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遗产税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H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劫富济贫”还是“一次打倒一大片”?
  遗产税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早在1938年10月,当时的国民政府就颁布了《遗产税暂行条例》,并于1940年7月1日正式开征。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于1950年通过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要开征的14个税种,其中就包括遗产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后来此税种并没有正式开征,始终“沉”在水底。
  但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关于开征遗产税将提上日程的说法也甚嚣尘上。
  据估计,目前中国不足人口1%的富有阶层,占有50%以上的社会财富。而在现行体制与财富格局下,机会不公形成了向二代三代传导的趋势。一方面富有阶层子女在财富、教育、科技等方面具有市场领先优势,另一方面是农民工后代在经济能力和素质教育方面的弱势。遗产税制度被认为可以起到定向调节作用。
  争议归争议,遗产税在国外早已“风靡”全球。近代意义上的遗产税始于1598年的荷兰,继荷兰之后,英国于1694年,法国于1703年,意大利于1862年,日本于1905年,德国于1906年,美国于1916年,都相继开征了遗产税。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3的国家和地区征收这种税。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一直依靠无形的“税收共产”之手,为国家机器筹措运转经费。对“居者有其屋”的民众需求也一样,靠遗产税等手段为民众谋福利。
  在国外,遗产税并不是一个普遍税种,其征收对象只是少数高收入阶层的人,所课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非常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应该为穷人“夹道欢迎”的遗产税在中国却“水土不服”,消息一出引来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
  其实,早在2004年9月,中国财政部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暂行条例》对遗产税征收的条件、范围及免征项等进行了全面说明。2010年修订的《新版草案》则给出了具体征收起点、对应税率及其计算方法。
  据这份《新版草案》,应征收遗产税的遗产包括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全部财产和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赠与财产;缴清前,其遗产不得分割、交付遗赠,不得办理转移登记;被继承人死亡之前,依法应补缴的各项税款、罚款、滞纳金,未偿还的具有确凿证据的各项债务等允许在应征税总额中扣除;遗产税免征额为20万元;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遗产归国家所有。
  其中,遗产税采用超额累积税率,以80万的遗产净额为起征点。按照《新版草案》的计算方法,500万的遗产应纳税84万,1000万、3000万的遗产分别应纳税209万和1034万。
  “80万起征”、“3000万遗产缴1034万”、“无人继承归国家所有”……初衷是“劫富济贫”的遗产税被指起征点过低,税率过高,“一次打倒一大片”。任志强甚至在微博上反问一句:“抢钱?”
  高昂的征收成本
  遗产税是否能真正起到“劫富济贫”的作用也在受到不少质疑,因为在征收财产税的国家,反对者会利用各种手段“合法逃税”。
  从目前国外征收遗产税的情况来看,遗产税是个漏洞百出的税种。其避税范围之广、避税手段之多,以致让很多人称其为“自愿税”,即,只要在避税策略上花足够的时间和金钱,任何纳税人都能完全规避遗产税。
  之所以漏洞百出,并非立法者有意为之,而是遗产本身的复杂性所致。假如有人想把自己的惟一的企业留给孩子,而他并没有现金和存款,子女在继承企业时,是不是应该卖掉企业以缴纳遗产税?如果不这么做,遗产税就如同虚设,如果这么做,势必影响经济与就业。很多金融机构会设计出各种规避遗产税的金融产品,富人购买这些保险或基金,可以很好地让后代继承自己的遗产,不用缴纳遗产税。
  价值相同的遗产,往往会因为遗产形式或继承方式不同,而缴千差万别的税,人们会选择损失最小的方案。
  正因为遗产税漏洞多,政府在征税时不得不花高额成本来查堵偷漏税。结果是,遗产税取得的税收收入很小,征税成本却非常大。在日本,遗产税收入仅占税收总额的3.5%,投入的征税力量却占全国税务人员总数的6.5%。
  为防堵避税漏洞,遗产税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避税会越来越费时费力。除了征税成本,纳税人的额外负担也非常惊人。美国学者亚伦(Henry J.Aaron)和穆奈尔(Alicia H.Munnell)研究发现,遗产税的纳税成本与遗产税筹集的资金差不多。纳税人每缴纳1美元遗产税,还得为此额外付出1美元的纳税成本。
  美国的税务部门曾估计,填报遗产税纳税申报单需要36小时。美国国会上世纪末的一份研究报告推算,美国1996年的遗产税纳税单的填写就需要花290万个工作小时,相当于1.8万余人全职工作一个月。鉴于越来越复杂的遗产税申报规则,纳税人基本上都会请专业人士代理,那些遗产税律师和税收筹划者的报酬则越来越丰厚,他们似乎才是遗产税的真正受益者。
