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从“说”做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学 教学实践
“说”即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张口说话”,但并非随意说,而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说”。
1.在队列队形练习时“说”——让学生喊口令,促进动作规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说出处于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身体健康学习领域水平一、二)等。笔者在平时常以《弟子规》的“步从容、立端正”加以提醒,在教学中以师生对答加以规范,以自喊口令加以强化。如站立时的“五指并拢,抬头挺胸”,师(说):“五指——”生(对):“并拢。”师(说):“抬头——”生(对):“挺胸”。通过对答,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不良姿态进行了纠正。在学习原地三面转法时,教师讲授动作要领,将动作分解为“一转二靠拢”,随后教学生喊口令“向右——转,一二”,练习时要求在教师的口令之后,学喊口令,并听从自己的口令做动作。由于学生齐喊口令,声音响亮,不紧提高兴趣与士气,更使学生集中精力,强化了规范动作,事半功倍。
2.在学习徒手操时“说”——让学生说动作,促进动作术语的掌握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等;说出所做简单身体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等;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水平二、三)。笔者在教学中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掌握动作术语,常常让学生齐说或齐唱动作术语。如在徒手操的新授课中教师在讲解、示范结束后,将头部运动的口令简化为:“低—前—仰—前—左—前—右—前;左绕环—右绕环……”,上肢运动口令简化为:“侧平—体侧—侧平—正。”让学生边喊边做,几次练习后与学生同喊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进行集体练习。学生边做边说,调支多个身体器官同时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即学会了动作,又学会了术语,深受学生的欢迎。
3.在活动开始时“说”——讨论活动方式、内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基本理念时特别强调,新课程“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是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在活动之前,将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的决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比赛或集体讨论,全班采纳共同练习。如在进行“报纸组字”(将一张报纸卷成一根细棒作为一个笔划)接力跑游戏时,笔者首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根据本组人数,在保证将字‘写’完整的前提下任意组字,请各组马上讨论,准备游戏。”于是学生在经过了热烈的讨论之后,接下来的游戏也是兴致勃勃,效果非常好。这种做法,不仅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体育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4.在活动过程中“说”——交流心得,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比较并尝试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单独活动的区别;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社会适应学习领域,水平一、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两种情况下的学生最想交流:一是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下,有的想交流心得,有的想请教经验,有的想进行评价……此时,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自己做得怎样,别的同学做得怎样,×××有缺点吗?是什么?怎样改进?”等问题进行回答,既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与解答,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与解答——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促进了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促进相互学习;二是在接力跑、分组游戏等集体练习之后,学生们或急于交流会,或欲纠正缺憾,说话欲望非常强,笔者也适时地让学生交流,只是在礼貌用语方面加以引导:“请两眼看着同伴,用第二人称‘你’对同伴说。”同伴要真诚地说“谢谢你”。以此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交往能力,实现表达感情,增进感情、学会感恩的目的。
5.在活动结束时“说”——交流体验,促进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体验并简单描述自己(或同伴)进步(或成功)、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或情绪表现)……”。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感受,减少学生的胆怯,提高学生的自信。
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是动态的,生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是学生个性张扬,身心发展的课堂,因此,几年来,笔者针对学生能说好动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在不同时段、不同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开口说话的方式,以“说”促“动”,以“说”促“练”,以“说”促“悟”,即通过“说”,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加深过程与方法的体会;通过“说”,促进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使“说”成为落实新课标的突破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学 教学实践
“说”即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张口说话”,但并非随意说,而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说”。
1.在队列队形练习时“说”——让学生喊口令,促进动作规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说出处于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身体健康学习领域水平一、二)等。笔者在平时常以《弟子规》的“步从容、立端正”加以提醒,在教学中以师生对答加以规范,以自喊口令加以强化。如站立时的“五指并拢,抬头挺胸”,师(说):“五指——”生(对):“并拢。”师(说):“抬头——”生(对):“挺胸”。通过对答,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不良姿态进行了纠正。在学习原地三面转法时,教师讲授动作要领,将动作分解为“一转二靠拢”,随后教学生喊口令“向右——转,一二”,练习时要求在教师的口令之后,学喊口令,并听从自己的口令做动作。由于学生齐喊口令,声音响亮,不紧提高兴趣与士气,更使学生集中精力,强化了规范动作,事半功倍。
2.在学习徒手操时“说”——让学生说动作,促进动作术语的掌握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等;说出所做简单身体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等;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水平二、三)。笔者在教学中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掌握动作术语,常常让学生齐说或齐唱动作术语。如在徒手操的新授课中教师在讲解、示范结束后,将头部运动的口令简化为:“低—前—仰—前—左—前—右—前;左绕环—右绕环……”,上肢运动口令简化为:“侧平—体侧—侧平—正。”让学生边喊边做,几次练习后与学生同喊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进行集体练习。学生边做边说,调支多个身体器官同时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即学会了动作,又学会了术语,深受学生的欢迎。
3.在活动开始时“说”——讨论活动方式、内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基本理念时特别强调,新课程“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是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在活动之前,将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的决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比赛或集体讨论,全班采纳共同练习。如在进行“报纸组字”(将一张报纸卷成一根细棒作为一个笔划)接力跑游戏时,笔者首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根据本组人数,在保证将字‘写’完整的前提下任意组字,请各组马上讨论,准备游戏。”于是学生在经过了热烈的讨论之后,接下来的游戏也是兴致勃勃,效果非常好。这种做法,不仅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体育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4.在活动过程中“说”——交流心得,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比较并尝试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单独活动的区别;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社会适应学习领域,水平一、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两种情况下的学生最想交流:一是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下,有的想交流心得,有的想请教经验,有的想进行评价……此时,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自己做得怎样,别的同学做得怎样,×××有缺点吗?是什么?怎样改进?”等问题进行回答,既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与解答,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与解答——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促进了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促进相互学习;二是在接力跑、分组游戏等集体练习之后,学生们或急于交流会,或欲纠正缺憾,说话欲望非常强,笔者也适时地让学生交流,只是在礼貌用语方面加以引导:“请两眼看着同伴,用第二人称‘你’对同伴说。”同伴要真诚地说“谢谢你”。以此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交往能力,实现表达感情,增进感情、学会感恩的目的。
5.在活动结束时“说”——交流体验,促进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体验并简单描述自己(或同伴)进步(或成功)、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或情绪表现)……”。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感受,减少学生的胆怯,提高学生的自信。
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是动态的,生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是学生个性张扬,身心发展的课堂,因此,几年来,笔者针对学生能说好动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在不同时段、不同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开口说话的方式,以“说”促“动”,以“说”促“练”,以“说”促“悟”,即通过“说”,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加深过程与方法的体会;通过“说”,促进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使“说”成为落实新课标的突破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