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成为实力雄厚、后劲十足和影响广泛的经济体。东北地区要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加强区域内部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东北经济圈”势在必行。
一、协调区域内部合作构建“东北经济圈”
(一)以哈-长-沈-大经济带建设为载体,打造“东北经济圈”的核心区域
近年来,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增长极”逐渐生成,产业空间集聚和扩散效应初步显现。除辽中南工业集聚区外,长(春)吉(林)经济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集聚区已形成雏形。在未来10-20年,东北地区应立足区域内分工和优势互补原则,将辽中南工业集聚区建成我国以石化和钢铁为主的原材料加工工业基地,以船舶制造、机床和大型装备制造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以软件及计算机辅助配件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将长吉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基地、全国综合性石化产业基地、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国家光电产业和生物产业基地;将哈大齐工业集聚区建成我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将内蒙东部地区建设成为东北未来重要的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和生态基地。构建“东北经济圈”。
(二)以大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为平台。构建“东北经济圈”对外开放整体格局
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涉及东北三省、内蒙和俄、蒙、朝、韩、日等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影响重大。因此。要打通大图们江地区与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之间通道建设,增强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关联,加强四省区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必须加强中俄、中朝跨国经济贸易合作,实施对朝“路、港、区”、对俄“路、港、关”一体化项目建设,构筑蒙中图们江国际运输大通道,推动东北经济圈对外开放整体格局形成。
(三)以哈大经济带为轴心,构建“东北经济圈”现代物流网络
东北地区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必须充分发挥四省区的区位和地缘优势,构建东北经济圈物流体系。目前,东北物流业存在严重的各自为政的现象,要根据各个城市的优势从整体上规划和发展覆盖整个东北的现代物流网络。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等城市形成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物流节点,构建东北地区完整的物流网络体系。
(四)加强能源区域合作,建设“东北经济圈”能源保障体系
东北地区能源分布不均衡,内蒙、黑龙江能源储备丰富,辽宁、吉林能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吉林省经过上百年的高强度开采和挖掘,煤炭资源已经进入了枯竭期。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具备很好的区域内部合作条件。目前,亟需改善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之间铁路、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化解交通运输对四省区交流合作的瓶颈,完善东北经济圈能源保障体系。
(五)加强区域内各省区合作,建设东北地区统一的生态经济圈
东北地区经过上百年的开发,总体上仍保持了较好的生态与环境基础。但目前在局部地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中部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农村的点源、面源污染和土地退化问题;东部一北部区域主要是原始森林锐减、资源型城市枯竭问题;西部地区最突出的问题则是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为此,东北地区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也应按照上述三个地理区域的基础、生态特点及问题,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中部地区是“东北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承载该地区2/3以上的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总量,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应通过城市的空间重组、区域与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发展现代农业等措施,构建适宜的人居环境系统。东部一北部区域和西部区域是中部核心区域的生态屏障,应控制其开发强度,为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储备和发展空间储备。
(六)整合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共同建设“东北旅游圈”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黑龙江的镜泊湖、吉林的长白山、辽宁的海滨城市大连、内蒙的大草原等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整合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四省区可以联合打造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和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满族、蒙古族民族风情旅游,还可以打造朝鲜、俄罗斯、蒙古等跨国旅游。通过共同推出东北旅游新干线,共同培育东北旅游新形象,形成开放的东北旅游大市场,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二、加强区域内部合作共建“东北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大东北的全局观和整体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方式日益成为束缚东北地区发展的桎梏。面对新的实践和新的历史机遇,东北区域内各省区必须清醒意识到,要加快发展,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树立东北全局观和整体观,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降低成本,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及价值的最大化。
(二)以市场取向改革为动力,深化东北地区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要实现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体制和机制的突破创新是前提。首先,要认清新形势,面对新的实践,必须克服传统体制障碍,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其次,在东北区域发展中,必须克服行政干预过多、政府力量过大、市场机制不活、民本经济不强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其成为“东北经济圈”内潜力巨大的新增长点。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东北地区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外商及港澳台对东北地区投资的数量远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央对东北振兴的基调是通过放松政策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来激活东北经济发展。因而,除了中央所给予的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东北地区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去拓展融资渠道。为此,要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劳动力素质较好、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完善投资软环境及产业配套条件,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探索设立东北发展银行或东北振兴基金,以解决东北振兴和“东北经济圈”建设急需的资金问题
东北四省区应加强政府间协调,积极争取国家银监会等部门支持,探索设立东北发展银行或东北振兴基金,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金融条件。同时,围绕打造东北亚总部经济,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和外埠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
(五)积极争取国家对建设“东北经济圈”的支持
首先,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化解东北地区工、农、建、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解决企业历史包袱。可以考虑选择某一区域进行试点,探索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建立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新方式。其次,建议国家加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搞好与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国家之间的国际通道建设,打通牡丹江—珲春一图们一延吉一白山一通化—丹东一大连铁路通道,使之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南北大动脉;最后,建议国家协调东北地区省际之间铁路、公路建设同步进行。目前,东北区域内跨省公路建设规划时间不同步、建设等级不相同,四省区对此都很关心,需要国家统一协调,搞好统一规划。
