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要有引渡心灵的力量
不知道有多少人从《向日葵》里看到了梵高眼中的阳光,也不知有多少人从《向日葵》里看到了梵高坚硬粗糙的外壳包裹的纯美灵魂。应该说,谁都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在梵高的《向日葵》前陷入沉思,或者落下眼泪,或者捶胸顿足。
“这,就是艺术引渡心灵的力量。”吴泽浩说,画家是通过作品来展现内心景象的,一滴墨,一笔色彩,分明就能表现出画家情绪的涟漪,然后便一点一点晕开,将其没有声音的声音传达给读者,一直抵达读者内心。于是,艺术品也就显现出了独特的力量,使一幅画留住了一段时间,留住了一个空间,甚至一段传奇。
初冬的午后,坐在著名画家吴泽浩位于英雄山下的画室里,听他一句一句地谈绘画,谈人生,谈过去和未来。“艺术家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来创作,而且必须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像赈灾这样的义举。虽然所做的一切可能微不足道,但这样就使艺术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表达方式。”
吴泽浩自号“铁塔轩主”,是一位以全新笔墨语言抒写精神境界的画家。
吴泽浩的画有北方的雄浑大气,亦有南国的灵秀。无论是山岳的嵯峨逶迤,还是松柏的秀挺苍郁,以至于江河的奔腾潆洄,都通过他那独特的绘画语言构成一幅幅元气淋漓的水墨画卷,展现出人间的大气象。他笔下的秀润南国和眼神流转的人物,还有那草木葳蕤的清新景象,传达出的必定是一种清新雅逸之气。
不久前,由中国美协,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统战部主办的“粵风鲁韵吴泽浩画展”在广东省博物馆隆重举行。杨之光、林墉、黎明、陈金章、刘济荣等近千位广东书画家、文艺界领导和企业家、收藏家到场观展,可谓盛况空前。其展出的近百幅人物、山水画作,南北融汇,雄健细微,中西结合,是他七十载人生、六十年艺途、四十五个春秋的北方历练,也是他后半生重启征程的又一次成果展示。而之前的2012年底,他从艺60周年大展在山东省博物馆开幕,其“齐鲁名士”、“岭南风情”、“长征路上”、“台湾诗意”、“江南塞北”、“抗震救灾”、“奇花异卉”、“书法诗文”等若干主题,涵盖了他笔下人物、山水、花鸟、书法、词赋等多种品类,集中展示了一位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非凡表现力。
从广东到山东,从山东到广东,一个来来回回的过程,完成了吴泽浩作为著名画家另一意义上的“南渡北归”。因此,生于岭南的他在“南人北相”的高大身躯和细腻性情中,其绘画技巧融汇贯通了海派、岭南派和齐鲁风,并吸收西方现代构图与绘画技法,形成了清新雅逸、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表现在画面上那就是大气磅礴中不失缠绵迤逦,恣肆淋漓中又合规中矩。
在水一方
吴泽浩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的同窗林墉、谢志高、钟增亚、苏华、陈墨等,都是艺术界很有影响的人物。
吴泽浩同样颇具影响。无论画品还是人品,在中国绘画艺术界几乎无人不晓。1968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离家千里的济南。一晃40多年,他爱上了黄河岸边的这方热土。在这里,他曾无数次下农村、去工厂、到部队,从如火如荼的生活中感受艺术真实。
“山东有黄河有大海,济南有泉水有湖泊,这些年可谓是‘在水一方’。”吴泽浩说他这些年来的创作,其灵感完全来自于生活的真实。他曾与著名画家陈维信一起重走长征路,曾多次下曲阜、上泰山、登蓬莱、观沧海、跋涉于黄河古道,所创作出的作品紧踏时代脉博,极富生活气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画是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水墨表现,是中国文人抒情或诉说的语言载体。”吴泽浩说画家站在案前,饱蘸浓墨面对宣纸时,日月星辰、山川河岳、树木花草以及走兽飞鸟,也就伴着平时的生活喷薄而出了。因此,读吴泽浩的画作,无论画远古还是画现实,其精神与艺术的浑融颇能给人以多元的感受。比如他从艺60周年大展上的《南风薰枇杷香》、《傣家风情》、《春雨绵绵渔歌朗》等画作,表现的虽是南国风情,但其画面的祥和与安静,以及婉转细腻的线条美,完全是脉脉的温情表达,也是画家与读者灵魂的相互触摸。
吴泽浩的绘画艺术,初看人物是主体,山水与花草树木是衬托,而当深入其画境深刻体味时,感受到的则是人物与山水草木的相互融通,人也就成了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因为有着山水花草的气息,人物才显现出了灵动;因为有着人的灵动,自然万物才倍觉亲切。因此,读他的任何一幅画,感受到的一定是“活”的画面。比如他的《香雪》,让读者感受到的是冬日寒山野梅开放显现出的坚韧之力,而枝梢的簇簇梅花又如同蜂蝶翔舞,绽放出清雅的芳馨,情感化了的文人生态也就把心浮气躁的现代人打动了。还有他的《达摩渡江图》、《怀素书蕉图》、《李白赏月图》、《东坡问月图》等“图系列”之作,通过绘画形式再现历史,借历史人物抒发现代人的内心所需,让观者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倾听到了画家和自己精神的吟唱,也真正感受到了艺术引渡心灵的力量。正如一位画评家所言:“这样的气韵是画家心性与文化积淀所凝,一旦落在纸上就磅礴而有重量。性灵的感应和精神的契合,也就通过一幅幅画作中的笔墨色彩与读者风云际会了。”
“双百”是个好东西
《齐鲁周刊》:您是有独特艺术禀赋和个性的画家,在现今背景下,如何理解艺术的“双百”方向?
