖面,要积极探索和调整、构建有利于联系青年学生的基层团组织的组织格局,要积极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团结奋进的组织,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能有效地影响青年。在团组织自身建设上,要以组织生活、主题团日活动为主要依托,组织学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加强学生自律委员会的建设,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开展以基础文明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大胆探索和创新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努力扩大组织覆盖面和活动覆盖面,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二)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创造育人环境
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灵魂。和谐上进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育人功能。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熏陶、引导和促进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应该根据院校的自身特点,结合广大师生的需要,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娱乐、公益服务、体育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 高校共青团应依托自己群众基础好、活动载体丰富、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广泛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把炽热的爱国情怀转化为报效祖国而发奋学习的实际行动。从而使他们自觉积极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保证在意识形态上跟党一致,维护校园大局稳定。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各种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和大学生心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和谐校园建设就要确保广大学生的身心和谐,人格健全,让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感到幸福和快乐。共青团本身正是积极健康、生机勃勃的一种体现和标志,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及辅导员,做好问题学生的帮扶工作。
(五)加强各学生组织的多维度沟通,及时排除矛盾
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互补、互动,具有人多、面广、线长、学生认同感强、与学生联系广泛、具体、紧密等特点,因此,各学生组织要通过建立长效性应急沟通渠道,如网络、电话和学生信息员等,认真汇总、梳理和分析排查问题和矛盾,弄清性质原因,找准症结所在,及时把工作情况上报到上级团组织,切实做好分析、决策和实施,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有效防范群体事件的发生。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转型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创新实践,坚持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中的桥梁作用,与高校其他各级组织共同建设和谐校园,为建设幸福而又美好的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建国.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王斌. 高校共青团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J].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2).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组织;和谐校园;作用
一、和谐校园的概念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和谐校园是一种办学理念、一种管理模式、一种人文环境,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它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学校内部的和谐以及校园中个体自身的和谐,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沿阵地。和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追求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高等学校是知识、人才、思维活跃的青年最集中的地方,是文化、技术、理论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场所,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机构。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它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秩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二)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人才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和谐的根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高校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贯穿在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以生为本”就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贴近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和创新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一所大学代代相传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安定有序、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大学文化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学校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展示。建设和谐校园,对于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律、营造高品位的学习、生活氛围,促进这种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实力的提升
和谐校园表现为整个校园井然有序,每一位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都有其保障。只有处于这种“无忧”的和谐环境之下,校园里才不会或极少出现影响安全稳定的事件。
高校的整体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硬实力主要是指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科研水平等方面;软实力指的是高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校园,营造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让所有师生在这个氛围中去工作、学习、思考、感悟,塑造出有本高校特色的人才,提高了高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也提升了高校的整体实力。
四、转型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如何发挥新的作用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完善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基层团组织覆盖面,要积极探索和调整、构建有利于联系青年学生的基层团组织的组织格局,要积极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团结奋进的组织,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能有效地影响青年。在团组织自身建设上,要以组织生活、主题团日活动为主要依托,组织学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加强学生自律委员会的建设,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开展以基础文明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大胆探索和创新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努力扩大组织覆盖面和活动覆盖面,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二)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创造育人环境
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灵魂。和谐上进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育人功能。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熏陶、引导和促进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应该根据院校的自身特点,结合广大师生的需要,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娱乐、公益服务、体育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 高校共青团应依托自己群众基础好、活动载体丰富、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广泛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把炽热的爱国情怀转化为报效祖国而发奋学习的实际行动。从而使他们自觉积极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保证在意识形态上跟党一致,维护校园大局稳定。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各种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和大学生心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和谐校园建设就要确保广大学生的身心和谐,人格健全,让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感到幸福和快乐。共青团本身正是积极健康、生机勃勃的一种体现和标志,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及辅导员,做好问题学生的帮扶工作。
(五)加强各学生组织的多维度沟通,及时排除矛盾
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互补、互动,具有人多、面广、线长、学生认同感强、与学生联系广泛、具体、紧密等特点,因此,各学生组织要通过建立长效性应急沟通渠道,如网络、电话和学生信息员等,认真汇总、梳理和分析排查问题和矛盾,弄清性质原因,找准症结所在,及时把工作情况上报到上级团组织,切实做好分析、决策和实施,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有效防范群体事件的发生。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转型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创新实践,坚持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中的桥梁作用,与高校其他各级组织共同建设和谐校园,为建设幸福而又美好的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建国.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王斌. 高校共青团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J].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