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嫁娶风俗的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720204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记载的嫁娶风俗具有高度的文学和史料价值。本文将从《诗经》中婚嫁风俗的记载、婚俗分类及其形成原因、嫁娶习俗的流传及其消失因由和《诗经》中婚恋习俗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来探究《诗经》中的嫁娶风俗。显明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转换”。
  关键词:《诗经》、 嫁娶风俗
  华夏文明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转换”已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演变的必然性不是任何阐述主体所给予的,而是生活方式的演变所决定的。【1】我们与古人在婚嫁文化上的差异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对古代文献资料的研究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再对比我们的婚嫁方式寻找出些许答案。
  我们的婚嫁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繼承了古人的婚嫁文化也只能在文献资料中找到答案。从《诗经》中考究婚礼习俗推及现代生活,寻找共同之处,进而阐述意义。显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转换”。
  一.《诗经》中的婚俗季节及其形成原因
  纵阅三百首,其诸篇嫁娶诗歌中运用得多兴物象所展示的大多是夏文化和商、周文化两大文化区嫁娶季节的演变与差异。其中,夏文化区,延续春季嫁娶习俗,而商、周文化区则遵循秋冬季娶妻习俗。
  (一)春季婚姻说
  《周礼·地官·媒氏》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农历的二三月为何会被认为是嫁娶的好时节呢?在《白虎通义·嫁娶》中,班固注解到:“嫁娶必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从自然运化的立场来阐释人类的婚姻问题,认为春季万物生长,阴阳二气相交融合,是利于人类繁育,男女婚嫁的最优时期。
  《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4】,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春景起兴,用艳丽盛开的桃花比喻美丽幸福的新娘,以人面桃花交相辉映之景,来祝福她婚后和谐美满的生活。
  《邶风·燕燕》【4】首章云:“燕燕于飞, 差池其羽。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燕,是一种玄鸟,仲春月,玄鸟至。诗以天空中欢乐盘旋的春燕起兴,反衬目送女儿远嫁他乡的送别者心中的不舍之情。
  在诗经中,夏文化区的春季嫁娶习俗除却上述列举的诗文外,还有大量其他的文献材料佐证:如《礼记·夏小正》:“绥多女士”之语,传云:“绥, 安也, 冠子娶妇之时也。”、又如《东山》:“仓庚于飞, 熠燿其羽。之子于归, 皇驳其马。”【4】
  究其本源,春作为夏文化所追崇的嫁娶时节,是来自人们对农业生产的时间和自然生命的观察,中国很早便衍生了农耕文明,先民以为男女成婚,阴阳交合,可以助五谷樊育,故嫁娶必于二月农事作始之时行之。
  (二)秋季婚姻说
  据记载,荀子在《大略篇》中提出的:“霜降逆女, 冰泮杀止。”【2】是最早关于此类的观点。《春秋繁露》注:“圣人以男女当天地之阴阳。天地之道, 向秋冬而阴气来, 向春夏而阴气去, 是故古之人霜降而逆女, 冰泮而杀止, 与阴俱近与阳俱远也。”【3】以天地阴阳附会人情世故,充满了神学色彩。但于秋冬嫁娶, 在《诗经》中也有迹可据。
  《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4】诗中讲一对热恋期的男女,在女子拒接想在无良好媒介的情况下早日完婚的男子后,为安抚恋人的情绪,女子敢于自主答应将婚事定在秋天,这一方面既表现了女子的大胆直率,一方面也反映出,秋天婚娶在当时,的确是盛行的习俗。
  《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 迨冰未泮”,则是秋日嫁娶的另一个强有力证明,某个秋日的清晨,急盼成婚的女子来到济水河畔,等候着她的未婚夫,不断的祷告男子不要拖延,要乘秋天完婚。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诗中的“冰未泮”,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解释。《毛传》:“泮, 散也。”《郑笺》:“冰未散, 正月中以前也, 二月可以昏也。【5】郑玄主张:“仲春之月,会令男女” 故,有此般解释便不言而喻。可将“泮”释为散, 却是不符合诗意的。原因有三,第一,“匏有苦叶”运用的是赋言而非比兴的手法。枯萎泛黄的芦苇叶,是明显的秋季意象。第二,“济有深涉”、“深则厉, 浅则揭”等描写河水的诗句,说明当时河水并未冻结,不符合当时冬日的环境特征。第三,诗中有“雉鸣”、“鸣雁”的描写,大雁还未向南迁徙,所以,诗中的节令应是秋天。闻一多作如是解:“‘士如归妻, 迨冰未泮’, 泮当训合, 谓归妻者宜及河冰未合以前也。古者本以春秋为嫁娶之正时, 此曰‘迨冰未泮’, 乃就秋言之。”【6】
