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放毒害性物质罪判处污染环境者不妥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雾霾天气笼罩着大半个中国的情形下,引起人们对环境污染者的深恶痛绝,很多人主张对污染环境者课以重罚,以震慑犯罪分子。此前,江苏盐城市某人民法院曾以投放毒害性物质罪,对某特大水污染事件嫌犯原某化工厂董事长胡某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这是中国首次以投放毒害性物质罪对违规排放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判处刑罚。
  该案中胡某在明知在生产氯代醚酮过程中所产生的钾盐废水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下,仍然将大量钾盐废水排入河内,污染市区两个自来水厂取水口,导致市区20多万居民饮用水停止达66小时,造成了巨大损失。该法院认为,胡某在该起特大环境污染事件中,故意排放污水的意图明显,符合投放毒害性物质罪的构成要件,其行为触犯了《刑法》第115条之规定,构成投放毒害性物质罪。遂据此作出上述判决。
  这样一个“首次”判决,让许多人感到很痛快和解气。道理是明摆着的:相比于专门的“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投放毒害性物质罪”是一个罚则更严厉的罪名。以更严厉的罪名追究污染环境者的刑责,以提升环保力度,公众当然乐观其成,但是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笔者认为, 以投放毒害性物质罪判处污染环境者不妥。
  第一,两罪犯罪主体上的不同。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犯罪的主体,一般是实施了危害环境,致使公私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并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从我国环境管理和司法实践中看,本罪绝大多数主体是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中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主观上具有牟利性,只顾发展生产,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的直接负责人员和直接相关人员。而投放毒害性物质罪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到达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成立为本罪主体,本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应当在14周岁以上。在破坏环境保护的犯罪中,绝大部分是单位所为,以往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都是单位和个人一起处罚的,对单位要处以罚金,第346条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实行“两罚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照第338规定处罚。而该法院以投放毒害性物质罪来判处刑罚,只能追究自然人的责任,不能追究单位的责任,让单位逃避了法律的追究。
  第二,两罪名归属刑法分则不同章节,保护的客体不同。投放毒害性物质罪属刑法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属第六章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两罪中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均有明确的规定。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的,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而投放毒害性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此前,中国在对类似的污染事件追究刑事责任时,均以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如2005年发生的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案等,被告人都是以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的罪名被判刑。而该次特大水污染事件,以新的罪名来追究污染环境者的刑事责任,其罪名更重,求处刑期也更长,不甚妥当。
  第三,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同。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主体实施重大环境污染的危害行为,致使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心理状态而言。从行为主体上看,绝大多数出于过失,一种属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对染环境,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严重后果应当预见到,但轻信能够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如向水体排放有毒废水,以为水体稀释能力大,自信不会造成污染事故,而结果使大面积养鱼死亡及人畜中毒。另一种属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对于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及后果应当有所预见,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如由于实践经验或技术业务上疏忽大意,将未经处理的大量有毒废水直接误排入水体,造成生活饮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而投放毒害性物质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是故意犯罪,多表现为直接故意,但不排除间接故意地实施此类犯罪的情况。
  第四,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的客观方面表述为严重污染环境的危害行为,并导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及严重后果;投放毒害性物质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故意实施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前罪的客观方面描述更为具体对应。
  第五,“投放毒害性物质罪”比 “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处罚更严厉。依据《刑法》,后者最高处罚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前者严重的话则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对此,有法律专业人士也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认为“中国法院开始以新的罪名来追究污染环境者的刑事责任,其罪名更重,刑期也更长,显示了中国对严重污染环境事件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而“借道”“投放毒害性物质罪”而非现成的“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来追究类似本案的特大环境污染事件被告人,与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而不是交通肇事罪来追究醉驾者刑责,并判处死刑的做法,无疑有相当程度上的类似性。虽然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罪名力度偏软、严厉性不足,但是无论从严格的“罪刑法定”原则,还是司法应有的严肃性看,这种“借道”新罪名以求个案严判的做法,只能是权宜之计,绝非长远治本之策。据统计,到 2005年年底,全国以破坏环境罪定案的只有3起,也就是说,自1997年《刑法》修订,增设“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十多年来,该罪名被实际适用的次数屈指可数。而环境违法事件却日益猖獗,后果更是影响深远,每年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多年来,环境犯罪被追究的概率非常低,并非是追究的罪名不够严厉,而是执法不够严厉。假设设置在第六章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能被更好的运用,发挥它的现实效力,远远比用另一个更严厉的罪名来处罚效果好得多,司法的负面效应也会降低至最低化。此前,中国在对类似的污染事件追究刑事责任时,均以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而现在不同法院又以不同的罪名判决,不利于司法的统一,也有损司法的严肃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投放毒害性物质罪判处污染环境者不甚妥当。
