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应用立体定向或内镜行脑出血(ICH)血肿部分清除后,再将残余的血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化吸出可提高ICH治疗效果[1-5].本实验通过早期应用r-tPA,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为临床上合理应用纤溶剂提供理论依据。
【机 构】
:
201500,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金山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立体定向或内镜行脑出血(ICH)血肿部分清除后,再将残余的血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化吸出可提高ICH治疗效果[1-5].本实验通过早期应用r-tPA,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为临床上合理应用纤溶剂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男132例,女婴2例,年龄5个月至80岁,平均58.57岁.86例有外伤史.头部外伤后至出现临床症状,25d~4个月,平均47d.伤因:撞击伤42例,摔伤21例,坠落伤19例,砸伤6例,暴力力度轻微.其中单侧112例、双侧22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行走不稳,恶心呕吐,痴呆,偏瘫,昏迷,2例哭闹不安和拒乳.CT平扫发现在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病灶28例、等密度64例、低密度4
作者自2000年1月至今用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内囊区血肿(血肿量≤30ml)8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脑干手术,尤其是脑干实质内病变的手术很容易导致脑干重要功能核团颅神经运动核(cranial motor nuclei,CMN)的损害而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运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脑干手术中对CMN进行术中定位和持续肌电图(continuous electromyographic,cEMG)监测,将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的同时,帮助术者确定并保留CMN的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整合超声技术在术中标记血管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在神经导航中整合进超声平面视频影像的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47例患者(动静脉畸形22例、胶质瘤17例、海绵状血管瘤8例)的手术中.结果 该系统支持超声平面函数与术前获得导航资料的结合.多普勒超声和双向超声可以显示术中血管解剖结构,并确定其界标.这些界标可以自动整合入神经导航数据集中,用来提供血管解剖的术中更新影像.本组病例应用该技术的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影像学特征及血管内治疗方法,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44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并对这种真性与假性动脉瘤复合体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44个破裂性动脉瘤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按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9例,B型23例,C型12例.44个动脉瘤均被成功
为了建立“全国神经外科医师数据库”,请每一个神经外科医师(有医师资格证书)将个人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技术职称、、本科、硕士、博士的就读学校、国外留学经历、单位名称,所在省份、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2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另附1张2寸彩色照片)通过E-mail或书面邮寄到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办公室。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从1999年起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腰大池行持续引流,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患者男,45岁.因突发头痛5d入院.检查:神志清楚,颈稍有抵抗,余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头颅CT检查发现脑底池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拟诊断颅内动脉瘤.住院当天在局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C1~2段动脉瘤15mm×7mm×3mm大小.经家属同意后立即行动脉瘤GDC栓塞治疗,由于瘤颈与颈内动脉壁之间夹角十分狭窄,部分血管痉挛,花费约3h,微导管及微导丝始终无法进入瘤腔内,故放弃介入治
患者 女,43岁.因头胀痛渐加重2个月伴走路不稳而行头颅CT及MRI检查,提示鞍上蛛网膜囊肿,大小约4.2cm×3cm×3cm,伴梗阻性脑积水。
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源于上世纪初,近二十余年才有了发展,而我国的发展则始于近十年.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出了各种适应于神经外科临床要求的内镜仪器设备和相关的器械;其次是神经外科总体水平迅速提高,可经手术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不断增加,且对其疗效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为神经内镜的应用提供了紧迫的需求;此外,各种新仪器设备和微创技术的出现,大大更新了诊疗思想与观念,更加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