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回望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w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岁末,我用“远山回望”这个命题作为我的中国画展览的主题,颇感意味深长。一方面是基于自己对近年中国画创作的探索与回望,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四十年艺术人生以后的再度思考。有时候,人生苦旅,茫茫艺海,驻足回望,澄怀观道,让自己的心宁静在层峦叠嶂的林丛,宁静在染香带露的花间,这是一件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当然,人近花甲之年,总会感慨良多,苦与乐,舍与得,失败与成功,孤独与掌声……路上很多美景还来不及欣赏,背着行囊又上路了,时间总是这样匆匆而过。当初喜欢艺术仅仅是一时兴趣所至。记得1974年我在长沙八中读高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帮李立老师油印“篆刻六讲”的讲义,讲义中有许多图章,大块的红与大块的白,互相映衬,煞是好看,从此便喜欢上了篆刻,加上恩师悉心指导,就这样与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十年来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入学院,术有专攻,随着流逝的时光,逐渐感悟到诗书画印的个中滋味。二十年前,我曾用李清照的词句,刻过一方印章,“误入藕花深处”,原来藕花深处确是如此地绚烂,确是如此地让人痴迷……
  诗书画印——作为一种文化特质历来倍受艺术家们的青睐。历经上下几千年,承传有序,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养,成了文人画家的必修课。因此,历代诗书画印俱佳者不乏其人,高峰林立,古代有王羲之、黄山谷、米芾、赵孟頫、赵之谦、八大山人、吴昌硕……近代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已成为文人画家的精神高地。特别宋元明清以来,更是巨星闪烁,呈现出中国画艺术五彩缤纷的新景象。
  我喜欢诗书画印,尤其1989年在中国美院进修时受江左风流的影响,对诗书画印更是情有独钟。我常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毕生准备磨好四剑。四十年过去了,回首这一历程,我深信此生没有虚度。正是这种修身,才为以后的艺术之路平添了几分自信和淡定。
  诗书画印,虽门类有别,各臻其妙,但细细品味之,则理本玄道,相互涉足,融会贯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书法对驾奴毛笔、磨砺线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篆刻构成,分朱布白,虚实相生,又与中国画留白同出一辙。而诗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龙点睛”妙不可言,“诗魂”乃“画魂”也,所以史上早有定论: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当然,对诗书画印的品读每人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必须服从自身创作需要。艺术创作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是诗书画印碰撞、重奏的过程,没有重复,拒绝平庸,所以我以为“呈现一个世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精神的、个性化的,是内心独白的,是诗意化的。正因如此,艺术创作才会进入一种自由王国,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物我两忘之境地。正是有了这种修养的根基,方寸之间方能刻出万千气象,方能画出一层山峦一层天的新境界,书法创作自然也一样,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而多了几分形式构成和视觉冲击力。这些都得益于诗书画印的融会贯通,相互化生。
  对于《远山回望——2013胡立伟中国画展》,《湖南日报》有文评论道:“在这批作品中,诗人的情怀,书法的功底,篆刻的留白,绘画的语境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批新作总体上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依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息。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令人悠然神往。”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坚守,方能结出今日之正果。我期许能走得更远。