吴泽浩:画家的社会责任感,是通过平时积累的扎实艺术功底和综合表现能力体现出来的,临时抱佛脚抱不住。1965年,欧阳海“推马救车”的壮举震撼全国。我正在广州美院学习,著名画家杨之光老师带领我们到欧阳海家乡湘西凤凰深入生活,与欧阳海的父母和弟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了半个多月,画出大量写生稿,创作了连环画《欧阳海之歌》。艺术家扎根于真实的生活,才能为创作打好基础,所创作出来的东西才不会言之无物。所以说,“双百”是个好东西,从事艺术工作应该好好坚持。
《齐鲁周刊》: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印证了对“双百”的独特理解,那又如何看待艺术品的市场化?
吴泽浩:伴随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艺术上的探索性、娱乐性作品可以存在,但某些颓废性的东西也无法避免。但毫无疑问,那些关注社会、反映时代的现实主义力作依然是主流,依然会受到推崇和弘扬。纵观艺术史上的许多传世之作,体现的都是重大社会主题。表现重大社会主题和艺术市场化并不矛盾,有些反映重大社会主题的艺术作品,同样很受市场欢迎,有的还在海外拍过高价。艺术家的作品被市场所认可,比如画家捐出的画变成钱支援灾区,也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和艺术事业的发展。
《齐鲁周刊》:说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这对中国画艺术有什么影响?
吴泽浩: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经济,中国画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万不可在艺术上有去民族化、去中国化倾向。这些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之所以在我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比如“欧阳海之歌”、“长征路上”系列组画以及“98年抗洪”和“2003抗击非典”系列组画等,就是想在坚持“二为”和“双百”方向的同时,让艺术走进大家心里,展现最代表民族风格、最代表几千年思想高峰以及我们国家最好的、最美的自然景观,引导大家体会东西方艺术同在哪里、异在哪里。
不知道有多少人从《向日葵》里看到了梵高眼中的阳光,也不知有多少人从《向日葵》里看到了梵高坚硬粗糙的外壳包裹的纯美灵魂。应该说,谁都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在梵高的《向日葵》前陷入沉思,或者落下眼泪,或者捶胸顿足。
“这,就是艺术引渡心灵的力量。”吴泽浩说,画家是通过作品来展现内心景象的,一滴墨,一笔色彩,分明就能表现出画家情绪的涟漪,然后便一点一点晕开,将其没有声音的声音传达给读者,一直抵达读者内心。于是,艺术品也就显现出了独特的力量,使一幅画留住了一段时间,留住了一个空间,甚至一段传奇。
初冬的午后,坐在著名画家吴泽浩位于英雄山下的画室里,听他一句一句地谈绘画,谈人生,谈过去和未来。“艺术家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来创作,而且必须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像赈灾这样的义举。虽然所做的一切可能微不足道,但这样就使艺术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表达方式。”
吴泽浩自号“铁塔轩主”,是一位以全新笔墨语言抒写精神境界的画家。
吴泽浩的画有北方的雄浑大气,亦有南国的灵秀。无论是山岳的嵯峨逶迤,还是松柏的秀挺苍郁,以至于江河的奔腾潆洄,都通过他那独特的绘画语言构成一幅幅元气淋漓的水墨画卷,展现出人间的大气象。他笔下的秀润南国和眼神流转的人物,还有那草木葳蕤的清新景象,传达出的必定是一种清新雅逸之气。
不久前,由中国美协,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统战部主办的“粵风鲁韵吴泽浩画展”在广东省博物馆隆重举行。杨之光、林墉、黎明、陈金章、刘济荣等近千位广东书画家、文艺界领导和企业家、收藏家到场观展,可谓盛况空前。其展出的近百幅人物、山水画作,南北融汇,雄健细微,中西结合,是他七十载人生、六十年艺途、四十五个春秋的北方历练,也是他后半生重启征程的又一次成果展示。而之前的2012年底,他从艺60周年大展在山东省博物馆开幕,其“齐鲁名士”、“岭南风情”、“长征路上”、“台湾诗意”、“江南塞北”、“抗震救灾”、“奇花异卉”、“书法诗文”等若干主题,涵盖了他笔下人物、山水、花鸟、书法、词赋等多种品类,集中展示了一位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非凡表现力。
从广东到山东,从山东到广东,一个来来回回的过程,完成了吴泽浩作为著名画家另一意义上的“南渡北归”。因此,生于岭南的他在“南人北相”的高大身躯和细腻性情中,其绘画技巧融汇贯通了海派、岭南派和齐鲁风,并吸收西方现代构图与绘画技法,形成了清新雅逸、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表现在画面上那就是大气磅礴中不失缠绵迤逦,恣肆淋漓中又合规中矩。