  (作者通讯地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江苏 南通 226300)
其他文献
职务犯罪侦查的困境,是指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陷于停顿,无法向前推进,无法深入开展下去的状态。主要特点是:正在侦查的案件,已经取得一定的证据,犯罪嫌疑人有重大嫌疑,但下一步侦查遇到困难,难以顺利地侦查下去。在实践中,可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寻求走出职务犯罪侦查的困境:  一、重新认真分析判断案情  一是重新了解案件情况。可通过阅卷、听案情汇报、找承办人或者参与案件的人分别了解案件情况。实践证明,重新了解案件情
期刊
摘 要:代理制度是民商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其主旨在于维护社会交易安全、鼓励交易,尤其在市经济情况下,其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由于表见代理制度在我国民法上确立的时间不长,加之学术界对其概念、要件等仍然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表见代理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因此,如何正确地把握表见代理的基本原理及规则构成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从表见代理的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对表见代理制度
期刊
摘要:  渎职侵权犯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有着超乎人们想象的眼中的社会危害性,它所照成的上网人数往往比杀人、伤害等犯罪要多得多;它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比经济犯罪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它与贪污贿赂罪一样,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渎职侵权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去深刻认识、了解渎职侵权犯罪的本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期刊
摘要:  “无法可依”即法律不完善或者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这是司法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决定了立法应当保持适当弹性。因而,“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原则具有合理性。解决法律不完善的最佳途径应当是允许法官造法,使法官在审判中结合具体案件创造需要的法律规则。当然,对于这一权力也需要适当规制。  关键词:无法可依;法官造法  “无法可依”是时下审判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人们为此不断地呼吁
期刊
摘要:  刑事被害人由于受到犯罪侵害,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许多刑事被害人“求偿不能”、“求助无路”,有的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致使病情恶化,有的被害人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陷入困境,损害了法律公正感。所以,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帮助被害人度过难关,重拾生活的信心,对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必要性;注意问题  一、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期刊
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诉讼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个国家刑事诉讼制度是否科学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核实证据、查明案情、正确判决具有重要意义。长期的审判实践中,由于制度上缺乏保障,证人不出庭、证言不能在庭审中得到有效质证,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突出问题之一。新《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制度的修改标志着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初步建立,证人制度构建取得重大进步。  一、明确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和条件  
期刊
摘要:  被告人敲诈勒索婚姻关系第三人,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应区分第三人作为被害人是否在该刑事案件中具有过错,在对被害人过错情节作出具体认定后,才可判定是否对被告人酌情从轻处罚。  关键词:敲诈勒索;被害人过错;明显过错;一般过错  一、两起敲诈勒索案的发生  2012年5月9日14时许,被告人易某外出返回其暂住处时,看到其妻子王某与郑某两人在暂住处内衣冠不整地坐在床上,即认为该二人有不正当两性关系
期刊
摘要:修改后“两法”对涉检信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这一变化,本文立足涉检信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两法”修改带来的挑战等进行逐一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涉检信访工作的方法,对基层检察机关加强涉检信访工作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两法”修改;涉检信访;工作改革  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是我国司法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和完善。修改后“两法”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和生活的发展,银行卡成为不可或缺的金融支付工具。但是随之也出现了各类由银行卡衍生的犯罪行为,能否对之进行有效规制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生活和谐。本案中张丽为转移财产而借用好友刘芳的身份证办理银行卡,后又被刘芳以挂失和补卡的方法冒领了存款,对于刘芳之行为的定性众说纷纭。本文主要以盗窃罪和侵占罪的界限为角度来探讨刘芳的行为,并最终认定刘芳应以盗窃罪认定较为妥当。  关键词:盗窃罪;侵占罪;
期刊
摘要:  婚约财产纠纷在我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农村地区常见的纠纷类型之一,来源于我国民众缔结婚姻关系的传统和习俗。但我国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类案件的处理并未作出明确的约定,导致同类案件不同判决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结合审判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在审判实务中妥善处理此类纠纷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婚约;性质;财产返还  一、婚约财产纠纷的性质认定  所谓婚约财产纠纷是指男女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