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它起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和接受传统美学熏陶。但文言文也是语文教材中让学生、老师都头疼的部分:学生怕背,老师怕批改学生的默写: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由老师来讲,学生往往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就特别需要摆正“扶”和“放”的关系。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环节中。笔者积累了一些做法。
一、诵读环节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步骤,也是关键的步骤之一。
1 慢读
在开始一篇新的文言文教学之初,笔者先让学生使用字典,自己解决读音的问题,然后要求他们慢读,每字每句都要读准、读精确。一般来说,三遍以后,学生可以初步熟悉课文,不再会有读音问题。当要求全班齐读文言文时,就可以达到节奏整齐。
2 快读
在慢读达到要求后,要求学生逐步加快诵读的速度,如发现有较多学生不能跟上,则略微放慢,待大家都熟悉之后再加快。如此反复,直到又快又准。这种做法,看似不讲科学,学生像念经一样,其实不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找到了文言文的语感,还能体会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之美。
笔者还尝试和学生比赛,教《与朱元思书》的时候,在学生熟读之后,笔者提出和他们比赛,能够比笔者读得快的同学,可以得到小礼品,但前提条件是一个字都不能读错,读错就失去机会。笔者先读了一遍,25秒。学生在惊呼之余,开始跃跃欲试。在经历了几个学生的失败之后,终于有_个学生做到了,不仅读音准确,而且比笔者少用了2秒,全班都沸腾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已经营造好了。
二、疏通环节
以往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疏通环节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得累,学生记得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改变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找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向老师、同学提问。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通常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啊,以前,老师讲课中的重点要点,往往是老师自以为是的重点难点,学生真正不懂的要点很有可能在老师的主观意识下被忽略了。所以,笔者让学生自己提问,并且告诉他们,一定得找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每个同学都必须向老师、同学提问。提不出问题的就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起先,很多学生问不出来,总说自己不懂的已经被别人先提问了,得就逼着他们再找,慢慢地有学生发现了一些一字多义的问题,有些学生对注释中有整句翻译的句子中的词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还高度评价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深入探究的习惯逐步养成了。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不给予回答,而是把机会留给其他学生。有的问题,以前在其他文言文的学习中曾经学过,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解答,例如,学习《捕蛇者说》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中的“往往”如何翻译,问题还没问完,就有学生“插嘴”说:“和《陈涉世家》中‘卒中往往语’的‘往往’一样,都是‘到处’的意思。”有些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猜测出正确的解答。对能够回答别人问题的学生,笔者都会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笔者也不急于回答,而是逐步引导,一步一步地接近正确解答,最终让学生自己说出。比如《岳阳楼记》中“感极而悲者矣”的“感”,学生不能回答,笔者就叫他们组词。“感动”、“感觉”、“感情”一系列错误答案,笔者都没有马上否定,学生也继续“猜”,终于有人说出了“感伤”“感触”这个正确答案,并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肯定。
当然,有些问题学生没有发现,但又的确是重点难点,老师还是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不能“放任自流”,就这么错过。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语法上的问题,学生不易发现,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为难”一下学生,通过思考、分析,逐步掌握这些规律性的问题。
三、整体把握环节
经过诵读、疏通环节,学生对文言文已经熟悉,不再害怕,文言文和一般现代文差别已经不大了,学生已经基本没有畏难情绪了。但是,在整体把握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文言文的特别之处,那就是文言文的创作时间都很早,学生对于作品的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的特性了解得不多,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往往很困难。这个时候,就主要靠老师的介绍了,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对这些内容一定要做到非常有把握。才能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文言文的整体把握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文章主旨就可以了,重点在语言的品味上。文言文的语言一般具有简洁、精准的特点。在教学中。把一些较能传神的字词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笔者和学生对“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句中的一些词语进行了赏析,并尝试用一些词语来替换,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这些词语的简洁、精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背诵环节
背诵环节是最让学生头疼的,但经过以上训练之后,学生似乎有点把握了。对于短小的文言文,他们基本上在教室里当堂就可以背诵。在学生中间开展背诵比赛,对于背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又表扬又发奖品,大大鼓励了学生。有些文言文较长,需要回家背诵,笔者就告诉学生要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去背,这样就不容易漏句子,还要注意一些虚词,这样就不容易漏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怕背诵文言文了,也就不怕学习文言文了。
五、练习环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除了常规的练习外,笔者还尝试让学生学写简短的文言文。对这样的要求,有些学生高呼太难,但听了笔者的分析之后,他们觉得不难了,有点想尝试了。笔者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先用现代文把一件事记叙下来,然后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用学过的文言词语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词序不同,这样就可以完成作业了。经过学生的努力和师生一起的修改,一篇篇文言文就在这些学生手中诞生了。学生的文言习作有的贴到学习园地上去了,有的发到校刊上去了,有一篇还在报纸上发表了。看着自己的作业被别人欣赏、羡慕,学生们逐渐尝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甜头,从此爱上了学习文言文。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该“扶”的时候“扶”,该“放”的时候“放”,游刃有余地把文言文教学带到新天地。