  与春日嫁娶的生理感性相比,秋日婚娶习俗的衍生更多的是出于对现实物质的考量。首先, 谷物瓜果成熟, 家畜长成, 可以给婚礼提供足够的物质保证。其次, 秋收结束, 农事活动较少, 有充裕时间筹办婚事。王肃说:“群生闭蔵于阴, 而为化育之始。故圣人因时以合偶男女, 穷天数之极。霜降而妇功成, 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 婚礼而杀于此。”【7】这给予了秋日嫁娶一个通俗而合理地解释。
  农耕文明在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独占鳌头,因此,形成春秋两大婚娶习俗,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至于到底是春天还是秋天,或许会应地区文化的差异而不尽相同,但诗经中所传颂的这些习俗,都反映了一个农耕民族不断繁衍壮大, 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诗经》中嫁娶习俗的流传和变化
  (一)流传
  1、婚年习俗
  《周官》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越语》勾践法令则规定男二十娶,女十七嫁。
  《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土,迫其吉矣。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土,迫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土,造其谓之。”【4】这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可见其敦促的焦急之情。
  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认为男三十、女二十是极限,虽然现在的人们思想发生了转变,但是适龄成婚的习俗还是流传了下来,人们心中也对最合适结婚的年龄有约定俗成的看法。这充分符合婚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要求。从自然属性上来说,适龄成婚,才能具备适合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也才能履行夫妻义务,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从社会属性上来说,结婚年龄的设定为配偶权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维系婚姻的稳定状态。   2、聘礼制度
  《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4】你用车来迎娶,我带上嫁妆嫁给你。《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可见当时便已有了送聘礼这一风俗并流传至今,以前有梳子、尺子、压钱箱、如意秤、镜子、都斗、剪刀以及算盘等,现在有礼金、三金金饰、香烛炮仗、烟酒喜糖等等,这都代表着男方把女方当作珍宝诚心求娶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岳父岳母养育好女儿的一种答谢敬礼,成为婚礼必不可少的过程。
  3、亲迎仪式
  《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4】这是一首描写婚礼的诗。《毛诗序》以此诗为国君之婚礼。朱熹《诗集传》以此诗为诸侯之婚礼。从诗中描写的送迎车辆之盛可以知道,应为贵族的婚礼,而不是一般民间的婚礼。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如过去那般八抬大轿迎娶进门,但习俗流传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势气浩大的车队,它代表着尊重,代表着珍视,这份喜庆而正式仪式感将成为新娘一辈子独一无二的感动。
  4、祝贺习俗
  《周南·桃夭》【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姑娘的容颜如桃花般艳丽,祝贺新娘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周南·樛木》【4】中,“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这首祝福的欢歌表达了宾客对新郎婚后生活的无限祝福。
  现今的婚礼上,亲朋好友依旧会送上祝福,不管是在婚礼现场亦或是幕后,人们都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送去真挚的祝福,这不仅给这份婚礼添上了一份隆重喜庆的色彩,对于新郎与新娘的感情来说也是一种见证。