其他文献
我不属于任何教派,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2008年5月30日,胡因梦来济南传授心灵解脱之道,并前往灵岩寺参拜。  在灵岩寺中,回顾起自己的经历,胡因梦告诉本刊记者:“几十年间,目睹父母不和,经历与李敖离婚官司的是非,又遇父母的先后离去以及自己生育的忧郁症。”绚烂之后的颓败让她陷入无尽的自我纠缠和反省中,“而且在走过与李敖的婚姻以后,我好几年都走不出来,想要弄明白我们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
期刊
当代社会,谈佛近于一种时髦。义工、居士、净人、沙弥、比丘、方丈……以佛的名义,现代寺庙里的各色人等信仰与自我救赎,让人应接不暇;以隐居的名义,我们到深山田园寻求心灵的安宁、逃遁生活的重压。  我们为什么需要宗教?季羡林认为中国传统秩序由儒释道三家完成整合。自汉代开始以后,中国的教育主要有两个导向:儒家教育和佛家教育。儒家由上而下在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中间形成行为规范、道德规矩、伦理体系;佛教分世俗信
期刊
食品添加剂:添味还是添堵?  1795年,法国人尼古拉·阿佩尔发明了罐头食品,给前线征战的法国大军送去了不易变质的食品,他也因此获得了巨额奖金。以此为开端,人类食品生产开始从厨房和小作坊转向工业化大生产,食品添加剂也就应运而生。食品添加剂是什么?专业的解释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很危险,被误判的食品添加剂显
期刊
这是一个奇特的博物馆——建在私人宅院里,由此衍生了它的两大特色:馆址既文物——丁氏故宅;馆藏文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遥远的古国的风采——莱国。这便是山东省优秀博物馆龙口市博物馆,其将胶东历史文化与建筑文化有机结合的办馆思路,独具一格。  富可敌国丁氏家族:  一城山色半城宅院  先说博物馆所在的丁氏故宅。  如果时光回转到清朝中期,从万米的高空“俯视”当时的整个龙口黄城:城市以城墙内的县衙、书院为中心
期刊
土摩托是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的学生,留学美国时,获得了生物学硕士学位,从事过生物技术研究,典型的理科生。2005年回国后,摇身一变,成了《三联生活周刊》的特约撰稿人,负责的版面高端大气——生命八卦。  这样一个人研究美食自然不会从食物的做法入笔,描写美食有多么美味也不是他所擅长,事实上,《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主笔王小峰曾经模仿过土摩托的文笔,写了一篇《川菜为什么这么香?》,将川菜中的辣椒、花椒的科学成
期刊
董华:遗产税的政治意义高于经济意义  《齐鲁周刊》:1954年就将遗产税列为可能征收的税种,几十年下来,只是光打雷不下雨。  董华:这个雷还要继续打下去,现在依然是这种状态。  《齐鲁周刊》:遗产税的开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比如福利、资产评估等,现在中国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董华:开征遗产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若干的配套制度。首先是财产登记制度,其次是财产评估制度,征收遗产税需要对财产,其中又特别是
期刊
2013香港小姐竞选决赛近日落幕,新晋港姐陈凯琳被赞翻版梁洛施和李嘉欣,彻底颠覆了近几年网友对港姐容貌的看法。但这样的冠军绝不可能没有人去窥探她的背后,挑剔的网友们也毒舌身高1.63米,体重只有40公斤的她“史上身材最平”。  早有人下过定论:什么最能代表香港?不是尖沙咀钟楼,不是太平山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不是大富豪夜总会,而是“香港小姐”。曾经的港姐大赛规范了当时的审美秩序,如今却已然沦落到被
期刊
从“美龄宫”到台北士林官邸:蒋介石的百年沧桑  1929年,宋美龄陪同蒋介石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时,见位于陵园大道上的小红山环境清幽,便建议在此修建房舍。从外表来看,“美龄宫”是属于典型的民族风格,但由于此宅男女主人都笃信基督教,所以最有看点的地方还是楼上的礼拜堂。当年,五星上将马歇尔、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都曾经在此和民国“第一家庭”共同祈祷上帝的保佑。  昔人已逝,如今的“美龄宫”早已成
期刊
艺术要有引渡心灵的力量  不知道有多少人从《向日葵》里看到了梵高眼中的阳光,也不知有多少人从《向日葵》里看到了梵高坚硬粗糙的外壳包裹的纯美灵魂。应该说,谁都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在梵高的《向日葵》前陷入沉思,或者落下眼泪,或者捶胸顿足。  “这,就是艺术引渡心灵的力量。”吴泽浩说,画家是通过作品来展现内心景象的,一滴墨,一笔色彩,分明就能表现出画家情绪的涟漪,然后便一点一点晕开,将其没有声音的声音传达给
期刊
萧红的邻居,蒲松龄的老乡  大部分人知道张译,都是通过《士兵突击》里的史今、《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孟凡了,或者《辣妈正传》里的元宝。而在他的新书里,却这样介绍自己:演员,哈尔滨人,萧红的邻居,蒲松龄的老乡。  这让人想起了某人评价范冰冰穿龙袍:把对自己的那点心思都穿身上了。  张译出书,也把自己的那点心思都白纸黑字地刊行于世了。张译直言不讳:自己见到的明星出书,多是写真集。他本人对待这样的书,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