在水一方
吴泽浩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的同窗林墉、谢志高、钟增亚、苏华、陈墨等,都是艺术界很有影响的人物。
吴泽浩同样颇具影响。无论画品还是人品,在中国绘画艺术界几乎无人不晓。1968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离家千里的济南。一晃40多年,他爱上了黄河岸边的这方热土。在这里,他曾无数次下农村、去工厂、到部队,从如火如荼的生活中感受艺术真实。
“山东有黄河有大海,济南有泉水有湖泊,这些年可谓是‘在水一方’。”吴泽浩说他这些年来的创作,其灵感完全来自于生活的真实。他曾与著名画家陈维信一起重走长征路,曾多次下曲阜、上泰山、登蓬莱、观沧海、跋涉于黄河古道,所创作出的作品紧踏时代脉博,极富生活气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画是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水墨表现,是中国文人抒情或诉说的语言载体。”吴泽浩说画家站在案前,饱蘸浓墨面对宣纸时,日月星辰、山川河岳、树木花草以及走兽飞鸟,也就伴着平时的生活喷薄而出了。因此,读吴泽浩的画作,无论画远古还是画现实,其精神与艺术的浑融颇能给人以多元的感受。比如他从艺60周年大展上的《南风薰枇杷香》、《傣家风情》、《春雨绵绵渔歌朗》等画作,表现的虽是南国风情,但其画面的祥和与安静,以及婉转细腻的线条美,完全是脉脉的温情表达,也是画家与读者灵魂的相互触摸。
吴泽浩的绘画艺术,初看人物是主体,山水与花草树木是衬托,而当深入其画境深刻体味时,感受到的则是人物与山水草木的相互融通,人也就成了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因为有着山水花草的气息,人物才显现出了灵动;因为有着人的灵动,自然万物才倍觉亲切。因此,读他的任何一幅画,感受到的一定是“活”的画面。比如他的《香雪》,让读者感受到的是冬日寒山野梅开放显现出的坚韧之力,而枝梢的簇簇梅花又如同蜂蝶翔舞,绽放出清雅的芳馨,情感化了的文人生态也就把心浮气躁的现代人打动了。还有他的《达摩渡江图》、《怀素书蕉图》、《李白赏月图》、《东坡问月图》等“图系列”之作,通过绘画形式再现历史,借历史人物抒发现代人的内心所需,让观者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倾听到了画家和自己精神的吟唱,也真正感受到了艺术引渡心灵的力量。正如一位画评家所言:“这样的气韵是画家心性与文化积淀所凝,一旦落在纸上就磅礴而有重量。性灵的感应和精神的契合,也就通过一幅幅画作中的笔墨色彩与读者风云际会了。”
“双百”是个好东西
《齐鲁周刊》:您是有独特艺术禀赋和个性的画家,在现今背景下,如何理解艺术的“双百”方向?
吴泽浩:画家的社会责任感,是通过平时积累的扎实艺术功底和综合表现能力体现出来的,临时抱佛脚抱不住。1965年,欧阳海“推马救车”的壮举震撼全国。我正在广州美院学习,著名画家杨之光老师带领我们到欧阳海家乡湘西凤凰深入生活,与欧阳海的父母和弟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了半个多月,画出大量写生稿,创作了连环画《欧阳海之歌》。艺术家扎根于真实的生活,才能为创作打好基础,所创作出来的东西才不会言之无物。所以说,“双百”是个好东西,从事艺术工作应该好好坚持。
《齐鲁周刊》: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印证了对“双百”的独特理解,那又如何看待艺术品的市场化?
吴泽浩:伴随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艺术上的探索性、娱乐性作品可以存在,但某些颓废性的东西也无法避免。但毫无疑问,那些关注社会、反映时代的现实主义力作依然是主流,依然会受到推崇和弘扬。纵观艺术史上的许多传世之作,体现的都是重大社会主题。表现重大社会主题和艺术市场化并不矛盾,有些反映重大社会主题的艺术作品,同样很受市场欢迎,有的还在海外拍过高价。艺术家的作品被市场所认可,比如画家捐出的画变成钱支援灾区,也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和艺术事业的发展。
《齐鲁周刊》:说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这对中国画艺术有什么影响?
吴泽浩: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经济,中国画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万不可在艺术上有去民族化、去中国化倾向。这些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之所以在我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比如“欧阳海之歌”、“长征路上”系列组画以及“98年抗洪”和“2003抗击非典”系列组画等,就是想在坚持“二为”和“双百”方向的同时,让艺术走进大家心里,展现最代表民族风格、最代表几千年思想高峰以及我们国家最好的、最美的自然景观,引导大家体会东西方艺术同在哪里、异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