  文化自觉,源自于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源自于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深深自信,源自于艺术家操守的淡定和坚持。守望是一种境界,自觉更是一种担当,我曾有诗云:“万象乾坤方寸中,纵横铁笔任西东。直追秦汉抒胸臆,石上留香传古风。”我们是文化传承的一脉,我们应该守望,我们应该坚守。留下的是时代烙印,书写的是大爱情怀,传承的是民族精神,弘扬的是中华国粹,吾辈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那时候 我每天都要路过这道绿色围篱  每到挂果时节 透过密而细的叶子  看到树上挂着熟了的果子 就想摘它几个  尝尝新鲜 我的动机就像那只胆怯的猫  在外边犹豫一下 就匆匆离开了  这种围篱 是用一种荆棘之树栽种而成  它们的树干和枝条上布满了尖刺  只要挨近它们 伤人快过金属利器  这种园主处心积虑围起来的绿色篱笆  让旁人路过时心里有了个“怕”字  我是个有贼心没贼胆的人 或者  属于在远处看
期刊
1983年生于沈阳。工人子弟。2009年起发表影评。2010年小说处女作《翅鬼》获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同年在台出版单行本。2012年长篇小说《融城记》获第十四届台北文学奖年金奖入围。2013年起创作中短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见于各文学杂志。现居沈阳,专事写作。
期刊
造物主在拿捏人的时候  肯定有过要不要给人捏上翅膀的考虑  考虑来考虑去总是拿不定主意  瞌睡之后就照着猿猴的样子捏了个草稿版  以观后效。草稿版的人仗着脑子稍有灵性  就把七情六欲的劣根性显露无遗  蹦跶来蹦跶去,就想到造物主头上动土  造物主一怒之下将其捏成的翅膀  安到正好路过的一对老鼠身上  当时正值黄昏,老鼠腾空而起  就有了蝙蝠的发迹史  从人类漫长的发蒙启蔽史来看  人如果有了飞翔的
期刊
水边,植物茂盛  河流就要在这转一道弯  看似平静的水,有着肉眼看不到的力量  泛起的波澜,从水底,从深处  波及到岸  飞过的船只  换一个参照  群山便呼啸而过  仿佛世事在飞  更迭里,此消彼长  有新生便有枯萎  荼蘼花开之后  秃鹰以一声哀鸣越过头顶  所有匆匆的形迹纷纷慢下  这样的时候  心里便有麦浪般汹涌  在心中重新拾起一把柴火  回到最初
期刊
当目光越过水上的荷香  一粒种子  浪迹于  母性的梦乡  偌大的叶随风  呈飘逸之势  借一只蜻蜓点水的姿态  在纤细的叶尖稍作留停  想到今天的妖娆却是明日的残枝  我的颓废  便在宋词的婉约中徘徊  泥质的软中  深埋的藕  是一个夏天的馈赠  我怀抱莲盘这样忧伤的果实  顿生禅意
期刊
穿行过一座寺庙  袅绕的烟雾中,仿佛  心卑微了几分,佛就高远几分  人心浮躁,佛  除了一副慈目善面  内心是否也多了几分世俗与包容  年轻的方丈,不再是想像中面无表情的诵经者  他与时俱进的运用着关系学与经济学  与香客谈宁静修身  谈论财运、官运与婚姻,  不变的,只是他手中拨弄的佛珠  好像被他玩转了千年
期刊
此处苍茫  掷地无声  遥看山寺晚钟  敲击着某些人的痛处  是掩在背面的悲悯  凛冽了一树向风的寒枝  发现对岸的树  一夜苍老了发根  谁手执芬芳  把苍茫饮尽  当卸下华衣  风的直白  比一朵花的诉说深沉  沉默山岗  它看惯了岁月春秋  菁也,原名高萍萍,1960年代末出生。祖籍福建,居湖南二十余年,热爱文学与摄影。作品散见各类报刊与杂志或入选各种诗歌散文集。  责任编辑 张韵波
期刊
双雪涛是后起的80后小说家。按其在《小说家的时钟》中所言:“作为幼儿我度过了7年,作为学生的时间较长,17年,作为银行职员,5年,作为写小说的人,1年零5个月”,我们大体可知: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过几年金融从业经历,把写小说当成人生正业,却起步较晚。而检视他短短几年的文学历程,笔者也看到,在同代作家中,他闯入文学界的方式也是很引人关注的,即他以迂回台湾、折返大陆文学界的方式,以其别具一格的青春
期刊
夏 昕:从王朔开始,“解构崇高”“嘲笑神圣”就成为潮流之一,恰恰迎合了公众对伪崇高、伪神圣的嫌恶拒弃心理。文学事业虽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作家个体似乎应该更多的自我反省,自我追问。鲁迅先生说“在解剖他人的同时更在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而现在不少作家似乎更乐意美好自我和时代。  魏剑美:虽然我高度肯定文学的人类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但从个体的意义来说,文学应该是精神的自慰,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感知自我的一
期刊
魏剑美有两支笔,一支笔尤擅杂文,针砭时事,笔力辛辣之余又兼具幽默与犀利,以书生之意气品评社会之万象,深具现实力度;而另一支笔则专司小说,在冷眼旁观中将生活里各色人物的情与欲一一解剖,展示出当下时代这一大“游乐场”中的百态人生,同时又在这样的悲欢离合中托出细腻柔情之笔触,直击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最柔软之地,颇有为时代安魂之深意。在这样两支笔的交互辉映之下,魏剑美写出了自己的特质。在当下的文学圈内,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