  (二)变化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诗经》是礼乐时代的产物,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婚礼则是礼制中十分重要的,所以当时的男女婚嫁都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豳风·伐柯》【4】:“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 、《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些诗句都反映出当时男女不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的现实,缔结婚约是必须要媒人从中牵线的,与此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生活的过多干涉,体现出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今还存媒妁婚姻,在而现今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逐渐不受禁锢变得开放起来,大家都追求自由,希望自己能有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并负责的权力,青年男女的交往可以不需要媒人的指引,大家也都有了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的自由权,这样得来的感情反而更加真挚纯粹。
  2、门当户对观念
  《周南·关雎》【4】中写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君子”指的是贵族男青年,“淑女”指的是贵族女青年,用"君子"求"淑女"这一现实意象,寓意着当时门当户对的观念。
  《卫风·硕人》则选择从庄姜的身世起笔,重在体现她的身份与卫侯是相配的。当时对于男女的婚姻有严格的门当户对要求,男子和女子出身必须要一致,要是一条水平线上的,出身良贱不同的男女不得为婚,这种婚姻观念造成了历来无数的遗憾和悲剧,而现今人们思想观念改变,逐渐认识到这并不足以成为爱情和婚姻的束缚,更不应该成为一种强制性地要求或是给予其果断性判断的权力,慢慢这种制度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婚前占卜
  殷商时代,崇拜上天、敬俸神灵的风俗萦绕民间,人们对于神灵的信佑逐渐扩宽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前占卜自然而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卫风·氓》中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4】写了青年用龟甲和蓍草来占卜,卦象上都是吉利的言辞,神灵暗示这桩婚姻是幸福美满的,于是女子就迫不及待地让男子拉走自己的嫁妆。可见当时人们对于神灵的信佑导致人们的婚姻一定程度上由占卜决定着,随着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深入人心,这种愚昧落后的思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无法接受,也正是因此,婚礼之前必须占卜的习俗也就消失了。
  三、《诗经》中婚嫁习俗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诗经》中的婚恋诗对周代聘婚礼的过程有真实详细的描写, 展现了先秦时期的婚姻礼制状况及各诸侯国礼仪教化的进程。现如今在农村地区,对先秦的婚俗有继承有改变。
  先说相亲介绍认识的男女双方,在媒人的介绍下,男女双方见面看合不合心意,双方都合那么就一起见面商量订婚事宜,然后便是迎亲。现在的婚制没有古时那么步步分明,大都几个步骤合在一起了。且古时纳吉中的占卜在现在不是必须要的一步,有需要的才会问生辰八字。
  其次是自由恋爱结婚生子。《诗经》中也不无对自由恋爱的描述,只是在礼制下,适龄男女在恋爱时有许多顾忌,害怕其他人议论从而无法完全自由恋爱。且古时迎亲是在黄昏之时,故古作“昏”。当下农村地区的婚礼一般为早上迎亲,双方距离较近的大都在中午办婚宴,稍遠的选择在晚上,不似古时规定是黄昏。
  最后,媒人的地位在婚恋中似乎一直是稳定的,古时“娶妻必有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婚配的方式, 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在也是“无媒不成婚”,无论是相亲步入婚姻生活的,还是自由恋爱结婚的都需要一个媒人。
  《诗经》是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当时的婚恋习俗对如今的影响。婚俗婚制的变化发展与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关,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它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壮鹰、李青春.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先谦.荀子集解[A].诸子集成 (二) [C].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 1975.573.
  【4】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孔颖达.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 (上) [C].北京:中华书局, 1980.
  【6】闻一多.诗经通义[A].闻一多全集 (2) [C].北京:三联书店, 1982.
