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历史,寻找推动课程改革和构建的相关方法,并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内容设计提出相关看法。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程序设计;算法流程图
“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增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目前,怎样推动以计算机为思维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急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众多学者深入探究的课题之一。
1 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状况
最近几年,很多教师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尝试着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更加注重激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但是根据实际的计算机考试成绩来看,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使得大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还有待加强。
1.1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但学生的操作能力有限
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来看,发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但是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水平仅限于处理平时的一些办公问题,对于专业范围内的计算机使用,学生还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学生要善于用计算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并且熟练把握计算机程序构建。通过考试成绩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工作状况理解不到位,从而阻碍了学生在专业范围内科学的运用计算机的思维去处理日常问题。
1.2过分注重应用,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把握不到位
通过考试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在基础选择题上失分严重,该部分的題目主要是以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在这个部分得分不高的原因主要有:1.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这部分的知识以文字叙述居多,学习的过程比较呆板,通常学生的学习只是对知识点的重复记忆。2.学生对计算机工作状况等基础理论理解不全面。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注重实践,不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传授软件的使用方式,但是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全不放在心上,学生对其理解也是模棱两可,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使用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1.3学生个性化的差距
通过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化差距比较明显。现在很多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逐渐表现出来,尤其是学生在刚进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差距。学生个体差距主要体现在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创造能力不足。怎样有效的处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问题,是现在教学中急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
2 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认为针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进行课程改革,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考核,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2.1强化计算机思维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注重本源,加强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构建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利用模型来分析知识中的核心价值,找到知识表层所隐藏的实质性问题,找到知识表层之间的共同之处。利用算法化的问题叙述,把问题放入计算机的模式中去处理,对问题进行细化和深化,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可以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工作状态,善于运用计算机思维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使得计算机能够在专业范围中发挥用处。
2.2融合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模式
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我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首先课程内容统一性不强,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效果不明显。再者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提升,虽然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会使用案例式的教学模式,但是案例过于分散,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我认为,可以把完整的计算机作品划分成为有联系的案例,融合课程内容,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是把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作品进行学习。
2.3转变考核方式,注重个体差距
现在很多高校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考核,基本上都是使用的题库抽题的无纸化考核方式。这种模式显得更加全面、详尽,能够完整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但是对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的考察还不全面。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能力还存在个性化的差距,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距。当然,在考核的时候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要注重量化评价,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就评价学生。所以我们要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模式,可以适当加入模块化测试、作品考核等方式,把知识点融合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从知识、能力和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3 结语
就目前状况来看,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传播计算机知识,运用综合性的考核模式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全方面的把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把握计算机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模式,从而更好的处理专业领域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文清,韩强.应用型转型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2):77-78+86.
[2]李晓梅,彭小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
作者简介:马俊(1976--),男,汉族,重庆长寿人,助理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基础。
孙茜(1978--),女,汉族,籍贯四川资阳,工程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程序设计;算法流程图
“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增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目前,怎样推动以计算机为思维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急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众多学者深入探究的课题之一。
1 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状况
最近几年,很多教师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尝试着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更加注重激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但是根据实际的计算机考试成绩来看,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使得大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还有待加强。
1.1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但学生的操作能力有限
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来看,发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但是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水平仅限于处理平时的一些办公问题,对于专业范围内的计算机使用,学生还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学生要善于用计算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并且熟练把握计算机程序构建。通过考试成绩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工作状况理解不到位,从而阻碍了学生在专业范围内科学的运用计算机的思维去处理日常问题。
1.2过分注重应用,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把握不到位
通过考试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在基础选择题上失分严重,该部分的題目主要是以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在这个部分得分不高的原因主要有:1.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这部分的知识以文字叙述居多,学习的过程比较呆板,通常学生的学习只是对知识点的重复记忆。2.学生对计算机工作状况等基础理论理解不全面。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注重实践,不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传授软件的使用方式,但是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全不放在心上,学生对其理解也是模棱两可,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使用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1.3学生个性化的差距
通过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化差距比较明显。现在很多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逐渐表现出来,尤其是学生在刚进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差距。学生个体差距主要体现在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创造能力不足。怎样有效的处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问题,是现在教学中急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
2 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认为针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进行课程改革,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考核,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2.1强化计算机思维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注重本源,加强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构建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利用模型来分析知识中的核心价值,找到知识表层所隐藏的实质性问题,找到知识表层之间的共同之处。利用算法化的问题叙述,把问题放入计算机的模式中去处理,对问题进行细化和深化,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可以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工作状态,善于运用计算机思维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使得计算机能够在专业范围中发挥用处。
2.2融合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模式
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我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首先课程内容统一性不强,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效果不明显。再者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提升,虽然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会使用案例式的教学模式,但是案例过于分散,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我认为,可以把完整的计算机作品划分成为有联系的案例,融合课程内容,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是把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作品进行学习。
2.3转变考核方式,注重个体差距
现在很多高校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考核,基本上都是使用的题库抽题的无纸化考核方式。这种模式显得更加全面、详尽,能够完整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但是对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的考察还不全面。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能力还存在个性化的差距,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距。当然,在考核的时候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要注重量化评价,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就评价学生。所以我们要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模式,可以适当加入模块化测试、作品考核等方式,把知识点融合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从知识、能力和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3 结语
就目前状况来看,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传播计算机知识,运用综合性的考核模式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全方面的把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把握计算机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模式,从而更好的处理专业领域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文清,韩强.应用型转型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2):77-78+86.
[2]李晓梅,彭小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
作者简介:马俊(1976--),男,汉族,重庆长寿人,助理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基础。
孙茜(1978--),女,汉族,籍贯四川资阳,工程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