一、诵读环节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步骤,也是关键的步骤之一。
1 慢读
在开始一篇新的文言文教学之初,笔者先让学生使用字典,自己解决读音的问题,然后要求他们慢读,每字每句都要读准、读精确。一般来说,三遍以后,学生可以初步熟悉课文,不再会有读音问题。当要求全班齐读文言文时,就可以达到节奏整齐。
2 快读
在慢读达到要求后,要求学生逐步加快诵读的速度,如发现有较多学生不能跟上,则略微放慢,待大家都熟悉之后再加快。如此反复,直到又快又准。这种做法,看似不讲科学,学生像念经一样,其实不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找到了文言文的语感,还能体会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之美。
笔者还尝试和学生比赛,教《与朱元思书》的时候,在学生熟读之后,笔者提出和他们比赛,能够比笔者读得快的同学,可以得到小礼品,但前提条件是一个字都不能读错,读错就失去机会。笔者先读了一遍,25秒。学生在惊呼之余,开始跃跃欲试。在经历了几个学生的失败之后,终于有_个学生做到了,不仅读音准确,而且比笔者少用了2秒,全班都沸腾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已经营造好了。
二、疏通环节
以往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疏通环节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得累,学生记得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改变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找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向老师、同学提问。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通常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啊,以前,老师讲课中的重点要点,往往是老师自以为是的重点难点,学生真正不懂的要点很有可能在老师的主观意识下被忽略了。所以,笔者让学生自己提问,并且告诉他们,一定得找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每个同学都必须向老师、同学提问。提不出问题的就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起先,很多学生问不出来,总说自己不懂的已经被别人先提问了,得就逼着他们再找,慢慢地有学生发现了一些一字多义的问题,有些学生对注释中有整句翻译的句子中的词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还高度评价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深入探究的习惯逐步养成了。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不给予回答,而是把机会留给其他学生。有的问题,以前在其他文言文的学习中曾经学过,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解答,例如,学习《捕蛇者说》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中的“往往”如何翻译,问题还没问完,就有学生“插嘴”说:“和《陈涉世家》中‘卒中往往语’的‘往往’一样,都是‘到处’的意思。”有些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猜测出正确的解答。对能够回答别人问题的学生,笔者都会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笔者也不急于回答,而是逐步引导,一步一步地接近正确解答,最终让学生自己说出。比如《岳阳楼记》中“感极而悲者矣”的“感”,学生不能回答,笔者就叫他们组词。“感动”、“感觉”、“感情”一系列错误答案,笔者都没有马上否定,学生也继续“猜”,终于有人说出了“感伤”“感触”这个正确答案,并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肯定。
当然,有些问题学生没有发现,但又的确是重点难点,老师还是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不能“放任自流”,就这么错过。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语法上的问题,学生不易发现,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为难”一下学生,通过思考、分析,逐步掌握这些规律性的问题。
三、整体把握环节
经过诵读、疏通环节,学生对文言文已经熟悉,不再害怕,文言文和一般现代文差别已经不大了,学生已经基本没有畏难情绪了。但是,在整体把握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文言文的特别之处,那就是文言文的创作时间都很早,学生对于作品的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的特性了解得不多,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往往很困难。这个时候,就主要靠老师的介绍了,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对这些内容一定要做到非常有把握。才能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文言文的整体把握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文章主旨就可以了,重点在语言的品味上。文言文的语言一般具有简洁、精准的特点。在教学中。把一些较能传神的字词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笔者和学生对“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句中的一些词语进行了赏析,并尝试用一些词语来替换,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这些词语的简洁、精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背诵环节
背诵环节是最让学生头疼的,但经过以上训练之后,学生似乎有点把握了。对于短小的文言文,他们基本上在教室里当堂就可以背诵。在学生中间开展背诵比赛,对于背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又表扬又发奖品,大大鼓励了学生。有些文言文较长,需要回家背诵,笔者就告诉学生要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去背,这样就不容易漏句子,还要注意一些虚词,这样就不容易漏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怕背诵文言文了,也就不怕学习文言文了。
五、练习环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除了常规的练习外,笔者还尝试让学生学写简短的文言文。对这样的要求,有些学生高呼太难,但听了笔者的分析之后,他们觉得不难了,有点想尝试了。笔者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先用现代文把一件事记叙下来,然后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用学过的文言词语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词序不同,这样就可以完成作业了。经过学生的努力和师生一起的修改,一篇篇文言文就在这些学生手中诞生了。学生的文言习作有的贴到学习园地上去了,有的发到校刊上去了,有一篇还在报纸上发表了。看着自己的作业被别人欣赏、羡慕,学生们逐渐尝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甜头,从此爱上了学习文言文。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该“扶”的时候“扶”,该“放”的时候“放”,游刃有余地把文言文教学带到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