  【7】王肃.孔子家语[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姓名:李一多(20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其他文献
摘要:安铺八音是中国广东省廉江市古镇安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体现了安铺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的局限性,安铺八音知名度不断下滑,其传统的知识传承体系也开始消减,在廉江东南部的文化主体地位开始遭遇挑战。本文主要介绍安铺八音的起源发展情况,分析其现状和传承价值,就此提出传承保护建议。  关键词:安铺八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保护建议  0引言  安铺八音(AnPu Octave
期刊
摘要:蒙太奇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在影视作品中是重要的构成与剪辑手段,将其运用于影视作品中,能够对差异化的作品内涵进行表达,增强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本文就蒙太奇的诞生与发展进行阐述,进一步探究蒙太奇思维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旨在打造一种优美的视听享受。  关键词:蒙太奇思维;影视作品;作用  新时代下思想不断更新,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影视作品创作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诸多电影创作手段得以产生,蒙太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构成,其中,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进步是最根本推动力。本文以金华历史名人严济慈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意义出发,通过结合严济慈的成长经历和事迹,弘扬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严谨治学和高度爱党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寻找新的启示。  关键词:严济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爱国主义;科教兴国;高度爱党  1 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已
期刊
摘要:《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由霍尔果斯彩条屋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本应该是灵珠英雄的哪吒阴差阳错成了魔丸的托生者,成了混世魔王,但捣蛋调皮的哪吒拥有一颗做英雄的心,面对众人的误解,哪吒不屈服于命运,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赢得他人尊重的故事。影片于2019年7月26日在中国上映,总票房高达50.35亿,豆瓣评分为9.6分。  关键词: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赏析;深入思考  一、人物造型
期刊
那些青年革命者心中的愤慨已经隐忍不住,不平等条约使得我国落入外国列强的全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华的发展和进步。那一天,黎明终于冲破了黑暗,即使屈辱、即使惨烈,那些革命者已然用自己的身躯为中国的崛起撑起一片天。——题记  1919年五月四日,一场爱国救亡、提产民主科学的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那一天中国青年的精神汇聚一处,澎湃的青春气息使得中华大地奋斗不屈、勇于抵抗的精神之花遍地开放。
期刊
摘要:“舞蹈调度”在舞蹈作品中,是对人物形象刻画、舞蹈内容和主题思想的重要呈现方式,也是构成舞蹈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主要以笔者在创作《云上美人》的过程中,自身对舞蹈调度的运用和思考,以及舞蹈调度和空间运用对于整个舞蹈作品的重要作用,舞蹈调度如何推动舞蹈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舞蹈调度;云上美人;空间运用:舞蹈创作  舞蹈调度是舞蹈作品中舞蹈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舞蹈是以舞者的肢体表达
期刊
一阵暴风雨过后,部首兄弟们被打得七零八落,且全部失忆。这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可如何是好?多亏了智慧姐姐,让它们团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随我去看个究竟吧。  "呼呼,隆隆!"在汉字世界里发生了一次暴风雨,部首们被打得东倒西歪,形态大变,它们有亲不能找,因为失去了记忆。  你瞧:右耳刀、左耳刀、耳字旁正垂头丧气地走着,正巧走到了一起。它们看了看彼此,耳字旁说:"你俩长得好像,
期刊
摘要:在元代的散曲小令中,《天净沙·秋思》是写“秋思”的名作,用语凝练,仅用二十八个字勾画一幅秋日羁旅图,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为什么这首小令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本文将从内容、艺术、情感这三方面入手,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文本解读;内容、艺术、情感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中的悲秋名作,本文主要从内容、艺术、情感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奥秘。  一、内容层面  正因为秋思是
期刊
摘要:古诗词鉴赏是通过阅读诗词文本,立足凝练的语言,在丰富而独特的艺术手法中认识诗词的本质,感悟诗词传统,以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古诗词鉴赏角度的选取成为深入诗词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关键。《春江花月夜》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从结构语言、艺术特色、价值地位几个角度进行鉴赏分析,深入感悟诗人对于景、理、情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古诗词;《春江花月夜》;鉴赏;美  《春江花月夜》是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
期刊
摘要:作为享誉世界的启蒙电影,迪士尼公主电影中的种种思想都值得我们深深探究。从第一部公主电影《白雪公主》问世到《冰雪奇缘2》热卖,跨越了将近八十年的时代变迁的的十三部公主电影虽然没有故事上的连续性,但仍有一条线索:女权主义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本研究围绕以《睡美人》,《阿拉丁》和《冰雪奇缘》为代表的迪士尼公主电影的不同阶段分析女权主义因素的发展,深入思考其在动画电影及大众媒体上的表现和进步,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