(作者单位: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本栏目策划、编辑:杨伯显)
一、协调区域内部合作构建“东北经济圈”
(一)以哈-长-沈-大经济带建设为载体,打造“东北经济圈”的核心区域
近年来,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增长极”逐渐生成,产业空间集聚和扩散效应初步显现。除辽中南工业集聚区外,长(春)吉(林)经济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集聚区已形成雏形。在未来10-20年,东北地区应立足区域内分工和优势互补原则,将辽中南工业集聚区建成我国以石化和钢铁为主的原材料加工工业基地,以船舶制造、机床和大型装备制造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以软件及计算机辅助配件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将长吉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基地、全国综合性石化产业基地、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国家光电产业和生物产业基地;将哈大齐工业集聚区建成我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将内蒙东部地区建设成为东北未来重要的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和生态基地。构建“东北经济圈”。
(二)以大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为平台。构建“东北经济圈”对外开放整体格局
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涉及东北三省、内蒙和俄、蒙、朝、韩、日等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影响重大。因此。要打通大图们江地区与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之间通道建设,增强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关联,加强四省区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必须加强中俄、中朝跨国经济贸易合作,实施对朝“路、港、区”、对俄“路、港、关”一体化项目建设,构筑蒙中图们江国际运输大通道,推动东北经济圈对外开放整体格局形成。
(三)以哈大经济带为轴心,构建“东北经济圈”现代物流网络
东北地区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必须充分发挥四省区的区位和地缘优势,构建东北经济圈物流体系。目前,东北物流业存在严重的各自为政的现象,要根据各个城市的优势从整体上规划和发展覆盖整个东北的现代物流网络。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等城市形成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物流节点,构建东北地区完整的物流网络体系。
(四)加强能源区域合作,建设“东北经济圈”能源保障体系
东北地区能源分布不均衡,内蒙、黑龙江能源储备丰富,辽宁、吉林能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吉林省经过上百年的高强度开采和挖掘,煤炭资源已经进入了枯竭期。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具备很好的区域内部合作条件。目前,亟需改善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之间铁路、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化解交通运输对四省区交流合作的瓶颈,完善东北经济圈能源保障体系。
(五)加强区域内各省区合作,建设东北地区统一的生态经济圈
东北地区经过上百年的开发,总体上仍保持了较好的生态与环境基础。但目前在局部地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中部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农村的点源、面源污染和土地退化问题;东部一北部区域主要是原始森林锐减、资源型城市枯竭问题;西部地区最突出的问题则是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为此,东北地区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也应按照上述三个地理区域的基础、生态特点及问题,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中部地区是“东北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承载该地区2/3以上的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总量,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应通过城市的空间重组、区域与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发展现代农业等措施,构建适宜的人居环境系统。东部一北部区域和西部区域是中部核心区域的生态屏障,应控制其开发强度,为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储备和发展空间储备。
(六)整合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共同建设“东北旅游圈”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黑龙江的镜泊湖、吉林的长白山、辽宁的海滨城市大连、内蒙的大草原等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整合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四省区可以联合打造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和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满族、蒙古族民族风情旅游,还可以打造朝鲜、俄罗斯、蒙古等跨国旅游。通过共同推出东北旅游新干线,共同培育东北旅游新形象,形成开放的东北旅游大市场,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二、加强区域内部合作共建“东北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大东北的全局观和整体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方式日益成为束缚东北地区发展的桎梏。面对新的实践和新的历史机遇,东北区域内各省区必须清醒意识到,要加快发展,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树立东北全局观和整体观,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降低成本,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及价值的最大化。
(二)以市场取向改革为动力,深化东北地区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要实现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体制和机制的突破创新是前提。首先,要认清新形势,面对新的实践,必须克服传统体制障碍,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其次,在东北区域发展中,必须克服行政干预过多、政府力量过大、市场机制不活、民本经济不强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其成为“东北经济圈”内潜力巨大的新增长点。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东北地区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外商及港澳台对东北地区投资的数量远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央对东北振兴的基调是通过放松政策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来激活东北经济发展。因而,除了中央所给予的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东北地区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去拓展融资渠道。为此,要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劳动力素质较好、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完善投资软环境及产业配套条件,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探索设立东北发展银行或东北振兴基金,以解决东北振兴和“东北经济圈”建设急需的资金问题
东北四省区应加强政府间协调,积极争取国家银监会等部门支持,探索设立东北发展银行或东北振兴基金,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金融条件。同时,围绕打造东北亚总部经济,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和外埠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
(五)积极争取国家对建设“东北经济圈”的支持
首先,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化解东北地区工、农、建、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解决企业历史包袱。可以考虑选择某一区域进行试点,探索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建立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新方式。其次,建议国家加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搞好与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国家之间的国际通道建设,打通牡丹江—珲春一图们一延吉一白山一通化—丹东一大连铁路通道,使之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南北大动脉;最后,建议国家协调东北地区省际之间铁路、公路建设同步进行。目前,东北区域内跨省公路建设规划时间不同步、建设等级不相同,四省区对此都很关心,需要国家统一协调,搞好统一规划。
(作者单位: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本栏目策划、编辑:杨伯显)